淮海战役因何得名 淮海战役双方实力对比

\
淮海战役
  作为解放战争中最重要的三大战役中的淮海战役,堪称是战争高潮中的奇迹之战,其规模之大,战况之猛,使后人在谈及这场战役时无不对解放军的作战能力击节赞叹。
  淮海战役因何得名
  淮海战役的建议是由粟裕提出的,他当时是华东野战军的代司令员。他在济南战役胜利的三天后即9月24日就致电中央军委,建议进行淮海战役,而军委次日就予以回电表示同意,这样才有了之后的这场大战。
  在粟裕的建议里,他把战役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步是攻占两淮,如果敌军不来增援或者增援被我方阻档或歼灭,那么就进行第二步,就是攻占海州和连云港。所以,他把这场战役称为淮海战役的原因,就是这两个阶段的简称,“海”是指两淮,也就是淮阴和淮安,现在就是淮安市,而“海”是指海州,现在就在连云港,而这些地方在历史就是被称为“小淮海”。
  不过粟裕的建议还只是草案,之后无论是在计划中,还是发动后国民党又投入兵力,都使淮海战役的规模越来越大,战场也越来越大,最后是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
  淮海战役是中共方面对这场战役的称呼,而作为应战方的国民党则不这么叫,他们称之为徐蚌战役。这也是两个地名,“徐”指徐州,“蚌”指蚌埠。这么称呼是因为,国民党方面在应战前所作的部署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在徐州和蚌埠之间的津浦铁路线做战略防御。这其实是他们在召开作战会议时白崇禧提出的两种作战方案中的第一个。而蒋介石倾向的是第二个,也就是放弃现在的徐州,退到淮河进行防守。
  淮海战役双方实力对比
  当初,在淮海战役结束的那一天,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就在本子中写道:以60万战胜80万,真正的奇迹。的确,这场战役中双方兵力的悬殊对比就是这个结局带给我们最惊人的地方。自古以来,以少胜多的战争实例不少,实力对比悬殊的也不少,但是淮海战役这样的战况、战果却是难得一见的。
  当时中国共产党手中的兵力只有60万,还是由华野与中野军双方两合起来作战的数量,其中粟裕手下的掌握的华东野战军兵力强大,战士的综合素质颇高,战斗力也很强,但是除此之外,装备武器以及补给保障等还是远远弱于国民军的。此外,中原野战军则是在大别山久战多时,心疲力乏,除了指挥得当以外,其作战实力更是落后国民军一大截。
  而在此地区的国民军却大不相同,他们兵强力壮,军多将广,拥有先进的科技装备以及全机械化部队,集结了国民军最为精锐的战斗骨干。然而正是如此显著的差异,才使得最后国民军在这场战役中主力尽失于解放军是如此的令人惊心动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