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毛泽东没料到一场歼敌战演变成一场大战役

  淮海战役并不单单是在华中淮海地区。这场本是一场歼敌战,不料却变成了一场巨大的战役。这场战役涉及纵横千里:东自黄海边,西至河南商丘,北自山东临城,南至淮河北岸。那么究竟什么原因让一场小规模战斗演变成了一场战役?下面就跟随中国历史网小编一起去了解下吧。  

淮海战役

  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的战场,并不在通常意义上的华中淮海地区。这场规模巨大的战役战场纵横千里:东自黄海边,西至河南商丘,北自山东临城,南至淮河北岸。这是一片介于黄河与长江之间、以徐州为中心的广阔地域,北上越过陇海路可直通平津,南下越过长江可直达京沪,陇海和津浦两条铁路、运河和淮河两条水路交错其间,是历史上兵家必争的中原战略要地。

  就淮海战役的演变进程而言,军史界素有“小淮海”与“大淮海”之称。

  济南战役后,华东地区的战场态势已发生变化。国民党军徐州“剿总”自一九四八年九月开始收缩兵力,邱清泉、李弥、黄百韬的三个兵团集结在徐州以东、以西地区,苏北海州一线兵力部署相对薄弱。华东野战军攻击济南时,预计国民党军将自徐州方向大规模增援,但是国民党军的增援行动没有实施,华东野战军兵力雄厚的打援兵团没能接敌。济南失守后,国民党军失去了徐州北面的屏障,因此,在长江以北的中原战场上,国###事力量形成近距离对垒:华东和中原两大野战军总兵力达六十万以上,而国民党军七个机动兵团、九个绥靖区司令部的正规军和地方部队总兵力也将近百万——兵力庞大的两军对峙于一个相对狭窄的空间里,双方都企图迅速判明对方的意图并作出决策:华东野战军考虑的是如何进一步扩大战果,而国民党军必须应对徐州军事集团北面门户洞开的局势。

  济南战役还正进行的时候,粟裕考虑华东野战军打下济南后有两个作战方向:一是在徐州以西寻找战机。在这个方向上作战,还可以与刘邓指挥的中原野战军协同,但战场被夹在国民党军华中与徐州两大军事集团之间,回旋的余地不大,兵力上也处于劣势。二是南下出兵徐蚌线,攻占淮阴和淮安,这样不但会使徐州一带的国民党军退守长江,还可以将山东和苏北战场连接在一起。 

淮海战役

  九月二十四日,粟裕在给中央军委的电报中首次提出“淮海战役”一词:

  军委,并华东局,中原局:

  (一)至此刻为止,攻济战斗已突入内城六个团,目前敌极混乱,决乘此时机于白昼继续攻歼该敌。如内城之敌解决,则固守城南郊千佛山、马鞍山之敌亦易解决[齐鲁大学之敌昨已投降]。估计攻济战斗日内即可完全结束,但援敌邱(邱清泉)兵团直至今晨才开始自商丘以北分向曹县、成武间地区北进,而黄(黄百韬)兵团则尚未完全集结。以现有材料估计,该兵团之六十四师亦到达砀山地区。李(李弥)兵团则尚在固镇及其以东地区。似此,如援敌知济南已被我完全攻占,则停止北援而转为加强戒备,以防我主力南进之可能性,戒备似较继续北援之可能为大。如敌仍继续北援,我们当按既定之方针歼灭援敌。如敌停止北援,则我们下步行动,拟作如下建议。1、为更好地改善中原战局,暴露津浦线,并迫使敌人退守[至少要加强]江边及津浦线沿线,以减少其机动兵力,与便于我恢复江边工作,为将来渡江创造有利条件,以及便于尔后华野全军进入陇海路以南作战,能得到交通运输供应的方便,和争取华中人力、物力对战争的支持,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该战役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苏北兵团[须加强一个纵队]攻占两淮,并乘胜收复宝应、高邮,而以全军主力位于宿迁至运河(今江苏邳县)车站沿线两岸,以歼可能来援之敌,如敌不援或被阻,而改经浦口、长江自扬州北援,则我于两淮作战结束前后,即进行战役第二步,以三个纵队攻占海州、连云港,结束淮海战役,尔后全军转入休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