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灭蜀之战与晋灭吴之战
三国后期最激烈的强者消灭弱者的吞并战当属魏灭蜀之战与晋灭吴之战。在公元263年,魏国派钟会、邓艾为将率军进攻蜀国。蜀国派姜维、廖化率军在剑阁阻击魏军。蜀利用艰难的地形把曹魏大军阻挡在剑门关外。正当两军相持不下之时,魏将邓艾采用迂回之法,带领部分精锐军队绕过阴平,越过百余里小路,开山通路,避开敌人耳目至蜀汉腹地江油,从背后打蜀军个措手不及,面对兵临城下的刘禅不得不向魏军投降,至此蜀汉灭亡。
司马昭像
司马昭的灭蜀之战,更加强了司马氏的势力。公元265年8月,司马昭病逝,司马炎继承父位任相国、晋王之职掌控魏国大权。十二月份司马炎就迫不及待的让魏元帝曹奂下岗,自己上位作了魏国皇帝,废国号“魏”定为“晋”,司马炎也就是后人所称的晋武帝。此时天下的局势则变成晋与吴南北相抗。
公元279年11月,晋国正式向吴国宣战,司马炎派二十万兵马进军吴国。司马炎将这二十余万的兵马分成六个小分队。第二年二月份,初步取得了战绩,不仅攻克了丹阳城,而且攻破了吴军在江路上的设置的重重障碍,使得晋军船只畅通无阻的前行,很快就降住了吴西线的统帅、都督孙歆。在吴东线方面,吴国委任丞相张悌抗敌,可惜张悌大军也被晋军击败。击溃张悌之后,晋军借机直入建业,吴主昏庸,吴军惊恐怯懦不战而降,最终吴国灭亡,这就是著名的晋灭吴之战,天下也由此归一。
魏灭蜀之战原因
魏灭蜀之战,是一场强者消灭弱者的战争,这是弱肉强食的战争世界里的必然发展,也是必然结果。魏灭蜀之战原因,就是因为三国后期,魏蜀吴三国力量变化而导致崩溃。蜀国地位动摇,吴国实力削弱,而魏国则实力大大增强。
魏蜀地图
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谁都想称霸一方,特别是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之后。公园263年,强者,魏国实际领袖司马昭便率先派出钟会、邓艾、诸葛绪等人率兵攻打了弱者,蜀国。魏灭蜀之战,也是各个国家不同内部不同发展引起的。蜀汉,在诸葛亮死后,将领姜维不断发动战争,宦官被重用,内外分歧严重,故而导致日益衰落。吴国,在孙权死后,阶级矛盾更加严重,内部斗争不断,也因此日益衰落起来。
而魏国,在明帝驾崩后,经过一系列的变故,最终大权落在司马氏父子手中。他们大力发展,招揽人才继续曹操的办法。这使得魏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军事力量也很强大。此外,在对外的战局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公元262年,司马昭分析当下局势,采取相应措施,做好准备,发动战争。
战争结果可想而知,在这样一个大环境里,弱肉强食,是生存法则,为国者,治理好国家才是根本。魏灭蜀之战,不只是蜀国的堕落,也不只是吴国的萎缩,也不只是魏国的强大,而是魏国掌权者,认真分析局势,时机已到,以前的作为派上用场,最终魏国赢了,留得千古芳名,成为后人相互传颂的一段佳话。
魏灭蜀之战地图
魏灭蜀之战,是大国占领小国的战争,是弱肉强食时代的必然结果。于公元263年,魏国在司马昭的率领下率先向逐渐衰弱的蜀国发起战争,与此同时,魏国当权者司马昭也巧妙的利用地形攻下蜀国。
魏蜀分布图
在三国后期,因魏国,蜀国,吴国三方并立抗争导致三国力量不均并使局面渐渐崩溃。蜀国因宦官被宠信,军队力量不断被削弱,导致蜀国发展停滞不前。而此时的魏国却在司马昭的管理下大肆发展经济,政治也越来越稳定。于是,公元二百六十二年,司马昭分析当下局势,决定率先发起战争。此时,蜀国西侧除了郫县还有汶山,龙鹤,冉駹,白马,匡用五围牙门的军队驻扎;东侧有姜维的军队在郪,五等地方,与此同时,罗宪也驻扎在江州;南侧霍戈在南中六郡做好增援求蜀国北上的准备;北侧雒城仍在,姜维的军队也在不远处可以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