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司马桓温
在史书上,这场战争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就是势如破竹,直逼邺城。在同年七月份的时候,桓温首开战果,并攻克湖陆,还擒拿了前燕守将慕容忠。面对自己的小伙伴被抓走,燕主慕容暐于是下令让慕容厉为征讨大都督,并调集了两万的兵马,与桓温在黄墟进行交战,可是还是战败了,最后只有慕容厉一个人单马逃回。后来桓温进驻武阳,并连连逼近邺城。得知此消息的皇帝慕容暐和太傅慕容评,闻知大惊失色,并打算逃回故乡龙城,将中原拱手让出了。但是在后来与慕容垂的战争中,败了下来,于是命令众将士全部撤退。
第二阶段就是粮断而归,大败归途。前燕将在听说了这个消息之后,决定要出手攻打桓温,但被慕容垂阻止了。在慕容垂认为,并不打算让桓温就这么安稳地回去,他心里很清楚,桓温精通兵法,警惕性又很高,一定会以精兵断后,慢慢撤退。于是就慢慢耗着他们。知道他们的粮食快要用完的时候就出击。于是在后来的战争中,面临慕容垂、德两兄弟的夹击,晋军大败,死亡人数超过了有三万人。在这前秦的援军面对此情况,连忙继续攻击桓温的部队,最终使得桓温战败,损兵人数近万。
枋头之战背景
在公元369年的时候,晋大司马桓温,就曾率领步骑共五万大军,从姑孰出发,开始了人生中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而这次战争就是枋头之战。那么这次战争的背景又是什么呢?
枋头之战战略图
根据历史资料中的记载,桓温第三次北伐,也就是史上的枋头之战,它是在东晋内部权力相争而面临短兵相接状态的情况下所进行的一场战争。
据说当时,中原的各个形势对晋朝来说很是不乐观。之前,前燕和东晋就曾在许昌进行了几次的拉锯战,战争的最终结果就是丢掉了这一重镇。后来在363年至365年的这两年时间中,淮阳一带的区域也被失守。最后,洛阳城的各个守将认为这座孤城很是难守,于是纷纷找了个借口,然后自己带兵逃离,最后只留下了沈劲一人带领着不到五百人的侍卫严防守城。
于公元365年的时候,前燕国的一位名将慕容恪、以及慕容垂兄弟一起率兵再次进攻洛阳城,面对这样大的阵仗,洛阳自然面临攻破的结果,结果还是被破,而将军沈劲也死在了这场战争中。
在不久之后,鲁郡、高平、宛城这些个地方又接连的被前燕国军队攻破,燕军甚至还大掠到汉水以北地区。后来在公元368年的时候,晋廷加大司马桓温殊礼,位列诸侯王之上。在次年的五月份,桓温则亲自带领着军队以及五万人的骑兵,开始了他的第三次北伐,枋头之战也将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