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从哪些方面谈淮海战役

粟裕谈淮海战役

粟裕是淮海战役的设想提出者和主要指挥之一,他生前只简单回答过一些相关问题。他的夫人将这些谈话整理成文名为《粟裕谈淮海战役》,后来收录在《粟裕回忆录》的再版中,作为最后的第二十章。

粟裕照片

粟裕照片

全文共七段谈话,粟裕的回答除了提及许多淮海战役的具体的不为人知的情况外,也包括一些他对这场战役的认识。比如,他认为战役是中央军委和总前委直接领导和指挥下取得了胜利,而且计划并非一开始就很成熟,所以研究淮海战役需要注意战局的变化和发展。

粟裕说到,他使经过较长时间的考虑之后才提出了淮海战役的建议。原因是1947年时敌我双方形成了拉锯战,为了改变战局,他认为应该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歼灭战。而豫东战役的胜利也证明了他的想法。之后他又考虑了战场选择,最后决定是徐蚌地区。由此才形成了他的设想。

再比如,粟裕讲到了歼灭黄伯韬的一战的几个特点。第一个是,兵力和规模的增加,导致有新的问题出现,也增加了指挥和作战的难度;第二是,随着规模的发展,游击战已经开始转变为阵地战,打黄伯韬时就变现得很明显;第三是,对黄伯韬开始阵地战到把敌军全部歼灭,共经历了八天,是两大野战军配合才完成的。

粟裕还谈到了敌方的指挥。他认为敌方的错误的确是战役取胜的原因之一。此外,他评价蒋介石为人小气,舍不得自己被包围的军队,而杜聿明只能打胜仗,逆风情况下不行。

淮海战役主战场

淮海战役,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与敌方之间具有决定性战略意义的一次决战,是极为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顾名思义,淮海战役的爆发地点位于淮海地区,国民党称之为“徐蚌会战”,指的就是徐州与蚌埠,该战役以徐州为中心,东起连云港,西临商丘,北至枣庄,南达淮河,战争地区范围极广,影响极大。

淮海战役 主战场

淮海战役 主战场

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向外展开,其中蚌埠、连云港等地都是战争的重要城市,它主要有三个主战场:一个是徐州东部的碾庄,我军主要在此击溃了黄伯韬军团;另一个是安徽濉溪双堆集,主要是我方在此歼灭了黄维军团;还有一处是萧县与永城接壤的陈官庄、李方林一带地区,我军在此歼灭了杜聿明为首的大集团,其中包括了邱清泉、孙元良、李弥这三个兵团。

淮海战役的胜利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分为三个阶段,我军在领导人的指挥下,一步步打败敌军,取得最终的胜利。战争由于其本身的不确定性,徐州边上的碾庄作为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主战场,也不是事先确立的,而是历史选择了此处,于此拉响了战争的号角。

第一阶段战争开始以后,眼看着黄伯韬即将战败碾庄,蒋介石即刻将杜聿明与黄维军团调至徐州救援,仍旧难敌我军士气高扬。后来蒋介石放弃徐州,于徐州西南地区进行突围,最终还是陷入绝境,作困兽之斗。最终黄维兵团与杜聿明集团依次全军覆没,我军大获全胜。

淮海战役真相

淮海战役在大多数史料或者教科书上的记载中,最后是解放军以60万的兵力战胜了国民党80万的兵力。按照这个说法的话,中共是以少胜多的奇迹,但是不少人的研究中真相并非如此。

总前委塑像

总前委塑像

排除部分污蔑扑脏水的人的说法,比较可信的观点是,就正规军的数量而言,国军并不比共军多,甚至比对方少。因为解放军除了参战的60万正规军还有40万的民兵,此外还有整整543万的支前民工,而他们承担了80%的粮草弹药和装备的运送,此外,护送伤员的担架也是他们负责的。由此可见,共军的后勤工作几乎都是民工完成的,军队的组成肯定都是正规军。而国军方面,有不少兵力是后来增援的,而且除了七大兵团还有两个是绥靖区,其中一个更是大部分起义。此外,其中有些部队是临时编成战斗力很低,甚至有些空番号,可见80万的国军水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