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胜利原因究竟是什么

淮海战役胜利原因

淮海战役是我国解放军在兵力、装备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同国民党重兵集团之间展开的具有决定性战略意义的决战,最后以解放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解放军在人力物力上都处于下风,却能在战场情况复杂多变的条件下,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这是因为什么呢?

支前大军

人民群众支前大军

一方面,我军在战局如此变幻莫测的淮海战役中取得全胜,是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央军委正确指挥的结果,正是在他们科学的战略决策与严密的军事部署下,加上将领们把握最佳时机、制定最优战术,以此带引解放军们审时度势,随机应变,为整场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战争其实打的就是军心,解放军虽然武器装备上不如国民党的条件优越,但是解放军士气高涨,在战前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民主谈心会,加强军人们的军事政治思想,我军愈战愈勇,士气逐渐高涨,给予敌军狠狠地重击。

然而,淮海战役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其实是人民群众的支持,有一句老话说的是: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的确,由于我军前线物资不足,人民群众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支前大军,不分日夜、不辞辛劳与危险地往前线运送物资并将伤员运往后方,正是他们的付出,满足了前线战士的需求,使得战士没有后顾之忧,能够全身心投入抗战,最终取得全胜。

淮海战役作为历史上难得一见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正是我国指导员、解放军与人民百姓多方面合作带来的结果,是我国军事史上的一页荣耀。

淮海战役参战部队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战斗最凶,解放军牺牲最多,歼敌最多的一场血战,同时也是一场各方面影响最大的战役,双方参战部队数量极大,兵力对比极其悬殊,解放军以少胜多,将蒋介石的精锐骨干部队全数歼灭,缴获无数。

淮海战役作战场景

淮海战役作战场景

解放军共出兵60万,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协调一致共同作战,一共二十三个纵队,并加上40万左右的民兵以及200多万人的支前大军的支持,总前委是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华东野战军有第一、三、四、六、八、十、特种兵、两广纵队加上山东兵团以及苏北兵团,一共十六个纵队外加四个旅,共四十多万人。而中原野战军参战的有第一、二、三、四、六、九、十一这七个纵队以及三个旅,将近二十万人。

国民军由刘峙担任总指挥,集结了国民党的良兵主力,共80万人。其中由邱清泉担任司令的第二兵团在陈官庄地区被灭,含六个军。增援黄维的第六兵团由李延年指挥,下辖四个军。由黄伯韬指挥的第七兵团在第一阶段于碾庄地区被歼灭,下辖五个军。刘汝明的第八兵团下有两个军,黄维指挥的王牌兵团第十二兵团下辖四个军于双堆集地区被解放军歼灭。李弥的第十三兵团共四个军于陈官庄地区被歼。孙元良的第十六兵团于陈官庄地区被歼灭,两个军。此外第三绥靖区发生大范围起义改编,整个被解放军消灭。

这场战役以解放军取得全面胜利而告终,进一步加剧了国民党的政治以及军事危机,完全丧失主动权。

淮海战役示意图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里的一次极大胜利,虽然我方士兵用少数的伤亡换来了大片的战俘和胜利,但事实上,在这场战争中,我方军队受到了极大的阻拦,状况一度十分危急。让我们通过淮海战役示意图来看看当时的战争状况。

淮海战役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