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胜利的意义
在解放战争中,尤以三大战争最为著名,而在三大战争中,政治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淮海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标志着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局势完全被颠反,是战是和都掌控在共产党手中。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淮海战役胜利的意义以及这场战争给共产党带来的影响。
淮海战役照片
淮海战役的胜利带来的最明显的一项,就是国民党称霸中国梦想的破灭。国民党的主要精锐势力在这场战争中,剿灭的剿灭,收编的收编,逃窜的逃窜。尤其是其中的嫡系部队的干部等。为此,蒋介石还在黄百韬的葬礼中写下“黄埔精神不死”的挽联,来嘲讽那些从黄埔军校毕业的却投降的将领们。
在这场战争之前,国民党还掌控着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在这场战争之后,黄河以北地区全是解放地区,长江以北黄河以南几乎全是解放区。在国民军掌控下的江北城市只剩下一个安庆。而此时的解放势力已经剑指江浙沪地区。
与此同时,国民党内部开始出现了分散,政治权利斗争越发明显,部分人员已经不在蒋介石的掌控之内。当蒋介石想要和共产党和解时,以孙科为首的行政院公开反对这个主张,要求与共产党作战到底。国民党许多官员开始纷纷逃离到香港和台湾等地。蒋介石迫于形势压力,退位给李宗仁,成为幕后。
淮海战役胜利的意义,在与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得到解放,使得解放军成为了国家的主控者,使得国民党全面溃散。
淮海战役参战部队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战斗最凶,解放军牺牲最多,歼敌最多的一场血战,同时也是一场各方面影响最大的战役,双方参战部队数量极大,兵力对比极其悬殊,解放军以少胜多,将蒋介石的精锐骨干部队全数歼灭,缴获无数。
淮海战役作战场景
解放军共出兵60万,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协调一致共同作战,一共二十三个纵队,并加上40万左右的民兵以及200多万人的支前大军的支持,总前委是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华东野战军有第一、三、四、六、八、十、特种兵、两广纵队加上山东兵团以及苏北兵团,一共十六个纵队外加四个旅,共四十多万人。而中原野战军参战的有第一、二、三、四、六、九、十一这七个纵队以及三个旅,将近二十万人。
国民军由刘峙担任总指挥,集结了国民党的良兵主力,共80万人。其中由邱清泉担任司令的第二兵团在陈官庄地区被灭,含六个军。增援黄维的第六兵团由李延年指挥,下辖四个军。由黄伯韬指挥的第七兵团在第一阶段于碾庄地区被歼灭,下辖五个军。刘汝明的第八兵团下有两个军,黄维指挥的王牌兵团第十二兵团下辖四个军于双堆集地区被解放军歼灭。李弥的第十三兵团共四个军于陈官庄地区被歼。孙元良的第十六兵团于陈官庄地区被歼灭,两个军。此外第三绥靖区发生大范围起义改编,整个被解放军消灭。
这场战役以解放军取得全面胜利而告终,进一步加剧了国民党的政治以及军事危机,完全丧失主动权。
淮海战役的战术
战术是一场决战是否胜利的主要原因之一。淮海战役的战术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淮海战役纪念雕像
1948年10月,中野占领了郑州和开封两地区,国民党统帅部判断华野和中野一定会南下苏北然后联合起来攻打徐州。便想出了一套计策。计策有两个方案,一个是淮海决战案,是徐州主动放弃那些次要的城市,仅仅只发动一两个军来守住徐州,其次便集中全部的军力在徐蚌线周围防御起来,准备和解放军决战到底。另一个方案便是退守淮河案,将徐洲的全部主力退出淮河,凭淮河实施河川防御。通过严肃的会议后后于是决定采取淮海决战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