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者郭沫若为他的居所写过一副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曾评价他:“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他,就是蒲松龄。
蒲松龄(1640-1715),号柳泉居士,室名聊斋,世称为聊斋先生。他是清朝著名小说家,中国古代短篇小说之王,著有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关于自己的身世,蒲松龄在《聊斋志异·自志》中有这样一段奇异的描述:一天夜里,山东淄博市蒲家庄的一个蒲姓男子做了一个怪梦。他梦见一个瘦骨嶙峋的和尚披着袈裟,病恹恹地走进了他和妻子的房间。
蒲松龄画像
这和尚敞露的胸前,还贴着一块铜钱大小的膏药。蒲姓男子受惊而醒,却听到婴儿的啼哭声,原来是他的妻子生下了一个儿子。他将儿子抱起来一看,只见新生儿胸前有一块青痣,其大小与梦中和尚贴的膏药差不多。而这个新生儿正是蒲松龄本人。
蒲松龄早年热衷于官场功名。说来也奇怪,他十九岁时参加科举,县、府、道试均夺得第一名,取中秀才,成为当时的风云人物,被看成神童。然而之后的乡试却屡次不中,虽满腹学识,却得不到施展。
有一次蒲松龄去考乡试,拿到考题后,他觉得怎么这么简单,马上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可是忙里出错,写完才发现居然“越幅”了。越幅,在古代指考试时写文章多翻一页,中间有一页空白,上下不相接连。这个罪可大可小,要么不准参加乡试,要么人头落地。
当时蒲松龄吓得半死,冷汗淋淋,魂魄出窍,但是祸已酿成,他最终因为越幅而被取消了录取的资格。后来可能政府看到蒲松龄年年参加科举精神可嘉,终于,在他四十六岁时把他补为廪膳生员。
蒲松龄画像
这廪膳生员可以由府、州、县按时发给银子和补助生活,相当于可以领一些救济,算一个安慰奖。直到七十二岁,蒲松龄才被补为贡生。贡生是从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挑选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的这些人。
蒲松龄一生坎坷失志,但他孤高劲节。传说有一天,蒲松龄收到一张老朋友的请柬。原来益都城有一个姓何的大官儿要给自己庆寿,特意邀请蒲松龄去做客。何大老爷曾向蒲松龄请教过怎么写文章,因此交情还不错。
出于礼节,蒲松龄只好如期赴约。蒲松龄骑了一头瘦毛驴来到益都城。只见城内到处披红挂绿、张灯结彩,一片喜气洋洋。何大老爷的门前,更是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蒲松龄不由想起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想到老百姓的生活与这些达官贵人的生活真是天渊之别,心中便觉得有些不高兴。后来他来到门前,递上请柬,接客的管家不由一愣,因为他见蒲松龄穿着破旧衣服,什么礼物也没有带,还骑了头毛驴。
蒲松龄画像
管家满脸不屑,勉强让他进去,却安排他和那些所谓的“下人”一桌。蒲松龄非常气恼。恰巧,同桌的人请他讲故事,他略一思索,随即就讲道:“昨晚,贱妻在灯下缝衣,不想让针把手扎了。
我顺口说了几句,请诸位笑听:‘山上有石炼成金,便有巧匠制作针。针儿本是无情物,只认衣裳不认人。’”跑堂的把这件事告诉了何大老爷,等何大老爷来请蒲松龄时,他早已拂袖而去。
蒲松龄一生清贫,还好家里有一些田地,他就靠这些微薄的田产和平时教书、当幕僚的收入维持生活。
蒲松龄创作
蒲松龄在写《聊斋志异》的时候,生活艰苦,颇为失意。传说他住在偏僻的乡下,潦倒落魄,身边也没有伴侣,加上他性格特别怪僻,家中贫穷也从不向别人求助,总是自食其力。创作这本书时,每到清晨他就泡一杯浓茶,准备一包烟草,在大道旁铺一张芦席。
蒲松龄就坐在芦席上面,烟和茶放在身边。见行人经过,一定留下他们,递上茶和烟,和他们聊天,搜集奇说异闻。每听说一件有趣的事,蒲松龄回到家里就加工润色。就这样经过二十多个严寒酷暑,这本书才完成。
“聊斋”是他书屋的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全书有短篇小说四百九十多篇,题材涉及面广泛,内容极其丰富。蒲松龄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官场的腐败、百姓生活的艰辛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