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出处】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注释】 我登上仙人骑鹤飞天的名楼,挥手送别敬爱的前辈诗友。在这烟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呵,他要东下繁华的都会扬州。

【全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1]孟浩然长李白十二岁,青年李白出川与之结识时,孟已诗名满天下,二人结下深厚的友谊,李白写过许多诗赠给这位好友。这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去扬州的一首短诗。广陵,即扬州。之,往。写作年月失考。

[2]西辞:从武昌黄鹤楼往扬州,是由西往东,故曰西辞。烟花:泛指绮丽的春景,杨柳堆烟,繁花似锦。

[3]“孤帆”二句:写孟浩然乘舟而去,李白在楼头远望,一直望到江水流于天涯,帆影消失于碧空,诗人情思无穷已。

《唐诗解》:“‘黄鹤’分别之地,‘扬州’所往之乡,‘烟花’叙别之景,‘三月’纪别之时。帆影尽,则目力已极;江水长,则离思无涯。怅望之情,俱在言外。”《唐诗选胜直解》也说:“首二句将题面说明,后二句写景,而送别之意已见言表。孤帆远影,以目送也;长江天际,以心送也。极浅极深,极淡极浓,真仙笔也。”

【鉴赏】

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算是他的前辈。这首诗大概作于开元十六年(728),是诗人“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的时期。在湖北境内,前辈诗人孟浩然的名气很大,李白对他十分崇敬。在另一首诗中称他为“孟夫子”,景仰如高山,对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的清高自由非常向往。不向帝王称臣,这是多么的洒脱高傲,与李白的“我辈岂是蓬蒿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高傲性情完全切合。有这样的切合,才会有惺惺相惜的深挚感情,才能让感情在生活的每一个时刻自然流出,浸润在任何场景之中。

孟浩然在一个繁花似锦的季节要到令人神往的扬州去,仅此就牵动了李白的心灵,所以在送别的时候那眼神一直随之而去,一直到“孤帆远影”消失在天的尽头。这不是一般的旅游,也不是一般的送别,而是个性张扬的人生价值宣言,目空一切的送别。为什么这样讲?末两句表层似乎是写深情不舍,似乎只有朋友情谊可解,其实不然,那个“孤”字就大有文章。“孤芳自赏”、“孤高”、“月轮孤”、“天才和圣贤总是孤独的”。这些词句的对立面是“芸芸众生”,是“俗人”、“俗物”。而李白眼中只有“孤帆”,因为长江上来来往往的船只他是视而不见的,那些都是俗人俗物,其实长江上绝不可能只有孟浩然的一条船行驶,一个“孤”字,将李白与孟浩然相同的性情形象地道出。

【赏析】

开头两句叙事。交待朋友离开的时间、地点和去向。在烟花三月的暮春季节,在黄鹤楼这个地方,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去扬州。扬州是当时最繁华的都会。朋友去扬州应是人生的快事,但是想到朋友分别,仍然会产生留恋之情。后两句写景。黄鹤楼上酒筵饯别结束,与朋友握手话别互道珍重后,诗人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登舟扬帆而去,孤帆越来越小,直到消失在碧空尽头,隐入水天相接之处,诗人仍不忍离去。思绪如面前滔滔江水的诗人,以流向天际的滚滚江水来象征友情和别意,映衬出诗人对好友离去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李白的胸襟开阔,所以尽管这是一首送别诗,却没有纤弱感伤的情调,而是显得豪放旷远。全诗写景入神,景中寓情,以景抒情,且景象阔大,色调鲜明,有诗情画意的韵味。

【集评】 宋·陆游:“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入蜀记》卷五)

【总案】 此诗第三句有的版本作“孤帆远影碧空尽”,有的则作“孤帆远映碧山尽”,此外还有作“孤帆远映绿山尽”(敦煌残卷本)的。如作“孤帆远映碧山尽”,当是江行所见,正如陆游所说,“非江行久不能知也”。如作“孤帆远影碧空尽”,则是写出目眺孤帆远去,以至渐失踪影。本诗写送行,就送者的角度来说,自以作“孤帆远影碧空尽”为是,这样不仅合理,而且更富有意境,令人有无穷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