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韩愈《听颖师弹琴》作品赏析及写作背景介绍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image.png

  译文: 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耳鬓厮磨,窃窃私语。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又转成悠悠浮云依依柳絮无根无蒂,天地广阔高远随风飞扬。蓦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忽见在众鸟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攀登却是那样的艰难,失势跌落下来一千丈还要多。可叹啊我空有耳朵一双,却对音乐太外行不懂欣赏。听了你这琴声忽柔忽刚,令人起强人坐在你的身旁。伸出手我突然阻止你继续弹奏,泪水滂滂早已打湿了我的衣裳。颖师你好功夫的确擅长弹琴,可是别再把冰与火填入我肝肠。

  【作者】

image.png

  768-824,字退之,排行二,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八年 (792)进士。曾任宣武及宁武节度使判官。其后任监察御史等职。贞元十九年 (803)因言关中旱灾贬阳山(今属广东)令。元和中,随裴度平淮西,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穆宗时,召为国子祭酒、终吏部侍郎,世称韩吏部。缢文,世称韩文公。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同倡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驱驾气势,雄奇壮伟,光怪陆离。虽有因避熟求生、以文为诗、追求奇险而缺少韵味之作,但其木色则是雄厚博大,波澜壮阔。有《昌黎先生集》,《全唐诗》存诗十卷。

  【赏析】

  一开头即紧扣“听弹琴”展现音乐境界。前两句写琴声细柔宛转,仿佛小儿女切切私语,谈情说怨。三、四句写琴声骤变昂扬,有如勇士冲锋陷阵,杀声震宇。七、八句形容在一片和声泛音中主调高扬,怡似百鸟喧啾声中忽有凤凰朗吟。九、十句摹写声调由高滑低,戛然而止,就像攀登险峰,在再也无法升高分寸的时候突然失足跌落,直跌到谷底。以上十句,连用贴切生动的比喻,把飘忽多变的乐声转化为绘神绘色的视觉形象,并且准确地表现了乐曲蕴含的情境。诗人在运用不同比喻时还善于配合相适应的语音,更强化了摹声传情的效果。例如前两句比以儿女之情,十个宇除“相”字外,没有开口呼,语音轻柔细碎,与儿女私语的情境契合。三、四句拟以英雄气概,便以开口呼“划”字领起,用洪声韵“昂”、“扬”作韵脚,中间也多用高亢的语音,恰切地传达出昂扬奋进的情境。以下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既对复杂多变的琴声起恻面烘托作用,又含蓄地传达了自己的某种情感共呜,加强了全诗的抒情性。听琴而“起坐在一旁”——忽而站起,忽而坐下,又忽而站起,——顾不得对“一旁”的弹琴者有无

  干扰;仅五个字,便以形传神,通过听琴者情感波涛的剧烈变化,烘托了琴声的波澜叠起、变态百出。写琴声由高滑低而用“跻攀分寸不得上,失势一落千丈强”的比喻,并且“推手遽止之”,不让颖师再弹下去,而他的反应是“湿衣泪滂滂”,表明正是这种情境触发了诗人的身世之感。此诗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因受谗言被降为右庶子以后。仕途“跻攀”,“分寸”之升,巳极艰辛,而一旦“失势”,即“一落千丈”。由琴声而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原是很自然的。

  此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各有独创性而异曲同工,都是摹声传情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