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公,周培公的结局是什么?

本文目录一览:

  • 1、周培公清朝个人资料简介
  • 2、康熙王朝周培公的结局
  • 3、周培公历史原型是谁
  • 4、历史上真实的周培公是什么样的?一生都有什么作为?
  • 5、周培公平定三藩有功却不得善终 历史上周培公又是什么样的
  • 6、周培公是个怎样的人?为何战功累累的他会被处死?
  • 7、周培公的结局是什么?
  • 8、周培公是几品官
  • 9、电视剧中周培公堪称康熙的第一谋臣 历史上的周培又是什么样的
  • 10、历史上周培公被康熙发配到盛京犯了什么错误?

周培公清朝个人资料简介

周培公是盛京提督。周培公,本名昌,字培公,湖北荆门人,是康熙帝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官至参议道台、山东登莱道、盛京提督。三藩之乱时,曾劝降割据平凉的王辅臣,其著作被收入《介庵草》。周培公幼年丧父,十岁时,李自成进攻荆郢间,其母孙夫人殉难而死,周培公落魄无依。成为州卒小吏,不久依附显赫者进入京城,担任内阁供奉。康熙二十九年,西北蒙古族首领噶尔丹率众反清。赋闲在家的周培公仍不时关注朝廷政事,希望复起,闻讯后连忙赶写平叛条呈送到京城,亦被康熙帝采纳,任命周培公为盛京提督,负责戍边。康熙四十年,卒于任上。委以重任平定王辅臣陕甘叛乱,不仅解除了朝廷的重大威胁,而且剪除了吴三桂在西北的羽翼。朝廷对参战的汉将分别论功行赏,委以重任,多方鼓励和奖赏,使他们忠心耿耿为朝廷效力。周培公对奖赏只有一个要求,母亲孙氏以父死殉节,望皇上能为母请旌。图海奏请康熙皇帝升任周培公为山东登莱道,并对周培公母亲孙氏予以嘉封。康熙十五年,朝廷诰封其母孙氏为贞烈恭人,加赠夫人衔。其父封赠为朝烈大夫,加赠中奉大夫衔。康熙皇帝还亲自御笔为孙氏撰写祭文,规定了祭祀规格,命布政司堂上官分守武昌道参政吴毓珍办理。周培公在家守孝三年,后到山东任职,因与总兵官意见不合,难以继续共事,仅在任三年,便辞官回到荆门家乡。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周培公

康熙王朝周培公的结局

康熙王朝周培公的结局:最后死在了冰天雪地的盛京。《康熙王朝》中,周培公应该算一个悲剧人物了,他是伍次友的学生,有着满腹的才学却科考不利,最后凭着伍次友的举荐信得到了康熙的重用,给朝廷做了很多事情,但是最后却被康熙贬驻盛京,最后死在了冰天雪地的盛京,很多人都说他是抑郁而终。周培公是湖北荆门人,最后却被康熙贬驻在冰天雪地的盛京,但是他还是无怨无悔上任了,去了盛京还耗尽十年心血,绘制了《康熙皇舆全览图》,勾画了康熙大清朝的完整版图。周培公临终前皇舆图献给了康熙,还无比谦卑地说只是自己十年画的小画,这哪里是小画了,这个可是周培公十年的心血了,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功劳。周培公不仅给康熙献出了《康熙皇舆全览图》,还举荐了有才能的汉人姚启圣。电视剧介绍:《康熙王朝》是2001年中国大陆拍摄的一部大型历史电视连续剧,是由导演陈家林、刘大印执导,陈道明、斯琴高娃、薛中锐、高兰村、茹萍、李建群、廖京生等人主演。原名《康熙帝国》,一共50集。它是在二月河的小说《康熙大帝》的基础上改编的,其背景故事是清朝世祖顺治帝的末年和圣祖康熙帝在位时的事迹。该剧从顺治皇帝哀痛爱妃董鄂妃病故时讲起,直至康熙在位61年驾崩而止。第一次以正剧的角度浓墨重彩刻画了清朝初期康熙皇帝充满传奇的一生。

周培公历史原型是谁

周培公历史原型是周昌。电视剧中的周培公是个半虚半实的角色。他之所以不得善终,是因为他身为汉人,风头却盖过了满人。康熙为了平衡满汉势力,不得不把他贬谪。具体的说,在《康熙王朝》里,周培公的风头不仅盖过了大将军图海,同时也盖过了一票八旗子弟。同时他还力劝康熙大胆启用汉将,使得他自己俨然变成了几十万汉军将士的隐形领袖。一个汉人崛起的如此之快,必然会引起朝堂震动。因为在电视剧中有个设定,就是“武靠满人,文靠汉臣”,周培公抢了八旗子弟的工作,打破满汉势力均衡,对满人的积极性产生极大的影响,康熙为了平息满人的不满情绪,只能把周培公的功劳全送给图海,然后让周培公去戍边。周培公介绍:周培公,本名昌,字培公。公元1673年,吴三桂发动三番叛乱,此时,王辅臣在北方反叛呼应,周培公与图海兵临王辅臣城下,15门红衣大炮轰城一个时辰后,周培公下令停止炮击,这是因为他不想过多的伤及城内的无辜老百姓。于是为了劝想王辅臣,他毛遂自荐,只身前往城内,凭借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一番说辞过后,王辅臣愿意归顺,周培公也因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功劳,被康熙提拔为参议道台。后来蒙古族首领葛尔丹起兵反清,周培公闻讯后,连忙赶写平判调呈送往京城。他又被康熙皇帝任命为圣经提督,奉命戍守边疆。

历史上真实的周培公是什么样的?一生都有什么作为?

《康熙王朝》这部影视作品相信大家一定都看过吧,尤其是陈道明在剧中出神入化的表演让很多观众都印象深刻,因为入戏太深,早先陈道明在接受采访时还一不小心自称“朕”,不得不说,老戏骨就是老戏骨啊,他们的演技都是有目共睹的。但其实不仅仅是陈道明饰演的康熙皇帝,剧中还有个叫周培公的人物,同样也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很多人以为这只是编剧虚构的人物,但其实这是有历史原型的。历史上的周培公为康熙皇帝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是清朝的功臣,但是后来康熙皇帝把周培公从中央发配到了地方,最后还被处死,这让很多人都想不明白,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周培公的事迹。一、阴差阳错进了皇宫周培公出生于1632年,其实他也算是家道中落,原本父亲是朝廷的一个七品官员,但好在每月的俸禄也可以让全家人衣食无忧。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周培公的父亲在他年幼不记事的时候就去世了,因此他从小便跟着母亲生活。周培公聪慧过人,天资聪颖,在学堂念书时就表现出了自己的超高本领,教书先生也对他赞不绝口。等他成年后,学识更加渊博,附近的很多人都来向他请教问题,渐渐地,周培公的名气就这样传开了。他有一个交好的朋友,叫伍次友,这个伍次友也绝非等闲之辈,他是当时康熙皇帝的老师,在宫中的地位也很高,受到很多人的尊敬。伍次友见周培公对做官、治国、治民等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觉得他是可塑之才,便亲手为他写了一封举荐信。当时的周培公虽然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但是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却意外落榜了,说来也奇怪,历史上很多文人墨客虽然都饱读诗书,但是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都没有中举。即使手里有帝师伍次友为自己写的举荐信,自己只要拿着信打着伍次友的名号进宫找皇上,谋个一官半职绝对不是问题。但是他是个有骨气的人,他不想走捷径,所以宁愿做个小吏也不愿意进宫。但是以周培公的才华,仅仅只当一个九品芝麻官是大材小用了,但是当时他的母亲身患疾病,需要人照顾,孝顺的他选择留在母亲身边伺候。母亲去世后,周培公来到了京城谋生,却不想意外在这里遇见了当时正在微服私访的康熙皇帝。康熙帝一眼就觉得眼前这个人谈吐不凡,在和周培公深入交流后,他决定让周培公进朝为官,就这样,周培公阴差阳错进了宫。二、立下汗马功劳周培公进宫不久就遇上了吴三桂带领大批军队起兵谋反这件事,当时的康熙皇帝还非常年轻,对这件事手足无措,周培公运用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过人的见识,在当时很多大臣不愿意出头的时候,他站了出来,带领一支军队独自跟吴三桂对抗。当时清朝正处于闭关锁国的时期,对国外的长枪短炮接受不了,但是周培公是个聪慧的人,他就善于运用这些新奇事物。他搞来了几门大炮,看起来威力很大,往那儿一放,气势就出来了,很多吴三桂那边的小兵看见了都非常害怕。就这样,周培公没有怎么劳民伤财,就让吴三桂失去了大批兵力,动摇了他的军心,取得了最后胜利。收服吴三桂的周培公可以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城中百姓也纷纷夸赞周培公,说他肯为黎民百姓着想。但是清朝从皇太极开始,就一直有着“重满轻汉”的传统,因为清朝的皇帝是满族人,汉人就算立下了再大的功劳,在他们看来也是外人,因此汉人在清朝是无法担任要职的。三、从中央发落到地方周培公当时手里的军队已经扩大到几十万,朝廷很多满族大臣纷纷劝告康熙皇帝,让他小心周培公变成第二个吴三桂,说周培公手握重权将来一定会起步谋反。康熙皇帝再怎么器重周培公也不可能违背祖宗留下的传统,再加上朝廷重臣纷纷上奏,康熙皇帝迫不得已将当时还在抗击吴三桂的战场上的周培公调回了京城。就这样,周培公被调到了康熙皇帝的老家——盛京,也就是今天的沈阳。康熙皇帝其实是不想发配周培公的,因为周培公在当时可以说是他的左膀右臂,给了他很多有用的意见,但无奈满朝这么多双眼睛盯着,他也不能任由自己的心思来,虽然说是皇帝,但是也有很多身不由己的事。周培公在盛京只是当了一个提督,而且周培公是南方人,早已习惯了南方的气候,突然一下子来到了天寒地冻的盛京,身体承受不住,一下子就垮了,一直卧床不起。但是他却一直心系国家,花费了自己的晚年,绘制了清朝的蓝图,在自己临终时交给了康熙皇帝。当时康熙皇帝要收服台湾,却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他想起了远在盛京的周培公,打算命他前往台湾。但当康熙皇帝来到盛京,看到了身患恶疾的周培公的时候,留下了悔恨的泪水,一代功臣,因为自己为朝廷立下了重大功劳,所以从中央被发配到了地方,实在是可悲啊。但是周培公临终时将姚启圣推荐给了康熙皇帝,觉得他是收服台湾的不二人选,的确,后来姚启圣确实在收复台湾上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但是周培公却永远沉睡在了盛京。关于周培公的去世,众多历史学家一直议论纷纷。有人说是因为周培公一个南方人不适应气候去世的,也有人说这是康熙皇帝的故意而为之,因为康熙帝也担心周培公强大起来后会像吴三桂一样起兵谋反。但历史究竟是什么,我们也不得而知。有句话叫“最是无情帝王家”,这句话也很有道理,历史上曾经立下了很多功劳的功臣后来也没有受到妥善安排,如果清朝当时广纳汉朝有才华的人,或许当时的国家会更加强大吧。但是好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已经几乎没有种族歧视这一说法了,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中国也变得越来越好了。

周培公平定三藩有功却不得善终 历史上周培公又是什么样的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里,周培公为平定“三藩之乱”立下了汗马功劳,可结局却相当凄凉。不仅在即将功成名就之时被康熙帝临时换将、把功劳全部算到了图海头上。而且,在平定“三藩之乱”后周培公被长期“弃用”、丢在冰天雪地的盛京担任绿营提督,直到终老……那么,电视剧中康熙帝为何要如此对待周培公呢?能力太强、不好控制在电视剧《康熙王朝》里,周培公绝对是一个“重量级”人物,文可安邦、武能定国。带着一群由八旗家奴组成的“散兵游勇”,硬是平定了蒙古察哈尔部的叛乱!接着,在平定“三藩之乱”的过程中又靠“三寸不烂之舌”,不战而屈人之兵、一举拿下了盘踞甘肃的王辅臣。自古帝王不怕权势熏天的文臣、不不怕功高震主的武将,就怕这种文武双全的人物!靠着一群“散兵游勇”就平定了蒙古铁骑的一场叛乱,要是周培公把这本事用来反叛呢?绝对够康熙帝喝上一壶的!位居平西亲王的吴三桂尚且反了,更何况是周培公?康熙帝不得不防。更重要的是,周培公这个人文的方面也是安邦治国之大才,这就更让康熙帝如芒在背、骨鲠在喉了。只有把他控制起来,康熙帝才能放心。否则,即便周培公自己没有野心,可一旦因为一些特殊原因与反清势力走到一起,依然是一个康熙帝的“心腹大患”!这就是康熙帝为何要把周培公安置在盛京的原因所在,因为那里是满洲人的“老巢”,有无数双“自家人”的眼睛盯着,周培公翻不出任何浪花。平衡满汉矛盾清王朝入关之初,对汉臣有着天然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甚至贯穿了整个清王朝二百余年的历史,清初也是满汉矛盾最为尖锐的一个时期。平定“三藩之乱”,其本质还是满洲统治阶层与汉臣“军阀”之间的矛盾总爆发。在这样的大前提下,让一个汉臣占据了平定“三藩之乱”的首功,康熙帝显然无法向“自家人”——八旗交代。更重要的是,一旦周培公立下了如此巨大的功勋,该如何封赏?这也成了康熙帝无法回避的问题。周培公将来会不会成为第二个“三藩”?谁也不知道……与其留下这么多不确定性,倒不如用图海换下周培公,把平定“三藩之乱”的首功记在图海头上,这样对于各方面势力都能有个交代,也更加有利于平衡满汉之间的矛盾。帝王驭下之术再就是康熙帝的帝王驭下之术了,自古功臣恃功而骄者不在少数,距离康熙帝并不久远的年羹尧便是最典型的例子。无论是图海还是周培公,立下了如此巨大的功勋,都难保他们将来不会恃功而骄、不会倚功自重!用图海换下周培公,功劳是图海的,周培公想要“恃功而骄”连本钱都没有!反过来,图海虽然领了功,但功劳实际上却是周培公的,这一点康熙帝和图海都心知肚明,图海也无法“恃功而骄”,更加无法“倚功自重”!一切恩典只能是“雷霆雨露、尽皆天恩”,康熙帝此举成功化解了后来雍正帝与年羹尧的那种尴尬,而且还无须背负一个“屠戮功臣”的恶名。平心而论,真实历史上的周培公远没有电视剧《康熙王朝》里那么出彩,他一生中唯拿得出出手的功劳,恐怕也只有“劝降王辅臣”了。史籍记载,周培公名昌、字培公,湖北荆门人,初为州卒小吏,后来依附显赫者入京、出任内阁供奉。平定“三藩之乱”期间,周培公以类似于现代“参谋”的角色跟随大将军图海出征。后来,周培公利用自己与王辅臣下属的旧关系,只身进入平凉城、劝降王辅臣。最终,图海不战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地进入了平凉城,降服了首鼠两端的王辅臣。而这,也成了周培公一生中最为出彩的一笔!请注意,自始至终图海都是周培公的上级,从来就没有什么用图海换下周培公之说。“三藩之乱”被平定之后,清廷论功行赏。经图海保举,周培公出任山东莱登道。平心而论,这个职务并不高,在清王朝形成定制之后,只是文职正四品而已。由此也可见,在平定“三藩之乱”期间,周培公的功劳其实相当有限,不是吗?之后,周培公在家守孝三年,期满后赴山东任职,却因为处理不好与上级和同僚的关系,在任仅仅三年便辞官归里了。从这一点大致可以看得出,周培公这个人在为人处世方面是存在很大短板的,而且动不动就辞官归里、颇有些文人的“清高”,似乎并不适合官场……这一赋闲,周培公就赋闲了将近十年!直到康熙二十九年噶尔丹与清廷撕破脸,周培公上书康熙帝提出平叛“条呈”,才再度引起了康熙帝的注意。因为周培公所上“条呈”被康熙帝采纳,周培公得以再度出仕,出任盛京提督。说实在的,在盛京这个地方担任绿营提督,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驻防八旗的盛京将军不仅主管盛京的军政,而且还兼管民政事务,盛京提督的权力十分有限……而且周培公是由文职转任武职,本就已经有些“明升暗降”了。由此也可见,康熙帝对周培公的行政能力也的确是有所保留的,并没有那么“器重”。但不管怎么说,好歹周培公还是被康熙帝重新启用了。康熙四十年,周培公死于任上,到此时他已经担任了十年盛京提督了!十年都没有挪窝儿,同样说明康熙帝给周培公盛京提督这个职务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这就是真实历史上的周培公,远没有电视剧《康熙王朝》里那么出彩,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综上所述,电视剧《康熙王朝》里的周培公与真实历史上的周培公根本不是一回事,电视剧诸君看看就行,千万别较真儿。

周培公是个怎样的人?为何战功累累的他会被处死?

在历史长河中,周培公这个人物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周培公这个故事吗?自古以来,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看过电视剧《康熙王朝》的朋友们,对其中一个剧情印象特别深刻,一代名臣周培公为康熙出谋划策,平定了三藩之乱,为平乱治国做出了贡献,但仍免不了发配边疆、客死异乡的结果,但周培公死后,一代皇帝康熙竟又为其守灵,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周培公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呢?事情原来是这样的。周培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周培公,本名昌,字培公,生于1632年,湖北荆门人。幼年丧父,十岁时,李自成进攻荆郢间,其母孙夫人殉难而死,周培公落魄无依,成为州卒小吏,不久依附显赫者进入京城,担任内阁供奉。其智商超群,情商高配,人情练达,谈吐儒雅,不卑不亢。是康熙帝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官至参议道台、山东登莱道、盛京提督。三藩之乱时,曾劝降割据平凉的王辅臣。1、周培公劝降王辅臣,凭三寸不烂之舌拿下平凉。康熙十三年腊月,吴三桂发动三藩之乱,策动陕西提督王辅臣在北方反叛呼应。在耿精忠、王辅臣先后发动叛变后,吴三桂曾试图应援、打通与耿、王的联络,使叛乱地区联成一片,迅速压缩对清军的包围圈。康熙十五年,康熙帝任命图海为大将军,统辖陕甘征讨大军。王辅臣拥兵自重,以骁勇善战闻名,清将都有点怕他,不敢轻易进兵,他也没把清兵放在眼里,对10万清军围困毫无惧色,目空一切。周培公向图海上取平凉策,被召为幕僚,他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陕西关中地区是天下脊梁,吴三桂这次造反不及时从云南取道四川进取陕西,而盘踞在湘鄂之间与荆襄官兵对峙,实在太不会算计。现在,王辅臣起来造反,举足轻重,但他的反叛,是情势所逼和舍不得高官厚禄,这好比白内障患者渴望重见光明,又恰似半身不遂者企求站立行走。如果朝廷派个能说会道的人前去劝诫,王辅臣必然会悬崖勒马,投降朝廷。这样也就用不着兴师动众与他们硬碰硬了。图海闻周培公之言,正中下怀,可是眼前并无合适的人可派。周培公与辅臣手下参将黄九畴、布政使龚荣遇均是同乡,曾屡劝王辅臣归降,王举棋不定。他们设法将内部情况写成文字,用蜡丸封闭,密送周培公。周培公利用这一有利条件,自告奋勇,主动请缨,愿冒死进城劝降,说:“如果前去说服了王辅臣,那是大学士的福份;如果遭到不测,自己则死而无怨。”图海闻听此事后十分高兴,星夜赶写奏本送至京城。康熙皇帝当即传谕周昌进京,并亲自在乾清宫召见。听完周培公的设想后,康熙帝嘉封周培公为参议道台、衔一品,赐穿黄马褂,携带谕降诏书,前往平凉招抚。图海命周培公携带康熙帝赦诏,再次进城抚慰。王辅臣派龚荣遇率士民代表出城,向图海献平凉名册,其子王吉贞及总兵等上缴吴三桂投递的函札及“平远大将军印”、“陕西东路总管将军印”各一颗,接受清廷招抚。2、周沛公被委以重任,意见不合辞官归家。平定王辅臣陕甘叛乱后,朝廷对参战的汉将分别论功行赏,委以重任。周培公对奖赏只有一个要求:母亲孙氏以父死殉节,望皇上能为母请旌。图海奏请康熙皇帝升任周培公为山东登莱道,并对周培公母亲孙氏予以嘉封。康熙十五年,朝廷诰封其母孙氏为贞烈恭人,加赠夫人衔。其父封赠为朝烈大夫,加赠中奉大夫衔。康熙皇帝还亲自御笔为孙氏撰写祭文,规定了祭祀规格,命布政司堂上官分守武昌道参政吴毓珍办理。周培公在家守孝三年,后到山东任职,因与总兵官意见不合,难以继续共事,仅在任三年,便辞官回到荆门家乡。3、周培公被贬盛京,死于苦寒之地。康熙二十九年,西北蒙古族首领噶尔丹率众反清。赋闲在家的周培公仍不时关注朝廷政事,希望复起,闻讯后连忙赶写平叛“条呈”送到京城,亦被康熙帝采纳,任命周培公为盛京提督,负责戍边。后来葛尔丹叛乱,周培公又写平叛条陈,康熙帝采纳后,封周培公为盛京提督。盛京就是今天的沈阳,当年可是绝对的苦寒之地。周培公被贬盛京11年,这11年周培公尽忠职守,守护边疆安宁,并且在这11年间收集史料,绘制了一幅大清全舆图,临死前周培公不仅向康熙推荐了姚启圣,还把这幅大清图上呈给康熙,正因为有了周培公的大清图,康熙才知道了葛尔丹觊觎清朝国土的野心,也就有了后来康熙三征葛尔丹,平定准噶尔叛乱;也知道了台湾虽然只是弹丸之地对清朝来说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国土,所以在施琅成功收复台湾后将其纳入福建省来管辖。1701年,周培公死于任上。4、周培公多次立下战功,为何仍被处死?周培公虽然多次立下大功,但其终究是汉人,在当时的朝廷中,满人和汉人势如水火,毕竟清朝是满人的江山。当时的满清大臣嫉妒周培公的功绩和才能,况且周培公又是汉人,没有背景,再加上周培公掌控几十万大军,达到了功高震主、拥兵自重的地步。有人向康熙谏言,说周培公有可能成为第二个吴三桂。即便是英明的康熙皇帝也不得不顺水推舟,贬谪周培公,将周培公发配盛京任提督。这是一个一石二鸟的安排,一方面可以利用周培公的才干对抗罗刹国,另一方面盛京是康熙的老家、大清龙兴之地,可以牢牢地监视周培公。使得无论是满族大臣还是康熙自己都觉得合情合理,不过周培公就悲剧了!周培公被调往东北,因是南方人水土不服,身患重病。被康熙发配到盛京11年,周培公受不了那里的严寒的天气,半年没有下过炕,就病死了。可怜一代名臣就这样死在了酷寒之地,认为:周培公的死也是康熙皇帝所不愿看到的。康熙表面上是发配周培公到盛京,实则是为堵满臣之口,暗中重用周培公。在清朝历史上,盛京提督都是八旗将军承担,而周培公作为一个汉人能够得此重任,可见康熙的信任。这个重要的职位能够委任的人,首先得是放心的自己人,其次要有统兵之能才行。所以周培公担任此职位,表明了康熙对其能力和忠诚的绝对信任。另外,盛京虽属苦寒之地,却是清朝的大后方和龙兴之地,康熙将盛京留给周培公,是将自己的命脉起源放到周培公手中,所以罢黜、流放一说子虚乌有,晋升、提拔、重用才是真,康熙为其守灵就是最好的证明。可能是因为其年老体衰,水土不服而最终死于任。

周培公的结局是什么?

周培公最后的结局是寿终正寝。正史中的周培公一直在盛京提督的位置上工作到死为止,根本就没有其余工作安排,也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官场争斗,更加没有引起康熙的怀疑。他在回家养老之后,康熙并没有对其进行过任何干涉。周培公算得上是寿终正寝,康熙没有对他有过任何怀疑与不满,周培公去世之后,康熙还安排将其风光大葬,并没有什么不妥行为。康熙对参与三藩之乱以及各个时期平叛的那些功臣的态度还是不错的,像周培公他立下汗马功劳,并且为人也比较低调,康熙没有必要为难他。周培公人物介绍周培公,本名昌,字培公,湖北荆门人,是康熙帝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官至参议道台、山东登莱道、盛京提督。三藩之乱时,曾劝降割据平凉的王辅臣,其著作被收入《介庵草》。他幼年丧父,十岁时,李自成进攻荆郢间,其母孙夫人殉难而死,周培公落魄无依,成为州卒小吏,不久依附显赫者进入京城,担任内阁供奉。西北蒙古族首领噶尔丹率众反清,赋闲在家的周培公仍不时关注朝廷政事,希望复起,闻讯后连忙赶写平叛“条呈”送到京城,亦被康熙帝采纳,任命周培公为盛京提督,负责戍边。康熙四十年,卒于任上。

周培公是几品官

一品。根据查询百度百科网显示,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帝嘉封周培公为参议道台、衔一品,赐穿黄马褂,携带谕降诏书,前往平凉招抚。周培公(1632年—1701年),本名昌,字培公,湖北荆门人,是康熙帝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官至参议道台、山东登莱道、盛京提督。三藩之乱时,曾劝降割据平凉的王辅臣,其著作被收入《介庵草》。

电视剧中周培公堪称康熙的第一谋臣 历史上的周培又是什么样的

在由二月河小说《康熙大帝》改编而来的电视剧《康熙王朝》当中,有一位极受观众喜爱的角色,他就是周培公。剧中的周培公富有谋略,数次挽救清朝于危难之际,为康熙鞠躬尽瘁,堪称康熙的第一谋臣。那么,历史上的周培公果真如此吗?要讨论这个问题,就得先回答另一个问题:正史上的记载,能否代表真实的历史?如果能,那么历史上的周培公,与剧中的周培公可谓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清朝的官方正史中对周培公的描述很少,关于他的记载只是附在《图海传》的后面。可以说,正史对于周培公是一笔带过的。那么,这寥寥几笔中,又记载了周培公哪些事迹呢?首先,周培公得到康熙赏识与伍次友的推荐并无关系,因为历史上压根没有伍次友这个人。《先贤诗佩》中记载:“周昌,字培公,宛城人。父早丧。先生娠甫十岁,李自成寇荆郢间,母孙夫人殉难死,先生落魄无依。为州卒小吏,旋附显者入都门,充内阁供奉。”周培公年少时十分不幸,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李自成攻城期间,他的母亲又死于战乱。周培公无依无靠,只能依附于显赫贵族,这才得以进入京城为官。周培公的第一件大功劳是他平定了察哈尔王的叛乱。吴三桂、耿精忠和尚可喜三藩起兵叛乱后,康熙将京城附近的军队全部调往南方,抵御三藩的攻势。三藩的攻势是勉强抵御住了,可京城的防备却陷入空虚。蒙古草原上的察哈尔王见状,决定趁火打劫,起兵叛乱,兵锋直指没有守备的京城。蒙古人以骑兵为主,从草原到北京城,不过数日,这时再从南方调兵已不可能,京城的形势陷入险境。拯救京城的人,在剧中和历史上分别是两个人。剧中的是周培公,史书上记载的则是图海。《清史稿》记载察哈尔王叛乱后,图海将满族的家丁家奴全部调集成军,发动他们平定察哈尔王。为了让这群入关后已经沉醉于纵情享乐的老爷兵奋勇作战,图海向全军许诺,打败察哈尔王后将所有战利品分给全体将士。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更何况这群人过去终究是纵横战场的满族勇士,图海带着他们,成功平定了察哈尔王的叛乱。剧中关于这段历史的呈现与史书上的记载几乎一致,只不过主导者从图海变成了周培公。那么,招降王辅臣,平定三藩之乱的功劳是周培公的吗?按照史书上的记载来看,前者周培公确实有功劳,后者却与他没多大关系。王辅臣是一员悍将,当年他曾跟随姜瓖反清复明,与清军数次交战。王辅臣经常亲自冲锋陷阵,勇猛无匹,连百战百胜的八旗精锐都被他打怕了,皆称他为“马鹞子”,以示他的勇猛。投靠清朝后,王辅臣又与吴三桂十分交好,所以吴三桂起兵后,受到拉拢的王辅臣也割据了陕西,不听朝廷号令。康熙皇帝深知陕西的重要性,他立刻请图海再次出山,率军平定占据关内的王辅臣。图海抵达平凉以后,诸将请求图海下令立马攻城,图海却说道:“仁义之师,先招抚,后攻伐。今奉天威讨叛竖,无虑不克。顾城中生灵数十万,覆巢之下,杀戮必多。当体圣主好生之德,俟其向化。”(《清史稿》)图海的话传到城内,军民无不感动,王辅臣的大军也逐渐丧失军心,不愿作战。图海见时机已到,就率军拿下了位于平凉城北的虎山墩,占据了有利地形,将平凉城的粮道切断,并以红衣大炮猛轰王辅臣军营。这个故事情节是否感到十分熟悉?没错,这都是剧中周培公的功劳,至于图海则成为一位只知道打仗的莽夫。那么历史上的周培公呢,他此时在哪里?周培公出现时,战事已经快结束了。由于内失民心,外无外援,手下将士又失去战斗意志,王辅臣深知已无战胜图海的可能。其实,王辅臣割据陕西也有点左右逢源的意味,他既想跟着吴三桂一起造反打天下,又不想失去已经到手的爵位和高官。所以王辅臣反叛的决心一直不强烈。与此同时,周培公的同乡在王辅臣手下担任总兵,他们不愿意与朝廷作对,于是一直劝王辅臣投降。看见王辅臣动摇后,他们以蜡丸密报周培公。周培公将此事告知图海,图海决定让周培公进城招降。周培公孤身一人进城招降王辅臣的勇气固然可嘉,可平定王辅臣功劳最大的,却还是图海。就连招降王辅臣,周培公的同乡也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地位。至于平定三藩之乱,则与周培公更没有关系了。王辅臣本就不是三藩之一,他充其量只是吴三桂的策应,招降他完全不能与平定了三藩之乱等同。而平定三藩之乱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仍是图海,周培公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招降王辅臣以后,周培公到山东任职,因与总兵不合就辞官回乡。直到准噶尔叛乱后,周培公才重新得到启用,被任命为盛京提督。后来,周培公死在了任上。至于绘制《康熙皇舆全览图》,则更是与周培公没有半点关系。可以看到,如果按官方史书的记载,周培公确实没有多少功劳,剧中他的成就几乎都是属于图海的。那么,文艺形象的周培公和正史中的周培公,哪个才是他呢?两个答案都有可能是真相。也许真实的周培公真的如文艺作品中的一样,只是满族不愿意承认身为汉人的周培公的功绩,因而把他的功劳全安到了图海身上。只是天下百姓知道真相,因而争相传颂周培公。也许真实的周培公只是一位还算有能耐的清臣,那些功劳本就是图海的,只是天下的汉人需要一位出色的汉臣,来寄托他们的愿望。至于哪个才是真相,便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

历史上周培公被康熙发配到盛京犯了什么错误?

清朝康熙年间,朝廷里有这样一个人:文武双全,刚正不阿,胆识过人,聪慧过人,忠于职守,懂得治国平天下,是康熙身边的重要谋士。但是,这样一个人,懂得在官场进退,懂得自保,最后还是被贬了职。这个人就是周培公。周培公是一位政治家。我们先来看看他的经历,了解一下当时的官场。学习如何进入政界,开始官方生活。姓周,名常,名佩公,湖北荆门人。他生于明朝崇祯年间,卒于清朝康熙年间,享年69岁。周培公十岁时,父亲攻打李自成的江山,母亲因此丧命。周培公开始自己谋生,先是做了一名政府官员,然后不断得到提升,他依附于其他权贵并帮助提出建议。直到康熙皇帝登基,他的老师吴慈佑发现了周培公的才能,向康熙皇帝推荐了周培公。然而,学识渊博、足智多谋的周培公却希望在周培公科举时被康熙挖出来重用。不幸的是,吴次友考试时,忘了忌讳叶璇的玄字,忘了去掉一个圆点,被踢出考场。周培公是个穷人,他在街上流浪,靠卖文字为生,但他无法养活自己。他无意中听到一个卖豆腐的女孩在抱怨,他建议把这些抱怨写成一首曲子,唱出来。于是周培公拿出了吴慈佑给康熙的推荐信,在这张纸的背面写下了自己的委屈。康熙微服私访在民间,偶然听到了这首曲子,也看到了姑娘给这穷书生豆腐脑,觉得有才,就跟着书生来到卖书的地方,约到茶馆,聊聊天。聪明的周培公立刻从他的言谈举止判断出康熙是现在的皇帝。也许这就是周培公和吴慈佑的一大区别。吴慈佑和康熙见过几次面,谈过几次话,但始终没有发现他们是天子。但周培公第一次见到康熙,就能判断出他的康熙早期。足以看出周培公的智慧。周培公直言不讳,即使在文武官员面前,他也不会对皇帝手下留情。他想知道事情的全部经过和皇帝的态度,他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去提问。剿灭吴三桂期间,屡立战功。他聪明睿智。对付蒙古察哈尔王派来攻打皇宫的军队,皇宫里没有一兵一卒抵抗。他暗示现在只有一个人能拯救宫廷,那就是我的祖先。是孝庄皇后。孝庄皇后带来了旧部的奴隶和仆人,并培养了一批虎狼之师。当初因为这些奴隶认为自己有钱有势,不把周培公等人放在眼里,所以周培公率先按照大清的法律用军法处理,其他人都很守规矩。后来他说:“察哈尔王有黄金两万两,相当于白银两万两。我请求皇帝下令。只要我们破了察哈尔王,被镇压的金银一般都会上缴国库,平分一半。”听了这话,大家的士气大振。最终,察哈尔王在很短的时间内被消灭。他是一个诚实坦率的人,有长远的眼光,说话也总是很坦率。当时,在与图海收复王福成时,图海想用红色大炮轰炸王福成防守的城市,他渴望战斗。周培公说,“图海兄弟,如果我们在三个小时内使用红色大炮,这里将被夷为平地,但受苦的是这里的黎明人。夺回来之后,官员们一定会说我们是在漠视人命,漠视民生。远离战场的人永远是对的。皇上要我不要过早结束战斗,但是后面肯定会有很多大臣加入我们,到时候皇上也救不了我们了。”听到这些,图海感到羞愧,并决定与周培公生死与共。亲自向王投降在王福成提交给法院后,大臣们开始谈论它。周培公是汉人,现在他全副武装,他的力量并没有压过吴三桂。怕第二个吴三桂。法院需要钳制周培公的言论。王成智成功后,兵部立即下令将其调回周培公。周培公和图海一眼就明白了皇帝的意思。最后,消灭吴三桂的任务交给了满清图海。所有人都认为周培公的贡献太大了,这对朝廷不利。法庭需要团结一致。就算皇帝再信任周培公,周培公在其他满清大臣中总会让人觉得不舒服,功劳太大了。回来后,康熙把周培公送到了冰天雪地的盛京。昨天看到康熙去盛京对付葛尔丹。我一到盛京就去看了周培公。周培公病得很重,已经老了很多。康熙问你来了89年,周培公答了11年。十一年,皇帝充耳不闻。你可以想象,当朝廷里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来到这个冰天雪地的地方,一下子就什么都没有了,什么都不用做,什么都不用关心,什么都不用做,什么都不用做,每天都没人见,也没有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多么沮丧。周培公忍受了十一年的孤独。康熙说,暖春来了,周培公身体好了,想重用他。周培公说,“太晚了。我知道我的命运。恐怕过不了明年的暖春了。”康熙让他推荐一个,周培公推荐了姚启胜。然后他说他有东西要给皇帝,让他拿回去。他的房子太小了。康熙接回去打开。这是一张中国地图。历史上最早最全面的地图。不一会儿,周培公去世了。由此可见,周培公在康熙皇帝心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整夜守护着康熙周培公的精神。但是,为什么康熙皇帝如此关心周培公,却把他贬到盛京?在周培公的清朝风雨飘摇,大厦即将倒塌的时候,它拯救了清朝摇摇欲坠的山河,让清朝的疆域延伸了近二百年。在周培公清史上,他写下了辉煌的一页,流芳百世。不幸的是,鸟都藏起来了,狡猾的兔子死了,走狗做了饭,周培公也没能从这场悲剧中走出来。在周培公的名声之下,大臣们不断写信弹劾他,说他可能想造反,成为第二个吴三桂。康熙这个时候会怎么想?历史证明,康熙是一个独断专行、雷厉风行的君主,他不会轻易相信大臣们的奏章。但康熙最终还是按照大臣们的意愿,派周培公去盛京当知府。这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安排。一方面,周培公的才能可以用来对抗罗刹;另一方面,盛京是康熙的故乡和清朝的土地,可以牢牢地监控周培公。永远不要勇敢到动摇主人的生命,但对世界有贡献的人不会得到回报。康熙的气魄未能超越勾践和刘邦,周培公的结局与文类和韩信相比也不过是保命而已。主要是康熙一直认为皇权第一,所有人都要服从他的领导!担心如果倒戈,几十万大军掌握在周手里会对康熙造成致命的威胁!另外,周培公是汉人,没有背景,所以朝中的安禄山大臣自然对他又羡慕又恨。所以康熙趁机贬了周培公,让满清大臣和康熙本人都觉得有道理,但周培公是个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