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梦溪笔谈的作者是谁?
- 2、梦溪笔谈的保存现状
- 3、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
- 4、关于梦溪笔谈的故事
- 5、求《梦溪笔谈》自序和翻译,一定要翻译全文,不要只翻译几个词的
- 6、梦溪笔谈乐论的主要内容
- 7、《梦溪笔谈》的简介
- 8、梦溪笔谈?技艺原文及翻译,梦溪笔谈?技艺原文及翻译
- 9、梦溪笔谈原文翻译及赏析
- 10、梦溪笔谈是谁做的
梦溪笔谈的作者是谁?
沈括:梦溪自记 沈括 翁年三十许时,尝梦至一处,登小山,花木如覆锦,山之下有水,澄澈极目,而乔木翳其上,梦中乐之,将谋居焉。自尔岁一再或三、四梦至其处,习之如平生之游.后十余年,翁谪守宣城,有道人无外,谓京口山川之胜,邑之人有圃求售者,及翁以钱三十万得之,然未知圃之所在。又后六年,翁坐边议谪废,乃庐于浔阳之熨斗洞,为庐山之游,以终身焉。 元祐元年,道京口,登道人所置之园,恍然乃梦中所游之地。翁叹曰:“吾缘在是矣”。于是弃浔阳之居,筑室于京口之陲。巨木蓊然,水出峡中,渟萦杳缭环地之一偏者,目之曰:“梦溪”。溪之土耸然为丘,千本之花缘焉者“百花堆”也。腹堆而庐其间者,翁之栖也。其西荫于花竹之间,翁之所憩“壳轩”也。轩之瞰,有阁俯于阡陌、巨木百寻哄其上者,“花堆”之阁也。据堆之颠,集茅以舍者,“岸老”之堂也。背堂而俯于“梦溪”之颜者,“苍峡”之亭也。西“花堆”有竹万个、环以激波者,“竹坞”也。度竹而南,介途滨河锐而垣者,“杏嘴”也。竹间之可燕者,“萧萧堂”也。荫竹之南,轩于水澨者“深斋”也。封高而缔,可以眺者,“远亭”也。 居在城邑而荒芜古木与鹿豕杂处,客有至者,皆频额而而去,而翁独乐焉。渔于泉,舫于渊,俯仰于茂木美荫之间,所慕于古人者:陶潜、白居易、李约、谓之“三悦”。与之酬酢于心目之所寓者:琴、棋、禅、墨、丹、茶、吟、谈、酒,谓之“九客”。居四年而翁病,涉岁而益羸,滨槁木矣,岂翁将蜕于此乎? 这篇《梦溪自记》不见于《梦溪笔谈》和残存的《长兴集》只见于嘉定《镇江志》。 “梦溪”是沈括在润州(今江苏镇江)东南隅筑居的园名。由于梦溪园很有名,人们把它附近的河道也称为梦溪。 这篇“自记”开头,就以富有诗情画意的笔触,记叙了作者早年的一个梦境,他在梦中来到一个优美的去处:“登小山,花木如覆锦,山之下有水,澄澈极目,而乔木翳其上”,山青水澈,花木似锦,还有乔木的浓荫,是一个最理想的游居之地,这个梦境一直为作者所向往,所憧憬,经常梦往神游,“习之如平生之游”。 这虽是虚写的梦境,却显得很真实。不仅表达了作者对江南自然山水的向往之情,而且也显示了作者作为封建文人的典型心态。封建时代的文人,无不受着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影响,沈括也不例外。他在“兼济”时,便做着“独善”的梦。从艺术上看,这梦游“梦溪”的描写,既点出了园居题名的由来,又自然地给它涂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罩上了迷人的气氛。同时,也为下一段的实写作了铺垫,使虚写与实写交融一体,相互映衬。 第二段除了简略地交代买园的经过,实现“谋居”的梦想之外,主要是具体描绘“梦溪”的自然景物和人工营造的亭台楼阁。作者在这里不是作纯客观的记录,而是带着浓郁的感情表述他的审美感受。他给那些轩、阁、坞、堂、亭题名,充分地表明了这一点。譬如“溪之土耸然为丘,千本之花缘焉者”,便称为“百花堆”;“西‘花堆’有竹万个,环以激波者”,便题为“竹坞”;“竹间之可燕者”,名“萧萧堂”,还有“荫竹之南,轩于水澨”的“深斋”、“封高而缔,可以眺”的“远亭”,等等,景点众多,各有佳处,即景命名,洋溢着深切眷爱之情。这一段描写,与上文神游梦溪前后呼应,将虚渺之境变为现实真景。 最后一段议论,写独爱梦溪的原因,使文章来了一个跌宕,进一步表明了作者对梦溪的依恋之情和隐居林下的坚定态度。来梦溪的客人,觉得此地尽是荒芜古木,而与鹿豕杂处,不可久留,作者却不以为然而独得其乐,“渔于泉,舫于渊,俯仰于茂木美荫之间”,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他钦羡陶渊明、白居易和李约等古人,要象他们那样,以琴、棋、禅、墨等“九客”为伴,在梦溪度过自己的余年。 《梦溪自记》,既有对梦溪园的具体描写,又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感受,情景交融。笔法虚实结合,变化自然,是一篇精美的山水散文。
梦溪笔谈的保存现状
《梦溪笔谈》的保存现状如下:1、传世版本:《梦溪笔谈》的传世版本有宋代的《梦溪笔谈》和元代的《梦溪笔谈续笔》,这两个版本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版本,保存较为完整。2、手抄本:除了传世版本外,还有一些手抄本流传至今,其中一些手抄本保存较为完整,但也有一些手抄本只保存了部分内容。3、石刻本:在中国各地的石窟、石碑、石壁上,也有一些刻有《梦溪笔谈》的碑刻,这些石刻本虽然保存较为稳定,但由于受到自然环境和人为破坏的影响,有些碑刻已经残缺不全。4、纸质文献:除了传世版本和手抄本外,还有一些《梦溪笔谈》的摘抄、引用、注释等文献,这些文献虽然不是《梦溪笔谈》的完整版本,但也对其保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
一、梦溪笔谈的原文李士衡为馆职,使高丽,一武人为副。高丽礼币赠遗之物,士衡皆不关意,一切委于副使。时船底疏漏,副使者以士衡所得谦帛藉船底,然后实以己物,以避漏湿。至海中,遇大风,船欲倾覆。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不尔船重,必难免。副使仓惶,取船中之物投之海中,便不暇拣择。约投及半,风息船定。既而点检所投,皆副使之物,士衡所得在船底,一无所失。二、梦溪笔谈的翻译李士衡为馆职时,出使高丽,一武人为副使。高丽赠送给他们的礼品和其他物品,士衡都不在意,一切都让副使去管。当时船底不严密,有些渗水,做副使的人就把高丽送给士衡的丝织品垫在船底,然后把自己所得的礼品放在上面,以防备被渗水打湿。到了海上,遇到大风,船将要倾覆。驾船的人大为恐慌,请求把船上所载的物品金部弃掉,不然船太重,必难免沉船一死。副使仓皇不知所措,即取船中的财物投进海里,也来不及挑选。约投了一半,风停了,船又稳定下来。随即点检所投,发现都是副使的物品,士衡所得礼物在船底,一无所失。《梦溪笔谈》三则原文及翻译:李士衡不重财物【原文】李士衡 为馆职,使高丽,一武人为副。高丽礼币赠遗 之物,士衡皆不关意,一切委于副使。时船底疏漏,副使者以士衡所得缣帛藉 船底,然后实以己物,以避漏湿。至海中,遇大风,船欲倾覆。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不尔船重,必难免。副使仓惶,取船中之物投之海中,便不暇拣择。约投及半,风息船定。既而点检所投,皆副使之物,士衡所得在船底,一无所失。【译文】李士衡为馆职时,出使高丽,一武人为副使。高丽赠送给他们的礼品和其他物品,士衡都不在意,一切都让副使去管。当时船底不严密,有些渗水,做副使的人就把高丽送给士衡的丝织品垫在船底,然后把自己所。得的礼品放在上面,以防备被渗水打湿。到了海上,遇到大风,船将要倾覆。驾船的人大为恐慌,请求把船上所载的物品全部弃掉,不然船太重,必难免沉船一死。副使仓皇不知所措,即取船中的财物投进海里,也来不及挑选。约投了一半,风停了,船又稳定下来。随即点检所投,发现都是副使的物品,士衡所得礼物在船底,一无所失。贡举人群见不成班【原文】日制,天下贡举人到阙,悉皆入对,数不下三千人,谓之“群见”。远方士皆未知朝廷仪范,班列纷错,有司不能绳勒 ,见之日先设禁围于著位 之前,举人皆拜于禁围之外。盖欲限其前列也,至有更相抱持,以望黼座 者。有司患之,近岁遂止令解头 入见,然尚不减数百人。嘉祐中,予忝在解头,别为一班,最在前列,目见班中唯从前一两行稍应拜起之节,自余亦终不成班缀而罢。每为阁门 之累,常 言殿庭中班列不可整齐者唯有三色,谓举人、蕃人、骆驼。【译文】本朝旧例,天下参加贡举的举人到京城应试,全都一起受到皇上的接见,总数不下三千人,被称为“群见”。边远地区的士人都不懂朝廷的礼仪规范,列班排队纷然杂乱,有关部门不能控制,于是在皇上接见的当天,先设围栏于举人的站位之前,举人都在围栏之外行拜礼。这本来是想限制前面的行列向前挤,结果导致后面的人更互相抱持,以求能看到皇上。有关部门头疼这种局面,所以近年就只让解头入见,然而仍不下数百人。嘉祐年间,我有幸在解头之列,另被分到一队,站在最前列,亲眼看到班中只有前一两行稍能随着礼仪人员的赞呼行拜礼,其余还是终不能连缀成班而罢。这事常为闇门司的牵累,曾说殿庭中的班列无法整齐的只有三种,这就是举人、外邦人和骆驼。孙之翰不受砚【原文】孙之翰 ,人尝与一砚,直三十千。孙曰:“砚有何异,而如此之价也?”客曰:“砚以石润为贵,此石呵之则水流。”孙曰:“一日呵得一担水,才直三钱,买此何用?"竟不受。【译文】有人曾送孙之翰一方砚台,据说值三十千钱。孙说:“这砚台有何特别之处,而值这么多钱?”这人说:“砚台以石料的润泽为贵。对着石料呵口气,就会有水在上面流。”孙说:“一日呵得一担水,才值三钱,买这玩意儿何用?”竟不接受。
关于梦溪笔谈的故事
沈括:梦溪自记 沈括 翁年三十许时,尝梦至一处,登小山,花木如覆锦,山之下有水,澄澈极目,而乔木翳其上,梦中乐之,将谋居焉。自尔岁一再或三、四梦至其处,习之如平生之游.后十余年,翁谪守宣城,有道人无外,谓京口山川之胜,邑之人有圃求售者,及翁以钱三十万得之,然未知圃之所在。又后六年,翁坐边议谪废,乃庐于浔阳之熨斗洞,为庐山之游,以终身焉。 元祐元年,道京口,登道人所置之园,恍然乃梦中所游之地。翁叹曰:“吾缘在是矣”。于是弃浔阳之居,筑室于京口之陲。巨木蓊然,水出峡中,渟萦杳缭环地之一偏者,目之曰:“梦溪”。溪之土耸然为丘,千本之花缘焉者“百花堆”也。腹堆而庐其间者,翁之栖也。其西荫于花竹之间,翁之所憩“壳轩”也。轩之瞰,有阁俯于阡陌、巨木百寻哄其上者,“花堆”之阁也。据堆之颠,集茅以舍者,“岸老”之堂也。背堂而俯于“梦溪”之颜者,“苍峡”之亭也。西“花堆”有竹万个、环以激波者,“竹坞”也。度竹而南,介途滨河锐而垣者,“杏嘴”也。竹间之可燕者,“萧萧堂”也。荫竹之南,轩于水澨者“深斋”也。封高而缔,可以眺者,“远亭”也。 居在城邑而荒芜古木与鹿豕杂处,客有至者,皆频额而而去,而翁独乐焉。渔于泉,舫于渊,俯仰于茂木美荫之间,所慕于古人者:陶潜、白居易、李约、谓之“三悦”。与之酬酢于心目之所寓者:琴、棋、禅、墨、丹、茶、吟、谈、酒,谓之“九客”。居四年而翁病,涉岁而益羸,滨槁木矣,岂翁将蜕于此乎? 这篇《梦溪自记》不见于《梦溪笔谈》和残存的《长兴集》只见于嘉定《镇江志》。 “梦溪”是沈括在润州(今江苏镇江)东南隅筑居的园名。由于梦溪园很有名,人们把它附近的河道也称为梦溪。 这篇“自记”开头,就以富有诗情画意的笔触,记叙了作者早年的一个梦境,他在梦中来到一个优美的去处:“登小山,花木如覆锦,山之下有水,澄澈极目,而乔木翳其上”,山青水澈,花木似锦,还有乔木的浓荫,是一个最理想的游居之地,这个梦境一直为作者所向往,所憧憬,经常梦往神游,“习之如平生之游”。 这虽是虚写的梦境,却显得很真实。不仅表达了作者对江南自然山水的向往之情,而且也显示了作者作为封建文人的典型心态。封建时代的文人,无不受着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影响,沈括也不例外。他在“兼济”时,便做着“独善”的梦。从艺术上看,这梦游“梦溪”的描写,既点出了园居题名的由来,又自然地给它涂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罩上了迷人的气氛。同时,也为下一段的实写作了铺垫,使虚写与实写交融一体,相互映衬。 第二段除了简略地交代买园的经过,实现“谋居”的梦想之外,主要是具体描绘“梦溪”的自然景物和人工营造的亭台楼阁。作者在这里不是作纯客观的记录,而是带着浓郁的感情表述他的审美感受。他给那些轩、阁、坞、堂、亭题名,充分地表明了这一点。譬如“溪之土耸然为丘,千本之花缘焉者”,便称为“百花堆”;“西‘花堆’有竹万个,环以激波者”,便题为“竹坞”;“竹间之可燕者”,名“萧萧堂”,还有“荫竹之南,轩于水澨”的“深斋”、“封高而缔,可以眺”的“远亭”,等等,景点众多,各有佳处,即景命名,洋溢着深切眷爱之情。这一段描写,与上文神游梦溪前后呼应,将虚渺之境变为现实真景。 最后一段议论,写独爱梦溪的原因,使文章来了一个跌宕,进一步表明了作者对梦溪的依恋之情和隐居林下的坚定态度。来梦溪的客人,觉得此地尽是荒芜古木,而与鹿豕杂处,不可久留,作者却不以为然而独得其乐,“渔于泉,舫于渊,俯仰于茂木美荫之间”,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他钦羡陶渊明、白居易和李约等古人,要象他们那样,以琴、棋、禅、墨等“九客”为伴,在梦溪度过自己的余年。 《梦溪自记》,既有对梦溪园的具体描写,又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感受,情景交融。笔法虚实结合,变化自然,是一篇精美的山水散文。
求《梦溪笔谈》自序和翻译,一定要翻译全文,不要只翻译几个词的
梦溪笔谈》自序nbsp;予退处林下①,深居绝过从②,思平日与客言者,时纪③一事于笔,则若有所晤言④,萧然移日⑤,所与谈者,惟笔砚而已,谓之《笔谈》。圣谟⑥国政,及事近宫省⑦,皆不敢私纪。至于系⑧当日士大夫毁誉⑨者,虽善亦不欲书,非止不言人恶而已。所录惟山间木荫,率意谈噱⑩,不系人之利害者。下至闾巷之言nbsp;,靡所不有nbsp;。亦有得于传闻者,其间不能无缺谬nbsp;。以之为言nbsp;则甚卑,以予为无意之言,可也。nbsp;阅读点拨:nbsp;沈括写这篇《序》,实际上是为了保护自己,避免猜忌,不得不作这种“莫谈国事”式的声明。沈括是王安石新法运动的忠实执行者,王安石再度罢相,新法宣告失败之后,沈括也受到了排斥打击,直至罢职闲居,被迫退出了政治舞台。他在润州梦溪园中写作《笔谈》的时期,正是熙宁新法被彻底废除的日子,蔡确之流也正在制造流言攻击沈括。所以沈括写了这篇《序》。当然,《笔谈》的全部内容,绝不是如作者所讲的“率意谈噱”“无意之言”,而是具有十分深刻的见解,流露了真实的感情。沈括还注意到“闾巷之言”,这正是他肯向人民群众虚心学习的优点。nbsp;对照补充注释,看看能不能理解文章大意。nbsp;①予(yú):我。林下:山林之下。旧日的士大夫以不做官隐居民间为“退处林下”。nbsp;②深居:深藏不外出。绝过从:不同别人交际往来。nbsp;③纪:通“记”。nbsp;④晤言:会面交谈。nbsp;⑤萧然移日:寂寞地度过了一天天的时光。nbsp;⑥圣谟:指皇帝的诏令旨意。封建社会尊皇帝为圣人。nbsp;⑦宫省:宫廷和政府。宫指皇帝的内廷;省指政府的机构。nbsp;⑧系:关系到。nbsp;⑨毁誉:名声的好坏。毁,毁谤;誉,称誉。nbsp;⑩率意谈噱:随便谈笑。率意,随意。噱(xué):笑(是方言)。nbsp;闾巷之言:即民间的言谈。闾(lú):里巷的门,也指里巷。nbsp;靡所不有:无所不有。靡(mí):无。nbsp;缺谬:遗漏和错误的。nbsp;言:指著书立说。我退隐在山林之下,不同别人交际往来.想以前的日子我和门客说话,我不时拿起笔来记下一件事.我和门客有会面交谈,寂寞的度过了一天天的时光,,所和我谈过的东西,只有笔和砚台而已,我称它为amp;lt;amp;lt;笔谈amp;gt;amp;gt;,皇帝的诏令旨意关系到国家政策,事情危极到皇帝的内廷和政府的机构,我不敢私下作评论,至于关系到当今士大夫名声的好坏,虽然我不想写书说明,但是还是不能停止恶人对我的恶言恶语.真向往的山间树木小草,随便谈笑,都不关系到人间的利益和祸害.民间的言谈,无所不有.所有得到的传言,都少不了遗漏和错误.我著书立说尽管十分微不足道,但给我一些没有意思的话,也可以的.
梦溪笔谈乐论的主要内容
《梦溪笔谈》是北宋沈括所著的一部不朽名著.这部笔记形式的作品,广泛涉及到政治、军事、历史、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各个领域,共计609 条.其中有关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地质、化学、药物的部分.反映了当时最先进的科学成就,此书还记录了许多平民发明家的事迹.如毕升、喻皓、高超、王朴等的发明创造,都是由于沈括的记载,才得以流传后世.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沈括“是中国整个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的笔记体著作,其中乐论部分主要涉及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的理论和评论。以下是其主要内容:1. 音乐评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评论了各种乐器的演奏技巧、音乐家的艺术风格、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等,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见解和观点。2. 舞蹈评论:沈括对舞蹈的评论主要涉及到舞蹈的表演技巧、舞蹈动作的创作和表现力等方面,他还提出了一些对舞蹈艺术的独特见解。3. 戏剧评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评论了戏剧的表演技巧、剧情构思、角色塑造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对戏剧艺术的深刻见解。4. 音乐史研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还涉及了一些音乐史的研究,包括对古代音乐制度、音乐作品的分析和比较等,他对音乐史的研究和探讨也对后来的音乐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总的来说,《梦溪笔谈》乐论部分涉及了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的多个方面,其论述深入浅出、语言简练,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梦溪笔谈》的简介
宋 沉括《梦溪笔谈》沈括是一位北宋科学家,他博通多艺,但他的著作大多佚失,现存《梦溪笔谈》和《良方》等数种。他所进行的研究十分广泛,计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而《梦溪笔谈》更是他毕生的研究科学结晶,此书共分三十卷。属自然科学的条文有二百多条,约占三分之一,其余皆为社会科学。全书分十七类,计有:故事、神奇、异事、谚谑、杂志、人事、辩证、乐律、象数、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药议。沉括在物理学上的研究成果显著,他主要的贡献在磁学,光学,声学等领域在磁学上,书中谈及指南针的偏向问题,这是世界上有关地磁偏角的最早记录, 他指出指南针是由人工磁化而成,并讨论了指南针的四种装置法,在光学上,沉括透过观察实验,对小孔成像,面镜、面镜成像;及镜的放大和缩小规律作出了具体的说明 他也研究过西汉透光镜的原理,也作过一番科学研究,在声学上,沈括曾剪小纸人作实验,利用纸人在琴上的跳动来显示声音的共振现象 在化学方面,他研究鄜延境内的石油矿藏和用途,注意到石油资源丰富,而"石油"一词更是他首先使用的, 在地理方面,他利用流水侵蚀的学说和对海陆变迁的科学解释,阐明了雁荡山峰和华北平原形成原因,在历法方面,沉括的成就更是著作中外,他发明隙积术和会圆术,对后世的数学发展生过深刻的影响。《梦溪笔谈》也记录了有关自然现象的论述,包括雷电风霜虹海市蜃楼和龙卷风等自然现象的记载,书中也有一些关于活字印刷、匠师喻皓的建筑成就、河北工人炼钢、福建农民种茶等宝贵经验。在社会科学方面,书中也反映当时最新的学术成就。在绘画方面,他注重透视学,认为画山水如人看假山又提到画马不画毛,形成而贴切地说明以大缩小的原理。著名科学家李约瑟称誉沉括「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赞许《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梦溪笔谈?技艺原文及翻译,梦溪笔谈?技艺原文及翻译
梦溪笔谈·技艺原文及翻译 技艺 作者:沈括 贾魏公为相日,有方士姓许,对人未尝称名,无贵贱皆称“我”,时人谓之“许我”。言谈颇有可采。然傲诞,视公卿蔑如也。公欲见,使人邀召数四,卒不至。又使门人苦邀致之,许骑驴,径欲造丞相厅事。门吏止之,不可,吏曰:“此丞相厅门,虽丞郎亦须下。”许曰:“我无所求于丞相,丞相召我来,若如此,但须我去耳。”不下驴而去。门吏急追之,不还,以白丞相。魏公又使人谢而召之,终不至。公叹曰:“许市井人耳。惟其无所求于人,尚不可以势屈,况其以道义自任者乎。” 造舍之法,谓之《木经》,或云喻皓所撰。凡屋有三分:去声。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凡梁长几何,则配极几何,以为榱等。如梁长八尺,配极三尺五寸,则厅堂法也,此谓之上分。楹若干尺,则配堂基若干尺,以为榱等。若楹一丈一尺,则阶基四尺五寸之类。以至承拱榱桷,皆有定法,谓之中分。阶级有峻、平、慢三等,宫中则以御辇为法:凡自下而登,前竿垂尽臂,后竿展尽臂为峻道;荷辇十二人:前二人曰前竿,次二人曰前,又次曰前胁;后一人曰后胁,又后曰后,未后曰后竿。辇前队长一人,曰传倡;后一人,曰报赛。前竿平肘,后竿平肩,为慢道;前竿垂手,后竿平肩,为平道;此之谓下分。其书三卷。近土木之工,益为严善,旧《木经》多不用,未有人重为之,亦良工之一业也。 审方面势,覆量高深远近,算家谓之“軎术”,軎文象形,如绳木所用墨斗也。求星辰之行,步气朔消长,谓之“缀术”。谓不可以形察,但以算笋缀之而已。北齐祖亘有《缀术》二卷。 算术求积尺之法,如刍萌、刍童、方池、冥谷、堑堵、鳖、圆锥、阳马之类,物形备矣,独未有隙积一术,古法:凡算方积之物,有立方,谓六幂皆方者。其法再自乘则得之。有堑堵,谓如土墙者,两边杀,两头齐。其法并上下广,折半以为之广以直高乘之,以直高以股,以上广减下广,余者半之为勾。勾股求弦,以为斜高。有刍童,谓如覆斗者,四面皆杀。其法倍上长加入下长,以上广乘之;倍下长加入上长,以下广乘之;并二位,以高乘之,六而一。隙积者,谓积之有隙者,如累棋、层坛及洒家积罂之类。虽似覆斗,四面皆杀,缘有刻缺及虚隙之处,用刍童法求之,常失于数少。余思而得之,用争童法为上位;下位别列:下广以上广减之,余者以高乘之,六而一,并入上位。假令积罂:最上行纵横各二罂,最下行各十二罂,行行相次。先以上二行相次,率至十二,当十一行也。以刍童法求之,倍上行长得四,并入下长得十六,以上广乘之,得之三十二;又倍下行长得二十四,并入上长,得二十六,以下广乘之,得三百一十二;并二位得三百四十四,以高乘之,得三千七百八十四。重列下广十二,以上广减之,余十,以高乘之,得一百一十,并入上位,得三千八百九十四;六而一,得六百四十九,此为罂数也。刍童求见实方之积,隙积求见合角不尽,益出羡积也。履亩之法,方圆曲直尽矣,未有会圆之术。凡圆田,既能拆之,须使会之圆。古法惟以中破圆法拆之,其失有及三倍者。余别为拆会之术,置圆田,径半之以为弦,又以半径减去所割数,余者为股;各自乘,以股除弦,余者开方除为勾,倍之为割田之直径。以所割之数自乘倍之,又以圆径除所得,加入直径,为割田之弧。再割亦如之,减去已割之弧,则再割之弧也。假令有圆田,径十步,欲割二步。以半径为弦,五步自乘得二十五;又以半径减去所割二步,余三步为股,自乘得九;用减弦外,有十六,开平方,除得四步为勾,倍之为所割直径。以所割之数二步自乘为四,倍之得为八,退上一位为四尺,以圆径除。今圆径十,已足盈数,无可除。只用四尺加入直径,为所割之孤,凡得圆径八步四尺也。再割亦依此法。如圆径二十步求弧数,则当折半,乃所谓以圆径除之也。此二类皆造微之术,古书所不到者,漫志于此。 蹙融,或谓之蹙戎,《汉书》谓之格五,虽止用数棋,共行一道,亦有能否。徐德占善移,遂至无敌。其法以已常欲有余裕,而致敌人于。虽知其术止如是,然卒莫能胜之。 予伯兄善射,自能为弓。其弓有六善:一者性体少而劲,二者和而有力,三者久射力不屈,四者寒暑力一,五者弦声清实,六者一张便正。弓性体少则易张而寿,但患其不劲;欲其劲者,妙在治筋。凡筋生长一尺,干则减半;以胶汤濡而梳之,长一尺,然后用,则筋力已尽,无伸弛。又揉其材令仰,然后傅角与筋,此两法所以为筋也。凡弓节短则和而虚,“虚”谓挽过吻则无力。节长则健而柱,“柱”谓挽过吻则木强而不来。“节”谓把梢裨木,长则柱,短则虚。节若得中则和而有力,仍弦声清实。凡弓初射与天寒,则劲强而难挽;射久、天暑,则弱而不胜矢,此胶之为病也。凡胶欲薄而筋力尽,强弱任筋而不任胶,此所以射久力不屈,寒暑力一也。弓所以为正者,材也。相材之法视其理,其理不因矫揉而直,中绳则张而不跛,此弓人之所当知也。 小说:唐僧一行曾算棋局都数,凡若干局尽之。余尝思之,此固易耳,但数多,非世间名数可能言之,今略举大数。凡方二路,用四子,可变八十一局,方三路,用九子,可变一万九千六百八十三局。方四路,用十六子,可变四千三百四万六千七百二十一局。方五路,用二十五子,可变八千四百七十二亿八千八百六十万九千四百四十三局;古法:十万为亿,十亿为兆,万兆为秭。算家以万万为亿,万万亿为兆,万万兆为垓。今且以算家数计之。方六路,用三十六子,可变十五兆九十四万六千三百五十二亿八千二百三万一千九百二十六局。方七路以上,数多无名可纪。尽三百六十一路,大约连书“万”字四十三,即是局之大数。万字四十三,最下万字是万局,第二是万万局,第三是万亿局,第四是一兆局,第五是万兆局,第六是万万兆,谓之一垓,第七是万垓局,第八是万万垓,第九是万亿垓。此外无名可纪,但四十三次万倍乘之,即是都大数,零中数不与。其法:初一路可变三局,一黑、一白、一空。自后不以横直,但增一子,即三因之。凡三百六十一增,皆三因之,即是都局数。又法:先计循边一行为“法”,凡十九路,得一十亿六千二百二十六万一千四百六十七局。凡加一行,即以“法”累乘之,乘终十九行,亦得上数。又法:以自“法”相乘,得一百三十五兆八百五十一万七千一百七十四亿四千八百二十八万七千三百三十四局,此是两行,凡三十八路变得此数也。下位副置之,以下乘上,又以下乘下,置为上位;又副置之,以下乘上,以下乘下;加一“法”,亦得上数。有数法可求,唯此法最径捷。只五次乘,便尽三百六十一路。千变万化,不出此数,棋之局尽矣。 《西京杂记》云:“汉元帝好蹴,以蹴为劳,求相类而不劳者,遂为弹棋之戏。”余观弹棋绝不类蹴,颇与击相近,疑是传写误耳。唐薛嵩好蹴,刘钢劝止之曰:“为乐甚众,何必乘危邀顷刻之欢?”此亦击,《唐书》误述为蹴。弹棋今人罕为之,有谱一卷,尽唐人所为。其局方二尺,中心高,如覆盂;其巅为小壶,四角微隆起。今大名开元寺佛殿上有一石局,亦唐时物也。李商隐诗曰:“玉作弹棋局,中心最不平。”谓其中高也。白乐天诗:“弹棋局上事,最妙是长斜。”长斜谓抹角斜弹,一发过半局,今谱中具有此法。柳子厚《叙棋》用二十四棋者,即此戏也。《汉书注》云:“两人对局,白、黑子各六枚。”与子厚所记小异。如弈棋,古局用十七道,合二百八二九道,黑白棋各百五十,亦与后世法不同。 算术多门,如求一、上驱、搭因、重因之类,皆不离乘除。唯增减一法稍异,其术都不用乘除,但补亏就盈而已。假如欲九除者,增一便是;八除者,增二便是。但一位一因之。若位数少,则颇简捷;位数多,则愈繁,不若乘除之有常。然算术不患多学,见简即用,见繁即变,不胶一法,乃为通术也。 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版本。庆历中,有布衣毕,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版,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者。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淮南人卫朴精于历术,一行之流也。《春秋》日蚀三十六,诸历通验,密者不过得二十六、七,唯一行得二十九;朴乃得三十五,唯庄公十八年一蚀,今古算皆不入蚀法,疑前史误耳。自夏仲康五年癸巳,至熙宁六年癸丑,凡三千二百一年,书传所载日食,凡四百七十五。众历考验,虽各有得失,而朴所得为多。朴能不用算,推古今日月蚀,但口诵乘除,不差一算。凡大历悉是算数,令人就耳一读,即能暗诵;傍通历则纵横诵之。尝令人写历书,写讫,令附耳读之,有差一算者,读至其处,则曰:“此误某字。”其精如此。大乘除皆不下照位,运筹如飞,人眼不能逐。人有故移其一算者,朴自上至下,手循一遍,至移算处,则拨正而去。熙宁中撰《奉元历》,以无候簿,未能尽其术。自言得六七而已,然已密于他历。 医用艾一灼谓之一壮者,以壮人为法。其言若干壮,壮人当依此数,老幼羸弱量力减之。 四人分曹共围棋者,有术可令必胜;以我曹不能者,立于彼曹能者之上,令但求急;先攻其必应,则彼曹能者其所制,不暇恤局;则常以我曹能者当彼不能者。此虞卿斗马术也。 西戎用羊卜,谓之“跋焦”,卜师谓之“厮乩。”必定反。以艾灼羊髀骨,视其兆,谓之“死跋焦。”其法;兆之上为神明;近脊处为坐位,坐位者,主位也;近傍处为客位。盖西戎之俗,所居正寝,常留中一间,以奉鬼神,不敢居之,谓之神明,主人乃坐其傍,以此占主客胜负。又有先咒粟以食羊,羊食其粟,则自摇其首,乃杀羊视其五藏,谓之“生跋焦。”其言极有验,委细之事,皆能言之。“生跋焦”土人尤神之。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方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赂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日:“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医者所论人须发眉,虽皆毛类,而所主五藏各异,故有老而须白眉发不白者,或发白而须眉不白者,藏气有所偏故也。大率发属于心,禀火气,故上生;须属肾,禀水气,故下生;眉属肝,故侧生。男子肾气外行,上为须,下为势。故女子、宦人无势,则亦无须,而眉发无异于男子,则知不属肾也。 医之为术,苟非得之于心,而恃书以为用者,未见能臻其妙。如术能动钟乳,按《乳石论》曰:“服钟乳,当终身忌术。”五石诸散用钟乳为主,用术,理极相反,不知何谓。余以问老医,皆莫能言其义。按《乳石论》云:“石性虽温,而体本沈重,必待其相蒸薄然后发。”如此,则服石多者,势自能相蒸,若更以药触之,其发必甚。五石散杂以众药,用石殊少,势不能蒸,须藉外物激之令发耳。如火少,必因风气所鼓而后发;火盛,则鼓之反为害,此自然之理也。故孙思邈云:“五石散大猛毒。宁食野葛,不服五石。遇此方即须焚之,勿为含生之害。”又曰:“人不服石,庶事不佳;石在身中,万事休泰。唯不可服五石散。”盖以五石散聚其所恶,激而用之,其发暴故也。古人处方,大体如此,非此书所能尽也。况方书仍多伪杂,如《神农本草》最为旧书,其间差误尤多,医不可以不知也。 余一族子,旧服芎。医郑叔熊见之云:“芎不可久服,多令人暴死”。后族子果无疾而卒。又余姻家朝士张子通之妻,因病脑风,服芎甚久,亦一旦暴亡。皆余目见者。又余尝苦腰重,久坐,则旅距十余步然后能行。有一将佐见余日:“得无用苦参洁齿否?”余时以病齿,用苦参数年矣。曰:“此病由也。苦参入齿,其气伤肾,能使人腰重。”后有太常少卿舒昭亮用苦参揩齿,久亦病腰。自后悉不用苦参,腰疾皆愈。此皆方书旧不载者。 世之摹字者,多为行势牵制,失其旧迹,须当横摹之,泛然不问其点画,惟旧迹是循,然后尽其妙也。 古人以散笔作隶书,谓之散隶。近蔡君谟又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亦自成一家。 四明僧奉真,良医也。天章阁待制许元为江淮发运使课于京师。方欲入对,而其子疾亟,暝而不食,欲死,逾宿矣。使奉真视之,曰:“脾已绝,不可治,死在明日。”元曰:“观其疾势,固知其不可救,今方有事须陛对,能延数日之期否?”奉真曰:“如此似可,诸脏皆已衰唯肝脏独过。脾为肝所胜,其气先绝,一脏绝则死。若急泻肝气,令肝气衰,则脾少缓,可延三日。过此无术也。”乃投药,至晚乃能张目,稍稍啜粥,明日渐苏而能食。元其喜。奉真笑曰:“此不足喜,肝气暂舒耳,无能为也。”后三日果卒。 文言文翻译: 算术中求物体体积的方法,如刍萌、刍童、方池、冥谷、堑堵、鳖、圆锥、阳马等,各种形状的物体都具备了,只是没有隙积术。古代的算法:凡计算物体的体积,有立方体,是指六个面都是正方形的物体,其计算方法是把一条边自乘两次就可以求得了。有堑堵,是指有点像土墙形状的物体,两边是斜的,两头的面是垂直的。它的截面面积的算法是:先把上、下底的宽相加,除以二,作为截面的宽,用直高与它相乘就求得了一个值;再将直高作为股,用上底面的宽减去下底面的宽,所得之差除以二作为勾,用勾股定理算出弦,就是它的斜边长。有刍童,是指有点像翻过来的方斗形状,四侧都是斜面。它的计算方法是:将上底面的长乘二,与下底面的长相加,再与上底面的宽相乘;将下底面的长乘二,与上底面的长相加,再与下底面的宽相乘;把这两个数值相加,与高相乘,再取其六分之一(就求得了它的体积)。隙积,是指堆累起来而其中有空隙的物体,像堆叠起来的棋子、分层建造起来的土坛以及酒馆里堆累起来的酒坛子一类的物体。它们虽像倒扣着的斗,四侧都是斜面,但是由于边缘存在着一定的残缺或空隙,如果用刍童法计算,所得数量往往比实际的要少。我想出了一种计算方法:用刍童法算出它的上位、下位数值,另外单独列出它的下底宽,减去上底宽,将所得之差乘高,取其六分之一,再并入前面的数目就可以了。假设有用酒坛子累成的堆垛,最上层的长、宽都是两只坛子,最下层的长、宽都是十二只坛子,一层层交错堆垛好。先从最上层数起,数到有十二只坛子的地方,正好是十一层。用刍童法来计算,把上层的长乘二得四,与下层的长相加得十六,与上层的宽相乘,得三十二;再把下层的长乘二得二十四,与上层的长相加得二十六,与下层的宽相乘,得三百一十二;上、下两数相加,得三百四十四,乘高得三千七百八十四。另外将下层的宽十二减去上层的宽,得十,与高相乘,得一百一十,与前面的数字相加,得三千八百九十四;取它的六分之一,得六百四十九。这就是这堆酒坛的数量。运用刍童法算出的是实方的体积,运用隙积法算出的是空缺部分拼合成的体积,也就可以算出多余的体积。丈量土地的方法,方、圆、曲、直的算法都有,不过没有会圆的算法。凡是圆形的土地,既能够拆开来,也应该能让它拼合起来恢复圆形。古代的算法,只用中破圆法把圆形拆开来计算,它的误差有达三倍之多的。我另外设计了一种拆开、会合的计算方法。假设有一块圆形的土地,用它的直径的一半作为弦,再以半径减去所割下的弧形的高,用它们的差作为股;弦、股各自平方,用弦的平方减去股的平方,将它们的差开平方后作为勾,再乘二,就是所割弧形田的弦长。把所割的弧形田的高平方,乘二,再除以圆的直径,所得的商加上弧形的弦长,便是所割弧形田的弧长。再割一块田也像这样计算,用总的弧长减去已割部分的弧长,就是再割之田的弧长了。假如有块圆形的土地,直径是十步,想使割出的圆弧高二步,就用圆半径五步作为弦,五步自乘得二十五;又用半径减去弧形的高二步,它们的差三步作为股,自乘得九;用它与弦二十五相减得十六,开平方得四,这就是勾,再乘二,就是弧的弦长。把圆弧的高二步自乘,得四,再乘二得八,退上一位为四尺,用圆的直径相除。现今圆的直径为十,已经满了整十数,不可除。只用四尺加下圆弧直径,就是所割圆的弧长,共得圆弧直径八步四尺。再割一块圆田,也依照这种方法。如果圆直径是二十步,要求弧长,就应当折半,也就是所说的要用圆弧的半径来除它。这两种方法都涉及精确的算法,是古书里没有说到的,随笔记录于此。 关于屋舍的营造技术,有一部专门讨论的书籍叫做《木经》,有的说是喻皓所撰。此书将屋舍建筑概括为“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梁以下、地面以上为“中分”,台阶为“下分”。凡是梁长多少,则梁到屋顶的垂直高度就相应地配多少,以此定出比例。如梁长八尺,梁到屋顶的高度就配三尺五寸,这是厅堂的规格。这叫做“上分”。柱子高若干尺,则堂基就相应地配若干尺,也以此定出比例。如柱子高一丈一尺,则堂前大门台阶的宽度就配四尺五寸之类,以至于斗拱、椽子等都有固定的尺寸,这叫做“中分”。台阶则有“峻”、“平”、“慢”三种;皇宫内是以御辇的出入为标准的:凡是抬御辇自下而上登台阶,前竿下垂尽手臂之长,后竿上举也尽手臂之长,这样才能保持平衡的台阶叫做“峻道”;(抬辇的共有十二人:前二人称前竿,其次二人称前绦;又其次二人称前胁,其后二人称后胁;再后二人称后绦,最后二人称后竿。御辇的前面有队长一人称传唱,御辇的后面有一人称报赛。)前竿与肘部相平,后竿与肩部相平,这样才能保持平衡的台阶叫做“慢道”;前竿下垂尽手臂之长,后竿与肩部相平,这样就能保持平衡的台阶叫做“平道”。这些叫做“下分”。其书共有三卷。近年土木建筑的技术更为严谨完善了,已多不用旧时的《木经》,然而还没有人重新编写一部这样的书,这也应该是优秀的木工信得留意的一项业内之事。 毕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采用。至五代时的冯瀛王才开始用雕版印制五经,从那以后的各种典籍和图书都是雕版印刷本了。庆历年间,有位叫毕的平民又创造了活字印版。他的方法是用胶泥刻字,字的厚薄像铜钱的边缘一般,每个字制成一个字模,用火烧烤使它变得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住。想要印刷时,就拿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地排列好字模。排满一铁框就作为一个印版,拿着它靠近火烘烤;等松脂等物开始熔化时,就拿一块平板按压它的表面,于是,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平整得像磨刀石一样。如果只印制三两本书,(这种方法)不能算很简便;如果印刷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书,(这种方法)就显得特别快捷。印刷时通常制作两块铁板,一块正在印刷,另一块已经另外排字模;这一块刚印完,另一块已经准备好了。两块交替使用,极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多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字模,用来防备一块板里面有重复出现的字。(字模)不用时,就用纸条做的标签分类加以标示,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把它们储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冷之字,随即把它刻出来,用草火烧烤,很快可以制成。不拿木头制作活字模,是因为木头的纹理有疏有密,沾了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加上容易与药物互相粘连,不能(重新把字模)取下来。不如用胶泥烧制字模,使用完毕后,再次用火烘烤,使药物熔化,用手一抹,那些字模就会自行脱落,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毕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房兄弟和侄子们得到了,到现在还珍藏着。 淮南人卫朴精通历法,在这方面是不亚于唐僧一行的人物。《春秋》一书中记载了三十六次日食,历代历法学者通加验证,一般认为所记与实际天象密合的不过有二十六七次,只有一行证明有二十九次;而卫朴则证明有三十五次,只有庄公十八年的一次日食,与古今学者对日食发生日期的推算都不合,怀疑是《春秋》记错了。从夏代仲康五年癸巳岁到宋代熙宁六年癸丑岁,凡三千二百零一年,各种书籍所记载的日食共有四百七十五次,以往各种历法的推考检验虽各有得失,而卫朴所得出的合乎实际的结论要较前人为多。卫朴不用计算工具就能够推算古今的日月食,加减乘除都只用口算,却一个数都不会错。凡是正式制定的历法书,全都是一大堆计算程序和数字,卫朴叫人在耳边读一遍,就能够背下来;对于历表和各种年表,他也都能纵横背诵。他曾让人抄写历书,抄写完毕后,叫抄写的人贴着他的耳朵读一遍,有哪个地方错了一个数,读到那地方时,他就说“某字抄错了”,他的学问竟能精湛到这样的程度。他用算筹运算时,很大数字的乘除都不用一步一步摆下去,只照着数位运筹如飞,人的眼睛都跟不上。有人曾故意移动了他的一只算筹,他从上到下用手摸了一遍,到被移动的地方,又随手拨正而离开。熙宁年间制定《奉元历》,因为没有实际的观测记录,卫朴未能全部发挥他的才能和知识,他自己也说这部历法的可靠性大约只有六七成,然而已比其他历法要精密一些。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时,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说:“还没有盖瓦,上面轻,所以才会这样。”于是在上面盖了瓦,但是木塔还是像当初一样晃动。实在没有办法了,工匠就暗地里让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给她送了金钗,求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个容易啊,只要逐层铺上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按他说的(去做),塔身于是稳定了。因为钉牢木板以后,各层上下更加紧密连接,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一只箱子。人踩上去,上下及周边四面互相支撑,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技艺精熟。 文言文翻译 汉书原文及翻译
梦溪笔谈原文翻译及赏析
钱塘江堤 我国的杭州湾由于地理原因,形成了闻名于世的钱塘江海潮。每当海潮兴起,潮头高达十多米,它们汹涌澎湃,怒涛滚滚,具有排山倒海的气势以及无坚不摧的力量。海潮一方面是雄壮的自然景观;但另一方面它又摧毁堤岸,成为危害人民生命财产的灾祸。 从五代开始,人们就开始筑堤以抵御海潮的袭击。吴越王钱镠用竹络装石筑堤,并在堤外打下十余行木桩,称为“滉柱”,用以减小海潮的冲击力。北宋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杭州守臣用土和柴薪筑堤,兴建了柴塘。景佑四年(公元1038年),又改用块石筑堤,这才有了最早的块石塘。 本则笔记记载北宋中期拆除滉柱和修建月堤的事,反映了那一时期人们与海潮作抗争的情形。 钱塘江,钱氏时为石堤,堤外又植大木十余行,谓之滉柱【滉柱】竖立在堤岸外的深水木桩,可以减弱潮水对堤岸的冲击。滉,音huàng。。宝元、康定间,人有献议取滉柱,可得良材数十万。杭帅以为然。既而旧木出水,皆朽败不可用,而滉柱一空,石堤为洪涛所激,岁岁摧决。盖昔人埋柱,以折其怒势,不与水争力,故江涛不能为害。杜伟长【杜伟长】即杜杞(公元1005—1050年),宋代常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神宗时为两浙转运使。为转运使【转运使】官名。宋初转运使掌管一路的粮食、财赋,后来兼管军事、刑狱,成为实际的地方行政长官。,人有献说,自浙江税场【浙江税场】指当时设在杭州的两浙路盐场。以东,移退数里为月堤【月堤】一种圆弧形大堤,其形状类似初生的月亮,故称为月堤。,以避怒水。众水工皆以为便,独一老水工以为不然,密谕其党:“移堤则岁无水患,若曹何所衣食?”众人乐其利,及从而和之。伟长不悟其计,费以巨万,而江堤之害仍岁有之。近年乃讲月堤之利,涛害稍稀,然犹不若滉柱之利;然所费至多,不复可为。 【译文】 钱塘江在吴越国钱氏时修筑了石堤,堤外又立了十几行大木柱,叫作滉柱。宝元、康定年间,有人建议把滉柱取出来,认为可以得到数十万根好木材。杭州的主帅认为这个主意不错。不久,旧木桩从水中捞出来,全都朽烂不能再用了,然而滉柱一经取空,石堤被波涛冲击,年年都被摧垮。大概前人埋滉柱是为了减少浪涛的猛势,使石堤不与水直接冲撞,因此江涛不能为害。杜伟长担任转运使,有人建议从浙江盐场以东,退后几里修筑一道月牙形石堤,以便避开汹涌的潮水。大多数水工都认为这个办法可行,独有一个老水工认为不可,暗地里告诉他的同伙说:“要是移了堤,每年就没有水患了,你们还靠什么来穿衣吃饭?”众人都乐于自身所获的利益,就跟随着附和这一主张。杜伟长没有察觉他们的计谋,花费了上万的巨款,而江堤溃决的灾害仍然年年发生。近年来才考虑到月堤的好处,修筑了月堤,江涛的危害逐渐减少,但是还不如立滉柱的办法好;然而滉柱耗费太多,不可能再修建了。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容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山顶有一个大湖,据说是叫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把它叫做龙湫。又有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译 文温州雁荡山(是)天下奇特、秀丽(的一座山),但是自古以来的地图地理资料(对雁荡山)都不曾有记载。(宋代)祥符年间,因为要建造玉清宫,开山砍伐木材,才有人发现这座山,这时还没有山名。根据西域书记载,罗汉(名叫)诺矩罗的,住在中国东南大海边的雁荡山芙蓉峰的龙湫。唐朝和尚贯休写《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的诗句。这(座)山南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向前(可以)俯视大海,但(当时一般人)不知道雁荡、龙湫所在的地方,后来(宋代)因为采伐木材,才开始见到这(座)山。山顶有(一个)大湖,传说把它当作雁荡;(山)下有两(个)水潭,就把它当作(大、小)龙湫。还有经行峡、宴坐峰,都(是)后来人们根据贯休的诗句来命名的。(南唐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的时候,所有永嘉(一带)的山水,几乎都游历遍了,唯独没有谈到这(雁荡)山。(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雁荡山这个名称。 我观察雁荡山许多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险峻、怪异,向上耸立(约)千尺(高),高大的山崖和巨大的沟谷,不像其他的山。(雁荡山许多山峰)都包容在(周围的)一些山谷里面。从周围山地外面远望这些山峰,什么也看不到;走到山谷里面,(才看到这些山峰)峭拔林立,直冲云霄。推究它(形成)的道理,应当是被山谷里的大水冲刷,沙土都冲走了,唯独(剩下这些)巨大的岩石巍然挺立(在那里)。像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也)都(是)水流冲刷(而成)的洞穴。从下面望这些山峰,(是)高耸的岩石峭壁;从上面观察,(山谷里的山峰峰顶却又)恰好跟周围山地一样高,(甚至这)许多山峰的顶部还低于周围山地的地平面。世界上溪谷里水流冲刷的地方,都有高耸直立的土层和底部凹陷像神龛的岩石,也(就是)这一类(情况)罢了,(它们和雁荡山谷里的许多山峰的成因,原理是相同的。)现在的成皋、陕州以西的大沟谷里高耸直立的土层往往高达百尺,高高地耸立着,也(可算是)形体齐备而规模较小的雁荡山的许多山峰,只是这里是黄土的,那里是石质的罢了。(雁荡山许多山峰)既然不是挺立在平地之上,而是被深谷老林所掩蔽,所以古人没有发现它,谢灵运没有到过(这里),从事理上说是不奇怪的。《以虫治虫》【原文】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翻译】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原文】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俶(钱镠的孙子)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翻译】 钱氏王朝统治浙东浙西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文章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本则笔记描述喻皓高超的建筑技艺。在修建杭州梵天寺木塔时,由于各层之间不固定,因此人在塔上走动时,塔就会摇晃。喻皓用铁钉钉实了各层木板,在各个方向上使其固定,构成了若干交叉的稳固平面,塔就不会再摇晃了。喻皓的设想是符合现代建筑结构力学原理的。 在现存我国古塔建筑中,山西应县佛塔是早期木塔的代表。它建于北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距今九百多年,仍然完好无损,坚固异常。十分有趣的是,它也采用了类似于梵天寺木塔的结构,在它的每层都用梁、枋、斗拱组成平面网架,来加强它的稳固性。钱塘江在吴越国钱氏时修筑了石堤,堤外又立了十几行大木柱,叫作滉柱。宝元、康定年间,有人建议把滉柱取出来,认为可以得到数十万根好木材。杭州的主帅认为这个主意不错。不久,旧木桩从水中捞出来,全都朽烂不能再用了,然而滉柱一经取空,石堤被波涛冲击,年年都被摧垮。大概前人埋滉柱是为了减少浪涛的猛势,使石堤不与水直接冲撞,因此江涛不能为害。杜伟长担任转运使,有人建议从浙江盐场以东,退后几里修筑一道月牙形石堤,以便避开汹涌的潮水。大多数水工都认为这个办法可行,独有一个老水工认为不可,暗地里告诉他的同伙说:“要是移了堤,每年就没有水患了,你们还靠什么来穿衣吃饭?”众人都乐于自身所获的利益,就跟随着附和这一主张。杜伟长没有察觉他们的计谋,花费了上万的巨款,而江堤溃决的灾害仍然年年发生。近年来才考虑到月堤的好处,修筑了月堤,江涛的危害逐渐减少,但是还不如立滉柱的办法好;然而滉柱耗费太多,不可能再修建了.正午牡丹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②。丞相正萧吴公与欧公姻家③,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④?其花披多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⑤。猫眼黑睛如线⑥,此正午猫眼也。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⑦。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⑧,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⑨。 〔注释〕 ①选自《梦溪笔谈》。沈括,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②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古画,画的是一丛牡丹。欧阳公: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尝,曾经。 其下:牡丹丛下面。 其:指古画。精粗:精良和粗劣。这里指古画水平的高低。 ③丞相吴育和欧阳修是儿女亲家。姻家,儿女亲家。 ④何以:即“以何”,凭什么,根据什么。明之:辨别它。 ⑤披哆:张开,下垂。燥,干。 此日中时花也:这是正午时的花。 ⑥黑睛:瞳孔。如线:像一条线。 ⑦带有露水的花,花冠是收拢的,花色是鲜润的。 ⑧太阳渐渐移到正中,猫的瞳孔就渐渐变得狭长。 ⑨此:指吴育说的话。善求:善于探求。笔意:这里是制绘画的乐趣。 全文翻译 午牡丹 沈括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画有一丛牡丹花的古画 其下有一猫—:花丛下面有一只猫 未知其精粗:欧阳修不知道这幅画的水平怎样 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丞相吴育与欧阳修是亲家 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一天看了这幅画,说,这画的是正午时候的牡丹花. 何以明之:用什么来证明他呢 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这花中的花瓣都散开着,而且颜色枯涩,没有光泽,这是太阳正中时候的花. 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之猫眼也:画中猫的黑眼珠眯着,好象一条线,这也是正午时候的猫眼. 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如果是带有露水的花,那么花房是聚拢着的,而且颜色显得光泽滋润. 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猫的眼珠早晚都是圆的,太阳渐渐移向正中,猫眼珠渐渐变成狭长,到了正午就像一条线了.原文:京师百官上日,唯翰林学士敕设用乐,他虽宰相,亦无此礼。优伶并开封府点集。陈和叔除学士,时和叔知开封府,遂不用女优。学士院敕设不用女优,自和叔始。礼部贡院试进士日,设香案于阶前,主司与举人对拜,此唐故事也。所坐设位供张甚盛,有司具茶汤饮浆。至试学究,则悉彻帐幕毡席之类,亦无茶汤,渴则饮砚水,人人皆黔其吻。非故欲困之,乃防毡幕及供应人私传所试经义。盖尝有败者,故事为之防。欧文忠有诗:“焚香礼进士,彻幕待经生。”以为礼数重轻如此,其实自有谓也。白话译文:京师百官上任之日,只有翰林学士奉旨设宴可以用乐舞,其他官员,即使是宰相,也没有这种礼仪。宴会所用的乐工和歌舞艺人,都由开封府指定招集。陈和叔复为翰林学士,当时他权知开封府事,遂不用歌舞女艺人。学士院奉旨设宴不用女艺人,自和叔开始。礼部贡院考试进士之日,在阶前设置香案,主持贡举的官员与参加考试的举人对拜,这也是唐朝旧制。举人所坐的考位,一应物品的供给陈设甚为排场,有关部门还给准备茶水和饮料。至于学究科的考试,则帐幕毡席之类的用品全都撤去,也没有茶水,考生渴了就喝研墨用的水,以致人人都染黑了嘴巴。这并不是要故意与考生为难,而是为了防止有人利用毡幕和送水的人私下传递所考的经义。因为以往曾有这样做而败露的,所以现在要事事为之防备。欧阳文忠曾有诗说:“焚香礼进士,彻幕待经生。”以为对待二者礼数上的轻重如此悬殊,其实这中间自有原因。赏析:《梦溪笔谈》包括《笔谈》、《补笔谈》、《续笔谈》三部分,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笔谈》二十六卷,分为十七门,各卷依次为“故事(一、二)、辩证(一、二)、乐律(一、二)、象数(一、二)、人事(一、二)、官政(一、二)、机智、艺文(一、二、三)、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一、二、三)、药议”。《补笔谈》三卷,包括上述内容中十一门。《续笔谈》一卷,不分门。全书共六百零九条(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质、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水利、建筑、医药、历史、文学、艺术、人事、军事、法律等诸多领域。在这些条目中,属于人文科学例如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音乐等方面的,约占全部条目的18%;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约占总数的36%,其余的则为人事资料、军事、法律及杂闻轶事等约占全书的46%。从内容上说,《梦溪笔谈》以多于三分之一的篇幅记述并阐发自然科学知识,这在笔记类著述中是少见的。如《技艺》正确而详细记载了“布衣毕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活字印刷的可靠史料,深受国际文化史界重视。“辩证”门谈韩愈画像条,使后人了解从北宋就产生并沿袭下来的一个错误:把五代韩熙载的写真当成韩愈的画像。此外,北宋其他一些重大科技发明和科技人物,也赖本书之记载而得以传世。如记载喻皓《木经》及其建筑成就、水工高超的三节合龙巧封龙门的堵缺方法、淮南布衣卫朴的精通历法、登州人孙思恭解释虹及龙卷风、河北“团钢”、“灌钢”技术,羌人冷作冶炼中对“瘊子”的应用、“浸铜”的生产等,均属科技史上珍贵史料。因为沈括本人具有很高的科学素养,他所记述的科技知识,该书基本上反映了北宋的科学发展水平和他自己的研究心得。此文出自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扩展资料写作背景:《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据现可见的最古本元大德刻本,《梦溪笔谈》一共分30卷,其中《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全书有十七目,凡609条。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其价值非凡。书中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社会历史方面,对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有所暴露,对西北和北方的军事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为详实的记载。《梦溪笔谈》的创作背景及相关情况,作者沈括在《梦溪笔谈·序》中有比较清楚的说明:1082年(宋元丰五年)后,作者政治上不得志,约1088年前后(元祐三年)住润州,在那里修筑一座梦溪园(在今江苏镇江东)卜居,作者日常的生活较少外出,也较少与人来往,是谓“予退处林下,深居绝过从”。在创作上,作者自谓“圣谟国政,及事近宫省,皆不敢私纪。至于系当日士大夫毁誉者,虽善亦不欲书,非止不言人恶而已。”即是说,帝王私事,当朝得失,人事毁誉,乃至之前自身的仕途遭遇等等,沈括都没有也不愿意涉及。因此,作者所创作的都是“不系人之利害者”,出发点则是“山间木荫,率意谈噱”。作者简介: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佑进士。熙宁中参与王安石变法。1072年(熙宁五年)提举司天监,上浑仪、浮漏、景表三议,并推荐卫朴修《奉元历》。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1075年(熙宁八年)使辽,斥其争地要求。又图其山川形势、人情风俗,为《使契丹图抄》奏上。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主张减少下户役钱。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1082年(元丰五年),以徐禧失陷永乐城(今陕西米脂),连累坐贬。晚年居润州,筑梦溪园(在今江苏镇江东),举平生所见,撰《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谁做的
梦溪笔谈是北宋文学家沈括的笔记和随笔辑录。沈括(1031年-1095年),字元晦,号梦溪,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科学家、书法家、工程师和政治家。他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被誉为“天下奇才”。梦溪笔谈的历史梦溪笔谈最早是沈括在1086年至1093年期间写成的。在此期间,他担任了几个重要的官职,包括知制诰、礼部侍郎和工部尚书等。在这些职位上,他积极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多次撰写有关科技和工程的著作。梦溪笔谈就是其中的一部。梦溪笔谈共三十卷,包括了沈括的许多随笔、笔记和杂谈等。这些内容涉及了很多方面,包括历史、文学、科学、技术、政治、军事等。梦溪笔谈的内容非常丰富,是研究北宋社会、文化和科技的重要资料。梦溪笔谈的特点梦溪笔谈的特点是内容广泛、思想深刻、语言优美。沈括在书中不仅记录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还收集了很多别人的言论和故事。他的笔记和随笔非常细致,深入浅出,很多地方带有幽默和讽刺的色彩,让读者既能够获得知识,又能够得到娱乐。梦溪笔谈的另一个特点是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沈括在书中不仅讨论了文学、历史和政治等人文领域的问题,还谈到了科学、技术和自然等方面的内容。他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见解非常深刻,对后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梦溪笔谈的影响梦溪笔谈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科技、历史和哲学的著作。它记录了北宋时期的社会、文化和科技状况,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和观念,对后世的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梦溪笔谈也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著作。沈括在书中提出了很多关于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思考,对当时的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的思想和观点在当时就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后来的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也产生了重要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