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民众党是干什么的
- 2、台湾民众党的介绍
- 3、台湾民众党的内容
- 4、请问大陆媒体所称台湾岛内的“蓝绿两色”是什么意思?
- 5、台湾白营是什么意思
- 6、蔡培火的人物生平
- 7、高虹安什么党
- 8、台湾几个政党
- 9、台湾同胞的爱国事迹
- 10、蒋渭水的介绍
民众党是干什么的
中国民众党是中国台湾的一个小政党。中国民众党创立于1987年11月21日,是中国台湾的一个小政党。总裁王忠泉,党主席王明智。该党系中国国民党部分老党员不满国民党腐化而成立,成员以退休军官为主。中国民众党在国家议题上,偏向于两岸统一。信仰三民主义,主张所谓中国台湾地区“统一中国”,实行民主宪政。主张开放大陆探亲,加强与中国大陆实质交流。在实行政党名单比例代表制的2005年台湾地区任务型“国代”选举中,中国民众党获得1.08%的得票率,拥有三席,为第四大党。民众党的特点1、民主性:民众党的组织和运作都遵循民主原则,党员可以自由表达意见,参与决策。2、公正性:民众党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对待所有党员和公民一视同仁,不偏袒任何一方。3、透明性:民众党的决策过程和财务情况都是公开透明的,接受党员和公众的监督。4、服务性:民众党以服务民众为宗旨,致力于解决民生问题,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5、改革性:民众党积极推动社会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6、人民性:民众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权益。7、进步性:民众党倡导科学、民主、法治、公正、公平的社会价值观,推动社会进步。
台湾民众党的介绍
1927年初,台湾文化协会左右分裂,左派青年掌控文协,文协旧干部蒋渭水、蔡培火等人退出文协,另外组织政治团体,于1927年7月10日成立台湾民众党,是台湾人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性质的政党。
台湾民众党的内容
1921年到1926年的6年之间,台湾文化协会的文化启蒙运动确实轰动全台湾,使台湾民众有机会吸收新文化、新思想,也加深了台湾人的民族意识。不过,文化协会也因为新思想的蓬勃,有一批青年愈走愈激进(左倾),使得地主阶级的老干部如林献堂、蔡培火等人,开始难以适应,终于导致文化协会的分裂。回到1920年代,社会主义、马列思想像一朵朵盛开的玫瑰,在俄国革命成功之后的世界花圃绽放,相当夺目动人。当时的青年,好像不「言必称社会主义」,就算不得是一位进步的青年。台湾文化协会就在这种左倾风潮中,面临分裂的局面。 1926年以后,文协内部大致分成3派:一派是保守的右派,以蔡培火、林献堂为首,坚持文协是启蒙运动、文化运动,以知识教化为路线;一派是激进的左派,以连温卿、王敏川为代表,这批「无产青年」高唱农工阶级运动;另外则是中间派的蒋渭水,标榜全民运动,综合各阶层励行全民族的解放运动。1927年(日本昭和2年)1月,台湾文化协会的临时理事会及临时大会中,以连温卿、王敏川为首的左派势力,掌握了文协的主导权,前述的保守派与中间派退出文协,文协正式分裂。 随著左翼运动的勃兴(新文协、台湾农民组合、台湾共产党等左翼团体大力推动农工运动),台湾民众党的运动路线也因受刺激而日渐阶级运动化,致使内部右翼人士如林献堂、蔡培火、杨肇嘉等退出民众党,另组「台湾地方自治联盟」。而日本当局对於右翼人士退出之後的台湾民众党的左倾迹象,也渐感不安,终于决定出手干预。1931年2月18日,台湾民众党第四次全体党员大会进行中,台北警察署长突然出现会场,出示「结社禁止命令」,当场声明台湾民众党业已被取缔,命令立刻解散,并同时逮捕蒋渭水等干部16人(翌日释放)。总督府提出禁止台湾民众党的理由指出,「细察民众党向来之行动及这次所修改之纲领政策,其目的在於反对总督政治,宣传阶级斗争。如此妨害日台融和,违背本岛统治大方针之结社,断难容许。」在总督府「妨害安宁秩序」的大帽子下,台湾民众党终於结束了3年又7个月的活动。而蒋渭水也在6个月後的8月5日,因伤寒病逝台北。
请问大陆媒体所称台湾岛内的“蓝绿两色”是什么意思?
提问者的补充无知到简直像在钓鱼,但其他答案绝大多数也不理想。一是只说提到两大党派的党旗主色调却没说为什么是这个颜色。二是对两大阵营的政策的分析过于集中在两岸问题上,两岸问题当然很重要,但两大阵营的政策差异绝对不仅在这一方面。一、两个颜色的起源“蓝绿阵营”的提法不是“大陆媒体所称”,只是一部分大陆媒体(主要是部分专注于台湾海峡局势的栏目)沿用了台湾媒体自90年代以来对台湾政治两大阵营的称呼,而大陆比较官方的文告(例如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的新闻)里一般不这么用。而台湾媒体爱用颜色来作为政治阵营的代称,其实是跟选举政治的“视觉化”有很大的关系。这里不展开分析了,只说两个颜色的起源。“泛蓝”的蓝,来自中国国民党(KMT)党旗/党徽。这个图案最初的起源是兴中会的青天白日旗,由陆皓东设计。孙中山是兴中会会员,所以后来的国民党就以兴中会的继承者作为自我认同。“青天”这个概念很容易和汉族的传统文化联系起来,显示出国民党的汉族民族主义者特质。只不过党徽的这个颜色在当代人眼中更像蓝色,所以国民党为核心的阵营就叫蓝营。除了国民党外,国民党两次分裂形成的新党(以黄色为代表色)、亲民党(以橙色为代表色)也算蓝营。“泛绿”的绿,来自民主进步党(DPP)党旗/党徽。民主进步党最早的起源是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党外运动”,70年代由于“戒严戡乱”还不能组党,所以一些党外人士开始使用绿色作为代表色,并且逐渐成为共识。1986年5月19日的反对戒严的社会运动就叫“绿色行动”。所以当年9月28日民主进步党正式成立的时候,也就在党章第二条规定了党旗是“绿底白十字镶嵌绿色台湾图案”,所以以民主进步党为核心的阵营就叫绿营。一般来说太阳花学运中形成的时代力量也被视为绿营——即便时代力量的代表色不是绿色而是偏黄的橙色。还有就是柯文哲的台湾民众党在传统上被称为“白色阵营”,因为柯文哲很长时间里都标榜自身“超越蓝绿”的角色,他还出了一本书叫《白色的力量》(我猜还有一个原因是他的医学背景)。即便台湾民众党的代表色是青色,但它还是被叫作“白色阵营”。二、政策差异两大阵营的核心差异是对台湾本身的定位。泛绿一般来说认为台湾本来就是一个独立国家;泛蓝一般来说认为台湾是中华民国最后尚未丧失的部分——但两者的共识是应当保卫台湾当前的地位。而现在的“中华民国台湾”其实就是这两种观点的折中。基于对台湾自身认识的不同,在对大陆的态度上两个阵营也有区别。泛绿完全不接受任何形式的两岸统一方案,只愿意在对等的情况下和大陆交流;泛蓝至少在法理上仍然认为两岸属于一国,也可能在保持台湾当前制度的前提下接受某种程度的两岸合并方案。正是由于这一点,泛蓝阵营对跟大陆进行商贸、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持更开放的态度。但是要注意到,在实操层面上,大多数泛蓝并不主张在目前的情况下推动统一进程。在对外关系上,两个阵营都主张与美国保持亲近,毕竟台湾的安全依靠的是美国的《台湾关系法》和六项保证。而泛绿总体来说对日本、东南亚更友善一些。在经济政策上,双方的差异不太大。在环境议题上,泛蓝阵营支持核能,主张限制燃煤发电;泛绿主张非核化,以天然气或其他新能源填补用电量缺口。这个差异的源头在于,台湾的核能发展最初是一党专政时期的国民党推动的,而且与国民党试图制造核武器有关,民进党崛起的20世纪80年代全世界的“民主化运动”中都带有反核的元素,这个立场后来就逐渐变成了传统。在婚姻和性别政策上,泛蓝阵营支持传统的家庭观(不管是儒教意义下的传统还是基督教意义下的传统),反对同性婚姻;泛绿阵营支持同性婚姻,而且对“LGBT”群体总体上比较友善。在选民基础上,泛蓝以外省籍、普通话为母语的群体为主,泛绿以闽南籍、闽南语为母语的群体为主。
台湾白营是什么意思
在台湾,国民党被称为蓝营,而民众党被称为“白营”。台湾白营是指**民众党**。
蔡培火的人物生平
1920年组织新民会。 1922年10月, 蔡培火和林献堂、蒋渭水、林幼春等发起并成立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启蒙文化团台湾文化协会。由蔡培火任发行人出版第一份言论刊物《台湾青年》 ,对日本殖民统治进行抗争。 1923年赴东京请愿成立台湾议会期成同盟会。后返台参加议会设置运动,1923年12月16日早晨, 蔡培火与林幼春由于反对日本政府而被捕,著《狱中十律》,可与文天祥正气歌相媲美。其中之一为有名的《台湾自治歌》。 1924年7月,蔡培火在新竹台中赈灾义捐音乐会中演唱自己作词作曲的《赈灾慰问歌》,引起强烈反响。 1927年, 蔡培火与林献堂、蔡渭水等人共同建立了台湾历史上第一个合法的政党台湾民众党。1929年,蔡培火创立罗马式白话字研究会,蔡培火是第一位企图将教会白话字推广到社会各层面的有心人,他早在白话文运动之前八年便已开始提倡罗马字运动;1914年台湾同化会成立时,蔡氏即向该会建议推行,可惜该会干部反对,未能实现。等到台湾文化协会成立,便于1923年10月议决将普及罗马字、编纂发行罗马字图书列为该会新设事业之一。1925年蔡氏用白话字写成《十项管见》其中《新台湾与罗马字的关系》一篇,最为重要,他认为,透过此一简便易学的工具,一般人将非常容易吸收新思想新文化,以提高台湾文化的水准。 换言之,蔡氏之提倡罗马字,是想将布教的工具转化为教育的工具,因此当时颇有人赞成,但反对者还是占大多数,这一方面是日本当局的阻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从事文化运动的人士较倾向普及汉文,尤其是中国白话文,认为罗马字是外国文字,只适合教会使用与文盲学习,以致无法获得社会普遍的认同。 1930年,蔡培火和王受禄、韩石泉创立新生堂财团,嗣后仍坚挣抗争,被捕三次,抗战胜利后,加入国民党,代表台湾同胞赴南京参加日本投降典礼,旋任台湾省党部执行委员,1947年当选第一届立法委员。 1950年任行政院政务委员,凡15年。后受聘总统府国策顾问,并任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1952年兼任红十字会副会长、台湾省分会会长。1974年4月19日在蔡培火的创导下成立中华血液基金会。 1978年10月7日,由蔡培火、蔡登山和柯贤尧等20人在台北市发起创建柯蔡两姓联宗的世界性联谊社团。 1983年病逝。高龄95岁。
高虹安什么党
台湾民众党——高虹安高虹安,生于1984年,台湾大学资讯工程硕士、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大数据专家。现任台湾民众党“立委”。2022年11月26日,在台湾地区“九合一”选举中,当选新竹市市长。12月25日,宣誓就职第11届新竹市长。人物履历2018月5月进入鸿海集团,担任鸿海大数据办公室主任。2020年大选期间,高虹安作为郭台铭派驻“柯家军”的代表,被台湾民众党提名为不分区民代。2020年1月11日,台湾地区民意代表选举结果揭晓,高虹安成功当选并正式进军政坛。2022年11月26日,台湾地区“九合一”选举结果揭晓,高虹安成功当选新竹市市长。现任台湾民众党“立委”。2022年12月25日,宣誓就职第11届新竹市长。
台湾几个政党
截至2019年底,台湾地区共有各类政党291个,全台性政治团体45个。主要政党包括民进党、国民党、民众党、亲民党、新党、无党团结联盟、“时代力量”等。其中民进党和国民党影响最大。各政党围绕各项公职选举展开激烈竞争。方自治层级包括市(含台湾当局直辖市)县、乡镇两级。市(含台湾当局直辖市)县、乡镇为地方自治团体,具有公法人地位。市县、乡镇行政负责人民选产生,市县议会、乡镇市民代表会对当地行政机构施政进行监督。台湾民间习俗大多是明清时期由福建、广东移民带入,因袭至今,“处处表现闽粤风尚,事事彰显中华色彩”。儒家思想体现在台湾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台湾宗教活动非常盛行,除佛教、道教、基督教外,还有妈祖、关公、开漳圣王、开台圣王、保生大帝等民间信仰。教育情况台湾现行教育体系由学前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大部分组成。学前教育主要与家庭教育相配合,采取自由入园方式,对适龄儿童进行1至2年的健康教育、生活教育及伦理教育。学校教育由“国民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阶段组成,“国民教育”包括小学和初中,中等教育包括高级中学、高级职业学校、综合高中和完全中学四类,高等教育包括专科学校、独立学院、大学及研究机构。社会教育涉及范围甚广,包括补习及进修教育、成人教育及博物馆、图书馆、科学馆、文化中心、艺术馆等机构推行的社会教育等。台湾教育普及程度较高,职业教育体系完备,私立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9学年台湾各级学校共有10931所,其中幼儿园6384所、小学2631所、初中(台称“国中”)739所、高级中等学校513所、专科学校12所、独立学院14所、大学126所。以上内容参考: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台湾基本情况
台湾同胞的爱国事迹
(1)中法战争中台湾军民抗击法国入侵者: 1884年入夏后,法国加快了入侵中国的步伐。 6月底,法国海军中将孤拔率领远东舰队侵入中国东南沿海,台湾告急。 7月16日,刘铭传率旧部134人抵达台湾的基隆港,从此揭开了台湾保卫战的序幕。 8月3日,利士比率法舰4艘进攻基隆。 刘铭传亲自督战,命令守军开炮还击。法军登陆后,他又指挥守军分路出击,击毙法军官3人,擒斩1人,打死打伤法兵百余人,缴枪数十杆,帐篷10余架,军旗2面。残敌只得逃奔回舰。 10月1日,孤拔率法舰凭借强大火力再次进攻基隆。刘铭传权衡利弊,力排众议,采取“撤基援沪”战略,主动放弃了基隆。事后证明,法军得到的是一座空城,有的法国军官形容基隆是一个“悲惨堡垒”,是“一座巨大悲惨的坟场”。 10月8日,8艘法舰猛轰沪尾(今淡水)。由于守军严格执行了刘铭传制定的“四面埋伏,聚而歼之”的战术,来犯法军受到重创。据统计,这次战役毙伤法兵300多人,14人当了俘虏,70多人因溃退落水溺死。这就是著名的“沪尾大捷”(也称“淡水大捷”)。这次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法国侵略军的气焰。 从8月下旬开始,恼羞成怒到极点的法国政府命令20余艘法舰封锁了台湾海峡,妄图困死台湾。当时清守军的处境也确实很艰难。经过两个月的血战,“能战者不足三千人”,加上天热疫疠流行,“军士日有死亡”。但刘铭传决心战斗到底,表示一定要“同将士惟拼死守,保一日是一日”。为了抵御入侵,他组织将士筑长墙,挖巨洞,做好持久固守的准备。同时还激发当地绅士和民众的爱国热情,主动出钱出力,设法自救。结果,反倒使孤拔陷于进退维谷的困境。1885年3月,法军在镇南关大败。随着战局的逆转,孤拔只得率法舰撤退。刘铭传成为抗法保台的英雄。 (2)甲午战败后台湾军民的反割台斗争: 1995年,割台的消息传来,“若午夜暴闻惊雷,惊骇无人色,奔走相告,聚于市中,夜以继日,哭声达于四野,风云变色,若无天地”。在自己不能主宰的情况下,被腐败的清政府出卖给日本,台湾人民的悲愤、无奈、绝望的心情,非外人所能体会。全台男女老少、市农工商、贩夫走卒,鸣锣罢市,涌入省府,愤怒抗议朝廷的割台行为,决心誓死保卫台湾。台湾著名诗人邱逢甲写下血书“抗倭守土”,并带头联名致电清廷,表示“桑梓之地,义与存忘”,愿意与驻台守军“誓死守御”。一年之后,邱逢甲还写诗回忆当时的情景与心情:“四万万人同声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 反割台运动是近代中国一次爱国主义的壮举。在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存忘的紧要关头,在反对帝国主义侵占祖国宝岛台湾的斗争中,海峡两岸的中国人不分彼此,同呼吸,共命运,相互支持,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瑰丽诗篇。 (3)抗战中台湾人民支援祖国抗战: 1939年2月22日 台湾民众的抗日组织台湾义勇队成立,以李友邦为队长。义勇队主要从事抗日宣传,教化日军俘虏,战时医疗服务,搜集、传递情报,参与战时社会服务等活动。同日,在浙江金华成立了台湾少年抗日组织——台湾少年团,李友邦兼任团长。 1941年2月 台湾革命同盟会在重庆成立,并发表宣言,号召台胞参加抗战,表示只有光复台湾,抗战才能胜利;只有协助祖国抗战,台胞才能获得自由解放。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接受无条件投降。 同年10月25日 台湾地区日军投降仪式在台北市公会堂举行。台湾省行政长官陈仪代表中国政府正式宣告:从即日起,台湾和澎湖列岛正式重新归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国民、政事皆置于中国主权之下。这一天被命名为“台湾光复日”。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峡,出现台湾岛。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的。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了迄今为止台湾最早的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左镇人”。考古学家认为,“左镇人”是在3万年前从大陆到台湾的,与福建考古发现的“清流人”、“东山人”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有着共同的起源,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一些特性。台湾早期住民中,还有少部属于尼格利陀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琉球人种的琅峤人。上述台湾早期住民是现今台湾少数民族的祖先。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台湾),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隋唐时期(公元589—618年)称台湾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据史籍记载,610年(隋大业六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到宋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汉人开拓澎湖以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公元12世纪中叶,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戌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明朝后期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当局和郑芝龙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迅速发展,开始把触角伸向东方。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乘明末农民起义和东北满族势力日益强大,明政府处境艰难之时,侵入台湾。不久,西班牙人侵占了台湾北部和东部的一些地区,后于1642年被荷兰人赶走,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荷兰殖民者实行强制统治,把土地据为已有,强迫人民缴纳各种租税,掠夺台湾的米、糖,把其收购到的中国生丝、糖和瓷器经台湾转口运往各国,牟取高额利润。荷兰殖民者的统治,激起了台湾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农民领袖郭怀一领导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这次武装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它表明荷兰的殖民统治已经出现危机。1644年,清军入关,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权。1661年4月,郑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率2.5万将士及数百艘战舰,由金门进军台湾。郑成功在进军台湾时,向荷兰殖民者表示,台湾“一向属于中国”,台湾和澎湖这两个“岛屿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和耕种这一土地”,荷兰“自应把它归还原主。”经过激烈战斗和围困,1662年2月,郑成功迫使荷兰总督揆一签字投降。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中国领土台湾,成为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广大人民的敬仰。1684年,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至1811年,台湾人口已达190万,其中多数是来自福建、广东的移民。移民大量开垦荒地,使台湾成为一个新兴的农业区域,并向大陆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陆输入的日用消费品和建筑材料等,使台湾的经济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这个时期,台湾与福建、广东的来往十分密切,中华文化更加全面地传入台湾。由于西方列强向中国边疆侵逼,中国出现了边疆危机。1884—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军进攻台湾,遭刘铭传率军重创,到1885年6月《中法新约》签定,法军被迫撤出台湾。中法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加强海防,于1885年将台湾划为单一行省,台湾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首任台湾省巡抚刘铭传积极推行自强新政,清理田赋,增加财政收入,购买轮船,架设电报线,设立邮电总局,建造铁路;购买军舰,增设炮台,设立机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务局,安装新式采煤机器;设立兴市公司,建街造路;创立西学堂、电报学堂,培养建设人才。刘铭传把众多新式事业集中于一省,使台湾成为当时中国的先进省份之一。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翌年清政府战败,于4月17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消息传出后,举国同愤,反对割台;台湾全省“哭声震天”,鸣锣罢市。协理台湾军务的清军将领刘永福等率军民反抗日本的侵占,坚持了5个多月的战斗,历经大小百余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终遭失败。从此,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达50年之久。台湾人民从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统治,在日据初期,以农民为主体的抗日武装进行了长达20年的斗争。后来,文化协会、民众党、共产党等还组织领导了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民族抵抗运动。1937年7月日本制造“七七事变“,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在抗日战争时期,不少台湾同胞回到祖国参加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台湾的光复作出了贡献。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2月9日,中国政府发出《中国对日宣战布告》,明确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间关系者,一律废止。” (1)中法战争中台湾军民抗击法国入侵者: 1884年入夏后,法国加快了入侵中国的步伐。 6月底,法国海军中将孤拔率领远东舰队侵入中国东南沿海,台湾告急。 7月16日,刘铭传率旧部134人抵达台湾的基隆港,从此揭开了台湾保卫战的序幕。 8月3日,利士比率法舰4艘进攻基隆。 刘铭传亲自督战,命令守军开炮还击。法军登陆后,他又指挥守军分路出击,击毙法军官3人,擒斩1人,打死打伤法兵百余人,缴枪数十杆,帐篷10余架,军旗2面。残敌只得逃奔回舰。 10月1日,孤拔率法舰凭借强大火力再次进攻基隆。刘铭传权衡利弊,力排众议,采取“撤基援沪”战略,主动放弃了基隆。事后证明,法军得到的是一座空城,有的法国军官形容基隆是一个“悲惨堡垒”,是“一座巨大悲惨的坟场”。 10月8日,8艘法舰猛轰沪尾(今淡水)。由于守军严格执行了刘铭传制定的“四面埋伏,聚而歼之”的战术,来犯法军受到重创。据统计,这次战役毙伤法兵300多人,14人当了俘虏,70多人因溃退落水溺死。这就是著名的“沪尾大捷”(也称“淡水大捷”)。这次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法国侵略军的气焰。 从8月下旬开始,恼羞成怒到极点的法国政府命令20余艘法舰封锁了台湾海峡,妄图困死台湾。当时清守军的处境也确实很艰难。经过两个月的血战,“能战者不足三千人”,加上天热疫疠流行,“军士日有死亡”。但刘铭传决心战斗到底,表示一定要“同将士惟拼死守,保一日是一日”。为了抵御入侵,他组织将士筑长墙,挖巨洞,做好持久固守的准备。同时还激发当地绅士和民众的爱国热情,主动出钱出力,设法自救。结果,反倒使孤拔陷于进退维谷的困境。1885年3月,法军在镇南关大败。随着战局的逆转,孤拔只得率法舰撤退。刘铭传成为抗法保台的英雄。 (2)甲午战败后台湾军民的反割台斗争: 1995年,割台的消息传来,“若午夜暴闻惊雷,惊骇无人色,奔走相告,聚于市中,夜以继日,哭声达于四野,风云变色,若无天地”。在自己不能主宰的情况下,被腐败的清政府出卖给日本,台湾人民的悲愤、无奈、绝望的心情,非外人所能体会。全台男女老少、市农工商、贩夫走卒,鸣锣罢市,涌入省府,愤怒抗议朝廷的割台行为,决心誓死保卫台湾。台湾著名诗人邱逢甲写下血书“抗倭守土”,并带头联名致电清廷,表示“桑梓之地,义与存忘”,愿意与驻台守军“誓死守御”。一年之后,邱逢甲还写诗回忆当时的情景与心情:“四万万人同声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 反割台运动是近代中国一次爱国主义的壮举。在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存忘的紧要关头,在反对帝国主义侵占祖国宝岛台湾的斗争中,海峡两岸的中国人不分彼此,同呼吸,共命运,相互支持,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瑰丽诗篇。 (3)抗战中台湾人民支援祖国抗战: 1939年2月22日 台湾民众的抗日组织台湾义勇队成立,以李友邦为队长。义勇队主要从事抗日宣传,教化日军俘虏,战时医疗服务,搜集、传递情报,参与战时社会服务等活动。同日,在浙江金华成立了台湾少年抗日组织——台湾少年团,李友邦兼任团长。 1941年2月 台湾革命同盟会在重庆成立,并发表宣言,号召台胞参加抗战,表示只有光复台湾,抗战才能胜利;只有协助祖国抗战,台胞才能获得自由解放。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接受无条件投降。 同年10月25日 台湾地区日军投降仪式在台北市公会堂举行。台湾省行政长官陈仪代表中国政府正式宣告:从即日起,台湾和澎湖列岛正式重新归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国民、政事皆置于中国主权之下。这一天被命名为“台湾光复日”。蒋中正(1887—1975),浙江奉化人。名中正,字介石。1924年任黄埔军校校长。 1926年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革?命军总司令。1928年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 1931年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1938年任中国国?民党总裁。 1974年1月18日,南越政?府不顾中国政?府一再警告,派兵侵占中国西沙永乐群岛,并与守岛民兵发生冲?突,从而拉开了西沙海战的序幕。南沙海军火速支援,无奈越南舰队吨位和火力都有绝对优势,虽然中国海军浴血奋战,但是渐渐力不能支。紧要关头,中?央火速调动东海舰队支援。然而,东海舰队必然要通过台?湾国?民海军封?锁的台?湾海峡,如何安全通过,成为了中国海军的一个难题。毛泽?东经过深思熟虑后,就说了一句话:“直接走!”。 中国海军通过台?湾海峡的消息很快被国?民党得知,当台?湾海军司令唐林向蒋中正请示如何应对时,蒋中正说了闪光的一句话:“你不知道西沙战事紧吗?”蒋中正明白,国共之争属于内斗,但是在外敌入侵的时刻,中国同?胞还是会团结一致抗敌的。唐林欲领命而去,蒋中正又指示说:“你们要一路护航,保证舰队安然通过。还有准备补给船,给前线送给养。”最后还补充道:“两?岸一家亲嘛”。结果,出乎东海舰队意料。国?民党不但大开绿灯放东海舰队过海峡,而且还一路护航,保证舰队的安全。此外,几十艘台?湾补给舰开赴西沙前线,为中国海军战士运送食物和澹水。 1月20日,东海舰队如期抵达前线,双方兵力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海军形成绝对优势,将入侵越军几乎全部歼灭。西沙海战是中国海军史上最光辉的一战,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国共精诚合作的结果。而蒋中正在此事?件中的表现让人感动,也让我们对他有了一个全新的评价。蒋中正一生最大的功是为保持台?湾没有从大?陆分离出去,而且坚决反?对“台?独”。蒋中正曾说过“谁搞台?独,我就要谁的脑袋”。(1)中法战争中台湾军民抗击法国入侵者: 1884年入夏后,法国加快了入侵中国的步伐。 6月底,法国海军中将孤拔率领远东舰队侵入中国东南沿海,台湾告急。 7月16日,刘铭传率旧部134人抵达台湾的基隆港,从此揭开了台湾保卫战的序幕。 8月3日,利士比率法舰4艘进攻基隆。 刘铭传亲自督战,命令守军开炮还击。法军登陆后,他又指挥守军分路出击,击毙法军官3人,擒斩1人,打死打伤法兵百余人,缴枪数十杆,帐篷10余架,军旗2面。残敌只得逃奔回舰。 10月1日,孤拔率法舰凭借强大火力再次进攻基隆。刘铭传权衡利弊,力排众议,采取“撤基援沪”战略,主动放弃了基隆。事后证明,法军得到的是一座空城,有的法国军官形容基隆是一个“悲惨堡垒”,是“一座巨大悲惨的坟场”。 10月8日,8艘法舰猛轰沪尾(今淡水)。由于守军严格执行了刘铭传制定的“四面埋伏,聚而歼之”的战术,来犯法军受到重创。据统计,这次战役毙伤法兵300多人,14人当了俘虏,70多人因溃退落水溺死。这就是著名的“沪尾大捷”(也称“淡水大捷”)。这次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法国侵略军的气焰。 从8月下旬开始,恼羞成怒到极点的法国政府命令20余艘法舰封锁了台湾海峡,妄图困死台湾。当时清守军的处境也确实很艰难。经过两个月的血战,“能战者不足三千人”,加上天热疫疠流行,“军士日有死亡”。但刘铭传决心战斗到底,表示一定要“同将士惟拼死守,保一日是一日”。为了抵御入侵,他组织将士筑长墙,挖巨洞,做好持久固守的准备。同时还激发当地绅士和民众的爱国热情,主动出钱出力,设法自救。结果,反倒使孤拔陷于进退维谷的困境。1885年3月,法军在镇南关大败。随着战局的逆转,孤拔只得率法舰撤退。刘铭传成为抗法保台的英雄。(2)甲午战败后台湾军民的反割台斗争: 1995年,割台的消息传来,“若午夜暴闻惊雷,惊骇无人色,奔走相告,聚于市中,夜以继日,哭声达于四野,风云变色,若无天地”。在自己不能主宰的情况下,被腐败的清政府出卖给日本,台湾人民的悲愤、无奈、绝望的心情,非外人所能体会。全台男女老少、市农工商、贩夫走卒,鸣锣罢市,涌入省府,愤怒抗议朝廷的割台行为,决心誓死保卫台湾。台湾著名诗人邱逢甲写下血书“抗倭守土”,并带头联名致电清廷,表示“桑梓之地,义与存忘”,愿意与驻台守军“誓死守御”。一年之后,邱逢甲还写诗回忆当时的情景与心情:“四万万人同声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 反割台运动是近代中国一次爱国主义的壮举。在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存忘的紧要关头,在反对帝国主义侵占祖国宝岛台湾的斗争中,海峡两岸的中国人不分彼此,同呼吸,共命运,相互支持,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瑰丽诗篇。(3)抗战中台湾人民支援祖国抗战: 1939年2月22日 台湾民众的抗日组织台湾义勇队成立,以李友邦为队长。义勇队主要从事抗日宣传,教化日军俘虏,战时医疗服务,搜集、传递情报,参与战时社会服务等活动。同日,在浙江金华成立了台湾少年抗日组织——台湾少年团,李友邦兼任团长。 1941年2月 台湾革命同盟会在重庆成立,并发表宣言,号召台胞参加抗战,表示只有光复台湾,抗战才能胜利;只有协助祖国抗战,台胞才能获得自由解放。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接受无条件投降。 同年10月25日 台湾地区日军投降仪式在台北市公会堂举行。台湾省行政长官陈仪代表中国政府正式宣告:从即日起,台湾和澎湖列岛正式重新归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国民、政事皆置于中国主权之下。这一天被命名为“台湾光复日”。1、台湾爱国先烈翁泽生为振兴中华奋斗一生。翁泽生,1903年生于台北,祖籍福建同安。早在青少年时代,他就在台湾积极参加和组织了一系列抗日爱国活动。为反抗日本殖民教育,他在父亲安排下到厦门读书,1924年毕业于厦门集美中学,同年考入厦门大学。1925年,翁泽生转入上海大学学习,积极参与反对帝国主义的五卅运动。1925年7月,翁泽生经瞿秋白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3月,由于叛徒出卖,翁泽生在上海被捕,后被押往台北日本监狱。长达6年的牢狱生活中,面对日寇严刑拷打、威逼利诱,他始终坚贞不屈,用生命捍卫党的组织秘密。由于长期遭受折磨,翁泽生肺结核恶化。1939年3月1日,他获准保外就医,但已奄奄一息,当月19日在台湾病逝,时年36岁。2、于右任的临终诗国民党元老在1949年去了台湾,去了台湾后仍然念念不忘祖国。在于右任临终前,拖着生病的身躯,写下临终诗《望大陆》,诗云:“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诗作于1964年公开发表,立刻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3、李宗仁的民族情1955年,李宗仁在美国公开提出反对“台*湾*托*管”和“台*湾*独*立”,主张国共再度和谈,由中国人自己解决中国的事情。1965年7月,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下,李宗仁冲破美国的干扰,摆脱国民党特*务*机关的暗杀,毅然返回祖国,他声明:“期望追随我全国人民之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并欲对一切有关爱国反帝事业有所贡献。”他还希望留在台湾的国民党人,凛于民族大义,毅然回到祖国怀抱,为完成国家最后统一做出贡献。分析:为了祖国的和平统一,李宗仁先生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民族大义,将永远激励着为统一大业而奋斗的人们。4、爱国英雄杨靖宇杨靖宇21岁参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军围困,身负重伤,啃不动树皮,只能将棉衣里的棉花和着冰雪吞下去充饥。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枪,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残忍的日军剖开他的遗体,当看到他的胃里只有野草和棉絮时,这些被杨靖宇带领的抗日联军弄得焦头烂额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密林中,支撑着杨靖宇与敌人战斗的力量是对祖国的一腔热爱之情。5、余光中对祖国的依恋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2004年11月7日在海口演讲时告诫,台湾应为中华文化做加法乘法而非减法除法,不要为五十年的政治抛弃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余光中在此间举行的中国青年文化发展论坛演讲,回答海南大学生关于台湾青年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态度提问时作上述表示。余老说,一直以来台湾比较重视中国古典文学传承,大学研究或写论文的对象,大部分都是古典文学。但因政治原因,台湾近年奉行“去中国化”的教育,一些学校考核中国史地时,甚至仅考评学生台湾的历史和地理知识。这使中华文化在台湾有窄化之嫌。余老以沉重的语气表示,台湾应有包容的心胸,为中华文化的发扬扩大做加法乘法,而不是排斥的心态,做减法除法。在中华大文化这个大圆中,所有圆都是同心圆,圆心可以无所不在,圆规(边)则广大得无迹可循!否则在全球化的今天,没有自己民族的本位文化,中国文化将被欧风美雨吹得漂零不堪。余光中今天为来自海峡两岸的五百余名青年作题为《中国诗歌的天人合一》专题讲座,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信心拈来,娓娓而谈,让海峡两岸的青年们深深体验到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好和深远。他笑言,今天和青年们在一起他也变得年轻了。应学子的请求,余老还现场朗诵了脍炙海峡两岸的《乡愁》。
蒋渭水的介绍
蒋渭水(1891年2月8日-1931年8月5日),字雪谷,祖籍漳州龙溪、台湾省宜兰县人。为台湾日据时期医师、民族运动者,台湾文化协会与台湾民众党的创立者,被视为最重要的日据时期反殖民运动领导领袖之一。蒋渭水秉持不妥协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争取自由,与日本台湾政府当局持续抗争,生平受日警检束拘留10余次。因十余次坐监,蒋渭水得有闲暇写作《狱中记》、《北署游记》等发表于《台湾民报》,可称之为监狱文学的精彩散文。1931年8月5日7时30分,蒋渭水病逝于台北医院,全中国同胞闻讣莫不痛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