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孝威,日本曾扬言:要在50年内拿下30个诺贝尔奖,如今怎样了?

本文目录一览:

  • 1、唐孝威的介绍
  • 2、浙江大学院士名单 你了解几个
  • 3、培养院士最多的大学排名
  • 4、日本曾扬言:要在50年内拿下30个诺贝尔奖,如今怎样了?
  • 5、太仓籍艺术家有哪些
  • 6、西北核技术研究所
  • 7、《心智的无意识活动》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 8、十九年前日本提出一个计划,这个计划是怎么样的呢?
  • 9、中国姓“唐”的还有哪些现代名人?
  • 10、吴健雄为什么没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唐孝威的介绍

唐孝威,1931年10月出生,江苏无锡人,原子核物理及高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浙江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原子核物理、高能实验物理、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领域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浙江大学院士名单 你了解几个

1、中国科学院院士(按院士当选年份、姓氏笔画排列):唐孝威、沈家骢、陈子元、曹楚南、路甬祥、沈之荃、韩祯祥、张 泽、朱位秋、杨 卫、贾承造、杨文采、麻生明、段树民、翟明国、朱诗尧、杨树锋、陈云敏、罗民兴、杨经绥、杨德仁、吴朝晖、蒋华良。 2、中国工程院院士(按院士当选年份、姓氏笔画排列):巴德年、汪槱生、路甬祥、孙优贤、岑可法、董石麟、潘云鹤、欧阳平凯、郑树森、宫先仪、邬江兴、刘志红、王 浩、李兰娟、许庆瑞、谭建荣、侯立安、龚晓南、杨华勇、陈 纯、王金南、朱利中、夏长亮、唐纳德·格里尔逊(外籍)。

培养院士最多的大学排名

培养院士最多的大学:排名前三的如下:①浙江大学(双一流大学)培养出30人而排名第1。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孝威、沈家骢、陈子元、曹楚南、路甬祥、沈之荃、韩祯祥、张 泽、朱位秋、杨 卫、贾承造、杨文采、麻生明、段树民、翟明国、朱诗尧、杨树锋、陈云敏、罗民兴。中国工程院院士:巴德年、汪槱生、路甬祥、孙优贤、岑可法、董石麟、潘云鹤、欧阳平凯、郑树森、宫先仪、邬江兴。②北京大学(双一流大学)培养出26人而排名第2。北京大学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9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段学复, 姜伯驹, 张恭庆 ,陈佳洱 ,甘子钊, 文 兰 ,杨应昌 ,丁伟岳, 陈建生, 田 刚 赵光达 ,徐至展 ,李政道 ,周又元,苏肇冰 ,张杰等③吉林大学(双一流大学)培养出24人而排名第3。吉林大学院士名单:李元元(女),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北师范大学教授。王恩哥,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大学教授。刘永坦,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大学教授。

日本曾扬言:要在50年内拿下30个诺贝尔奖,如今怎样了?

如今的他们把制造业用在了科研上。虽然没有拿下30个诺贝尔奖,但是他们一直在努力。现在日本已经把自己的目标完成了很大的一部分,可以说日本对于科研是非常重视的。日本曾吹牛说50年要拿30个诺贝尔奖,如今实现大半,为何这么强日本向来是一个很有野心的国家,他们总是喜欢给自己树立一些高远的目标,可大多都成为了笑话。在上个世纪,日本曾经扬言要在三个月的时间内实现“大东亚共荣”,将太阳旗插满中国,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投降成为战败国。八十年代跟美国闹翻之后,日本一气之下大力发展经济,扬言要成为第一经济体,后来泡沫经济成为了无数日本人的痛。似乎日本的大多豪言壮志都成为了笑话,但在十九年前,他们提出的一个听起来更像是笑话的计划,却成功了,日本是怎么做到的呢?五十年,三十个诺奖在2001年的时候,日本出台了“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这个计划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在五十年的时间内拿到三十个诺贝尔奖”。此言一出,争议不断,在不久之后,我国人民日报还刊登了这一则消息,在报道的时候用到了“口出狂言”这个词语,显然,当时国际各国跟人民日报的看法是一样,可到目前日本获得的成就令人们大跌眼镜。从日本人“口出狂言”开始,到现在已经是十九年了,在这十九年的时间里,日本一共拿到了十九个诺贝尔奖,时间才过去了不到五分之二,却已经完成了既定计划的近三分之一。也就是说,只要日本人在接下来的三十一年内拿到十一个诺贝尔奖就可以实现当年的“大话”了,事情发展到这里,当年嘲笑日本的人再也笑不出来了。从二十一世纪开始,日本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科技第一大国美国,难道是诺奖的门槛变低了吗?并没有,我国一共有十四人获得过诺奖,不过尴尬的是,其中有接近一半人是在拿着外国国籍的情况下获得的诺奖,更尴尬的是,还有人拿到诺奖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或者是我们不承认他是中国人,这样一筛选,我国真正意义上的诺奖获得者就更少了。同样的开始不一样的结局从上面的数据对比不难看出,单论获得诺贝尔奖这一方面,日本目前领先我国不少,难道说我国没有人才吗?并不是,就拿神冈探测装置来说吧!这个项目最早是由我国科学家唐孝威跟日本物理学家小柴昌俊一起提出的,而且,按照原来的计划,这个项目会建立在四川,但为什么后来小柴昌俊成为了诺贝尔奖获得者,我国却没有分得一杯羹呢?答案是,这个项目唐孝威没有继续下去。按照初步预算,这个项目至少需要几千万,而且在当时来看,这个项目只能说是一个科研项目,至于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还没有发现,国家可能觉得这项研究没有什么意义,就没有给唐孝威太多科研经费,导致唐孝威科研经费不足,无法继续下去。但日本不一样,日本政府直接拿出一亿资金交给小柴昌俊,还给他配备了专门的实验室,果然,不久之后,小柴昌俊在这个项目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探测出了宇宙中微子和发现宇宙C射线源。在2002年的时候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2005年的时候,还是在这个实验室中,梶田隆章也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日本为何如此成功日本为什么能够在短短十九年的时间里,就将自己的大话完成将近三分之二了呢?首先,日本在科研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有数据统计显示,在最近十年,日本在科研方面投入的资金占总支出的3%,要知道,即便是美国,在方面的投入也只有总支出的2.8%。他们在科研方面的投入绝不仅仅是资金,早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日本政府就增加了高校的理科教育,鼓励高端人才进行科学研究,光是1982年一年就有超过一万篇论文发表。其次,日本这个国家,或者说大和民族,有一个很大的优点,那就是永远不知道“满足”,他们很少会因为暂时的一点收获就沾沾自喜,这个民族有着很强的危机意识,他们知道如果自己不能够进步的话,就会被其他国家淘汰。所以他们经常会拿自己国家的发展状况跟国际顶尖国家做比较,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继续改进。即便他们如今成为了世界上获得诺奖第二多的国家,还是有很多学者认为,日本无论是科研人员还是论文数量都远远不够。最后,日本人的工匠精神。如果你见过日元就一定会发现,在日元上面印着的,从来都不是某一任天皇或者是首相,上面往往的都是科学家或者是文学家。日本人希望能够以此鞭策国内的学者和成长中的学生,此外,也能够看出,在日本,科学家文学家的地位是很高的。当年日本人拥有发达的制造业,就是因为世代传承的“工匠精神”,如今他们只是把用在制造业的专注用在了科研上。小结:如果你读完了整篇文章一定会发现,好像全篇都在吹嘘日本,难道说“外国的月亮比较圆”?抱歉,笔者从来都不是一个崇洋媚外的人,也不是在吹嘘日本,只是在说事实罢了。没错,翻看我国的历史,我们跟日本之间有不少仇恨,他们从明朝时期就开始骚扰我国,上个世纪还发动了侵华战争,试图占领我国,这是家国大恨。国人也喜欢在任何领域将日本人作为潜在对手,比如在当下的电竞游戏或者是体育比赛中,如果输给日本,一定会遭到网友的疯狂攻击,国人是很在乎跟日本人之间的比拼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要正视日本的优点,才要承认他们的出色。没错,我国当下发展非常好,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经济体,成为了一个军事强国,其他方面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但至少在科研方面,我们距离日本还有一定的差距,希望这种状况能够鞭策国人,我国是很优秀,但还不够优秀,正如前面说的一样,国人既然喜欢将日本作为潜在对手,我们岂能在科研方面输给日本人呢?

太仓籍艺术家有哪些

太仓籍著名科学家  唐孝威、 唐孝炎 、黄胜年、 邹世昌、 杨胜利、 吴建屏 、朱棣文、 吴健雄。突出贡献中青专家  刘金鸿、 阳乾(著名时尚造型师)。太仓优秀科技专家  黎明、 朱行 、周海瑶、 蔡萌萌、 谢文晓、 曹全南、 陈 平 、张安巡、 任鸿基、 向 贵、 马以荣 、丁育麒。古代人物  王世贞、陆世仪、 吴伟业、 徐上瀛 、张 溥 、魏良辅、 王时敏、 王鉴、 王原祁、 仇 英、 陆子岗、 朱 清 、郏 亶、 王锡爵、 王忬、 王掞、凌云翼、 王在晋、徐祯卿 、毛澄、 毕沅、 陆增祥。近现代人物  陆宝忠、 倪 德、 洪锡范、 俞庆恩、项尧仁、 蒋汝坊、 俞 锷、 李田文、 吕品生、 周 斌、 杨子清 、朱屺瞻、 宋文治 、俞颂华 、俞庆棠、 钱抵千、 钱旭沧、 唐文治、 朱增元、 朱石麟、 傅焕光、 朱传茗、浦太福、 吴晓邦、蒋恩钿, 王健行、 徐祖远、 姚永芳。

西北核技术研究所

谁能帮我详细介绍一下西安21所核技术研究所西北核技术研究所,又称二十一研究所,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位于灞桥区洪庆镇,离临潼很近主要搞核武器相关的研究硕士生年薪应该在5万以上西北核技术研究所算军校吗当然不是。213研究所在西安朱雀大街南段,坐公交在西八里村下。还有一批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的我校校友,如黄祖洽院士唐孝威院士等在新疆核试验基地先后十几位司令员中有5位是科技人员,其中3位是清华校友在基地所属西北核技术研究所先后11位所长中8位是科技人员,其中5位是清华校友。还有一批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的我校校友,如黄祖洽院士唐孝威院士等在新疆核试验基地先后十几位司令员中有5位是科技人员,其中3位是清华校友在基地所属西北核技术研究所先后11位所长中8位是科技人员,其中。西核所属于平峪路街道西北核技术研究所位于古城西安,西北核技术研究所是新中国成立不久后筹建的以核科学和技术为主要研究领域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机构西北核技术研究所从50年代后期筹建,1963年正式成立,是以核科学与技术。学习经历1985年四川大学物理系核物理专业本科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8年西北核技术研究所核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95年中国科技大学基础物理中心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工作经历1985。8基本属于西北核技术研究所的科技人员,有11个主管,其中5个是校友数千名校友在数百数千科技工作者的默默奉献的祖国“两弹一星”的原因在1964年第一次核试验的现场工作和实验室工作的核试验基地在西北人参加,有27个校友我校教师。欧阳晓平,男,汉族,中共党员,湖南永州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少将1,我国脉冲辐射场诊断主要学科带头人之一2曾任西北核技术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科技委副主任3现任湘潭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西北核技术。西核所做核研究的,西北核技术研究所位于古城西安的西北核技术研究所是新中国成立不久后开始筹建的以核科学和技术为主要研究领域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机构西北核技术研究所从50年代后期开始筹建,1963年正式成立,是以核科学与。国家大力发展核电事业,然后军用的核武器,民用的核电站,算是比较好的国家支持的产业,觉得你进去不错,加油。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考研资料 链接提取码vq80 核能专业的研究所啊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这个不错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在北京,西北核技术研究所在西安,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和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在四川。

《心智的无意识活动》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心智的无意识活动》(唐孝威)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GpPmXU9wnCxk0159J_BHlA 提取码:1945 书名:心智的无意识活动作者:唐孝威出版年份:2008-6页数:172内容简介:意识活动是心智研究之中最困难的问题之一,而科学界对心智的无意识活动仍然研究得较少。人类的有意识活动与无意识活动相对比,犹如冰山一角,在人脑单一的有意识活动背后,同时进行着众多无意识活动,构成了人们“熟能生巧”的行为或对外界刺激的自动反应。本书强调了心智的无意识活动是有规律的,并着重讨论对无意识活动的自然科学研究。全书分八章,综述了心智和脑的研究状况,介绍无意识活动,并分别从心理学、神经生理学和脑动力学角度来研究无意识活动。“意识与脑科学”丛书:《脑与心智》《心智的无意识活动》作者简介:唐孝威,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领导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实验组参加L3实验以及AMS实验等国际科技合作,并在生物物理、核医学、脑科学等交叉学科研究方面取得有创见的成果。近年来唐院士和我国神经科学家一起,积极推动神经信息学的研究。已出版:《粒子物理实验方法》(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正负电子物理》(主编,科学出版社,1995年);《脑功能成像》(主编,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年);《统一框架下的心理学与认知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脑与心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等。

十九年前日本提出一个计划,这个计划是怎么样的呢?

“50+30”计划,意思是50年内拿到30个诺贝尔奖,到现在为止他们也确实做到了。日本提出这个计划就是要在50年内获得30个诺贝尔奖,听到这个计划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相信日本能取得如此强大成就,但如今他已经提前实现了。2001年,日本提出“50+30”计划,也就是要在50年内获得30个诺贝尔奖。在2001年到2020年这段期间,日本先后获得了19个诺贝尔奖。日本在历史上曾提出很多计划。1937年,日本曾扬言三个月灭亡中国,最终激战了14年,宣布无条件投降。1940年,日本称自己的海军战无不胜,吊打英国,痛击美国。结果,美国的两个“小男孩”让其痛不欲生。1980年,经济复苏的日本扬言要买下美国,将日元升值,殊不知,等来的却是经济泡沫,无数年轻人站在楼顶,思考人生。多少次惨痛的教训将日本打回了原形,近些年,日本再也不提那些假大空的口号了,开始脚踏实地的过日子。2001年,日本提出了“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定下要在50年内,获得30个诺贝尔奖,此言一出,引来巨大的争议,大家都认为日本在吹牛。不过,从2001年至2020年,日本斩获了19个诺贝尔奖,平均每年一个。照此趋势下去,日本很有可能在30年内完成此计划。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仅次于美国,排在世界第二位。诺贝尔奖是世界公认的最高奖项,尤其针对科学领域,含金量极高,获奖者都是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人。而获奖的人数很大程度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时至今日,我国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只有屠呦呦一人,不得不承认,在科学领域,我们与日本的差距很大。我们与日本的究竟差在哪呢?答案是钱。近几年,美国的科研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2.8%,而日本科研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3%,通过数据,我们发现日本在科研上的投入比甚至超过美国。比如日本的神冈探测装置,此装置是用来探测质子衰变的仪器。此项目最早是由日本物理学家小柴昌俊和中国科学家唐孝威一起提出的,最初计划将探测装置建在四川,但唐孝威的科研经费很少,整个项目需要几千万,他拿不出这么多的钱,所以小柴昌俊只能在日本自己做。他找到了日本神冈的一个废弃的矿井,重新的翻修了一遍,安装了探测装置,并且配备了专业的实验室。结果,日本人没几天就取得了成果,小柴昌俊探测出了宇宙中微子和发现宇宙X射线源,2002年,小柴昌俊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2005年,梶田隆章在此实验室中,又取得重大发现,他在仪器中又发现了“中微子震荡,证明了中微子具有质量”,从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如果当初建在四川,可能唐孝威早就拿下诺奖了,但是没有实验装置,他转行研究其他的科学领域了。像神冈探测装置这样诺奖的摇篮,日本还有很多。日本为何会涌现这么多的诺奖获得者?答案是教育,在日本的校园里,老师并不注重孩子书本上的知识是否掌握,而是更加注重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让孩子亲近大自然,在实践中学习知识。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田中耕一,他是正经八百的屌丝男士,公司最底层的研究员,大家眼里的怪人。他每天在实验室中埋头苦干,却什么也研究不出来。26岁那年,在一次实验中,他因为马虎,误将甘油当丙酮醇倒入钴粉中。由于出身贫寒,他平日里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钴粉很贵,扔了怪可惜的。敢于尝试的他,突发奇想,假如误加甘油后,会对结果会产生什么影响呢?反正这个实验他失败了无数次,也不差这一次了。没想到,加入甘油后的试剂后,田中耕一竟然测出了生物大分子的分子量。正因为这个发现,他意外斩获诺贝尔化学奖。还有一位奇人名叫中村修二,毕业于日本三流大学。后来任职于一家工厂,工作内容是操作石英管。他在实验室,时常造成爆炸事件,同事们都习以为常,异口同声的说道:又是中村,真不知道这家伙在搞什么鬼。领导总是用下眼皮看他,顺便说一句扎心的话:你怎么还不离职?可是,他都不为所动,整日沉迷于石英管,后来,他在工作中发现了量产蓝光LED的方法,屌丝逆袭,一举斩获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蓝光LED目前应用于汽车灯、手机屏、电脑显示屏等各个领域,被誉为继爱迪生之后第二次照明革命。虽然世界各地都可以生产LED灯,但核心技术都是日本的。日本在科技领域的快速崛起,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日本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可能我们现在最顶尖的科学家的水平与日本和美国还有一定的差距,但量变导致质变。只要我们加大对科学和教育的投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出现不少的诺贝尔级的科学家。

中国姓“唐”的还有哪些现代名人?

  * 唐崇仁:现代基督教著名的华人布道家。  * 唐仲英:原美国钢铁大王  * 唐英年:现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财政司司长  * 唐家璇: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现国务委员。  * 唐国安:清华大学第一任校监,校长。  * 唐继尧:滇系军阀  * 唐绍仪:原民国总理  * 唐亮:近代革命家  * 唐澍:陕西渭华起义领导人,曾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前敌总指挥  * 唐生智:民国军事将领  * 唐淮源:抗日名将  * 唐祥千:香港著名实业家  * 唐兰:现代文学家、音韵学家、历史学家  * 唐云:现代著名画家  * 唐君毅:现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新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 唐国强:当代著名演员、书法家,以饰演诸葛亮闻名  * 唐孝威: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 唐孝炎: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 唐有祺:化学家,中国晶体化学和结构化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  * 唐守正:中科院院士  * 唐启升:海洋渔业资源与生态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 唐崇惕:中国寄生虫学家,中科院院士  * 唐仲璋:中国著名生物学家,中科院院士  * 唐敖庆:化学家,中国量子化学奠基人,中科院院士  * 唐稚松: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 唐德刚:著名历史学家

吴健雄为什么没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当200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的时候,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何景棠研究员正在美国做访问研究。当他看到日本的小柴昌俊赫然出现在获奖人名单中时,一段20年前的往事,一段挥之不去的中国与诺贝尔奖之缘立刻涌入他的心潮……他按捺不住,要将这段尘封的历史写出来,告诉世人。虽然多年支持他工作的妻子怕写这篇文章会招来许多麻烦或新闻炒作,不愿他发表此文,可他最终还是将稿件投出,刊登在2003年第5期的科技导报上。在他看来,中国科技过去的遗憾和弯路再也不能发生在愿意献身祖国科学事业的后来者身上了……科学时报报道称,他的这篇《2002年诺贝尔物理奖与中国人擦肩而过》讲述了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当代物理学发展中的一段与2002年诺贝尔奖相距如此之近的往事。上世纪70年代末,德国在汉堡DESY建造了束流能量约为20GeV的电子-正电子对撞机PETRA。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唐孝威和后来获得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小柴昌俊当时来到汉堡,分别从事有关研究并在此相遇、相识。恰巧,两人对质子衰变实验都产生浓厚兴趣,并开始谈论实验方案。唐孝威于1979年9月回国,小柴昌俊同时也回到了日本。两人经过多次通信联系,建议中日两国合作,共同建造大型水切仑柯夫探测装置,以探测质子衰变事例。由于日本是一个多地震岛国,没有高山,即便引以为豪的富士山也只有3800米高,而在中国西部,几千米高的群山随处可见。因此,两人共同建议唐孝威负责在中国西部寻找合适的山洞,中国负责深洞实验室的建设,配备水电运行条件,提供3000吨-5000吨纯水;日本主要负责用于切仑柯夫光信号读出的约1000个光电倍增管及相关的电子学设备。实验在中国进行,中方经费由唐孝威向中国政府申请,日方经费由小柴昌俊向日本政府申请。之后,唐孝威带着两个年轻人亲自到中国西部山区及四川铁路沿线寻找合适的山洞,初步找到了几个候选地点。可他从四川回到北京后,却得到了有关部门不支持实验的答复。至此,合作计划只好作罢。合作不成,日方的小柴昌俊只好独挑大梁,向着自己神往的科学目标迈进了。从1979年小柴昌俊与唐孝威共同讨论实验方案开始,到1998年他在世界中微子大会上宣布存在大气μ中微子振荡实验结果,小柴昌俊带领他的研究组经过20年的奋斗,虽然没有探测到大统一理论预言的质子衰变的可信事例,却得到三大成果--证实太阳中微子丢失,探测到超新星爆发的中微子,探测到大气μ中微子振荡现象,并给出了中微子振荡的相关参数的可能值,从而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光荏苒,一晃20多年过去了,当时跟随唐孝威从事研究的何景棠对此事历历在目,一种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遗憾在他的心里也打成了结--如果当时的中日合作能进行下去,如果在中国建造大型水切仑柯夫探测装置,实验在中国进行,并且中国人能够从1979年奋斗到现在,那么中国人也许有可能问鼎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可是我们没有进行实验,当然与诺贝尔奖无缘,但希望仍存在于将来。”“过去的事终归过去了,后悔没用。当然我们也不能确定,如果当初双方合作下去,我们就一定能拿诺贝尔奖。关键是我们如何不再让后来的竭诚为科学事业奋斗的人失去这样良好的机遇,如何让我们的国家有一个良好的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以及保护科研创新的法治体制!同时,我愿以此文参加‘中国为何没获诺贝尔奖’的大讨论。”何景棠研究员向记者这样说到。记者十分感慨小柴昌俊是在何等艰苦的条件下获得了诺贝尔奖,何景棠研究员在其文中曾这样谈到:“……中国科学家无法参加这一计划。这也给小柴昌俊增加了困难。首先,本来中日双方共同分担的经费现在要由日方自己单独承担,增加了小柴昌俊向日本文部省申请经费的难度;此外,日本没有高山,小柴昌俊只好在神冈町找到1个废弃的砷(砒霜)矿井,Kamiokande实验就在废弃的砒霜矿井中进行。后来,有个美国科学家参观Kamiokande实验后私下说:像这样的废弃砒霜矿井,按美国的环保标准,被认为是污染严重超标,是不许人进入的。”看来,获得诺贝尔奖除了国家经费支持之外,重要的是科研人员的创新和忘我精神,更重要的是对科研人员这种创新和忘我精神的尊重和保护!因为吴健雄的小组并非是唯一一个验证了宇称不守恒的实验小组,同时期还有其他小组完成了宇称不守恒的实验验证。吴健雄的小组为了做宇称不守恒的实验,前前后后花了半年多的时间。在她的实验接近尾声时,同在哥伦比亚大学工作的莱德曼从李政道那里听到了吴健雄的实验。莱德曼立即组织几个伙伴用另一个实验方案进行检验,仅仅用了4天的时间就验证了弱相互作用下宇称真的不守恒。在其之后又涌现出了很多实验一致表明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曾经吴健雄到中国做报告,当时国内的物理学大佬周××在向听众介绍吴健雄时就说过,吴健雄本该得诺贝尔奖,没有得奖的原因是诺贝尔奖搞性别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