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及译文)
三十根辐条构成一个车轮,正因为车轮中间是空虚的,所以它才能起到车的作用。调和黏土来制造器皿,正因为器皿中间是空虚的,所以它才能起到器皿的作用。开凿门户来建造房间,正因为房间中间是空虚的,所以它才能起到房间的作用。所以说“有”之所以有用,说到头还是“无”在起作用。
“三十辐共一毅,当其无,有车之用”。古代造作大木车的车毂,它的中心支点只是一个小圆孔。由中心点小圆孔向外周延,共有三十根支柱辐凑,外包一个大圆圈,便构成一个内外圆圈的大车轮。由此而能担当任重道远的负载,旋转不休而到达目的地。以这种三十辐凑合而构成一个大车的轮子来讲,你能说哪一根支柱才是车轮载力的重点吗?每一根都很重要,也都不重要。它们是平均使力,根根都发挥了它的伟大功能而完成转轮的效用。但支持全体共力的中心点,却在中心的小圆孔。可是它的中心,却是空无一物,既不偏向支持任何一根支柱,也不做任何一根支柱的固定方向。因此才能活用不休,永无止境。透过这种物理自然的法则,便可了解修身成就的要点:“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的修养,要在中心无物,任运于有无之间的妙用。如果用在施于大政,“爱民治国,能无知乎”!便须如此车毂的中心,虚怀无朕,合众辅而完成大力的全功。
其次,如“埏埴(shān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埏,是捏土。埴,是黏土。造作陶器,必须把泥土作成一个防范内外渗漏的周延外形,使它中间空空如也,才能在需要用它的时候,随意装载盛满,达到效果。了解这种与其能空能无,才能具有盛满装载器物的容物价值。无论为后天修养性命之道的“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与出而用世的“天门开阖,能无雌乎”!都必须“虚怀若谷”,与天地精神往来而得大机大用。
再次,如“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户是室内的门,牖是窗窦。要建造一间巨大的房屋,必须要开辟门窗,以便光线空气的流通,才能住人而养人。使人胸襟开阔,内外畅达而无阻碍。由此而说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的修习心智功夫,必须要开张灵明,静居其中,见闻不隔而清净无为。如要施之于用世之道,便是“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的楷模。
有之以为利”的意思就是具体事物的好处。比如那三个例子所说的车可以走、器皿可以用来承载,房间可以用来住人等等。“无之以为用”,“用”就是作用、运用、用途等的意思。与“用”相对的有个“体”的概念,“体”就是本体。因此,“无之以为用”就是“无”在这个层次上的运用。过去一般的理解都是认为“无”就是没有,因此就有象译文所说的“正因为车轮中间是空虚的,所以它才能起到车的作用;正因为器皿中间是空虚的,所以它才能起到器皿的作用;正因为房间中间是空虚的,所以它才能起到房间的作用。”如果仅仅是这样去认识老子举的这三个例子,也许会让人有“狡辩”的感觉。你不是说根本是“无”吗?如果我连那个“辐”、“埴”和构成“室”的砖石都没有,那里还有什么“车”、“器”、“室”的用啊?其实,这个“无”应该是从宇宙大道根本特性这个角度来理解的。因此,老子讲的那个“车”之用、“器”之用、“室”之用讲的实际上是根据“物性”而产生的设计理念。所以,“有”——具体层次不是根本,而“无”——规则才是根本。老子举这三个例子的方法是很神妙的,蕴涵的道理是深入浅出式的,最浅的地方连文盲都可以理解,最深的地方连最智慧的学者也难以穷其根源。就象“道”给我们的感觉一样,人人都能感到,但谁都无法完全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