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和朱元璋谁的历史地位高 如何评价明太祖的功绩和历史地位

目录导航:

  1. 刘邦和朱元璋谁的历史地位高
  2. 如何评价明太祖的功绩和历史地位
  3. 朱元璋的真正历史
刘邦和朱元璋谁的历史地位高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两位布衣天子,刘邦的历史贡献在于结束秦末乱世、承上启下延续大一统思想,朱元璋的历史贡献则在于驱除鞑虏、恢复汉家江山。我认为,在功业方面,两人不相上下,但在历史贡献方面,刘邦无疑要高出朱元璋许多。

功业方面,两人不相上下,刘邦和朱元璋可以说都起于微末,最终成功建立王朝,坐上皇帝宝座,其经历也大体相似。

如何评价明太祖的功绩和历史地位

明朝是中国人从正常人走向奴才的转折期。其中明太祖朱元璋的制度设计是关键因素。因此,明太祖可以说一辈子过大于功,说千古罪人有点过了,但是对中华民族从盛转衰,至今不能完全清除遗毒来看,明太祖实是误国误民。

先讲功,无非是赶走蒙古人,统一中国汉族地区,这一点,即使没有朱元璋,其他职张士诚,陈友谅之流,都能做到,只是时间和方式问题。因此,功则并非盖世之功。

过则大矣:

第一,大臣廷杖自明朝始。什么是廷杖,就是当众脱裤子打屁股,颜面全无。无颜面则无耻,无耻则无忠心,这也是后来明朝被区区十几万人的满族征服的原因。大部分知识分子已经无耻了,谈何忠心,所以投降的特别多。即使不投降,如南明小政权,生死已系一线,大臣们还在争权夺利,犹如在泰坦尼克号上争头等舱,愚昧之极。

第二,最大限度地控制老百姓人身自由。朱元璋恨不能将老百姓种在土地里,只要按时出产粮食产物就行了。老百姓出门需要票引,即介绍信,否则就是流民,犯法。由此造成了整个中华民族割裂成一个个以地方家族为主的状态,一姓一氏的家族管理成为社会主要组织形态,乃至只知有家,不知有国,家族之间宛如国与国,为利益可以大规模械斗,如国之战争。民族性格由此逐渐走向封闭,全无大国气象。

第三,编户。多数行业子子孙孙都只能从事该行业,无交流,非但阶层固化,职业也固化,限制了生产技术的发明创造,特别是限制了与外界的交流,错失大航海时代,中国由此慢慢被西方赶上并超越,至今未完全翻身。

公元1368年,参加元末红巾军起义的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在应天是称帝,建立明朝,他就是明太祖。明朝建立后,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扫平割据势力,完成了统一。明太祖朱元璋的主要功绩有:一是推翻了元朝,扫除了各地割据势力,实现了中国的统一;二是轻徭薄赋,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三是“重典治国”,颁布了《大明律》,严法整饬吏治,重惩贪官污吏;四是首设省、府、州、县四级制;五是政府设科举,规定以八股文取士。八股文是种特殊文体,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八部分组成。考试以《四书》和《五经》命题,《四书》要以朱熹的注解为依据;六是郑和下西洋。公元1405年开始,郑和远航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殴州航海家的航行早80年。由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出现了“洪武盛世”。但明太祖执位后,杀害功臣、实行严格的″厂”“卫”制,废除宰相制等等,充分暴露了朱元璋的封建专制独裁。

对明太祖的历史功绩和地位,可以参照清朝对他的评价。清朝编撰的《明史太祖本纪》说朱元璋出身布衣,一统天下,是继汉高祖刘邦后,又一开创基业的平民皇帝。康熙皇帝为朱元璋亲笔书写过“治隆唐宋”四个字,意即朱元璋的明朝超过了以前的唐宋两朝。应该说,清朝对朱元璋的评价是比较准确的。

朱元璋的功绩是显著的

其一,他率领起义军由南至北统一中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重新建立了汉人王朝,统治的疆域非常辽阔,奠定了以后中国的雏形。其二,他减轻百姓的税负,休养生息,大力发展农业,而且明朝的纺织业、制铁业和漆器生产都大幅发展,人口得到恢复和增长,成为世界强国。

朱元璋也有不足

他没有走出过去皇帝的窠臼,杀戮功臣,建立锦衣卫,搞特务统治 ,体现了他严酷的一面。此外,他首先实行了禁海,为中国以后的闭关锁国开了头。

当然,这些都不足以抹杀他的功绩。



朱元璋的真正历史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唯一一位平民皇帝,也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位皇帝。朱元璋虽然出身卑微,但是有雄才大略,是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用人方面,知人善任,对知识分子很重视。很多人认为朱元璋是一位残暴的皇帝,制定的律法过于苛刻。

正是因为朱元璋是从底层慢慢成为大明的开国皇帝,当过乞丐、做过士兵,这些经历让他明白老百姓的疾苦,知道老百姓想要什么,也了解大臣们的如意算盘,所以朱元璋对官员腐败的惩罚极为严苛。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汉族,濠州钟离人,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1]原名朱重八、朱兴宗。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人。

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256]年号“洪武”。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入皇觉寺,云游四方,增长见闻。二十五岁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占集庆路,改名应天,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称吴王。他陆续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并在吴元年(1367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为号召,派遣徐达、常遇春举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