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朱棣的历史功绩 历史上的朱棣是什么民族

目录导航:

  1. 如何评价朱棣的历史功绩
  2. 朱棣什么时候生的
  3. 朱元璋什么民族
  4. 朱棣的历史地位
  5. 朱元璋儿子朱棣怎么样
如何评价朱棣的历史功绩

朝史暮想:

聊点我心中朱棣做的几件对后世影响重大的事情吧。

其一,朱棣创建了大明北部应对蒙古南下的重兵团防线。

这道防线被之后被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最后的北边九镇,直到崇祯朝还发挥着巨大的军事作用。基本保障了明代北疆安全。同时,皇帝直接统领,驻防京城的“三大营”正式组建,成为大明前期的主要作战部队。

其二,迁都北京,削弱了文官集团的实力,充实了边防。

从南宋以后,南方一直是汉家文官集团的大本营。而皇权的最大敌人,就是内部的文官集团。朱棣发靖难之师,夺了侄子的皇位后,首先就要平息文官集团的反扑。所以迁都北京,把这场战斗拉到朱棣自己的主场,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客观来说,明代中期以后,边备松弛,如果不是京师驻扎着皇帝和京军,几次蒙古部族的南下,很可能会如秋风扫落叶之势,席卷淮河以北的国土,重现北宋末年的场景。

其三,开始扶持宦官势力。

不要觉得太监就一定是坏人。很多时候,太监们只是皇帝用来打压文官集团的工具。其实皇帝能选择的人并不多,要么比如小舅子,老丈人之类的外戚,要么就是伺候在身边的太监。

而明代从朱元璋之后,一般都选择平民女子为后妃,外戚的势力基本都不大。朱棣能选择的,也就是太监。在宫里办学校,教太监念书,都是从朱棣时期开始的。而这股势力的萌发,比如东厂,为明代之后诸多帝皇皇权的稳固,发挥了巨大作用。

其四,朱棣开始建立内阁的雏形。

朱元璋时期,大学士只是顾问形式的存在,只有皇帝召问的时候才出现,提供政务建议。到了朱棣的时候,一些品级较高的官员开始兼任内阁学士。内阁的权重开始得到加强,参政议政人员的素质得到提升,也打下了内阁发展的基调。

而明代内阁的存在,对于明代中期以后国家的正常运转,起到了巨大的稳定作用。也从另一个角度,增强了皇权的权威性。

其五,打残蒙古,定下几十年北部安定局面。

朱棣是明朝皇帝里,最有血性的,也最喜欢找蒙古人打架的皇帝。经过朱元璋,朱棣两位君主对蒙古北元势力的围剿,成功使得蒙古分裂为瓦剌和鞑靼两大部族。奠定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草原的格局,也争取了几十年相对安定的明蒙关系。

以上就是朝史暮想认为朱棣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历史功绩,欢迎补充。

朝史暮想,总有些干货可以在历史中挖掘,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朱棣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皇帝在位直接造孽最多的记录。纵观明成祖朱棣一生几乎不干人事。我细细数来,单单空前绝后的大恶就有七八条:

《永乐大典》留下了“明人好古书,古书因而亡”的名句;

削藩,却又不收回朱元璋子孙的社会特权只断绝明宗室子弟向上追求的心,从此朱元璋的子孙祸害百姓更加疯狂了;

建立内阁,彻底确立皇权绝对的地位,从此官员纵然有“为生灵立命”的心也不能决事了;

在没有彻底解决与北方民族的矛盾就迁都北平,放弃战略缓冲(明王朝好比是一张弓,可惜根本没有拉满的空间),从此明朝老百姓背负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兵役(戍边)和劳役(修长城);

五次北伐蒙古耗费空前绝后,却连蒙古正规势力鸟毛都没摸到;

郑和下西洋其实是为了铲除华人在海外建立的势力,之后除了给他们权贵间的库房里多几个赏玩的小玩意没给中国带来任何好处,却绝了中华民族向地球南部发展的路;

锦衣卫和东厂是个什么东西?他们在中国历史上就是坏蛋的代名词。

逼杀方孝孺。要不是方孝孺硬气,儒家最后一口气就会被散掉。其祸如果促成,其影响会刨掉汉人的根。

朱棣什么时候生的

1、朱棣出生于1360年,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

2、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皇位。在位时,政治上设置内阁;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于边境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立特殊管理机构。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命人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缔造永乐盛世。1424年驾崩,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后明世宗改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改上庙号为成祖

至正二十年四月十七日(1360年5月2日)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建文帝朱允炆之叔父。建文四年(1402年)即位,在位二十二年(1402年—1424年),年号“永乐”。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被册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就藩北平,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率军招降北元乃儿不花,声望日隆。建文帝即位后,厉行削藩,朱棣以奉天靖难为名,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南京,即皇帝位。政治上,继续实行削藩政策,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官制机构,设置内阁,东厂;为加强对北方的控制,迁都北京。军事上,五次亲征蒙古,占领安南;积极经营边疆,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西北设置哈密卫,西南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对南海地区积极经营,对西藏实行政教合一的政策。外交上,还委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中外友好往来。文化上,修《永乐大典》。又疏浚大运河,营建北京紫禁城等。统治期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永乐盛世”。但其五征蒙古、出兵安南、派郑和下西洋以及迁都北京等都耗费了很大国力,削藩政策的不彻底性也为其死后汉王叛乱埋下伏笔。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在第五次征蒙古回师途中,病逝于榆木川,享年六十四岁。

朱元璋什么民族

朱元璋是汉族的。据史料记载,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今安徽凤阳人,所以他是属于汉族人士。

现在看来,汉族是中国人数最多的民族,而且其他民族地位相等,但是在朱元璋的时代并不是这样的,当时统治中原的是蒙古人,而蒙古人又对汉人非常排斥,所以在当时汉人和蒙古人的地位完全不同,在当时的法律中,蒙古人如果杀了汉人只需要赔偿一头猪,而汉人杀了蒙古人则需要偿命,由此可见,当时的汉人与蒙古人的差别是十分明显的。

可以说正是因为汉人在蒙古人的统治下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才使得朱元璋在有了野心之后,推翻了元朝的统治,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但是他并没有将蒙古人赶尽杀绝,因为他自己受过民族分裂的苦,所以在他在位期间,实行民族平等政策。

回族。

朱元璋的夫人姓马,不曾缠足,这几乎说明了一切,十个回民九个姓马,回民女性皆不缠足,那时回民不大可能与外族通婚。

安徽地区有大量的色目人,民间又有十回保一朱的说法,分指常遇春、胡大海、冯国勇、冯胜、丁德兴、蓝玉、沐英、华云、李文忠等人。被朱棣篡位后枭首的兵部尚书铁铉就是色目人。

汉族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朱重八、朱兴宗。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人。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年号“洪武”。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入皇觉寺,云游四方,增长见闻。二十五岁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占集庆路,改名应天,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称吴王。他陆续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并在吴元年(1367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为号召,派遣徐达、常遇春举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即皇帝位于应天府,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同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其后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朱元璋在位期间,政治上,强化中央集权制度,废除丞相,行中书省,设三司分掌地方权力,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减免赋税,丈量全国土地,清查户口等;文化上,紧抓教育,大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对外关系上,确立“不征之国”。在他的统治下,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七十一岁,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明孝陵。传位太孙朱允炆。

朱棣的历史地位

朱棣的主要政绩

修书:《永乐大典》

开通海上丝绸之路: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

迁都:永乐九年迁都北京,加强了对北方和东北地区的控制。

政治上:改革机构,设置内阁;

军事上: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

在他统治期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

朱元璋儿子朱棣怎么样

朱棣既是一位明君也是一个合格的儿子。

朱棣在位期间,先后五次率兵北伐,消灭残元势力,安定北方边境,最终病死于第五次胜利回师的路上,可以说朱棣真正做到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开后世君王之表率。朱棣北伐蒙古,南征安南,派郑和七下西洋,宣扬明朝国威,纵朱棣一朝,来北京朝贡的国家超过六十个,受大明皇帝册封的国家三十余个,可以说,朱棣用自己的能力诠释了什么是“不怒自威”,什么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在很少发动对外战争的情况下令很多国家甘为明朝附属国,这种民族自豪感,我认为比那些用千百万人的生命换来的更有意义。能让敌人不敢主动侵略甚至甘愿俯首称臣,这才是真正的强大,朱棣便做到了这一点。但朱棣的成就也绝不仅仅是对外政策上,在对内方面,朱棣采取了疏通运河,奖励耕种,减免赋税等措施大力发展民生经济。所以我认为,朱棣文武全才,宽严并济,知人善任,用兵如神,是难得一遇的明君。

朱棣在位期间的最大功绩并非军事上的开疆拓土,而是通过各种方式让明朝影响力达到巅峰。

他富有干劲和开拓精神,做事情往往亲力亲为,这一点明朝后来的帝王没有一个能做到,从这些方面来看,朱棣也算得上是一位明君。

可是另一方面,朱棣好大喜功,为实现目的不择手段,而且对待反对者的手段特别残忍,所以称他是个暴君也并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