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变的名将 朱棣到大宁夺兵多少年历史

目录导航:

  1. 靖难之变的名将
  2. 靖难四大国公最后命运
  3. 天子守国门谁提出来的
  4. 大明最大一个藩王
  5. 明代燕王朱棣为何屯兵燕山
  6. 1505年明朝国土面积
靖难之变的名将

一、姚广孝(1335年-1418年),法名道衍,字斯道。长洲(今江苏苏州)人。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黑衣代指僧人)。

姚广孝年轻时在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1382年(洪武十五年),明太祖挑选高僧跟随诸子亲王,诵经祈福。姚广孝与燕王朱棣相谈甚欢,便随朱棣前往北平并成为朱棣的幕僚谋士。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驾崩,建文帝即位,并实行削藩之策。周王、湘王、代王、齐王、岷王相继获罪,被废除藩国。姚广孝密劝朱棣起兵,使朱棣逐渐下定决心。朱棣暗中拉拢军官,勾结部队,并招募勇士。而姚广孝则在燕王府后苑训练兵马,打造军器。

1399年(建文元年)六月,朱棣起兵,号称奉天靖难。姚广孝则辅佐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同年十月,朱棣袭取大宁(今内蒙古宁城),南军主帅李景隆趁机围攻北平。姚广孝指挥将士守卫城池,击退南军的进攻,与朱棣的援军内外夹攻,大破南军。李景隆、平安相继败退。1400年(建文二年),朱棣围困济南三个月,难以破城。姚广孝传信给朱棣退军,朱棣于是退回北平。后来,燕军又在东昌(今山东聊城)战败,大将张玉战死,朱棣再次退军。当时,朱棣本打算休整,但在姚广孝的极力劝谏下,继续进军,击败盛庸,攻破西水寨。之后,姚广孝献计朱棣直取京师。朱棣采纳他的建议,在淝水、灵璧连败南军,并渡江进入京师。

1402年(建文四年),朱棣称帝,是为明成祖。1404年(永乐二年),姚广孝被封为太子少师,并赐名姚广孝。此后,明成祖几次征伐蒙古,姚广孝都留守南京,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之后,姚广孝又奉命教导皇长孙朱瞻基。

永乐十六年(1418年),姚广孝病逝,追赠荣国公,谥号恭靖。

张玉

二、张玉(1343年-1401年),字世美,祥符(今河南开封)人,明朝靖难功臣第一。

张玉早年曾出仕元朝,洪武十八年(1385年)归附明朝。之后张玉多次跟随蓝玉北伐蒙古,多次击退蒙古进犯。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调至燕王朱棣麾下。之后跟随朱棣北伐。他作战骁勇,又足智多谋,逐渐受到朱棣的器重。当时燕军诸将,“张玉善谋,朱能善战”,被朱棣倚为左右手。

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张玉率兵夺取北平九门,并在三日内控制北平全城。之后又张玉又夺取永平(今河北卢龙)、密云,以二卫精锐充实燕军。八月,朝廷调集三十万兵马征讨北平,以长兴侯耿炳文为主帅。张玉当时担任燕军先锋,袭破雄县,生擒南军将领潘忠、杨松,乘胜夺取鄚州。当时诸将都认为南军兵马强盛。张玉却道:“南军兵马虽多,但都是新兵。我军乘胜直趋真定,必能破城。”朱棣大喜。燕军在真定之战中大破耿炳文,俘获左右副将军李坚、宁忠以及都督顾成等人,斩首三万级。不久,张玉又击败安陆侯吴杰。燕军军威大振。

之后,江阴侯吴高率辽东军围攻永平。张玉率军回救永平。张玉率轻骑追击,俘斩甚众。之后张玉又随军攻破大宁。十月,朱棣闻听李景隆围困北平,遂回师救援,他以张玉统领中军。燕军在郑村坝之战中击败李景隆。建文二年(1400年),张玉随朱棣攻破广昌、蔚州、大同。李景隆收集败军,准备再攻北平。张玉率部驰奔白沟河(今河北雄县境内),以逸待劳,而后率精骑出击,再次大败李景隆。五月,张玉夺取德州。十月,张玉再破沧州,擒获守将徐凯。

同年十二月(1401年1月),燕军进攻东昌(今山东聊城)。当时,朱棣率军冲击,结果被南军重重包围。张玉为救朱棣,在阵中冲杀,格杀数十人,最终伤重力竭而死,时年五十八岁。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朱棣攻入南京,即位为帝,是为明成祖。张玉被追赠为荣国公,谥号忠显。

丘福

三、丘福(1343年-1409年),凤阳(今安徽凤阳)人,明朝靖难名将。

丘福出身行伍,早年便在燕王朱棣麾下。 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起兵靖难,丘福与朱能、张玉一同夺取北平九门,控制北平全城。八月,丘福随军攻打真定。白沟河之战时,丘福率精兵直捣南军中坚。此后,他在夹河、沧州、灵璧等战役中,一直担任燕军前锋。建文四年(1402年),平燕将军盛庸率军扼守淮河,以数千艘战舰遮蔽整个河岸。丘福与朱能率数百人西行二十里,自上流偷渡,突袭南军,击退盛庸,尽夺战舰,使燕军顺利渡河。

六月,朱棣攻入南京,继位称帝,是为明成祖。丘福被封淇国公。永乐七年(1409年)七月,明成祖因鞑靼可汗杀死使臣,任命丘福为总兵官,佩征虏大将军印,率十万精骑北征鞑靼。鞑靼军每战都诈败退去。丘福遂决定继续趁胜追击。轻敌冒进。鞑靼大军突然杀至,将丘福等人重重包围。安平侯李远、武城侯王聪率五百骑突虏阵,斩贼数百人,王聪战死,安平侯李远马蹶被执,骂不绝口而死,丘福与王忠、火真尽皆被俘遇害,麾下全军覆没。

丘福死时,终年六十七岁。明成祖闻讯震怒,决定御驾亲征,并剥夺丘福的世袭爵位,将其全家流放海南。

朱能

四、朱能(1370-1406年),字士弘,徽州怀远(今安徽怀远县)人。明朝靖难名将。

朱能早年便在燕王朱棣麾下效力,曾随朱棣北征北元。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朱能与张玉夺取北平九门。他随后又夺取蓟州,杀死都指挥马宣,攻破遵化、雄县,生擒杨松、潘忠。真定之战时,朱能随朱棣击败南军主帅耿炳文,并率三十敢死士追击至滹沱河。朱能跃马大呼,直冲南军,俘获三千余众。后来,朱能在郑村坝之战中击败曹国公李景隆。建文二年(1400年),朱能在白沟河之战中担任燕军前锋,击败南军平安部。

十二月,朱棣在东昌之战中被历城侯盛庸围困。朱能冲入重围,殊死战斗,保护着朱棣突围而出。建文三年(1401年),朱能在藁城再次击败平安,追击至真定,又攻破彰德、定州、西水寨、衡水等城,生擒指挥贾荣。建文四年(1402年),朱能率军南下,击败平安所部银牌军,随即又击败前来救援都督陈晖。他在灵璧之战中生擒平安等南军名将,收降十万南军。五月,朱能夺取泗州,渡过淮河,击败盛庸,又攻破盱眙、扬州。

同年六月,朱棣率军渡过长江,由金川门攻入南京,不久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并于九月大封功臣。朱能被授为成国公,获赐铁券,子孙世袭。他位列功臣第二,仅次于淇国公丘福。永乐四年(1406年),明成祖任命朱能为征夷将军,让他率西平侯沐晟、新城侯张辅征讨安南。同年十月,朱能行至龙州(在今广西),病逝于军中,时年三十七岁,追封东平王,谥武烈。

朱能(1370-1406年),字士弘,徽州怀远(今安徽怀远县)人。明朝初期名将。

起家燕山中护卫副千户,随从燕王朱棣征伐漠北,骁勇善战。参加靖难之役,夺取北平九门,击败耿炳文和李景隆,俘虏平安等南军名将,授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左军都督,封成国公,加太子太傅。

永乐四年(1406年),拜征夷将军,征讨安南,病死于军中,追封东平郡王,谥号武烈,配享明成祖庙庭。

本名

朱能

字号

字士弘

所处时代

明朝

民族族群

汉人

出生地

怀远

出生时间

1370年

去世时间

1406年11月12日

主要成就

随朱棣靖难

官职

左军都督府左都督

爵位

成国公,追封东平王

谥号

武烈

靖难四大国公最后命运

一:淇国公丘福

在靖难之役中,要说战功最高的应该就是他了。丘福是行伍出身,原为燕山中护卫千户,在南下中,丘福在很多次战役中都一直担任燕军前锋。

永乐七年,鞑靼可汗本雅失里杀死了使臣郭骥,这让朱棣非常愤怒,于是任命丘福为总兵官,佩征虏大将军印率精兵十万北伐,结果因为轻敌做了俘虏,后被杀了, 丘福死时,终年六十七岁。

二:成国公朱能

他早年间就跟随者燕王朱棣北征立下了大功,而在靖难之役中朱能率军跟着朱棣南下,先后击败长兴侯耿炳文,淮阴侯吴高以及李景隆。

朱棣登基后,朱能被授为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他位列功臣第二,仅次于淇国公丘福。

永乐四年,他率军征讨安南,结果在路上就病逝了,时年三十七岁。朱能死讯传来,成祖为之震悼,并废朝五天。

三:荣国公张玉

张玉是元朝老人,后来归降后长期在朱棣麾下效力。他在靖难之役期间,夺取北平九门,并担任前锋打败了耿炳文。建文二年,张玉参加东昌之战,为救朱棣,闯入敌军阵中,力竭战死。

四:泾国公陈亨

陈亨在四国公中年纪最大,他曾经是元朝扬州万户,又是淮西旧将,当年跟随朱元璋打过天下,后在大宁带领十万大军追随朱棣,在靖难之役白沟河之战中受重伤,后死于北平,被追封为靖国公。

1、张玉他在靖难之役期间,夺取北平九门,升任都指挥佥事,并担任燕军先锋,大败南军主帅耿炳文。后为燕军中军主将,在郑村坝、白沟河两次击败李景隆。张玉最后为了救朱棣在被围困的时候力战而死,是靖难之役的最大功臣之一。

2、姚广孝姚广孝是朱棣的谋士,足智多谋,善断敏锐。朱棣靖难第三年,姚广孝留守北平,建议朱棣轻骑挺进,径取南京,使得朱棣顺利夺取南京,登基称帝。

3、朱能朱能早年任燕山中护卫副千户,随燕王征漠北,骁勇善战。他在靖难之役期间夺取北平九门,先后击败耿炳文、李景隆,在灵璧俘虏平安等南军名将,收降十万南军,累功至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成国公,加太子太傅。

4、丘福行伍出身,原为燕山中护卫千户,靖难之役时屡立战功,累升至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淇国公,位居功臣之首,后又加太子太师。最后在北伐鞑靼的时候因为轻敌而失败,最后战死。

曹国公李景隆

在朱棣的眼里他是靖难第一功臣,他获得的封赏也是最高最多的。朱棣加封景隆为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子太师、曹国公。朝廷每议大事,李景隆都位于班列之首,也因为这样让很多人不满。

李景隆是曹国公李文忠的儿子,本来是建文帝阵营的。而且说实在的能力一般,但却是建文帝心腹,被建文帝封为大将军让他率五十万大军北伐,朱棣一听对方是李景隆顿时增加了自信,可见他根本看不上李景隆,知道此人是个草包。

结果也是如此,李景隆大败,群臣纷纷建议杀了李景隆,但建文帝不悦,可是在燕军直逼南京城的时候,李景隆却打开门投降,使得南京陷落。

不过李景隆结局并不好,看似受到重视,但当时朝中大臣对他非常不满,没多久就揭发他贪污,后来又告他阴谋叛逆,先不说有没有,整天这样的奏折非常多,所以朱棣便削了他的勋号,让他赋闲在家,这还没结束,不久他又被人告了,说他在家还要接受家人跪拜,这下他是彻底凉了,朱棣夺了他的爵位,将其全家软禁,李景隆曾绝食企图自杀,但至永乐末年方才去世。

淇国公丘福

在靖难之役中,要说战功最高的应该就是他了。丘福是行伍出身,原为燕山中护卫千户,在南下中,丘福在很多次战役中都一直担任燕军前锋。

永乐七年,鞑靼可汗本雅失里杀死了使臣郭骥,这让朱棣非常愤怒,于是任命丘福为总兵官,佩征虏大将军印率精兵十万北伐,结果因为轻敌做了俘虏后被杀了, 丘福死时,终年六十七岁。

成国公朱能

他早年间就跟随者燕王朱棣北征立下了大功,而在靖难之役中朱能率军跟着朱棣南下,先后击败长兴侯耿炳文,淮阴侯吴高以及李景隆。

朱棣登基后,朱能被授为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他位列功臣第二,仅次于淇国公丘福。

永乐四年,他率军征讨安南,结果在路上就病逝了,,时年三十七岁。朱能死讯传来,成祖为之震悼,并废朝五天。

魏国公徐辉祖

徐辉祖是徐达的儿子,在徐达死后袭爵魏国公。靖难之役中徐辉祖作为南军主将曾掩护李景隆撤退,还在齐眉山大胜燕军。

徐辉祖是个特例,他并不属于朱棣这方面的功臣。而他也没有像李景隆那样最后投靠朱棣,在南京城破后,他被削爵并禁锢于家中,下场并不好。

此外,朱棣还在两人死后追封过,那就是荣国公张玉和泾国公陈亨。

张玉是元朝老人,后来归降后长期在朱棣麾下效力。他在靖难之役期间,夺取北平九门,并担任前锋打败了耿炳文。建文二年,张玉参加东昌之战,为救朱棣,闯入敌军阵中,力竭战死。

陈亨和张玉一样,他曾经是元朝扬州万户,在靖难之役白沟河之战中战死,死后追封靖国公。

天子守国门谁提出来的

明成祖朱棣。出自朱棣在一次北伐战役成功时对大臣们说出来的,不过这句词语历史的真实性有待确认,更多的都是民间小道消息流传下来的

没有特定的人提出来。天子作为一个皇帝,是当时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他有管理国家的责任和义务

天子守国门"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观念,认为君主应该亲自守卫国门,以示对国家安全的重视。这个观念的起源不是很清楚,但在中国历史上有很长时间的流传和影响。据史书记载,汉武帝曾经亲自率军守卫边疆,而唐太宗也曾经亲自巡视边疆。这些行为都可以看作是"天子守国门"观念的体现。在明清时期,这个观念更是被推崇到了极致,明朝的嘉靖皇帝和清朝的康熙皇帝都曾经亲自巡视边疆。总之,"天子守国门"这个观念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观念,其起源和具体提出者已经无从考证。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是后来网友们自己编撰的,出自朱棣在北伐战役成功时对大臣们说的话。

原文是:“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对明代的多个历史事件的概括。在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北京就在当时的劲敌蒙古附近,迁都被形容为天子守国门。

天子守国门是永乐大帝朱棣提出来的,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皇位,将大明国都由南京牵往北京,以便更好的抵御蒙古,开启了天子守国门口篇章!

这句话并不是朱棣说的,而且这两句话也不出自同一个地方,前半句天子守国门出自我国史学家阎崇年所编纂的《正说清朝十二帝》

,为了和咸丰帝

做一个对比,他就抬出来了明成祖朱棣

,以此来衬托出咸丰帝有多么的混蛋。至于第二句,君王死社稷这句话,最早是出自礼记,后来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说过这句话

阎崇年

“天子守国门”这句话的最早出自阎崇年2004年编写的《正说清朝十二帝》一书。阎崇年是著名的清史专家,他在说到咸丰皇帝有多混账时,将明成祖朱棣拿来作对比。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主要是对明王朝永乐帝迁都北京和崇祯帝吊死煤山的历史事件的形容。靖难之役后朱棣由北平进入南京登基称帝,因北方时常受到鞑靼和瓦剌的威胁。且还有北元蒙古势力的南袭,再加上北平是朱棣的兴王之地,所以明成祖朱棣在1421年迁都北平,并改北平为京师。因地理位置上,明王朝首都京师靠近边关重镇山海关,且又是天子所居住的地方,所以民间对此称为“天子守国门”。

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北京就在当时的劲敌蒙古附近,迁都被形容为天子守国门。

朱棣在北伐战役成功时对大臣们说的话,原文是“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

天子守国门是对明代朱棣迁都北京这一历史事件的概括。

最早出现在《战国策》

是魏文侯的大臣强仲子所提出的。

他认为天子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应该亲自出征,以守卫国门、巩固国家安全。

此后,“天子守国门”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战略,被许多历代帝王所采用并实践。

天子守国门是明永乐帝朱棣提出的。而真实的原因是他靖难之役前是燕王,封地就在北京地区,经营多年,人心归附,比较稳定,他通过战争夺取了侄子的天下,怕人心难测,故而把京城从南京迁到北京,美其名曰:天子守国门

没有特定的人提出来。
天子作为一个皇帝,是当时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他有管理国家的责任和义务,在此过程中需要守卫国门。
这是古代封建社会下的一种基本国策,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历史事件中。
因此,天子守国门并不是谁提出来的具体方案,而是一种传统的治国思想。

大明最大一个藩王

朱棣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皇权大于一切,无论是谁胆敢冒犯天子威严,一定会受到最严厉的惩罚。不过皇位只有一个,除了“太子”是皇帝预定的皇位继承人之外,其他皇子只能被分封到其他地方,成为藩王。

古代封建王朝的皇位继承一般遵循嫡长子继承制,但遍观历史可以发现,真正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并不多,向来是能者得之。

明朝洪武大帝朱元璋为了巩固大明王朝的统治,大肆分封皇室子弟。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大刀阔斧准备削藩,天下诸王人心惶惶,在此之际,原本就野心勃勃的燕王朱棣起兵作乱,最后抢下了亲侄子的皇位。

朱权是朱元璋第十七个儿子,出生于公元1378年,虽然他只是庶子,但朱元璋对他却颇为宠爱,在朱权13岁时就将他分封为宁王。在15岁就藩时执掌当时大明朝最为精锐的骑兵队伍朵颜三卫,要知道这支队伍全部有骁勇善战的蒙古骑兵组建而成,有八万军士、六千战车。

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时也看中了宁王的边军,于是在攻打大宁时单枪匹马入城拜会自己的兄弟朱权,请求借兵。后来朱权不慎落入朱棣设计的埋伏当中,在不得已之下答应“借”给朱棣8万精兵,而朱棣在“借”到兵后也许下诺言,答应事成之后与宁王共分天下。

秦藩是明太祖朱元璋次子朱樉的封国,堪称“大明第一亲藩”。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显贵的藩国,在近三百年历史中,王位传承却非常艰难,大宗屡屡绝嗣,以至于亲王世系发生转移多达六次,这是有明一代藩王之中绝无仅有的一个记录。

更奇特的是,秦藩在明朝的前半程,下面先后封有12个郡国,可因为入继大宗、绝嗣等原因,据王世贞的《弇山堂别集》的记载,万历十八年左右存世的郡国仅有永寿王一家。要知道当时宗室势力最大的周王有46位郡王同时在位,太祖系中宗室人口最少的肃藩,也有5位郡王,甚至早在明武宗时期大宗因谋反而被废宁藩,也有3位郡王在位。秦藩的王爵传承之艰难可见一斑。

秦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陕西西安府;

2、晋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山西太原府;

3、燕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北平,后为帝系,是后来的明成祖;

4、周王:明太祖子,初封为吴王,建国于浙江钱塘府,后改封为周王,建国于北宋故都河南开封府;

5、楚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湖广武昌府;

6、齐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青州,因罪被禁锢京师,不久即被正式废为庶人,取消齐王封爵,藩国也被废除。

其中以燕王朱棣的势力最大,后成为明成祖

明代燕王朱棣为何屯兵燕山

为了打蒙古。

朱元璋将元顺帝赶回大漠后,并没有停止追击的脚步,而是多次派兵深入草原,打击蒙古残余势力。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正月至三月,朱元璋对塞外故元进行了第八次进攻作战。明廷以故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儿不花、知院阿鲁帖木儿等屡为边患,命晋王朱冈、燕王朱棣分兵两路,各率师北征。并以颍国公傅友德为征虏前将军,南雄侯赵庸、怀远侯曹兴为左右副将军,定远侯王弼、全宁侯孙恪为左右参将,督兵从征。敕王弼率山西兵听晋王节制,其余均听燕王朱棣节制。

三月初二日,燕王率军出长城古北口(在今北京密云北),侦知乃儿不花等屯驻迤都(今蒙古苏赫巴托之达里甘戛附近),遂乘大雪直捣其营,攻其不备。三十日,师抵迤都,先派与乃儿不花有旧的观童入营求见,大军进围其营,乃儿不花等被迫投降,悉收其部落数万人、马驼牛羊数十万头而还。

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三月,朱元璋对塞外故元进行了第十三次进攻作战。是年,朱元璋获悉大宁卫(今内蒙古宁城)以北有北元军队活动,就命令驻扎在北平(今北京)的燕王朱棣领兵去大宁歼灭之。朱棣行军到彻彻儿山,果然碰到北元军。北元军大败,索林帖木儿等数十人被俘虏。明军骑兵追击到兀良哈秃城,又遇北元将领哈剌兀,再次大败北元军凯旋班师。

1505年明朝国土面积

1505年时,明朝的国土面积大约为139.4万平方公里左右。该时期正处于明朝中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土面积也相对稳定。明朝的国土边界分布在东北、中原、华南和西南四个方向,其中东北包括了今天的辽宁、吉林、黑龙江省,中原则是今天的河南和山东等省,华南包括广东、广西和福建等省,西南则包括了云南等省。在此时期,明朝的国土虽然面积不算太大,但是文化、科技、艺术等方面却有了较大的发展。

在1505年,明朝的国土面积约为6,500,000平方公里左右。当时,明朝的疆域版图覆盖了中国本土和周边地区,包括现今的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朝鲜半岛、越南北部、缅甸、老挝、柬埔寨、菲律宾等地。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历史变迁和领土争端等因素,这些地区的面积和范围都有所不同。

1505年明朝的国土面积997万平方公里。1505年是16世纪的一个年份,在中国为明弘治十八年。

明朝(1368年―1644年 ), 中国历史 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 明成祖 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

1505年时,明朝国土面积约为6,600,000平方千米。明朝时期在1500年以前基本完成了国土的统一,而1505年时的明朝国土则囊括了今天的大陆我国、蒙古、朝鲜半岛的大部分、越南北部、今天的东南亚和南亚部分地区等,是其历史上国土最为辽阔的时期之一。在国土面积上,明朝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封建王朝之一。

1505年明朝国土的面积997平方公里

明朝疆域极盛时期应在明成祖朱棣时,《明史》记载明成祖时期的明朝疆域“幅员之广,远迈汉唐”,“东起朝鲜,西据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

1505年时,明朝国土面积大约为600多万平方千米。明朝的疆域在不同时期有所波动,此时正值明朝的全盛时期,其版图范围东至琉球、西至伊犁河谷、南至越南北部、北至黑龙江流域。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明朝的国土面积是最大的国家之一。

1505年明朝的国土面积约为6.5万万平方公里。该年,明朝占据了我国大陆的绝大部分领土,包括现今的我国大陆、香港、澳门、中国台湾省等地,以及一些现今的东南亚国家如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等。明朝在1505年的国土面积也是其历史上最大的时期之一。尽管明朝国土面积庞大,但它面临着诸如战争、政治动荡和自然灾害等多种挑战。

明朝的国土面积是约997万平方公里。

明代疆域囊括汉地,明初东北抵日本海和外兴安岭,后缩为辽河流域。北达阴山,后撤至明长城。西至新疆哈密,后退守嘉峪关。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其在青藏地区设有羁縻卫所,还曾收复安南。

明朝,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1368年初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称帝,国号大明。明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 ,政治清明、国力强盛。1449年经土木堡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晚明因政治腐败、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 爆发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明朝皇帝次序为: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宗朱允炆、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祐樘、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明穆宗朱载坖、明神宗朱翊钧、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检。明朝相关的小说影响比较大的有《明朝那些事儿》《回到明朝当王爷》《明朝败家子》等;相关电视剧有《大明王朝1566》《大明风华》《山河月明》等。

明朝在1505年的国土面积是约6,450,000平方公里。这一数字包括了今天的中国、蒙古、朝鲜半岛、越南等地区。值得注意的是,明朝时期的国土范围在不同时间有所扩张和收缩,因此具体数字也会有所差异。

1 国土面积为约1630万平方公里
2 在1505年,明朝的国土面积约为1630万平方公里,这个数字包括了中国大陆以及周边地区,如今的朝鲜半岛、蒙古等地。
3 明朝在1505年是一个面积庞大的帝国,拥有广阔的疆土和丰富的资源,这也为其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