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朱棣说世子多病汝当勉励是真的吗
- 朱棣是被汉王害死的吗
- 明成祖朱棣的身世为何这么乱呢
- 朱棣修改史书为何后人能知道
- 永乐大典这本书为什么没有编入历史教材
是
在历史上,在靖难的紧要关头,朱棣的燕军攻打建文帝的盛庸部队态势不太妙,多亏二儿子朱高煦及时带着援军感到,为了勉励朱高煦,朱棣对他说了一句话。“世子多病,汝当勉励之”,关于这句话的具体措辞也有一些差异性说法,但意思其实都差不多,那就是“努力,世子身体不好”。
朱棣是被汉王害死的吗不是,朱棣因病去世。
明永乐22年,朱棣在第五次远征时,突发疾病,朱棣死前召杨士奇到榻前,想将皇位传给汉王。朱棣说:老大朱高炽身体不好,只有一两年的寿命了,如果让这样一个形同死人的人坐在龙椅上,和坐一个尸体有什么区别。
如果他死了朱瞻基继位,老二、老三肯定不服,必然起兵造反。而当时全国的精锐都在汉王手中,而且他有着丰富的领兵作战经验,朱瞻基是肯定打不过的。所以他要杨士奇想一个办法,即能保天下不乱,又能保太子一家的平安。
杨士奇说:南京是陪都,可以让太子一家到南京生活,并要汉王写下血书保证太子一家平安,否则死后不得入祖庙。这办法看似可行,而杨士奇当天晚上就拿着这份诏书去找了太孙朱瞻基,商量解决办法。
在杨士奇的支持下,朱高炽在北京登基了,并昭告天下。而汉王对朱棣之死秘不发丧耿耿于怀,并以杨士奇、朱瞻基对朱棣驾崩秘不发丧为由,发动清君侧。
明成祖朱棣并不是汉王朱高煦害死的。
汉王朱高煦是永乐朱棣的二儿子,虽然朱棣一直方言要传位朱高煦,但始终没有实行。
历史上,朱棣是死在远征漠北的归途中的。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正月至七月,明成祖最后一次亲征鞑靼,鞑靼部首领阿鲁台率军进犯明山西大同、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等地。朱棣遂调集山西、山东、河南、陕西、辽东五都司之兵于京师和宣府待命。获悉阿鲁台已逃往答兰纳木儿河(今蒙古境内之哈剌哈河下游),朱棣令全军急速追击。六月十七日,明军进至答兰纳木儿河,搜索方圆三百里却不见阿鲁台部踪影,因所获甚微,明军粮尽,朱棣只得下令班师回朝。8月12日,朱棣死在了榆木川。
是的。朱棣是被汉王困死的。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建文帝朱允炆之叔父。建文四年(1402年)即位,在位二十二年(1402年—1424年),年号“永乐”。
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被册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就藩北平,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率军招降北元乃儿不花,声望日隆。建文帝即位后,厉行削藩,朱棣以奉天靖难为名,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南京,即皇帝位。
明成祖朱棣的死亡是因为疾病,而不是汉王的加害。
朱棣是在第五次远征归来途中突发疾病驾崩,太子朱高炽继位,虽然汉王后来谋反,但是朱棣的死和他没有关系。
朱棣不是被汉王害死的,他是在远征蒙古的时候病逝的。朱棣一生一共六次征伐蒙古草原,在最后一次远征蒙古的时候,朱棣在回归中原的路上病逝,并不是被他的儿子汉王朱高燧害死的,朱棣之死和他没有关系。
明成祖朱棣的身世为何这么乱呢朱棣的身世也说不上乱,首先我们肯定的是,朱棣的父亲是明太祖朱元璋,母亲是不是马皇后,这是一个问号,我们搞清楚了朱棣的母亲是谁,就不会觉得朱棣的身世乱。
在明史里清楚的记载朱棣是马皇后的第四个儿子,十岁是被封为燕王,驻守北方。大哥太子朱标没有等到继承皇位,就英年早逝,明太祖朱元璋不知是出于什么考虑,让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继承了皇位,这对朱棣来说是沉重的打击。
朱允炆继位后,为了防止藩王的势力扩张,于是采取了削藩政策,先后把几个藩王的军队都收编了,朱棣看到这种情况,于是先发制人,打着清君侧的口号,发动了靖难之变,终于在公元1402年把朱允炆赶下了台,朱允炆失踪,朱棣登基,史称永乐帝。
不管朱棣的靖难之变是不是合理,但他事实上成功了,对于朱棣来说,他登上皇位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洗白自己。
因此出身那是非常关键的,虽说历史上也有庶出的儿子继承皇位,但大多是嫡出的儿子不在了,如汉宣帝继位就是如此。在朱元璋去世的时候,前三个儿子都先他而去了,作为四子的朱棣按说是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但我想朱元璋心里最清楚,朱棣不是马皇后所生,名不正,所以让孙子朱允炆继位。
这样一来朱棣的身世就成了历史之谜,但朱棣一直坚称自己是马皇后所生,能够证明他出身的人都不在了,就算是旁人有知道的,谁敢拿自己的性命去开玩笑。正史一般都是当朝史官写的,皇帝的心思不懂,那小命也难保,所以朱棣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了马皇后的第四个儿子。
在这里我觉得还有一种可能,马皇后本来就是非常善良仁德的女人,她同朱元璋相濡以沫,对于朱元璋跟其他人生的儿子,也视同己出。加上朱棣也是聪明过人,为朱元璋立下了不少功劳,朱棣嘴巴也甜,很会来事,深得马皇后的喜欢,马皇后也是把他当作自己的亲生儿子,朱棣自然也懂马皇后在朱元璋心中的份量,所以想方设法讨马皇后的欢喜。再说明朝藩王的身世记录也是非常少的,给后人考证也带来了困难。再有一种可能就是朱棣生母过世很早,朱棣是由马皇后抚养长大的。
不过朱棣登基后,在南京秦淮区中华门外建了一座宏伟的寺庙,叫做大报恩寺,据说就是为了记念他的生母的。当时任何人是不可以靠近的,直到两百多年后,清朝取代明朝才被打开,真像 是一个蒙古女人的雕像,很多人认为她就是朱棣的生母。我觉得这个说法比较靠谱。
朱棣的生母很可能是一位蒙古族的女性,她的姓是碽氏,这位碽氏在史书中没有留下什么记载。
主要是朱棣因为靖难之役非法途径登上帝位,为了标榜自我正统身份,即嫡子身份!并且通过虚构一些史实,比如更改太祖实录等,以此来证明朱元璋在立朱允文为继承人时曾多次犹豫不决,多次赞扬朱棣,多次打算把朱棣立为接班人的想法。实际上朱元璋从来没有考虑过朱棣,很多原因:
1.朱元璋比较遵守中国历来的宗族继承传统,立嫡立长,从朱元璋给26个儿子辈分排行可以看出,朱标系一看就是君王传承系。
2.朱标在朱元璋心目中地位高,是朱元璋最忠实的战友,朋友,助手,支持者,曾经为大明建立立下悍马功劳。
3.朱元璋不愿意因为帝位传承给朝局带来震荡,因为朱标去世时,2子、3子都还在,不可能轮到朱棣。朱棣以清君侧为名,攻入南京,朱允文在大火中丧生,朱棣继承帝位,第一件事就是得证明他登基合法性,因为此时秦王、晋王均已去世,朱元璋为最长者,如果是庶子,朱棣登基会引来更多争议和意向不到的后果,所以朱棣更改自己的生母,认定为高皇后马皇后之子,当然历史真实如何,很难去考证,但是很多历史证明朱棣很有可能非马氏所生。也有历史表明,朱标也非马皇马所生,但是我更相信,朱标、秦王、晋王应该都是马皇后所生,通过年纪来看,朱标应该马皇后嫡出。
首先可以明确的一点就是,朱棣的生身母亲肯定不是马皇后。
朱棣的生身母亲可能另有其人,但至于是谁?不得不说,朱棣做得很漂亮,让后世完全摸不着头脑。
朱棣为什么连自己的亲生母亲都不认?还是因为朱棣心虚。他是通过谋反的方式登上帝位的,为了自己的正统性和合法性,他就谎称自己是马皇后所生,这样一来朱棣就成了嫡子,自然就变成合法即位了。
朱棣修改史书为何后人能知道因为在朱棣修改史书之后,很多忠诚于建文帝的官员。就将他们曾经记录的史书留在了自己的中。而躲避了名成祖朱棣的搜查。所以最终这些留存的史料揭穿了朱棣。曾经一直要掩盖的丑恶的一面。所以后人也就知道了,朱棣为了维护自己的帝国统治的合法性质所以最终修改了历史。
永乐大典这本书为什么没有编入历史教材因为字数太多3.7亿字,当时没有批量发行的技术。
《永乐大典》是明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先后命解缙、姚广孝等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初名《文献大成》,后明成祖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永乐大典》。全书22877卷(目录60卷,共计22937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朱棣决心修一部巨著彰显国威,造福万代。宗旨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
最初令解缙主持编纂(规模147人),一年后修成《文献大成》,但朱棣亲阅后甚为不满,钦点姚广孝担任监修,同时编纂队伍扩大到了2196人(累计达3000多人),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定稿,朱棣亲自作序并赐名《永乐大典》。全书于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才抄写完毕。
历史价值:
《永乐大典》有关宋元的史料极为丰富,清乾隆年间开四库全书馆时,安徽学政朱筠奏请“校《永乐大典》,择其中人不常见之书,辑之”,得到了乾隆皇帝的批准,并专门成立了“校勘《永乐大典》散篇办书处”,开始时人员为30人,后又增加9人,著名学者戴震、邵晋涵、周永年等参加了这项工作。
到乾隆四十六年(1781),共辑出书籍:经部66种,史部41种,子部103种,集部175种,总计385种、4946卷。4620至14629收有《吏部条法》一书,这是一部有关宋代官吏铨叙、考绩制度的档案汇编,所记载至南宋理宗一朝,可补《宋会要》修至宁宗朝为止的这一段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