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李世民叫唐僧什么
- 历史上真正的玄奘西天取经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 谁知道玄奘和唐太宗的经典对话
- 中宗和玄奘的故事
- 唐玄奘真实故事
- 唐太宗和唐僧的故事流程
- 玄奘和鉴真的区别
- 玄奘和鉴真的相同与不同
- 谁知道玄奘和唐太宗的经典对话
御弟圣僧!
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唐太宗为取得大乘真经,遍求贤才,唐玄奘毛遂自荐在帝前施礼道:“贫僧不才,原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唐王大喜,上前将御手扶起,道:“法师果能尽此忠贤,不怕程途遥远,跋涉山川,朕情愿与你拜为兄弟。”玄奘顿首谢恩。唐王果是十分贤德,就去那寺里佛前,与玄奘拜了四拜,口称“御弟圣僧”。
御弟。
早在唐僧取经之前,李世民曾与唐僧以兄弟相称,李世民为长而唐僧为弟,在当时,纵观各个大国小国比比皆是,而真正能称得上是大国的国家,非唐朝莫属了。当时唐僧并没有名望,只是一个普通出家和尚,却得到了唐朝君主的赏识,并义结金兰,这件事已经算是头等新闻了,自然消息传遍,四海天下又岂能不知呢。
唐王李世民
上面提到,唐僧在未取经之前,本是一个不知名的和尚,又与李世民初次见面,那么,对于萍水相逢的和尚,得到贵为一国之君的李世民赏识,还甘愿与其义结金兰,李世民为何如此看中唐僧呢?
那时候,唐朝刚刚建立不久,而每个国家的衍生都是建立在杀戮和战争之上的,由于杀戮过重,无数无辜生命牺牲在血海之中,李世民更是感到彻夜难眠。当听说西天大雷音寺有大成佛法可超度生灵归天时,李世民感到心头一悦,但此去西天万水千山困难重重,在李世民苦于没有人选之时,自告奋勇的僧人正是唐僧。
李世民为唐僧践行
李世民也是精明无比之人,不可能就这样轻易相信一个陌生和尚,私下里派人对唐僧的背景进行了解是必不可少的。当然更让李世民看中的地方,不仅是唐僧颜值不凡,作为一个僧人,他行善好施、为了给大唐子民播下善良的种子,他毅然决然的心态更是打动李世民的原因。至于唐僧那种坚忍不拔的意志,以及敢于追求的执着精神,更让李世民为之叹服,况且唐僧也曾说过,此去西天,不取真经绝不回头。
执着的唐僧
唐僧从十八岁就开始出家,刚刚成年的唐僧就与佛结下了不解之缘,夜以继日地专心精研佛法,每次不自觉读书到深夜之后,还要打坐静修。唐僧不仅对佛家经典熟读在心,且自幼聪慧悟性极高,他宁愿花钱去买别人钓到的鱼,之后把鱼在水里放生,是个真正连蚂蚁都不敢踩的人。
唐僧不畏美色
唐僧此去西天困难重重,在临别之时,李世民见唐僧义气深重,决定两人以兄弟相称,唐御弟的名号也是从此而来。李世民还亲自给唐僧送行,并赐予锦襕袈裟、九环禅杖以及紫金钵盂作为生活用品。
李世民和唐僧是唐代的,李世民称唐僧为御弟在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时候,还赠给了他一个紫金的啵鱼唐僧去西天取经,一共走了十三四年,在他回来的那一天李世民率领大臣去接唐僧师徒四人他们一路上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取得了京圈圆满的完成了,唐太宗交给他们的任务这是一个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西游记也被称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真的,这个神话传说已经影响了中国的几代人甚至是十几代人孙悟空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
唐太宗李世民把叫唐僧叫御弟,是因为唐太宗曾经和唐僧结拜为兄弟。这也是李世民因为让魏征斩了龙,龙魂找他报仇,观音菩萨救了他,告诉他因为他杀业重,而且唐朝需要大乘佛法,所以让他派人去西天取经,然后唐太宗找到了唐玄奘,让他出使西域印度取经,为了提高出使人的地位,所以他和玄奘结拜为兄弟,故称为御弟
唐僧,俗家姓名“陈祎”,被尊称为“三法号玄奘,号称三藏,被唐太宗赐姓为唐。
在西游记作品中的十二回中,唐僧表示愿意去西天,唐王李世民很高兴,他说您能有这样的想法真的很好,还不怕路程的艰难,就因为这样朕愿意和你就此结拜。于是唐僧就成了御弟!
历史上真正的玄奘西天取经是什么时候开始的玄奘法师于公元629年从长安城开始出发到天竺,公元643年回到长安。
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玄奘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
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一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翻译出典75部(1335卷),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
《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玄奘取经事迹为原型
历史上真正的玄奘西天取经是在公元627年(贞观元年),回到长安的时间是公元645年(贞观十九年)。过程如下:
1、佛教至隋朝,分为南北二派,修行观点各不相同,对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分歧很大,难以融合。诚心求知的玄奘遂产生去印度求弥勒论师之意。
2、贞观元年(627年)玄奘向当时唐朝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第二年,玄奘悄悄的自己就走了。
3、玄奘在西天,到过迎湿弥罗国、翠禄勒那、袜底补罗、揭若鞠阁、伊烂钵伐多国(今印度北部蒙吉尔)、萨罗国、安达罗国、驮那羯碟迦国(今印度东海岸克里希纳河口处)、达罗毗荼国(今印度马德拉斯市以南地区)、狼揭罗国(今印度河西莫克兰东部一带)、钵伐多国(约今克什米尔的查谟)等多个国家。并回国后著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亚、南亚地区古代史、宗教史、中外关系史的重要文献。
4、玄奘在西天的重要修行地点是那烂陀寺,在寺里呆了数年之久,被寺中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在其中学习听讲了大量的佛学著作,后期在那烂陀寺开坛作讲,玄扬佛法。
5、公元641年(唐贞观十五年),玄奘在曲女城召开的佛学辩论大会,大会有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在大会上玄奘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印度戒日朝国王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5年一度、历时75天的无遮大会。会后归国。
谁知道玄奘和唐太宗的经典对话唐僧自告奋勇要去西天拜佛求经,而唐太宗李世民则为他送行。当时,唐太宗劝唐僧饮下饯行酒,唐僧见是素酒,又是皇帝邀请,只好从命。就在饮酒之前,唐太宗又拾一撮尘土,弹入酒中。
唐僧不解其意,唐太宗却告诉他,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
中宗和玄奘的故事中宗和玄奘不是一个朝代的,唐太宗李世民和玄奘是一个朝代的,李世民下圣旨让玄奘去西天取经的
唐玄奘真实故事公元600年,玄奘出生在河南洛阳附近的一个小村庄,原名陈袆,玄奘5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10岁的时候,父亲去世,10岁的陈袆被僧人哥哥带入白马寺(白马寺:中国最早的寺院)。
公元612年,在一次全国性考试来选择27名剃度的僧人中,陈袆从数百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当年27名僧人中年龄最小的一位,法号——玄奘。当时13岁的陈袆还是一个不许进入考场的小沙弥,他的剃度显然是一个意外。
在佛教中,最高的是三藏法师,是遍通经律论三藏者的学位。奘获得三藏法师的称号那一年,年仅24岁。
公元626年冬,玄奘向当时政府申请出国留学,唐太宗并没有理会一次次的请求。公元627年秋,27岁的玄奘混入逃难的灾民中偷渡出关,从这一天开始,他踏上了一条充满未知数的道路。
玄奘法师在瓜州讲经时,一位名叫石磐陀的胡人来请法师为他受戒,自愿当玄奘的向导。有学者认为这个石磐陀就是现在《西游记》当中孙悟空的化身,石磐陀是玄奘收第一个弟子,而且身份是向导。这一点和孙悟空的身份非常吻合。而且自从玄奘为石磐陀剃度以后,石磐陀这个胡人就成了一个胡僧,胡僧与孙悟空的俗称猢狲在发音上非常接近,会不会是在流传过程当中,发生了这样的音变呢?但是这个胡人没有像孙悟空一样坚持到底,在一次未遂的谋杀后胡人石磐陀一去不复返。
从这一刻开始,玄奘只剩下了孤身一人,而他的前方却是茫茫戈壁。当玄奘躲避追捕寻找水源时,他迷路了,在沙漠中迷路显然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不幸的是,最后一个水囊也被打翻。茫茫戈壁中,玄奘四天五夜滴水未尽,奄奄一息。于是这位虔诚的佛教徒躺在沙漠中默念观音。对于玄奘而言,观音只是他保持生命的精神支柱,真正帮助他走出困境的是匹枣红色的瘦马,显然,这是一匹具有丰富旅行经验的老马,它把玄奘带到了一口泉水旁边。
走出戈壁,玄奘来到今天的哈密境内高昌国,高昌王鞠文泰与玄奘结拜,此时他的身份不再是一个偷渡出境的和沿,而是高昌王的御弟。高昌王与玄奘的结拜,他希望用盛情把眼前这位博学的僧人留在自己的身边,玄奘的西行路途再一次受阻。玄奘以绝食抗争,以表他西行的决心。到了第4天,玄奘已经非常虚弱了,鞠文泰只好同意放玄奘走,而且提供了难以想象的丰厚物资。
玄奘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取经团队,总数达到了30人,实际上这个团队只是一个临时组合,随后的一场大雪崩和高原反应夺去了大多数人的生命,只有两个弟子和玄奘侥幸存活。
公元630年夏,玄奘穿越了中原无数小国,终于踏上印度国土。印度那烂陀寺是玄奘真正的目的地。此后,他开始了在这个世界上最早的佛教大学长达十多年的学习。在戒日王举办的一次全国性的辩论大会上,玄奘的声名达到了顶风,自这次大会后,玄奘在印度声名远播,无人能及。
公元641年,玄奘辞别戒日王准备回国,玄奘决定沿着丝绸之路北线,经过高昌国回长安,按照他与鞠文泰的约定,玄奘要国高昌国停留三年,但在东归徒中得知,高昌王鞠文泰已经不在人世... ...
玄奘在给唐太宗的书信中言辞非常谦恭,请求唐太宗的原谅和帮助。七个月后唐太宗的回信才到,但言辞热情,请玄奘回国。
公元645年唐太宗在洛阳行宫初次接见了玄奘,初次见面,唐太宗对玄奘深有好感。
一年后,一本由玄奘口述,弟子辩机执笔的《大唐西域记》送到唐太宗面前,书中记录了玄奘亲生经历的110个国家和传闻中28国情况。
对于当年的玄奘,他念念不忘的是从印度带回来的600多部经书还没有译。有研究者统计,玄奘从公元645年5月到公元663年10月,17年6个月期间翻译佛经1335卷,平均每年75卷,每月约6卷多,也就是每5天翻译一卷。
公元649年,在唐太宗去世的前三天,玄奘完成了《心经》的翻译。玄奘法师翻译的大部分经书都不为平常百姓所知,但《心经》是个例外,整部经只有260字,没有佛教知识的人都知道一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公元659年,玄奘法师迁到远离长安城的寺院——玉华寺翻译《大般若经》,这部经书翻译几乎耗尽玄奘所有精力,公元664年正月初九傍晚,玄奘在跨越屋后水渠时,不慎跌倒,小腿处稍许破皮,但从那天开始,玄奘再也没有起来。
二月初五夜半,玄奘法师圆寂。
公元664年,中国农历的4月14日,唐朝僧人玄奘的葬礼在都城长安举行。送葬的队伍从城南的皇家寺院大慈恩寺出发,中途经过都城最主要的街道, 超过百万人的送葬人群站在街边,目送着身裹草席的高僧遗体最后一次从这里经过。
为一个和尚举办这种规格的葬礼在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
总结:
玄奘的一生是一部罕见的传奇。
从27岁那年开始, 他踏上西行的道路。穿过茫茫沙漠,越过巍巍雪山,西域的国王与他称兄道弟,佛教的高僧与他惺惺相惜,印度的帝王对他顶礼膜拜。
长达两年的徒步旅行,12000公里的行程,穿越108个国家,在1300年前,玄奘用脚步丈量了丝绸之路。 19年后,他载誉归来,重回大唐帝国的都城长安。 此后的生命中,他日夜无休,翻译佛经。 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玄奘不仅仅是一位佛教徒,还是伟大的翻译家、大探险家、大外交家,地理学家。
西方历史学家认为,中世纪印度次大陆的历史一片黑暗,玄奘是唯一的光芒!
玄奘的出身本来不错,他的父母也都是显贵人士。玄奘的父亲陈惠乃一县之长,其母又是洛州长史的女儿。玄奘是陈家的第四个孩子,但他的母亲在玄奘五岁那年便染病离世了。
玄奘八岁那年,家中再次遭逢变故,年迈的父亲辞官归乡,以至于陈家落魄。一个退休的县令,是很难养活四个半大小子的。为了让孩子们生活下去,陈惠只能将儿子送往寺庙。最先被送走的,是玄奘的二哥长捷法师。
长捷法师住在净土寺,玄奘平日里经常去找二哥研究佛法,自此对佛教产生浓厚的兴趣。在玄奘十三岁那年,他也像哥哥一样遁入空门。成年之后的玄奘,云游四海,造访名僧,先后向道深、慧休等禅师学习佛理,修行日深。
唐太宗和唐僧的故事流程西游记》的故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西游记》所写的唐僧取经故事是由玄奘的经历演绎成的。唐太宗贞观元年,和尚玄奘不顾禁令,偷越国境,费时17载,经历百余国,只身一人前往天竺(今印度)取回佛经657部。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写成《大唐西域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又写成《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述玄奘西行取经事迹。
在《西游记》中,一开始唐太宗李世民是不认识唐僧的。在唐太宗游地府被放回来之前,地府的人让唐太宗回去以后要做一个水陆大会,超度唐太宗李世民哥哥还有十八反王、七十二烟尘的亡灵。让他们可以转世投胎。作为得道高僧的唐僧唐太宗李世民封为主持水陆大会的主持,唐太宗和唐僧的开始了。
后来观音菩萨对唐太宗李世民说只有大乘佛法三藏才能普渡众生,于是李世民就拜唐僧为御弟让他奉旨前往西天拜佛求经。
唐僧是一个和尚,要去西天求取真经,临行去和唐太宗取通关文碟和辞行,唐太宗被唐僧所感动,和唐僧结拜为异姓兄弟,亲自签了通关文碟,是以唐僧就是皇帝的义弟,所以在唐僧后面的旅途有很多人和妖称他为御弟哥哥,有没有觉得这个称呼更招妖精
玄奘和鉴真的区别玄奘与鉴真的区别
1.二者的目的地不同
玄奘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鉴真应日本留学僧请求先后六次东渡,弘传佛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2.两者的目的不同
玄奘是去取经而鉴真是去讲佛。
3.二者的影响力和成就不同
玄奘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被鲁迅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而鉴真被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比喻高峰、最高成就),同时在佛教建筑、雕塑、医药、书法等方面,他也颇多建树。
一是时间不同,玄奘是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的著名高僧。而鉴真只是唐玄宗时著名的僧人。
二是目标不同。玄奘是到天竺,求取真经回国传播。鉴真则是把大唐的佛经传于日本。
三是归属地不同,玄奘最后回到了大唐,而鉴真则留在了日本。
玄奘和鉴真的相同与不同共同点:都遇到了艰难险阻;对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具有卓越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不同点:鉴真东渡使接受日本僧人的请求去讲学,玄奘西行是为了求取佛经精义。出发的时间,玄奘于唐太宗贞观初年出行,鉴真于唐玄宗时东渡。到达的目的地:玄奘--天竺,鉴真--日本是否回国:玄奘--回国,鉴真--去世于日本。
谁知道玄奘和唐太宗的经典对话唐僧自告奋勇要去西天拜佛求经,而唐太宗李世民则为他送行。
当时,唐太宗劝唐僧饮下饯行酒,唐僧见是素酒,又是皇帝邀请,只好从命。就在饮酒之前,唐太宗又拾一撮尘土,弹入酒中。
唐僧不解其意,唐太宗却告诉他,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