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英雄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唐太宗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目录导航:

  1. 怎样看待英雄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2. 李世民的功德有哪些
  3.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他们各自的措施及盛世局面
  4. 概括指出唐太宗的制度创新及其作用
  5. 李世民雕像功绩
  6. 历史文化的作用意义重要性
怎样看待英雄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推动作用,加快社会进步.例如拿破仑加快了资本主意思想在欧洲大路的传播.邓小平让中国的建设少走弯路,进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唐太宗借用前朝经验休养生息,开启贞观之治,为开元胜世奠基.没有那些英雄无所谓历史的进程 ,

英雄人物,在理解中应该是如此人物:他可以为了一个国家的崛起而奉献他的所有,可以为了一个毫不相干的陌生人挺身而出,可以为了一份信仰吃最大的苦,可以在战争年代为了一个共同的梦想舍身取义。可以在强权武力酷刑之下也不为所动,可以帮助别人不留名哪怕是小事。中国历史上英雄辈出,如名将,蒙恬,卫青等,他们打马沙场,骁勇善战,都为祖国收复河山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功绩显著,却又爱民如子。如为了国家慷慨赴义,牺牲自己。史可法被清军劫持,宁愿拔剑自刎而死,也不肯投降。如辛弃疾单枪匹马入贼营,诛杀窃印信的叛僧义端,万里奔袭闯虎穴,擒获杀耿京的叛将张国安,最后他身染重病,抱憾而亡。谭嗣同,为了变法强国,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最终被押解刑场,英勇就义而死。还有抗日英雄刘胡兰,戚继光等等。这些人物绝对是英雄吧。做好事不留名。如英雄雷锋,他冒着大写慰问信并捐钱给遭水灾的地方,为人民做了很多事,他不愧英雄。荆轲,秦国暴政,他手提那督亢的地图和樊於期的人头,去咸阳刺杀秦始皇,最后被杀。还有诸葛亮,绝无仅有的军事家,永远的气定神闲,为刘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后于北伐途中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

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应当辩证来看,看他的立场,目的以及功绩。

于百姓而言造福民生便是英雄,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对民族国家起到促进作用,皆为英雄。


英雄人物?这个词是近代才使用。我理解成重大历史人物吧??

影响中国的历史人物非常的多,我认为最重要的当属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分裂数百年的中国,建立了影响至今的中央集权体制。始皇征民纳税,大兴水利土木。他还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与文字。他是中国第一位声誉震全球的政治家,他是古代中国巅峰状态的万世一君,是中国最有作为的帝王之一。没有秦始皇的统一中国就不会有目前中国的版图。当时中国的统一不单单是领土的统一,也是思想、文化、语言等一系列的统一。也是从他开始中国正式进入封建社会。结束春秋战国时候的混乱局面需要一个强势人物的出现,强势政策的实施自然也会得到很多人的非议,秦始皇就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人物。

以上只是个人观点,欢迎评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存在,我们都是生活在社会环境之中。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但是英雄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英雄人物的引领作用,会推动某一历史事件的形成,但他的作用也要受当时的自然环境和客观条件所影响,如果没有英雄人物的出现,也许一些重大的事件也许会晚于我们现在所知的历史。比如我们所说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都是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有了他们,才让我们的历史栩栩如生,才让我们有了膜拜的对象,但是英雄人物也只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一部分而已,也是人民群众的一份子,所以说,历史还是人民群众创造的。


李世民的功德有哪些

李世民的主要功德在于开辟了大唐盛世,而且唐朝的地域特别广阔,所有周边的邻国都会与大唐通商贸易,当时的唐朝是各方的朝拜大国,经济实力特别强,可以说是国富民安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的开始为开元盛世的出现,打下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基础。所以奠定了唐朝两百多年的百年基业。李世民特别注重史治的清明,所以曾经还命李靖等人,去考察全国各地的风评,又亲自选派地方官员,将功过,写在宫内的屏风上,以作为升降奖罚的依据。

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平衡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认清了正确的君民关系,把皇帝比做“舟”,老百姓比做“水”。提出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观点,重视老百姓的作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2.李世民在位期间,从谏如流,广开言路。提出了“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命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名言警句。广泛采纳各种合理建议。重用魏征这种善于纳谏的忠臣。使皇帝决策正确,政治清明。

3.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确保皇权稳固,政令统一。

4.兴办学校,重视教育,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扩大了统治基础。善用人才,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不在乎出身。重用房玄龄、杜如晦、李靖、魏征、李勋等大批文官武将。魏征以前是太子李建成的心腹大臣,是李世民的死对头。李建成集团灭亡以后,李世民不计前嫌,拉拢重用魏征。从这点可以看出李世民礼贤下士、胸襟宽广、任人唯贤、知人善任的高贵品质。

5.社会经济方面,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农民安心生产和耕作。重视农业生产,减免租赋,“戒奢从简”,减轻农民负担。使得国库殷实,百姓安居乐业,呈现国泰民安的景象。

6.处理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方面,实行少数民族一律平等,加强汉族无少数民族的联系,促进民族大融合。加强对西北和西南地区的管辖,强化与周边各国的和平共处。同时增强与日本、新罗的睦邻友好关系,派使者互通有无。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他们各自的措施及盛世局面

一、唐太宗

1、政治

李世民在位期间使隋制更趋于完善。如中央朝廷方面延续了三省六部制,特设政事堂,以利合议问政,并收三省互相牵制之效;

地方上沿袭了隋代的郡县两级制,分全国为十个监区(道)。此外,行府兵制,寓兵于农;均田制、租庸调制、科举制等皆有所发展。

2、经济

李世民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农民有可能安定生产,耕作有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重视农业,减轻农民赋税劳役。“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

3、文化

贞观初年,李世民诏令在全国范围内收集图籍,在弘文殿聚四部群书20余万卷,在弘文殿旁建“弘文馆”以储图籍。

并任命虞世南、褚无量、姚思廉、欧阳询等充任学士,以魏徵、虞世南、颜师古等著名学者、硕学之士相继为秘书监,主管国家的图书馆和藏书事业,选五品以上工书者为书手,又在弘文馆设立检校馆藏的官员,将缮写、整理、校勘图书,藏于内库,以宫人掌管。

官府藏书机构除“弘文馆”外,另有“史馆”、“司经局”、“秘书省”和“崇文馆”等,其藏书质量和数量远远超过前代,史称“群书大备”。晚年因连年用兵,营造宫殿,杂税日益苛重。

二、武则天

1、政治

武则天承袭贞观年间整顿吏治、严惩贪污的政策,“尝与宰相议及刺史、县令”,并派遣“使者以六条察州县”,考核州县官吏是否清正称职。

对于贪赃枉法的官吏,不论官位高低,一律严惩不贷。反之,对于贤才则破格拔擢。武则天对于为官清正、正直不阿的臣僚非常器重,对于有才能有学识的人士非常赏识,并能对其一一加以重用。

武则天对纳谏的重要性有深刻的理解,在建言十二事中,“广言路”、“杜谗口”,也占了重要地位。垂拱二年(686年)三月,她还设铜匦于朝堂,鼓励群臣上书言事。

武则天虽然政令严明,刑罚严峻,“当其忍断,虽甚爱,不少隐也”。但是她对于直言敢谏的臣民却十分敬重,尽量采纳他们的建议,即使言语有所冒犯,也能加以宽容,免予追究。

在她统治时期,很少有人因为直谏获罪的,因之直言敢谏在朝中蔚然成风,使下情得以上达,这对于改革弊政、促进政治清明起了很大的作用。

2、经济

武则天称“天后”时,就在建言十二事中建议“劝农桑,薄赋役”。为贯彻诏命,朝廷规定对地方官吏的考核,以农业生产是否发展作为重要标准,如果州县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开辟,家有余粮”者则予以奖赏;反之,如“为政苛滥,户口流移”者则加以惩罚。

武则天掌权以后,为了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又延揽农学家编撰了《兆人本业记》颁发到州县,作为州县官劝农的参考。此时均田制开始瓦解,民户逃亡现象开始普遍。对于土地兼并和逃亡的农民,也采取比较宽容的政策。

因此,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是相当安定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户口也由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的380万户增加到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的615万户,平均每年增长0.721%。这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很高的增长率,也是反映武则天时期经济发展的客观数据。

但民户的逃亡,也使政府税收受到了损失,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而武则天为了称帝尊崇佛教,大修庙宇,建造规模宏大的明堂、天堂,这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3、文化

武则天曾召集文学侍臣周茂思、范履冰等人编纂《要览》、《字海》、《乐书要录》等书。

其中,《字海》收录有所有武则天首创的则天文字,全书已散佚。《乐书要录》为唐代一部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的乐律文献,除少量内容因袭就说外,多富实践意义,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全书共十卷,今仅存第五、六、七卷。

三、唐玄宗

1、政治

李隆基即位后,先起用姚崇、宋璟为相,其后又用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逻、韩休、张九龄为相。他们各有所长,并且尽忠职守,使得朝政充满朝气。而且李隆基在此时亦能虚怀纳谏,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唐玄宗以前,由于时人重京官而轻外任,地方官都是选用年高而才疏者充任。为了革除这一弊端,开元二年(714年)唐玄宗特颁下制令,从京官中选用有才识者到地方任都督、刺史,又从都督、刺史中选拔有政绩者任京官,“使出入有常均,永为恒式”。

他特别重视县令的选任。开元四年(716年),新选任的县令被召入大明宫宣政殿,由皇帝亲自出题考试,考查县令是否通晓经国治民之道,结果有二十多人不入第,暂且让赴任就职,另有四十五人被淘汰,“放归学问”。

同时,还颁布了《整饬吏治诏》,每年十月委派各道按察使对刺史、县令的政绩进行考察,分为最、中间、殿三等,依次定为优劣,作为改转升降的依据。

2、经济

为了增加国家的收入,打击强占土地、隐瞒不报的豪强,唐玄宗发动了一场检田括户运动。当时的豪强霸占了农民的土地之后,称为"籍外之田",他们还将逃亡的农户变成自己的"私属",在土地和人口两方面逃避国家税收。

先天元年(712年)到开元十三年(725年)之间,李隆基的检田括户运动收到了实效。他任命宇文融为全国的覆田劝农使,下设十道劝农使和劝农判官,分派到各地去检查隐瞒的土地和包庇的农户。

然后把检查出来的土地一律没收,同时把这些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对于隐瞒的农户也进行登记。这样下来,一年增加的客户钱就高达几百万之多。

通过这些有效的措施,李隆基使唐朝的经济又步入正轨,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了国家经济的繁荣。

3、文化

在文化事业上,唐玄宗重视图书建设。开元三年(715年),约请褚无量、马怀素等人,商讨史馆经籍之事,因内府是太宗、高宗时代遗留旧书,常令宫人管理,有所残缺,未加补辑,篇卷错乱,难于检阅,遂令褚无量、马怀素率学者加以整理。

开元时代藏书为唐一代最盛之时。总数达3060部,51852卷;另有道经、佛经2500余部。长安、洛阳各藏有四部书,分为甲、乙、丙、丁,排列经、史、子、集四库。史称“开元文集最备”,所藏达7万卷,命集贤院学士张说等47人分司典籍。

概括指出唐太宗的制度创新及其作用

举措:汉武帝:实行刺史制度,使监察制度更加严密;实行察举、征召等人才选拔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唐太宗: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体系;完善了科举制度,扩大了通知基础。调整健全了府兵制。

②相同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促成了封建社会兴盛局面的形成。

③认识:制度创新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条件。

李世民雕像功绩

李世民骑马铜雕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文物,它象征着他在历史上留下的伟大贡献。这件艺术品是雕刻在褐色铜上的,上面全部是李世民,他身着龙袍,轻轻的坐在马背上,他的手看上去就像是正在统治整个大汉王朝的皇帝一样,给民众带来了勇气和安全感。

此外,此件艺术品不仅能够代表李世民在历史上的斗争及其伟大贡献,还能够激发人民精神,使他们记住他的伟大和永恒的影响。通过展示骑马铜雕,人们不仅能够对他的伟大和功绩作出敬仰,而且能够向他学习,从他身上看到中国历史上不可思议的智慧、胆量和力量,并努力与他一样而走向经典。

安定天下

李世民继位时,其实当时的内外部环境并不是很稳定。

内部环境不稳定主要是因为唐朝代替隋朝的过程中,新旧过渡并不是很完全。详细来讲,一是官员还有很多是前朝的官员,他们对唐朝的到来其实并不是很认可;二是李世民继位并不是顺位继承,而是通过玄武门之变才谋取的皇位,这就造成李世民的继位会在民间带来很强的舆论隐患,对李世民正常的施政也有影响;三是由于李世民不是正常继位,儒学主导的文士阶层对此多有言论,也因此很久都没有真正归顺李世民;四是由于多年的战乱,国家国力薄弱,正处于低潮期。

外部环境主要是北狄南蛮等部落国家对唐朝边境的不断侵扰,甚至是吞并,这也极大的危害到了唐朝的统治。再加上当时的吐蕃在松赞干布的统治下,国富民强,万象更新,而唐朝又积贫积弱,因此吐蕃的过度发展对于唐朝来说也是很大的隐患。

而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李世民却靠自己优秀的军事统领、政治才华及博大的胸怀,开辟出了一个新时代。李世民继位以后,虚心听取良臣意见,察纳雅言,并选拔任命了很多优秀的,善于治国治民的官员,文治天下,厉行节俭,休养生息。这其中还要着重讲的就是李世民劝课农桑,真正以身作则,与长孙皇后一块下地干活,由此赢得了百姓的认可,农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并相较其他朝代而言比较顺利的度过了旱涝灾年。

也正因为李世民的努力,他继位以后,唐朝逐渐走上正轨,并表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为即将到来的贞观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李世民优秀领导才能的体现。通常评价一个国家和一个时代,都主要以三个角度来看,那就是政治、经济、文化。那么贞观之治到底是怎样的,也着重以这三点来分析。

政治方面。唐太宗在任命人才方面,就显示出与其他皇帝不同的眼光。房玄龄,魏征,长孙无忌等,就都是一代名臣,清正廉洁,忠实不二。而他们,也为唐朝人才制度,官员制度,审核监督制度等的进步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隋朝常见的世家子弟充斥官场,靠察举制选拔人才的制度也逐渐被更加公平的科举制所代替,这就为很多身份低微,家庭贫寒的人脱离困苦提供了新的途径,也为唐朝的官场注入了新的血脉和活力。

经济方面。唐太宗重视农桑,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经济的基础和根基,农业的较大发展也就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尤其是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的施行,不但减轻了农民负担,也使农民能够安心农事生产,减少了流民,稳定了社会。而古代社会的社会层级非常严格,士农工商分得特别清楚,但在贞观年间,却似乎被淡化了。长安城也形成了繁华的商业街,草市和夜市的发展,都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成长空间。商业都发展起来了,那么社会又如何不繁荣呢?

文化方面。贞观年间,又需要着重提出的就是那时文化的发展。儒释道三教也在那时有了鲜明的发展,三教带来的不仅是安定了民心,稳定了社会,还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比如,佛教的流行,就有很多僧尼到处行走,传教布道,而宗教在民族间的隔阂并不大,由此也促进了各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而随着唐朝的不断强大,和唐朝开放包容的处世态度,也为盛世的形成奠定了雏形。

开疆拓土

唐太宗李世民,少年时就行身军伍,在南征北战中练就了一身好本领,骑射能力在当时也是出类拔萃,鲜有人匹敌。而且他擅长用兵,通过不断的战斗养成了自己独有的作战理念和战略思考方式,这就与历朝历代的皇帝有了鲜明的区别。

另外,也许是因为他从小行军,因而与军士和将人的关系都非常好,也取得了程咬金,李靖,秦琼等将领的信任,被他们视为知己甚至伯乐。而他们也的确为大唐江山的建立和开拓立下了汗马功劳。

尤其是在贞观四年,唐太宗李世民命令李靖出师塞北,挑战拥有东亚霸主地位的东突厥。东突厥的骑兵非常强悍,而且由于军队多在塞北地区,所以兵将都吃苦耐劳,也耐严寒。但就在这样对唐军劣势的情况下,由于李靖的精密指挥,利用地形和军队的有效布置,一举歼灭了东突厥主力,灭亡东突厥,从而大胜而归。也因此,李世民被西域诸国尊为“天可汗”。

而之后,更是唐朝建立丰功伟业的延续。贞观八年,由于吐谷浑寇边,唐军做出反击,也是大胜,并由唐太宗另立吐谷浑国王;贞观十三年,兵伐高昌,高昌于次年投降;贞观十三年到贞观二十二年,唐军多次大胜高句丽军队,有效遏制和削弱了高句丽的有生力量;贞观十九年,薛延陀与唐军作战,于次年,薛延陀灭亡。而在贞观二十年,唐朝在漠北设立安北都护府,在漠南设立单于都护府,建立了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后改名余吾州,今安加拉河地区)、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

建立盛世

由于以上三个功绩,李世民统治和领导的唐朝因而举世瞩目,国力强盛远超往昔,打开了万国来朝的盛世局面。当然,万国来朝的体现可不仅是这些,无论是印度,吐蕃,新罗,日本,后来都与唐朝交往莫深。尤其是新罗和日本,唐朝的文化使他们心倾不已,并主动派学生前来求学。因而在后世,也能看到两国很多的文化传统都与唐朝文化极为相似。

箭术无双:史书记载,李世民年轻时力大无比,随身兵器中,最有名的是一张两米长的巨阙天弓。李世民有次与敌对战前,仅率领一名骑兵一起充当侦查工作。途经一处草原高地,因为太累与士兵一起睡着,被敌人发现,本来意欲围杀李世民。此时突然有一条蛇追老鼠,奔到骑兵脸上,惊醒骑兵,才发现身边都是敌人,于是李世民与骑兵上马逃亡,李世民本人左右开弓,百发百中,终于逃出追击。

虎牢关之战时,李世民对尉迟恭说:“我拿着弓箭,你手持马槊相随,即使有百万大军又奈我如何!”足见他对自己箭术的自信。李世民继位前曾任天策上将,设天策府。李世民继位后在苑囿内狩猎,有一群野猪奔了出来。李世民四箭射杀了四只,但还是有一头雄壮的公野猪冲到近前。吏部尚书唐俭慌忙下马,与之搏斗。李世民拔剑砍死野猪,笑着对唐俭说,“天策长史,不见上将击贼耶?何惧之甚!”原来唐俭曾任天策府长史。唐俭当即回答道:“汉祖以马上得之,不以马上理之。陛下以神武定四方,岂复逞雄心于一兽!”李世民觉得唐俭说得有理,于是停止了狩猎。

历史文化的作用意义重要性

一、历史文化底蕴体现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明程度。
历史是一个永不枯竭的物质和精神载体。它往往体现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明程度。

二、历史文化底蕴对于民族心理有重大影响。
历史文化带给后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往往会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心理构成,使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思想行为方式上受到传统文化遗存的影响。

三、历史文化底蕴对旅游经济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
从现实的角度去探掘历史文化,我们会吃惊地发现,历史文化带给我们当今社会的价值是多么巨大。

四、历史文化底蕴拉动历史性投资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历史是经验、教训、借鉴,是过去的沉淀,是未来的导向;对于一个人来说,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教你融会贯通、惩前毖后,是学习的源泉,是进步的信心。显而易见,学习历史不管是对于国家还是对于个人,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做人、和谐社会、国家 历史,从狭义上说,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从广义上说,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一切现象发生、发展、变化的总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业绩。唐太宗说过这样一句话:“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现今很多人对于历史学这门学科都有很多误解,认为学历史没什么用,但是,历史犹如空气,弥漫于现实生活之中。

学习历史,可以让人明做人、明做事。不管是大到军国的方针,还是小到坐卧起居的礼仪,都有着历史的影子,多少人也津津乐道地读着野史,听着传说,以此来了解历史,增长知识,陶冶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