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历史上十四阿哥怎么死的
- 康熙14子结局
- 乾隆是怎么对待十四叔的
- 弘历为什么处死十四皇叔
- 雍正14个儿子读音
- 十四叔为什么帮弘历
- 乾隆怎样 打败14王爷的
- 为什么雍正和他亲兄弟十四从小都不合啊
- 为什么雍正王朝里老四和老十四不合啊,他们可是一个母亲啊
历史上十四阿哥是病死的。 康熙帝去世后,胤祯被召回京师,随即软禁于景陵读书,后因皇太后去世,被授于郡王虚衔。随着雍正统治地位的日渐稳固,雍正对允禵也愈来愈严酷。
扩展资料
爱新觉罗·胤禛(清世宗,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出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清朝第五位皇帝。
1722年11月13日,其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在位期间重整机构、整顿吏治、改善秘密立储制度,对于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1735年去世,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传位于第四子弘历。
康熙14子结局康熙十四子胤禵(1688~1755年),就是雍正夺嫡的传说中被夺位的那位主角。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左右曾奉旨改名为“胤祯”,雍正即位后又改复原名。
他与雍正可是一母同胞,奈何兄弟俩不投缘,后来胤禵投向了八爷一党,亲兄弟竟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这就注定他悲催的下半生。
胤禵比雍正皇帝小10岁,两人生母为德妃乌雅氏,即孝恭仁皇后。他们虽系一母所生,因为雍正自小养在佟贵妃身边,所以两人感情并不深厚。可以这样说,胤禵前半生绝对很风光。后半生就剩下心酸苦涩了
在康熙在世时,胤禵很受宠爱。在他所追随的八阿哥受到严处后,他并没受到啥处分。可见康熙对他的纵容。也正是父亲放纵,坐镇西北的胤禵在雍正即位后不知避让,这就注定了他未来的人生绝不会是坦途。
他在20岁左右的时候,便作为“八爷党”(即胤禩集团)的主要成员之一卷进了争夺皇太子宝座的漩涡当中。当康熙四十七年胤禩因夺嫡而被锁拿时,胤禵年轻气盛,侠肝义胆,拼命保允禩,并说:“八阿哥无此心。”当时把康熙气得火冒三丈,抽出佩刀要当场杀死胤禵。虽然乾清宫求情之举曾惹得康熙一时盛怒,但对胤禵日后的境遇并未产生明显的影响。
康熙在处分胤禩时,却把分给胤禩的上三旗佐领全部赐给胤禵,使他成为第一次废太子事件中得益最多的皇子之一。
第二年册封诸皇子时,胤禵又获固山贝子爵,是所有受封皇子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康熙五十年以后,康熙每年去承德避暑山庄也多命胤禵随驾从行,可见康熙对他还是偏爱的。
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十月,因准噶尔部策妄阿拉布坦率军叛乱,康熙将胤禵由贝子超授王爵,任命为抚远大将军,总领西北各路大军平定叛乱。
出征前,康熙亲自在太和殿举行授大将军印仪式;出征时,诸王及二品以上文武官员都到德胜门军营送行。据康熙的命令,胤禵用“正黄旗旗纛(代天子出征之意)”,称大将军王。
在康熙众多的皇子中,唯有胤禵被授予有实权有地位的大将军,被当时朝廷内外认为是被康熙信任的表现。胤禵本属胤禩集团,胤禩夺位无望,其党羽转而支持胤禵。胤禵也乘机笼络士人以图壮大自己的势力。他与胤禟保持密切联系,随时了解京师的政局。
但是,禵在西北前后5年,转战边陲,屡建战功,一直没有回过京师,直到康熙去世才被雍正召回。胤禵应召回京,对胤禛称帝很不服气,不肯跪拜行君臣之礼。
雍正皇帝对这位享有众望、统帅大军的弟弟无可奈何,只好采取笼络手段,命胤禵留景陵侍大祭,实际上是夺了胤禵的兵权。
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三四月之交,雍正送康熙灵柩至遵化景陵享殿,传值训诫允禵(雍正即位后,为避讳将康熙诸子名中的“胤”字改为“允”字),允禵不服,允禩怕事闹大,令允禵跪受,允禵才接受了。
事后,雍正返京,留允禵看守景陵,谕令副将李如柏,如果允禵要去陵寝,除大祀外都不准,实际上是把他囚禁了。
雍正和允禵的母亲仁寿皇太后因允禵长期外出,想念自己的小儿子,要求雍正放回允禵,雍正不允,仁寿皇太后很气,于五月二十二日下午得病,半夜一时过后即身亡。也有太后撞死的记载,后来,雍正以慰皇妣在天之灵为名,仍封允禵为郡王,但还把他囚禁在马兰峪的景陵。
雍正三年三月,宗人府弹劾允禵任大将军时任意妄为等罪名,请降授镇国公。雍正皇帝将允禵降为固山贝子。到了雍正四年五月,诸王大臣又弹劾将允禵正国法;雍正虽然没亲手杀死这位同胞兄弟,却从马兰峪将允禵撤回,以逐惑众听等种种罪名,将允禵囚禁在景山寿皇殿,直至雍正皇帝死后才获得自由。
乾隆皇帝登基后,不仅释放了亲叔叔允禵,还将他晋为恂郡王。乾隆二十年允禵去世,时年68岁,葬黄花山。第二子多罗贝勒弘明也随葬在他墓旁。
多掰扯两句
历史上有一些说法,认为当时康熙皇帝是要传位给胤禵的,但是雍正夺嫡,取得了皇位。这些都只是推测,没有确切的证据。虽然康熙晚年比较信任胤禵,但是康熙内心是否就已经决定把储位给予胤禵,这个很难说,也没有证据,这些都是历史之谜。
雍正皇帝的十四子是爱新觉罗胤禵,他和雍正是同父同母的兄弟,但两人的关系不好,而且两人是皇位的主要竞争对手,在康熙晚年,胤禵被封为大将军王,被派去平定西藏,当时继位的呼声很高。
雍正继位后,削了他的官爵,派他去守灵,不久又把他幽禁起来。
雍正去世后,乾隆皇帝把他放了出来,又封为郡王,在乾隆20年去世,终年68岁。
乾隆是怎么对待十四叔的乾隆当政后对待过去的皇叔采取的是宽容的态度,善待他们,几乎是都是封爵重赏,连过去被父亲雍正打击被圈禁的叔叔十四阿哥胤祯也被侍奉袭承爵位,那些曾经跟雍正争夺过皇位的叔伯以及其子孙都被赦免封爵。
历史上,与雍正帝同母所生的十四阿哥胤襯,比雍正小十岁。这兄弟两人虽然是一个母亲生出来的,但是从小感情就不好,胤褳跟八阿哥关系亲近,后来在九龙夺嫡的时候胤褪也是毫不留情的党附八阿哥来对付自己的兄长。
胤褪年轻气盛,又因为建立了不少军功的缘故,所以始终跟雍正帝对着干。雍正继承皇位之后,胤題对他的态度也没有缓和,这兄弟俩依然是剑拔弩张,最终雍正帝看在手足情面上没有杀死胤褳,而是将其囚禁在了景山寿皇殿里;直到雍正死后乾隆才放了他的这个十四叔。
大清开国以来,五位皇帝登位都经过了激烈的斗争,几乎每一代都是剑拔弩张,甚至血雨腥风。只有乾隆的即位过程光明正大,水到渠成,没有一丝波澜。乾隆不能不为自己的幸运庆幸。
从很小时候起,乾隆就对严厉苛刻的雍正没什么亲近感。在以后的一生中,他最尊敬、也最常提起的男性亲人是祖父康熙;对雍正,乾隆很少提起,偶尔提到,也口气平淡。
读书时,他曾系统地研究过历史上所有的著名帝王。心高气盛的他睥睨千古,没发现什么特别伟大的人物。在他眼中,合格的皇帝只有三个:汉文帝、唐太宗和宋仁宗。但是,汉文帝虽贤,却不善于挑选人才来辅佐自己;宋仁宗虽仁,能力却有不足。令他真正敬重佩服的,只有唐太宗一人而已。登上帝位的第一天,乾隆就把唐太宗树为自己的楷模,对自己帝王生涯的未来充满了绚丽的想象。
乾隆当政后,为自己的皇叔们平反,恢复他们的爵位
乾隆在位的时候,做了一件大事,为自己的皇叔平反,恢复他们的爵位,将他们重新加入了宗籍当中。当时乾隆这么做,是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必须要做的事情。
对于朝政之事,他不仅要得到天下的民心,而且也要得到自家宗族的支持。否则地位有可能不稳定。为此,他开始为以前曾经被打下的皇亲们予以平反,当然包括前面提及的皇叔,为他们翻案,恢复他们的待遇,甚至有一些人还因此得到了官职恢复。
缓和了皇室内部的矛盾,而且对于宗族人心得到了最大的争取,其皇位也得到了保障及稳固。
爱新觉罗·胤禵(1688年—1755年),又名允禵,清圣祖康熙帝第十四子,清世宗胤禛同母弟,清高宗乾隆帝皇叔。
胤禵虽为雍正帝的同母弟弟,但其却是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重要的一员,所以雍正帝胤禛登基后将胤禵远派守皇陵幽禁,雍正四年(1725年)改为圈禁。直至乾隆帝弘历即位后,允禵才恢复了自由。
乾隆继位不久,就下令释放了老十跟老十四,不仅如此,还封胤禵为多罗恂郡王,命他统领正黄旗汉军。只不过遗憾的是这个时候的胤禵年纪大了,已经不复往日的意气风发。
弘历为什么处死十四皇叔1.十四皇叔是雍正夺嫡的最大威胁,也是雍正即位后最不服气、最有实力的刺头,弘历要对潜在隐患赶尽杀绝;
2.十四皇叔有军功,当过大将军王,虽被囚禁10年仍年富力强,弘历十分忌惮。
3.弘历刚刚即位,既要施恩,又要立威,便选了最具挑战性的十四皇叔“杀鸡儆猴”。
弘历没有处死十四叔。
历史上弘历是没有杀十四叔的,乾隆不仅释放了他之前被父亲囚禁起来的几个叔叔,还许给他们爵位,尤其是十四叔胤禵,乾隆封他为恂郡王,因为十四爷年轻的时候出征西藏,屡建军功,乾隆帝还特意让他统领正黄旗汉军。可是那个时候的十四爷早已是过了风华正茂的年纪,他已经带不动兵,打不动仗了。十四爷被放出来之后,很多人以为他会因为对当年的雍正帝怀恨在心,而将怨气发泄在乾隆皇帝身上。没想到胤禵不仅没有这么做,还一心维护他的这个侄儿。历史上十四爷胤禵一直活到乾隆二十年才去世,享年六十八岁。
雍正14个儿子读音雍正14个儿子的读音,可以根据官方记录的姓名来推测。其中,有些儿子的名字已经比较常见,如弘晖、胤禩、胤禛等,读音也比较容易确定。但也有一些儿子的名字非常罕见,如胤祺、胤祥、胤禟等,读音不太好确定。此外,由于汉语拼音的规则与清朝时期的音韵有所不同,因此对于一些字音可能需要进行推测和猜测。总之,要准确地确定雍正14个儿子的读音,需要综合考虑历史文献、音韵规律等多方面的因素。
十四叔为什么帮弘历十四叔已斗不到雍正了,只能帮弘历以求自保。
老十四已经看清楚老形式,自己出山以后,肯定不会在与老八同流合污了,因为这时的八爷党早已经不是雍正的对手了,即使怎么闹腾,也斗不过雍正,最后肯定会被雍正除掉。
自己出山后即便效力雍正,也是有两个结局,一个是和老十三一样累的一身臭病,另一个结局是和年羹尧一样,功高震主被除掉。
无论是哪种结局,都是悲惨的,所以老十四就没有出山,清清静静的自己守陵,这样起码会保住自己的性命。
事实上,老十四的这种想法是完全正确的,在雍正死之前,为了弘历顺利的即位,不惜杀掉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弘时。可以想象,如果老十四当时出山为雍正效力,手握朝廷兵权,凭着雍正的性格,肯定会除掉老十四,为弘历即位扫清障碍。
无论是在九王夺嫡中,每一个事件,老十四都没有受到过惩罚。相反最后还受到康熙的信任,当上了大将军王,在雍正即位后,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故意耍脾气,让雍正罚自己去守陵。最终保全了自己的性命,所以在雍正王朝这部剧中,老十四才是最聪明之人。
乾隆怎样 打败14王爷的十四王爷也就是胤禵,是乾隆的亲叔叔,雍正帝的亲弟弟,两人共父共母,而打败十四王爷的是乾隆的父亲雍正,而不是乾隆,相反乾隆对他这个亲叔叔还是不错的。
雍正继位后,老十四被晋封为郡王,但仍然是按照贝子爵位来给予钱粮,他被雍正派去给康熙守灵,并派兵监视老十四,实际上是把老十四给软禁起来。
乾隆继位后,老十四已经年老,而乾隆帝位稳固,才把他叔叔给放出来,先是给予副都统贝子爵位,后来晋封为贝勒,死后追封为郡王,并赐予钱币发丧十四王爷。
为什么雍正和他亲兄弟十四从小都不合啊他们不是一起长大的!
1.雍正出生后就在大内抚养,德妃亲自照看,与丧母的十三阿哥、年幼的十七皇姑一起长大;可十四阿哥却生来开府。
2.年龄之间是有代沟的,雍正年龄大与太子、三阿哥交往多;十四阿哥却与年龄相仿的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在一起玩。
3.雍正天性刚直不亲,又笃信佛教、克制自己欲望,所以对兄弟之情很淡薄。
为什么雍正王朝里老四和老十四不合啊,他们可是一个母亲啊第一,
因为胤禛从出生起即由佟佳氏抚养(胤禛后来回忆佟佳氏时曾感念其“抚冲龄而顾复,备蒙鞠育之仁,溯十载之劬劳,莫报生成之德”《清世宗实录》第十一卷,第九页。),
一直到他十一岁左右佟佳氏病逝,幼年的胤禛都是在这位母亲之呵护和教导下一天一天成长起来的。“生恩不及养恩大”,所以胤禛感养母恩遇之
素深,同孝懿仁皇后亲近,反而与亲娘生疏则是很自然的事情,亦合人之常情。(甚或这种情感上的亲疏还“延及”到雍正的子孙,乾嘉年间佟佳氏累次加谥,
但是作为皇帝的生母乌雅氏却偏偏没有这种殊荣,仿佛她是什么不相干的人,生生地被抛在了一边,极不寻常之中隐隐地透露出雍正和德妃之间“耐人寻味”的“母子”关系。)
第二,
佟佳氏是康熙的表妹,位份尊贵,自康熙第二位皇后(即孝昭仁皇后,康熙朝四辅政大臣遏必隆的女儿)死后,一直位列皇贵妃之位,即所谓的副后,掌管后宫,是诸位皇子之嫡母,她的尊贵一定让年幼的雍正产生一种依属感和安全感,于生存的本能他必定会竭尽全力地去讨养母的好,以期获得她的欢心,
久而久之在这种潜移默化之下则难免“沦为”一个懂得如何察言观色、趋炎附势的“势利眼儿”,对于自己的亲生母亲的态度想来也会由于养母的存在和在宫廷之中生存立足的需要以及祖宗的成法,而不敢过分亲近,
胤禛甚至很有可能在有意或无意中表现出一种以佟佳氏之子身份自居的“小小”情绪,生母德妃看在眼里心中定然很不畅快,久而久之他们之间的母子关系便会蒙上一层阴影,结也越结越死了。
第三,
“天下的父母皆是偏心的”,此乃古今常理。况且大多数的母亲都会特别疼爱溺宠幼子,这是她们天生的情结。胤祚(康熙的第六子,德妃所生的第二个儿子)在的时候她疼胤祚,胤祚死了她自然就去疼十四子(胤祯,雍正时更名为胤禵)喽,想来雍正心中对此也一直耿耿于怀,母子间的隔阂愈见增大。
第四
,当然就得专门说说四阿哥本身的问题了,这个头发卷曲语速极快的孩子,自幼就被康熙说成是"喜怒不定",可见年幼时心绪不佳,心中承受不住方方面面带给他的重压,往往会突然而然的发作,有时甚或近乎歇斯底里了。
做母亲的大多喜欢听话乖巧的孩子,对于像他这样有些忧郁的孩子(美国史学大师史景迁如是
认为,语见《中国皇帝康熙自画像》页172,上海远东出版社。),自然很难博得母亲的欢心。
第五,
胤禛即位即封隆科多(佟佳氏的弟弟)为舅舅,却反而把自己的嫡亲舅舅撂在一边,不以为意,这不等于向全世界宣布“我只承认佟佳氏这位养母是我唯一的母亲”了嘛,他的做法和《红楼梦》中的探春也实实如出一辙,显然在他的心底还是很不喜欢自己的亲娘,
并且或多或少的将此公开化,(他的脾气性情本就是如此,很多时候都会他并不是如人们想象一般,将自己的感情遮遮掩掩,而是公开或半公开的一吐而快。)易位而处,若你是德妃眼见自己的亲生儿子如此藐视自己恐怕也会气不打一处来吧。
再想想看天底下会有哪一个儿子选择每天五更(凌晨三至五点)这个时候去给母亲请安的(《大义觉迷录》卷一,《清史资料第四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页11。雍正自暴隐情)
他们名为母子,实则形同陌路,二人之间本就没什么话说,甚至大多数时候都是话不投机针锋相对的,但是为了避免背负不孝的罪名,雍正只能赶在母亲尚未起身的这个点儿前去“请安”,(实际上就是走个过场)互不碰面才能免生尴尬。
说句实话,这招真是够绝的了,不过从中也隐约的透露出雍正内心的无奈与辛酸。
第六
德妃以“皇帝诞膺大委,理应受贺。与我行礼,有何紧要” (萧奭:《永宪录》,卷一。)为由,拒不接受皇帝给自己行礼,害得登极大典差点都开不了场,使得雍正朝的第一次嘉礼这么大煞风景的开场,也似谶语似的注定了雍正朝凄凄惨惨的悲剧收场。
此外,这位母亲还曾放话说,雍正即位,"实非梦之所期",这是什么意思?!这不明摆着告诉众人说,他——自己的嫡亲儿子继承大统,就连我这个亲生母亲做梦都想不到,实际上就是不承认雍正即位的合法性,对他践祚的挑战。
在政治环境如此险恶的情况下,在那么多政敌对她自己亲生儿子虎视眈眈的情况下,她这么说显然将会受人以柄,显然会把雍正往绝路上推,而她连想都没想,连怕都没怕,就这么说,这么做了!!!
这么绝情,偏心得这么明显,若是我也不可能和她搞好关系,更何况好强好名如雍正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