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朱元璋夺天下的五大虎将 傅友德有哪些部下人物

目录导航:

  1. 助朱元璋夺天下的五大虎将
  2. 朱元璋善终的部下有谁
  3. 明朝开国功臣排名
  4. 哪位不是朱元璋手下大将
  5. 朱元璋身边的十大谋士
  6. 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是谁
  7. 朱元璋手下有哪些清官
助朱元璋夺天下的五大虎将

明朝开国五虎将,是为朱元璋打江山的前五位功高而且勇猛的大将。根据明功臣庙排名及朱元璋对开国大将的评价,以下五位被位列明朝开国大将前五名。

第五位:傅友德(?-1394年),明朝开国名将,宿州相城(今属安徽淮北市)人。元末参加刘福通军,为徐寿辉手下“四大金刚”之一,随李喜喜入蜀,后归明玉珍,再从陈友谅。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攻江州(今江西省九江),旋率部归朱元璋,从偏裨升为大将。洪武初,从徐达北伐,在第二次伐北元时七战七胜平定甘肃,随后又挂副帅参加第四次、第五次、第七次北伐,大败元军,后挂帅取贵州、平定云南,以功封颍国公、太子太师。

第四位:汤和(1326年―1395年),明朝开国大将,字鼎臣,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和朱元璋在一条小街上长大。童年好统率群童,练习骑马射箭,成年后身高七尺,举止洒脱,沉稳敏捷,善于谋略。1352年(元至正十二年),参加郭子兴起义军,授千户。又邀朱元璋参加义军,后随朱元璋渡长江、占集庆、取镇江诸战中,屡破元军。镇守常州时,多次击败张士诚部。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击败方国珍部,后率部由海道入福州,俘获陈友定。又随徐达率军征今山西、甘肃、宁夏等地,洪武十一年(1378年)封信国公,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告老还乡,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病逝。

第三位:李文忠(1339年-1384年),字思本,小名保儿,江苏盱眙(今安徽明光)人,明朝开国第三功臣,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十二岁时母亲去世,父亲李贞带着他辗转乱军之中,多次濒临死亡。后被朱元璋见收为养子,随姓朱。十九岁率领亲军,击败天完军,骁勇善战为诸将之首。

第二位:常遇春(1330年-1369年)。明朝开国猛将,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初为绿林大盗刘聚手下寇,后弃盗为良,于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胯下追风乌骓马,掌中虎头湛金枪,勇冠三军,称“常十万”。《明史·常遇春传》:“常遇春,字伯仁,怀远人。貌奇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鏖战衢州、大战九华山、大破陈友,曾冷箭射伤“元末第一猛将”张定边,使朱元璋脱险。后攻取元大都,洪武二年(1369年,常遇春自开平率师南归,行至柳河川暴病卒于军中,年仅四十岁。

第一位:徐达(1332年-1385年),字天德,汉族,明朝开国第一将,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元朝末年参加朱元璋义军。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败陈友谅。至正二十四年任左相国,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灭张士诚,随即北伐灭元。洪武元年(1368年)拜右丞相,封魏国公。徐达武功高强,一生骁勇有谋,战功及筑边皆功劳显赫,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

朱元璋善终的部下有谁

朱元璋的小伙伴们,善始善终的只有汤和、徐达、常遇春三人。

一、徐达

徐达被誉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同时,他也是最早跟随朱元璋的那一拨人(淮西二十四将)。那么,为大明王朝立下赫赫功勋的徐达,最后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正史中的说法是,徐达是病死的,然而在民间的野史中,却一直都流传着“徐达被朱元璋毒死”的传闻,而且说得有板有眼,说是徐达吃了朱元璋赐给的蒸鹅之后,被下了毒的蒸鹅给毒死的,所以看起来,徐达并不幸运。

二、常遇春

在朱元璋麾下的武将中,如果说有谁可以与徐达齐名,那么一定就是常遇春了。常遇春的军事才能,同样为朱元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遗憾的是,就在明朝建立的第二年,他还没有来得及彻底剿灭元朝的残兵败将,就突然暴病而死了。显然,当时朱元璋虽然已经当了皇帝,但元朝尚未彻底根除,所以常遇春之死,绝不是朱元璋下的手。不过,话又说回来,常遇春的溘然长逝,让他的生命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从而避免了“兔死狗烹”的悲惨下场,如果从这一点来看,常遇春应该是幸运的。

三、刘伯温

关于刘伯温之能,我想我们就不必多说了,因为只要提到刘伯温,大家肯定都能想到“神机妙算”这四个字。刘伯温的“神机妙算”,确确实实帮了朱元璋很大的忙,然而,就是这么一位极具才华的刘伯温,却没能落一个好下场。据说,刘伯温晚年患病,宰相胡惟庸便在刘伯温的汤药里下了毒药,结果把刘伯温毒死了,而授意胡惟庸的,就是皇帝朱元璋。

四、李善长

李善长与徐达和刘伯温,合称“明朝三杰”,既然“前两杰”都被毒死了,那么剩下的“这一杰”,恐怕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事实也正是如此,李善长最后虽然没有被毒死,但他的情况,却比徐、刘更加惨烈,因为李善长最后被抄家灭门了,只有他儿子因为是驸马的缘故而逃过了一劫,其余李家七十余口,全部被杀。

五、胡惟庸

提起胡惟庸,他还有一个“历史之最”呢,那就是,胡惟庸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宰相,因为“宰相”一职到了朱元璋的手里,就被废止了。别看胡惟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到头来,他的结局,却比被抄家灭门的李善长还惨。这么说吧,就是因为这个胡惟庸,朱元璋竟一连杀掉了三万余人,想一想,这么多的人都被杀了,那么胡惟庸的家人又能逃得了吗?这也是“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胡党之狱”。

六、汤和

说到汤和,我们不妨开门见山。汤和的名气,如果与以上的几个人相比,恐怕是最小的,但是,在朱元璋麾下的“七大名人”中,最幸运的,恐怕也就要数他了。汤和最后能够得以寿终正寝,善始善终,这其中的原因,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那就是“低调”,如果用两个词来形容,则是“低调”、“再低调”。显然,这也正是汤和的聪明之处。

七、蓝玉

蓝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与常遇春一样,他也是一位难得的猛将。如果说在“新一代”的武将中,还有能和徐达、常遇春相提并论的,那么一定就是蓝玉了。朱元璋的最后一个劲敌,是元朝(北元),而元朝基本上就是被蓝玉所瓦解的,所以,蓝玉绝对是个名动天下的主儿。然而,蓝玉的人品修行有问题,他竟依仗着战功,恣意妄为,无法无天,最后以“谋反罪”被灭了三族,受牵连而被杀者,多一万五千余人。“蓝玉案”与“胡惟庸案”合在一起,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胡蓝之狱”。

1.徐达

如果要把朱元璋麾下的名将做一个排序的话,其他人的位置或许有争议,但是徐达这个第一名的位置,却应该是极少有争议的。

徐达(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

据史书记载,徐达应该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和朱元璋认识了。某种意义上来说,两人应该算是发小。所以,后来朱元璋参加起义军之后,徐达也是第一批加入朱元璋麾下的人。

朱元璋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徐达一直是最得力的名将,也是朱元璋麾下地位最高的将领。而其最辉煌的战绩,当属后期率军北伐,打下元大都的一战了。

洪武十八年,徐达去世,封中山王。陪祭太庙,被奉为明朝开国武将之首。

2.常遇春

开国六公爵当中,只有韩国公李善长是文官,其实五人,都是武将。这五人当中,徐达排名第一无可争议。紧随其后的,是郑国公常茂。不过,常茂本人并不是特别厉害的名将。他之所以能够紧随徐达之后,是因为他老爹是常遇春。

常遇春,应该算是朱元璋麾下,唯一有资格和徐达并列的武将了。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

如果说,徐达是一位帅才的话,那么常遇春应该就是最强的猛将了。常遇春以个人勇武闻名,早年曾是山贼,但后来投靠到朱元璋麾下。每战必身先士卒。在朱元璋麾下,一直倒是以徐达为正牌将军,而常遇春为副将。

后来北伐期间,常遇春也是和徐达并肩作战,一起打下的元大都。

不过,很可惜的是,常遇春是典型的英年早逝。洪武二年,年仅四十岁的常遇春,忽然病逝于南归途中。死后,封开平王。陪祭太庙,谥号忠武。

3.李文忠

李文忠(1339年-1384年),字思本,小名保儿,江苏盱眙人(今安徽省明光市)。

李文忠也是最早追随朱元璋的人,比常遇春更早。不过,他能很早追随朱元璋,纯粹是因为另外一个原因。

他是朱元璋的外甥。

李文忠最擅长的,是骑兵。众所周知,北元朝廷最强大的,其实正是骑兵军队。老朱能够顺利北伐,将北元朝廷赶回大漠。这个外甥率领的骑兵军队,绝对功不可没。

洪武十七年,李文忠病逝,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在明代功臣庙当中,仅次于徐达、常遇春两人,位列第三。

4.冯胜

冯胜,初名国胜,又名宗异,安徽定远人。

冯胜有点类似于常遇春,不是最初追随朱元璋,而是后来加入朱元璋阵营的。

冯胜的巅峰一战,应该是明朝建国之后,洪武五年征讨王保保那一战。当时的中原,随着元顺帝的出逃,虽然大部分都落入了朱元璋手里。但是在西北,以王保保为首的元军残余,实力依然强大。

洪武五年这一战,在徐达和李文忠两路大军,都陷入僵持的时候,冯胜却异军突起,取得了较大的战功。正是他的胜利,使得这次北伐取得了一些成果。如果不是冯胜,但是的明朝军队,很有可能被王保保一口气吃掉。后来冯胜又曾和傅友德一起出征辽东,彻底平定了辽东。

不过,相比于前面三位,冯胜的结局并不算好。虽然因为军功过盛被封为宋国公,但却因朱元璋的猜忌被赐死,死后也未入功臣庙。若非如此,冯胜原本有机会名列李文忠之前。

崇祯十七年(1644年),冯胜被追封宁陵王,谥号武壮。

5.邓愈

邓愈,原名邓友德,字伯颜,泗州虹县(今安徽省泗县)人。

邓愈也不是一开始就随着朱元璋起兵,而是半路加入。不过,邓愈加入的时候,却不是自己加入的,而是带着一支万人的军队。

如果说,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人,主要是朝着北面打。那邓愈,就是明朝在西南的第一功臣了。

邓愈的巅峰,应该是平定吐蕃。当时明朝军队,在甘肃打败了王保保,邓愈率军继续突进,深入甘肃西北数千里。

自这一战后,河州以西皆归明朝版图。

凭借这份战功,加上后来平定夏蜀之功,邓愈也被封为公爵。明朝开国六公爵,他有幸名列最后一人。

洪武十年,邓愈病逝于寿春,追封为宁河王,谥号武顺。

6.沐英

沐英(1344年—1392年),字文英,汉族,濠州定远(今安徽省定远县)人。

沐英出身贫苦,八岁的时候,就被朱元璋收为义子。十二岁起,沐英就正式进入军伍,跟着朱元璋征战天下。

严格意义上来说,比起其他几位名将,沐英应该算是小字辈了。沐英二十四岁的时候,明朝就已经立国了。等到他真正能独当一面的时候,大仗已经被前面几个人打得差不多了。

沐英的巅峰一战,应该算是洪武十四年,随傅友德、蓝玉一起平定云南。平定云南之后,沐英就留在了当地镇守,开创了著名的沐王府。一直到明朝灭亡,沐英这一支,都在替明朝镇守云南边陲。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于前面几位名将的厉害,沐英也不是白给他。沐英最擅长使用火器。他创出了一种三段式射击方法,靠着这种战法,彻底解决了云南当地土著的象兵。而且在未来很多年里,这种战法被明朝军队沿袭了下去。

几百年以后,欧洲有个法国人,创造了和沐英类似的战法。这个法国人,叫做拿破仑。

洪武二十五年,沐英病逝于云南。洪武九年朱元璋曾封其为西平候,死后追授黔宁王,赐谥“昭靖”,侑享太庙。

朱元璋以农民的身份造反成功,登上了皇位,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白手起家的典范,这一点朱元璋可以被称赞,但是登基为帝之后,朱元璋也是做了许多开国皇帝都做的事情,诛杀功臣,对于这点上,朱元璋可以说是做的最狠的,没有人能够比得上他。

开国功臣里边,徐达,常遇春虽然功劳是最大的,但是他们没有等到建国就已经病逝了,所以并没有受到波及,而且徐达的后人还与明朝休戚与共,遭到朱元璋毒手的不胜其数,比如蓝玉,比如胡惟庸,刘伯温也难逃毒手,但是有四个人却能够善终,汤和,耿炳文,郭英,沐英,其实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识时务。

先来说说汤和吧,汤和跟朱元璋是同乡,一同参军的,而且还是朱元璋的领路人,建国后,被封为信国公,虽然位高权重,但是汤和有一个优点,就是不嫉妒,不贪恋权位,即使是当初被封为侯爷,而徐达常遇春他们被封为公爵,都没有嫉妒。

而且当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的时候,他也看清了时务,所以非常的果断的跟朱元璋请示,想要告老还乡,朱元璋也很高兴,就赏赐了他让他回家了,不过后来还是召回了他抗击倭寇,最后朱元璋还跟他一起把酒言欢,死后被封为东瓯王,可见朱元璋对于他的信任和感谢。

第二个善终的就是沐英了,其实沐英有一个身份,就是朱元璋的养子,十二岁的时候开始跟随朱元璋,随他南征北战,而且沐英这个姓氏还是朱元璋赐给他的,沐英的义母是马皇后。

要知道,沐英从小都是一个人,朱元璋给了他一切,所以朱元璋对于他很放心,而且沐英也很识趣的,受命镇守云南也是忠心耿耿,后来因为马皇后去世,还重病了一场,太子朱标去世后,自己也因病去世了。

第三个善终的是耿炳文,其实是在朱元璋手下活下来,但是最后是自杀而死的,是在当时抵挡朱棣时候自杀了。

因为耿炳文的父亲是跟随朱元璋的,父亲去世后耿炳文接替父亲的职务,虽然战功并不卓著,但是有一个最大的功劳就是抵挡了张士诚十年进攻,对于朱元璋统一天下帮助很大,后来被封为长兴侯,就是为了纪念他在长兴抵挡张士诚。

耿炳文自己也非常的谦卑,朱元璋也意识到他的态度,所以对于他很放心,到了洪武末年的时候,只有耿炳文跟郭英在世,朱元璋也曾经把他跟功劳最大的徐达常遇春并列在一起。

还有最后一个就是郭英了,郭英这个人在历史上名声并不显著,但是他有一个姐姐,是朱元璋的宠妃,而且他在朱元璋刚起兵不久就跟着哥哥郭兴投奔了朱元璋,做了朱元璋的卫士,而且后来还参加了著名的鄱阳湖大战,每次打仗都是身先士卒,非常英勇,甚至朱元璋把他跟尉迟敬德放在一起,可见评价之高。

郭英侍奉了朱元璋四十多年,朱元璋非常满意,当时的许多功臣都是大肆的置办房产等,但是郭英却没这么做,朱元璋很好奇就问了他,他回答说“我是一介平民,能够封爵,子孙吃喝不愁都已经是最大的恩宠了,不能产生奢侈之心”,朱元璋也感叹道,说郭英的忠诚是别人没有的。

后来,郭英的子女们不是嫁给皇帝王子,就是娶了公主,但是他们都没有因此产生骄傲之心,可见郭英的教导还有自己的睿智。

朱元璋诛杀功臣其实也是为了子孙铺路,但是大部分的功臣都没有看清楚,仍然是骄奢淫逸,只有这四个人看清楚了时务,所以得到了保全。

朱元璋时代得以善终的功臣一共有两位,一位是徐达,另一位是汤和。

朱元璋时期很少有开国功臣或者是陪伴朱元璋立下汗马功劳的人有好结果,除了徐达和汤和之外,大多数功臣都被刺死或被诛杀。徐达帮助朱元璋建国,同时开启了明朝时代,出身于农家。汤和也是明朝军队的关键将领,曾参加过多次起义活动,立下战功无数,战力极强,同时又很有威严。

一般来说,朱元璋善终的部下比较有名气的主要有四人:汤和,耿炳文,郭英,沐英,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识时务。汤和跟朱元璋是同乡,做人低调;耿炳文算得上大将,但不特别出色而谦卑,这是他善终的原因;郭英,有个姐姐是朱元璋宠妃,对老朱忠心耿耿;沐英后来后代世受云南。

其实,善终的明朝开国功臣还是不少的,包括徐达、汤和、吴良、吴祯、陈德、顾时、华云龙、郭兴、郭英、胡海、张龙、张赫。其中徐达的爵位最高,是魏国公,于洪武十八年病死。

仅次于徐达的是信国公汤和,他死于洪武二十八年,终年七十岁,算是明朝功臣之中最高寿的。

淮安侯华云龙是这些人中最早病死的,死于洪武七年。

明朝开国功臣排名

如果按照真正的历史来说,明朝开国功臣排名基本上是这个情况:

文臣以李善长为首,李善长和朱元璋颇似刘邦和张良,一见如故,十分投机。李善长首先提出反对元朝,又为朱元璋策划了夺得天下的蓝本。不过,李善长贪恋权位,不像张良一样明哲保身,最后被牵连进胡惟庸案,满门抄斩。实际上,胡惟庸专权,李善长有很大责任,胡惟庸谋反,李善长也肯定知道,但是,李善长肯定没有参与谋反。不过,以朱元璋的角度看,有前面两条,就够杀李善长的了。

洪武文臣还包括:被后人称为半仙的刘基刘伯温,修元史的宋濂。

武将以徐达为首,徐达作为元帅,统领军队,可以说百战百胜,是使得元朝北返的绝对主力。最后,徐达也采取了明哲保身的态度,很可能是病死。被蒸鹅害死的说法,疑点颇多,几乎不能成立。

大将之中,以常遇春为首。常遇春勇冠三军,每次打仗必然冲锋在前,可以说是朱元璋手下第一大将。

洪武武将中,还有汤和、邓愈、蓝玉、冯胜、傅友德。

其他的两大功臣就是李文忠和沐英。两个人的名气也相当大,战功也颇多。但主要还是沾了皇亲的缘故,才能飞黄腾达。

还有半文不武的就是胡惟庸。此人功劳不算很大,但是官做得倒是很大。

还有一个名气很大的就是胡大海。这个人历史上本来是个胡商,帮助朱元璋起事,后来被人暗杀。

自古以来开国功臣都为统治者所忌惮,西汉大将韩信曾哀叹“狡兔尽、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同样这些为大明开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元勋宿将没有能够逃脱…

哪位不是朱元璋手下大将

较著名将领: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冯胜、冯国用、傅友德、廖永忠、杨璟、胡美、吴良、康茂才、丁德兴、耿炳文、郭英、华云龙、韩政、仇成、张龙、吴复、周武、胡海、张赫、华高、张铨、何真、顾时、吴祯、薛显、郭兴、陈德、王志、梅思祖、金朝兴、唐胜宗、陆仲亨、费聚、陆聚、郑遇春、黄彬、叶升、朱亮祖、周德兴、王弼、蓝玉、曹震、张翼、张温、陈桓、朱寿、曹兴、谢成、李新、廖永安、俞通海希望对你有帮助

朱元璋身边的十大谋士

朱元璋手下的谋士和武将:

1、谋士:刘基、朱升、李善长、胡惟庸、吕昶、王广洋、宋濂、方孝孺等;

2、武将:徐达、常遇春、汤和、邓愈、李文忠、沐英、胡大海、傅友德、朱文正、冯胜、石良、耿君用、耿炳文、郭兴、郭英、周德兴等。

拓展资料:

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即明太祖,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明朝开国皇帝。

1344年,朱元璋入皇觉寺。1353年,参加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改为应天府。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是谁

大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是谁?

我简单说说开国功臣哪些有资格入选“第一功臣”并说明理由。大家心里自己一定有杆秤,见仁见智吧^_^

徐达:扫平张士诚,陈友谅,皆有功。北伐灭元是核心人物。修筑明长城。

李善长:几乎明太祖发动的所有战役的后勤供给“打主力”的都是他。所谓外行谈战略战术,内行谈后勤。

朱升:提出“高筑墙 广积粮 缓称王”这一对于太祖最宏观的大战略构想。

沐英:创造一次战役斩首六万的神话。又是太祖义子中最能干的一位。

刘基:提出先打陈友谅,再灭张士诚这一“最现实 最直接”的战略构想。

宋濂:当笔杆子为太祖造舆论威望与声势。太祖北伐的檄文据说就是他作出来的。

常遇春:号称有十万军队就能横行天下,时人称之为“常十万”。

邓愈:被明太祖称为自己的“万里长城”。可见善守之才还在耿炳文,吴良,吴祯之上。

傅友德:执行军事战术能力是太祖手下第一人。将才,非徐达之类的大帅才。是前两个版本的薛显。

李文忠:个人武勇太祖帐下前三甲妥妥的。其他能力诸如用兵亦是一时良选。

另外诸如冯胜,廖永忠,汤和等等应该还是不能和本人以上罗列的“衮衮诸公”媲美的。

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字百室,汉族,安徽定远人。少读书有智谋,策事多中。元末迎谒朱元璋,从下滁州,为掌书记。拜右相国。洪武初任左丞相,封韩国公。四年致仕。十年复命与李文忠总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二十三年,以胡惟庸党追问,一门七十余人被杀。作为“大总管”,李善长被朱元璋称为“在世萧何”。

朱元璋手下有哪些清官

道同是一名基层官员,他公平、公正,执法严明,能够不畏权贵,不怕困难,使得番禺县治安平稳,百姓能安居乐业。

面对朱亮祖的权势,他又毫不畏惧,秉公执法,维护了明王朝法律的尊严,最后虽然被冤杀,朱亮祖连同番禺县的乡绅恶霸却也因此被处死,还了番禺一方安宁。

他手下告诉朱元璋说他平生就要做称职的官员。

朱元璋手下的清官有徐达、傅友德、刘伯温、宋濂、耿炳文、汤和等等。因为朱元璋最恨贪官污吏,所以他手下的清官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