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手下谋臣排名 明开国将军傅友德

目录导航:

  1. 朱棣手下谋臣排名
  2. 朱元璋的开国功臣
  3. 明朝历代共有多少将军
  4. 明初名将排名
  5. 明洪武14年是哪一年
  6. 傅在清朝姓什么
  7. 朱元璋十八功臣
  8. 明朝开国功臣排序
朱棣手下谋臣排名

朱元璋手下的谋士和武将:

1、谋士:刘基、朱升、李善长、胡惟庸、吕昶、王广洋、宋濂、方孝孺等;

2、武将:徐达、常遇春、汤和、邓愈、李文忠、沐英、胡大海、傅友德、朱文正、冯胜、石良、耿君用、耿炳文、郭兴、郭英、周德兴等。简介:

1、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2、李善长(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

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奉命监修《元史》,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

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可谓位极人臣。

3、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宁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朱棣杀害。南明福王时追谥“文正”。

4、徐达 (1332-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市)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淮西二十四将之一。

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败陈友谅。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以为左相国。二十七年(1367年),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同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一起挥师,北伐中原,推翻元朝的统治。

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以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洪武十八年卒,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

5、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国公。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军中,年仅四十,用宋太宗丧韩王赵普故事,追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

姚广孝,马和,杨士奇。

姚广孝(1335年-1418年),明朝政治家、佛学家、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他是朱棣的主要谋臣,为朱棣夺取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人送外号黑衣宰相。

朱元璋的开国功臣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开国功臣有:韩国公李善长、 魏国公徐达 、曹国公李文忠、 宋国公冯胜 、卫国公邓愈 、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

一:李善长(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

二:徐达 (1332-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市)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败陈友谅。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以为左相国。二十七年(1367年),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同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一起挥师,北伐中原,推翻元朝的统治。

三:曹国公是公爵位第一等,历朝封曹国公者凡11人。其中出名的有徐世绩、完颜雍、李文忠。其中成世系的是明朝曹国公。明太祖朱元璋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封李文忠为曹国公,洪武三年(1370年)李贞由恩亲侯进爵曹国公,父子同爵。后李文忠之子李景隆袭父爵封曹国公。至永乐二年(1404年)被明成祖朱棣削去爵位,从此断了世袭。

四:冯胜(?-1395),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初名国胜,又名宗异,冯国用弟,定远(今属安徽)人,喜读书,通兵法,元末结寨自保。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冯胜为大将军,与傅友德、蓝玉等率兵二十万远征辽东,降伏纳哈出,肃清元朝在辽东的势力。

五:邓愈(1337年-1377年),汉族,明朝开国名将。原名邓友德,字伯颜,泗州虹县(今安徽省泗县)人。他16岁领兵抗元,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率所部万余人从盱眙投奔朱元璋,任管军总管,朱元璋将他改名为邓愈。邓愈跟随朱元璋渡长江,攻克太平(今安徽当涂)、集庆(今南京),直取镇江,屡立战功,升为广兴翼元帅。

六:常茂,自称茂太爷,明代开国名将常遇春长子,常遇春有三个儿子,长子常胜,次子常茂,三子常霖,据《明宋文宪公濂奉敕撰开平王神道碑并序》中说道:妻定远蓝氏,封开平王夫人。子男三人,曰茂、曰升、曰森,皆朱元璋所赐名。他是明朝开国头一员猛将,打仗足智多谋,人称无敌大将。

明朝历代共有多少将军

明朝历代共有很多将军。
1. 明朝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朝代,经历了多次皇朝更迭和内外战乱,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将领。
每个朝代将领的数量都不同,但总体来看,将领不会很少。
2. 具体统计明朝将军的数量非常困难,因为历史记载的不完全和错误,还有一些隐藏的历史因素。
据说明朝共有超过100种以上的军衔,如左、右都督、总兵、游击、千户等,而且在实际中可能还有许多这些情况的变化和差别。
因此,具体数目可能无从得知。

明朝历代将军数量较多,明初任职的将军共有60位,到明朝中叶以后,由于武将频繁调动,往往升迁或调任,因此将军的数量不断增加。根据《明史》记载,崇祯年间,由于战事频繁,将军数量激增,大约有400位将军。此外,有些学者根据明朝官员名册等史料,统计出明朝历代将军的数量共计有600-700余位。

综合来看,明朝历代将军数量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明朝中后期,由于战事频繁,将军数量大幅增加。具体数量根据不同史料和统计方法而有所差异,但可以肯定的是,明朝历代将军数量相当可观。

根据历史记载,明朝共有将军约1500人左右。这些将军大部分出身名门望族,拥有丰厚的家底和良好的教育背景,而且多数都经历过战争与战斗的考验,具备相当的作战经验和统帅能力。

他们共同为明朝边疆的守卫和安宁做出过卓越的贡献。

将军约2000余名。。

明朝历代将军数量众多,具体数字可能难以统计。在明朝,将军的职务分为文官将军和武将将军两种,其中文官将军主要负责军政、外交等事务,武将将军则主要负责军事指挥。

根据《明史》的记载,明朝共有文官将军约6000余名,武将将军约2000余名。

徐达(1332~1385) 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人。

常遇春(1330~1369)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伯仁,安徽怀远人。

刘基(1311~1375) 中国明朝军事谋略家。字伯温,浙江青田人。

傅友德(?~1394)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宿州(今安徽宿州市)人。

邓愈(1337~1377)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伯颜,虹县(今安徽泗县)人。

汤和(1326~1395)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鼎臣,濠州(今安徽凤阳)人。

李文忠(1339~1384)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思本,江苏盱眙人。

戚继光(1528~1588) 中国明朝军事家,抗倭名将,民族英雄。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

熊廷弼(1569~1625) 中国明朝军事谋略家。字飞百,江夏(今武昌)人。

于谦(1398~1457) 中国明朝名将,明保卫京师之战的军事统帅。字廷益,钱塘(今杭州)人。

俞大猷(1503~1579) 中国明朝抗倭名将,民族英雄。字志辅,号虚江,福建晋江人。

袁崇焕(1584~1630) 中国明朝名将,军事家。字元素,广西藤县人,祖籍广东东莞,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

秦良玉(1574或1584~1648) 中国明朝女将。字贞素,四川忠州(今忠县)人。

邓子龙(1531~1598) 中国明朝名将。字武桥,江西丰城人。

李如松(1549-1598),字子茂,号仰城,辽东铁岭卫人。辽东总兵李成梁之长子。

卢象升(1600~1639) 中国明朝将领。字建斗,宜兴(今属江苏)人。

朱能(1370~1406) 中国明朝将领。字士弘,怀远(今属安徽)人。

郭兴,明初濠(今安徽五河县郭府乡)人。青年时从军,原在滁阳王郭子兴部下,后跟随明太祖朱元璋征战。后被封为巩昌侯。卒谥宣武,葬于金陵聚宝山西,追封陕国公。

郭英(1335—1403),兴弟。早年与其兄郭兴同随朱元璋起义,深得信任。永乐元年(1403年)卒,六十八岁,谥号咸襄,追封营国公。

耿再成,字德甫,安徽五河城人。初跟随明太祖朱元璋征战,屡建战功。

史可法(1601年—1645年),明末政治家,军事家。字宪之,又字道邻,祥符人(今河南开封)。

李定国(1621年-1662年),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南明武将。字鸿远,宁宇。陕西延安人,一说榆林人。

王守仁(1472-1529),明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幼名云,五岁时更名守仁

根据历史记载,明朝历代共有1500多位将军。
1. 造成明朝将军数量较多的根本原因是鼓励军功、重视军功的政策。
明朝制度并没有太过强调文化背景,相反却重视能够为国家作出贡献的人,尤其是以军功为代表的功绩。
2. 明朝将军数量的多少也与当时繁重的军务和战事密切相关,明朝时代战役频繁,全国各地都需要大量的将领熟稔军事指挥,也导致了将军人数的增加。
3. 明朝时期官员录用考试制度很清苦,官员晋升要途经千辛万苦,很多人听闻将军职位高薪、拥有一定的权威和荣耀,也有人转而考取将军职位,从而导致将军人数的上升。

明朝历代共有207个将军。
1. 这个是根据历史文献资料所统计出来的,其中包含了正式的、临时的、代理的不同职务的将军。
2. 这些将军在明朝历史和军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中有的在防御外敌、进攻边疆方面具有杰出的贡献,有的在镇压叛乱和扫荡山寇方面等等,有很多的战功和成就对于今天的人们仍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

60位将军

明朝历代共出了60位将军,这些将军为明朝皇帝开疆扩土,并为明朝疆域的稳定,明朝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1. 明朝历代共有将军9764人。
2. 根据《明史》所记载,明朝历代共有9764名将军,这些将军不仅仅是中央军队的高级将领,还包括地方武装和土司部队的将领。
3. 明朝历史上的将军们在国家建设和军事防卫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有许多名将名人的事迹至今仍被人们所称颂和传颂。

明初名将排名

徐达,常遇春,常茂,李善长,李文忠,冯胜,邓瑜,汤和,蓝玉,傅友德,胡大海,耿再成,张德胜,赵德胜,丁普郎,俞亭玉,廖永安,矛成,俞通海,丁德兴,陶安,浦英,康茂才,康铎,冯国用,唐圣宗,周德兴,洪武三年十一月封侯。

明初第1名将徐达。是明朝初期著名的军事家,军事统帅。

第二常遇春骁勇善战,勇猛无敌。有常十万之称。

第三冯胜,智勇双全,屡败元军。

第一位:徐达

徐达明朝开国的统帅,位列开国六王之首,第一大功臣,自幼年,修习武,是朱元璋的童年伙伴,朱元璋投靠红巾军郭子兴后,回乡募兵,徐达应召,从此跟随朱元璋打江山,立社稷,征战四方帮助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朱元璋建国称帝王后,封徐达为魏国公,他的女儿嫁给了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也就是后来派郑和下西洋的永乐大帝。

主要功绩——灭元之战,攻克元大都。

第二位:常遇春

常遇春出生贫苦人家,从小就练习武术,成年后,他善于骑射,使用各种兵器。常遇春刚开始时投奔了绿林大盗,到处打家劫舍,时间久后,他觉得这不是个长久之计,打算另谋出路。

他听说过朱元璋是有大作为的人物,于是暗中观察朱元璋,发现朱元璋是个能干大事的英雄,立即投奔了朱元璋。从此常遇春成为了朱元璋的一位猛将,明朝建立后,常遇春封为鄂国公,太子少保头衔。

主要功绩——采石矶之战,鄱阳湖大战,大败陈友谅。

第三位:蓝玉

蓝玉英勇善战,胆气过人,沙场上屡立战功,蓝玉开始是在常遇春帐下效力,常遇春多次在朱元璋面前夸奖蓝玉,因此蓝玉升迁很快,由千户,指挥使,升任为了大都督府佥事,洪武十二年,他被封为了永昌侯,征虏大将军,二十一年又拜为了大将军,凉国公。

主要功绩——洪都之战,捕鱼儿海之战,深入大漠,直捣蒙古王庭,击垮数十万北元兵。

第四位:冯胜

冯胜很早就投奔了朱元璋,通晓兵法,明朝开国虎将,开国后,被朱元璋赐死,未得入功臣庙。

主要功绩——辽东之役,降伏纳哈出,消除辽东残元势力。

第五位:李文忠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有勇有谋,文武兼备,他是明初大将中唯一读过书的将军,开国封岐阳王,配衮服。

主要功绩——大败张士诚,北伐残元,打出野狐岭,攻克兴,强攻骆驼山,赶走沙布丁,逼降元上都。

第六位:邓愈

邓愈从十六岁就开始反元,并拥有自己的部队,邓愈之名是他投奔了朱元璋后,朱元璋给改的,开国后,封荣禄大夫,右柱国,卫国公。

主要功绩——招降吐藩,乌思藏,消灭甘肃元军。

第七位:傅友德

傅友德,宿州相城,后迁居砀山,元末参加刘福通起义军,随李喜喜入蜀,后率部归降朱元璋,从偏裨升为大将,明朝开国,以功封颍国公,封太子太师。

主要功绩——七战七胜平甘肃,消灭盘踞云南的元梁王部。

第八位:汤和

汤和,濠州钟离人,为人谨慎,沉稳敏捷,多智多谋,参加郭子兴起义军,授千户,在随朱元璋渡长江、取镇江诸战中,屡破元军,累功升统军元帅,开国之后,得善终,追封东瓯王。

主要功绩——平定福建,大败方国珍部。

第九位:沐英

沐英,濠州定远人,出身贫苦,自幼起,颠沛流离,八岁时被农民义军将领朱元璋收为义子,十二岁的沐英跟随朱元璋攻伐征战,开始军旅生涯,十八岁时,被授帐前都尉,参与守镇江,开始担当军事要任,洪武十四年与傅友德、蓝玉率兵三十万征云南。云南平定后,沐英留滇镇守,其镇滇南十年间,大兴屯田,劝课农桑,礼贤兴学,传播中原文化,安定边疆。

主要功绩——征讨吐藩,安定西南。

第十位:朱亮祖

朱亮祖原是元朝镇压义兵的元帅,屡败朱元璋,之后被明军俘获投降,参与了明军攻灭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洪武三年,封为永嘉侯,他在镇守广东期间,与当地豪强勾结,使朱元璋冤杀番禺县令道同,最终被朱元璋处决。

主要功绩——平定两广,明夏政权。

这10位名将战功赫赫,可以说皆是军事天才,体现了明朝开国初期将星云集。

top1:徐达

徐达 (1332-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市)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败陈友谅。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以为左相国。二十七年(1367年),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同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一起挥师,北伐中原,推翻元朝的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以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洪武十八年(1385年)卒,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

top2:常遇春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国公。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军中,年仅四十,用宋太宗丧韩王赵普故事,追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

top3:汤和

汤和(1326年―1395年),字鼎臣,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汉族,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将领。汤和为人谨慎,沉敏多智。1352年(元至正十二年),参加郭子兴起义军,授千户。在随朱元璋渡长江、占集庆(今南京)、取镇江诸战中,屡破元军,累功升统军元帅。1357年(元至正十七年),镇守常州,多次击败张士诚部。1367年(元至正二十七年),为征南将军,在浙东击败方国珍部。尔后率部由海道入福州,俘获占据延平(今福建南平)的陈友定。又随徐达率军征今山西、甘肃、宁夏等地。1378年(明洪武十一年),封信国公。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告老还乡,赐第凤阳。1395年(明洪武二十八年)农历八月因病去世,是少数明初开国功臣能得以善终者。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top4:蓝玉

蓝玉(?―1393年),定远(今属安徽定远县)人,常遇春妻弟,明朝开国将领。有胆有谋,勇敢善战,屡立战功。于捕鱼儿海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毁其职官体系而名震天下。洪武十二年(1379年)封永昌侯,洪武二十年(1387年)拜征虏大将军。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拜大将军、凉国公。为常遇春的妻弟、常遇春是太子朱标岳父,蓝玉是太子妃舅父,因极力维护太子的储君地位 ,与早已觊觎皇位的燕王交恶。朱元璋为儿子朱标组建当时明朝超一流的武人集团班底做为儿子继承大统彻底清除北元而预备,然太子死皇孙幼,朱标太子的武人集团班底全部被屠戮干净,最后落了个周亚夫的下场。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以谋反罪被杀,剥皮实草,传示各地。究其党羽,牵连致死者达一万五千余人,史称“蓝玉案”。

top5:傅友德

傅友德(?—1394年),明朝开国将领。汉族,宿州相城人(今安徽淮北),迁居砀山(今属安徽)。元末参加刘福通义军,随李喜喜入蜀。后率部归朱元璋,从偏裨升为大将。至正二十七年从徐达北上伐元,第二次北征北元七战七胜而平定甘肃,第四次北征北元以副帅之职连败元军,第五次北征北元任副帅职,第七次北征北元以副帅之职大胜元军,后与汤和分南北两路取四川,以主帅之职攻取贵州、平定云南。以功封颍国公,封太子太师,后坐事赐死。崇祯十七年(1644年)追封丽江王,谥“武靖”。

top6:李文忠

李文忠 (1339~1384)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思本,江苏盱眙人。喜爱读书,作战骁勇,治军严明。19岁率亲军,从朱元璋增援池州(今安徽贵池),初建战功。继又率部连挫元军,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攻占浙江昌化(今临安西)、淳安等地,因功授帐前左副都指挥兼领元帅府事。后与邓愈会师,再克浙西重镇建德。不久,元水陆军数万突然反击,他先破其陆军,取部分首级置于木筏,顺流而下,水路元军见之惊慌逃遁。二十五年春,张士诚派兵20万攻新城(今浙江诸暨南)。李文忠率军驰援,因敌众己寡,将士有疑惧,他激励将士说:兵在谋不在众。次日,乘雾进攻,冲其中坚,果获大胜,歼张军数万,俘将校600 人。二十六年秋,率军进克杭州,迫守军3万投降,升浙江行省平章。明洪武二年(1369),以偏将军从常遇春攻占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常遇春病逝后,他代其职继续远征漠北,俘斩元兵万余。次年,与徐达分道北征,俘获元主之孙及大臣数百人,升大都督府左都督。十年,负责大都督府,十二年兼领国子监事。十七年病卒。

top7:邓愈

邓愈(1337年-1377年),汉族,明朝开国名将。原名邓友德,字伯颜,泗州虹县(今安徽省泗县)人。他16岁领兵抗元,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率所部万余人从盱眙投奔朱元璋,任管军总管,朱元璋将他改名为邓愈。邓愈跟随朱元璋渡长江,攻克太平(今安徽当涂)、集庆(今南京),直取镇江,屡立战功,升为广兴翼元帅。邓愈转战浙西,屡败元军。因为军功屡次升官,历官佥行枢密院事、江西行省参知政事、江西行省右丞、湖广行省平章、右御史大夫、太子谕德。邓愈为人简重慎密,智勇兼备,严于治军,善抚降者,功著一时。1370年(明洪武三年),邓愈跟随徐达远征甘肃,击败北元军,招降吐蕃、乌斯藏诸部。晋封为荣禄大夫、右柱国,封卫国公。1377年(明洪武十年)十一月初九日,邓愈病逝于寿春(今安徽寿县)。追封为宁河王,谥武顺。

徐达,常遇春,蓝玉,朱文正,傅友德,冯胜。

徐达是明朝的第一名将当之无愧,此人有勇有谋,濠州城朱元璋被俘时,徐达只身闯入敌营救出朱元璋。鄱阳湖之战大败陈友谅,攻克平江灭掉张士诚。攻入元大都,围攻兰州,将元军赶至漠北。

明洪武14年是哪一年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十四世纪八十年代)

明朝:

明朝是由朱元璋建立的统一王朝,定都南京,后于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北京。它建立于1368年,到1644年灭亡,共276年,先后经历了16个皇帝。

朱元璋称帝后,又经过20年征战,统一全国。

朱元璋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对前朝的制度革故鼎新,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加强了中央集权,在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社会经济在洪武年间就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为明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明成祖年间,明帝国达到了全盛时期。

15世纪初,郑和七次下西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公元1381年(农历辛酉)

史历纪事:

1381年,山海关因城楼题额“天下第一关”而又名“天下第一关”。

1381年,朱元璋为了消灭盘踞云南的元朝残余势力,派手下大将傅友德、蓝玉等率30万大军,发起统一云南的战争。在战乱中,年仅11岁的郑和被明军俘虏,被阉割,在军中做秀童

1381年,宋濂死于夔州(今重庆奉节 )

1381年,朱元璋为拱卫云贵,敕令“调北征南”,派遣傅友德大将军率30万大军直入滇黔。战后为保持入滇的驿道畅通并监管贵州少数民族,留下部分军队屯扎在安顺一带,形成了天龙镇独树一帜的屯堡文化

1381年,明军南下云南,木氏始祖阿甲阿得"率众始归",被赐姓"木",同时得授"予子孙世袭土官知府"

傅在清朝姓什么

关于傅姓的起源,史书说是出自殷高宗武丁的名相傅说。相传殷商高宗武丁为使国家振兴,希望找到一位能辅佐他的得力大臣。一天晚上,武丁在梦中见到一个圣人名叫说(音yue),认为就是理想中的人,醒后找遍群臣百吏也没有,于是寻访民间,终于在傅岩(今山西平陆东部)筑土墙的奴隶中找到了说。武丁与之交谈后,认为果然是位圣人,于是任用他为相,遂天下大治,武丁也因此被誉为“中兴明主”。因为说出自傅岩,于是便让他以傅为姓,称他为“傅说”。唐代《元和姓纂》也有记载:“傅,殷相说之后,筑于博岩,因以为姓。”《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广韵》、《姓解》及郑樵《通志·氏族略》均主此说,由此可见,这位傅说,便是傅姓的始祖。

而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的傅氏的另一姓源:“出自姬姓,黄帝裔孙大由封于傅邑,因以为氏。”此说法说傅姓是黄帝的裔孙。

历史上的另一支傅姓,始于满洲人进入中原之后,当时的部分满族贵族改为汉姓傅氏,如清康熙年间的两江总督傅腊塔,以及乾隆年间平定金川、准葛尔及缅甸,官至川陕总督的保和殿大学士傅恒等,为傅姓增加了外族人氏。

傅姓形成于商朝都城殷,早期主要是在北方发展繁衍。到了唐朝末年,由于中原人南迁避乱,北方的傅氏也随之江南各地,后来延伸到今天的四川、广东、广西、福建一带,此后繁衍昌盛。到了明代,傅氏已遍布江南各省。清代闽粤有傅氏移居台湾,进而又有徙居海外者。

傅姓在中国历史上表现不凡,如西汉时期汉高祖的开国功臣傅宽、平乐监傅介子,东汉时的文学家傅毅;三国魏时的哲学家傅嘏;西晋时的哲学家、文学家傅玄,傅玄之子傅咸;唐代的学者傅奕,武则天时的宰相傅游艺;宋代的律博士傅霖;明初有将领、颍国公傅友德;明、清之际有思想家、医学家及书法家傅山;清代有工部尚书傅继鳞,武英殿大学土兼兵部尚书傅以渐。近现代有卫生部副部长傅连暲;国民党起义将领、水利电力部部长傅作义;画家、美术教育家傅抱石等,都在历史上做出不凡功绩。

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列的中国姓氏中,傅姓居于第36位。

朱元璋十八功臣

朱元璋杀了徐达、刘伯温、李善长、刘基、胡惟庸、蓝玉、叶升、冯胜、宋濂、傅友德等功臣。

没有十八功臣,是二十四功臣

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沫英、李善长、汪广洋、郭兴、薛显、吴祯、顾时、华高、张赫、胡海、吴复、张龙、仇成、韩政、华云龙、郭英、耿炳文、丁德兴、康茂才、吴良、杨璟、胡美、赵庸、廖永忠、傅友德、冯胜、章溢、叶琛、宋濂。

淮西二十四将,又称明初淮西二十四将,是至正十四年(1354)正月初一时,朱元璋离开濠州奔赴定远时带在身边的二十四个人。这些人都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为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二十四将包括:徐达、汤和、吴良、吴桢、花云、陈德、顾时、费聚、耿再成、耿君用、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郑遇春、郑遇霖、郭兴、郭英、胡海、张龙、陈桓、谢成、李新材、张赫、周德兴。

关于二十四将当中的是常遇春还是郑遇春,有人提出质疑。常遇春是至正十五年(1355)才来归附朱元璋。虽然常遇春居功至伟,名头比郑遇春大得多,可“淮西二十四名将”应该是郑遇春,而不是常遇春。

明朝的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家里小时候非常穷,所以他曾经在地主家里放牛。后来因为家里实在是没有办法养他,他便进入皇觉寺当和尚,25岁的时候,朱元璋参加了红巾军,开始了反抗元朝的历程。

后来因为他的战功和他的领导能力,他被军中的士兵推举为吴国公。1368年,朱元璋打败各个方面的农民起义军之后,在应天府称帝,结束了蒙古人在中原的统治,最终统一中国。

在统一中国后,他册封了一起同他起义的各个将领

答:1、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魏国公徐达(洪武十七年,太阴犯上将,帝心恶之。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帝为辍朝,临丧悲恸不已。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一。长子辉祖嗣爵。成祖削爵幽之私第。永乐五年卒。)

注:看似善终,但有赐蒸鹅,病疽毒发死之说。

2、太保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鄂国公常遇春(拔开平,师还,次柳河川,暴疾卒,年仅四十。太祖闻之,大震悼。丧至龙江,亲出奠,命礼官议天子为大臣发哀礼。议上,用宋太宗丧韩王赵普故事。制曰“可”。赐葬钟山原,给明器九十事纳墓中。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忠武。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二。长子茂以遇春功,封郑国公,后因过而安置茂于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卒。)

注:暴病薨,儿子跑不了。

3、大都督府左都督同知军国事兼领国子监事曹国公李文忠(洪武十六年冬遂得疾。帝亲临视,使淮安侯华中护医药。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帝疑中毒之,贬中爵,放其家属于建昌卫,诸医并妻子皆斩。亲为文致祭,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三。父贞前卒,赠陇西王,谥恭献。长子景隆袭爵,至永乐末乃卒。)

注:毒死

4、同参军国事右御史大夫领台事兼太子谕德卫国公邓愈(洪武十年,讨吐番还。道病,至寿春卒,年四十一。追封宁河王,谥武顺。长子镇嗣,改封申国公,其妻,李善长外孙也,善长败,坐奸党诛。)

注:病薨,儿子跑不了。

5、议军国事左御史大夫兼太子谕德信国公汤和(洪武二十七年,病浸笃不能兴。帝思见之,诏以安车入觐,手拊摩之,与叙里闬故旧及兵兴艰难事甚悉。和不能对,稽首而已。帝为流涕,厚赐金帛为葬费。明年八月卒,年七十,追封东瓯王,谥襄武。诸子皆早世,不得嗣。)

注;善终

6、大都督府同知西平侯沫英(洪武二十五年六月,闻皇太子薨,哭极哀。初,高皇后崩,英哭至呕血。至是感疾,卒于镇,年四十八。军民巷哭,远夷皆为流涕。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谥昭靖,侑享太庙。长子春嗣爵,世镇云南。)

注:病薨

7、太师中书左丞相录军国重事兼太子少师韩国公李善长(洪武二十三年,谓善长元勋国戚,知胡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会有言星变,其占当移大臣。遂并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诛之。)

注:满门抄斩

8、右丞相忠勤伯汪广洋(洪武十二年十二月,中丞涂节言刘基为惟庸毒死,广洋宜知状。帝问之,对曰:“无有。”帝怒,责广洋朋欺,贬广南。舟次太平,帝追怒其在江西曲庇文正,在中书不发杨宪奸,赐敕诛之。)

注:诛死

9、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弘文馆学士诚意伯刘基(洪武八年三月,帝亲制文赐之,遣使护归。抵家,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基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其后中丞涂节首惟庸逆谋,并谓其毒基致死云。孙畾,洪武二十四年三月嗣伯。正德八年加赠基太师,谥文成。嘉靖十年,刑部郎中李瑜言,基宜侑享高庙,封世爵,如中山王达。下廷臣议,制曰:“可。”)

注:失宠后被政敌下蛊死

10、翰林学士承旨宋濂(洪武十三年,长孙慎坐胡惟庸党,帝欲置濂死。皇后太子力救,乃安置茂州。其明年,卒于夔,年七十二。知事叶以从葬之莲花山下。蜀献王慕濂名,复移茔华阳城东。家属悉徙茂州。正德中,追谥文宪。)

注:流配

11、洪都知府叶琛(祝宗、康泰叛,愈脱走,琛被执,不屈,大骂,死之。追封南阳郡侯,塑像耿再成祠,后祀功臣庙。)

注解:烈士

12、御史中丞章溢(溢遭母丧,悲戚过度,营葬亲负土石,感疾卒,年五十六。帝痛悼,亲撰文,即其家祭之。长子存道,战死。)

注:病逝

13、同参军国事加太子太师宋国公冯胜(数以细故失帝意。蓝玉诛之月,召还京。洪武二十七,赐死,诸子皆不得嗣。)

注:赐死

14、同知大都督府事加太子太师颖国公傅友德(洪武二十五年,友德请怀远田千亩。帝不悦。寻副宋国公胜分行山西,屯田于大同、东胜,立十六卫。是冬再练军山西、河南。明年,偕召还。又明年赐死。子忠不得嗣。嘉靖元年,云南巡抚都御史何孟春请立祠祀友德。诏可,名曰“报功”。)

注: 赐死

15、中书平章政事德庆侯廖永忠(洪武八年三月坐僭用龙凤诸不法事,赐死,年五十三。子权,十三年嗣侯,十七年卒。爵除。)

注:赐死

16、参知政事兼太子副詹事南雄侯赵庸(洪武二十三年,以左副将军从燕王出古北口,降乃儿不花。还,坐胡惟庸党死。爵除。)

注:族诛

17、湖广行省平章营阳侯杨璟(镇北平,练兵辽东。洪武十五年八月卒,追封芮国公,谥武信。子通嗣,二十年帅降军戍云南,多道亡,降普定指挥使。二十三年,诏书坐璟胡惟庸党。)

注:死后追罪

18、中书平章同知詹事院事临川侯胡美(洪武十七年坐法死。二十三年,李善长败,帝手诏条列奸党,言美因长女为贵妃,偕其子婿入乱宫禁,事觉,子婿刑死,美赐自尽云。)

明朝开国功臣排序

你好,明朝开国功臣排名如下

1、徐达

徐达(1332-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市)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淮西二十四将之一。

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败陈友谅。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封为左相国。二十七年(1367年),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同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一起挥师,北伐中原,先后攻占了元大都、元上都,推翻元朝的统治。

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以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洪武十八年卒,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

2、李善长

李善长(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

跟随朱元璋征战时,出生入死,功劳颇多,可比肩汉代丞相萧何。李善长是明朝初年的文臣之首,也是明朝的第一任丞相。李善长善于国政,筹措军饷,裁决事务迅速。因此,朱元璋的后方非常的稳定,将吏顺从,居民安然,军饷充足。甚至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李善长,就没有朱元璋稳定的后方。

李善长在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奉命监修《元史》,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可谓位极人臣。

流年运程2022解读八字密码,分析命局喜忌,揭示您一生命运、事业财帛、情感婚恋以及未来发展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长被卷入胡惟庸案,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年七十六岁,南明弘光政权追谥襄愍。

3、常遇春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朱元璋建国过程的历次大战,常遇春几乎都是先锋官,军中号称常十万,后随徐达北伐灭元,破元大都、上都。常遇春是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国公。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军中,年仅四十,用宋太宗丧韩王赵普故事,追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

4、刘伯温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大明王朝并尽力维持国家稳定。元至顺间举进士。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测爱情运天象签约老师朱五九从自己最擅长的姓名学领域,为你揭开爱情的面纱。

朱元璋即皇帝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诚意伯,岁禄240石。四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寻以旧憾为左丞相胡惟庸所讦而夺禄。入京谢罪,留京不敢归,以忧愤疾作,胡惟庸曾派医生探视。八年,遣使护归,居一月而卒。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着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

刘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着称于世。从中可以看出刘伯温个人能力超群,不过由于朱元璋的打压,没有得到完全的施展。

9、邓愈

邓愈(1337年-1377年),汉族,明朝开国名将。原名邓友德,字伯颜,虹县(今安徽省泗县)人。他16岁领兵抗元,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率所部万余人从盱眙投奔朱元璋,任管军总管,朱元璋将他改名为邓愈。

邓愈跟随朱元璋渡长江,攻克太平(今安徽当涂)、集庆(今南京),直取镇江,屡立战功,升为广兴翼元帅。

邓愈转战浙西,屡败元军。因为军功屡次升官,历官佥行枢密院事、江西行省参知政事、江西行省右丞、湖广行省平章、右御史大夫、太子谕德。邓愈为人简重慎密,智勇兼备,严于治军,善抚降者,功着一时。

1370年(明洪武三年),邓愈跟随徐达远征甘肃,击败北元军,招降吐蕃、乌斯藏诸部。晋封为荣禄大夫、右柱国,封卫国公。1377年(明洪武十年)十一月初九日,邓愈病逝于寿春(今安徽寿县)。追封为宁河王,谥武顺。

10、冯胜

冯胜,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初名国胜,又名宗异,定远(今属安徽)人,与兄长冯国用都爱读书,通晓兵法,元末筑寨自保。明太祖攻战至妙山时,冯胜随兄长一同归附,受到重用。冯国用累立军功,升至亲军都指挥使,去世后由冯胜袭其官职,典掌亲军。

冯胜曾大破陈友谅于石灰山,解安丰之围,取淮安,克平江(今江苏苏州)等,之后被升为右都督。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冯胜为大将军,与傅友德、蓝玉等率兵二十万远征辽东,降伏纳哈出,肃清元朝在辽东的势力。因累积军功而受封宋国公,“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女婿朱橚亦曾因秘密会见冯胜而被朱元璋严惩,后以功高遭太祖猜忌,赐死。崇祯十七年(1644年),追封宁陵王,谥号“武壮”。

魏国公徐达,字天德,濠州钟离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淮西二十四将之一。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洪武十八年,徐达去世,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

鄂国公常遇春,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国公。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军中,年仅四十。

郑国公常茂,明代开国名将常遇春长子,其荫父功,继承郑国公爵位。当时纳哈出投降,在酒宴时,因得知纳哈出欲逃跑,常茂上前捉捕,砍伤纳哈出,导致纳哈出部溃散。冯胜因此上奏常茂激变,两人在南京城互相推委。朱元璋收冯胜兵权,并安置常茂到龙州,四年后去世。

韩国公李善长,字百室,濠州定远人。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

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可谓位极人臣。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党追问,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年七十六岁。南明弘光政权追谥襄愍。

曹国公李文忠,字思本,小名保儿,江苏盱眙人,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十二岁时,母亲曹国长公主就去世了,父亲李贞带着他辗转乱军之中,多次濒临死亡。二年之后才在滁州见到舅舅朱元璋。朱元璋见到李文忠,十分喜爱,便将他收为养子,跟随自己姓朱。

明朝建立后,李文忠多次领兵出塞征讨元军残余势力,战功显赫,获封曹国公。1379年(洪武十二年),明太祖又诏命李文忠主持大都督府(最高军事机构),兼主管国子监(全国最高学府)。

1384年(洪武十七年),李文忠病逝,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肖像挂在功臣庙里,位次第三。赐葬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