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教育工作者为什么要祭拜孔子
- 桂萼为什么害王阳明
- 父母本是在世佛,何须千里拜灵山出自哪里
教育工作者要祭拜一个邪教教主孔子?同一个意思,变换个字眼,或加个标点,出现无数次,这就是炒作。那我偏不让出话语权,非要揭穿孔子的真面目!
孔子是蠕家的师,不是人民的师,不配作人民的师。世界上最渣的老师是孔子,最伟大的老师是毛泽东。下面我用事实来证明,如果你想反驳我的观点,也请用事实说话。
一、孔子毁了中国早期的平民教育。
子产不毁乡校之事可以证明,孔子之前有正腐创办的各级义务教育制学校,连百里奚这样的奴隶都能学知识当上宰相。
但孔子办高价培训班,开了教育产业化的先例之后,教育成了收费项目,平民再也上不起学了(旧中国的文盲率能说明一切)。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扫盲三亿多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才有了普惠人民的教育!毛泽东才是真正的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二、孔子的水平不配当老师。
宰予在守丧几年的问题上把孔子的脸打肿了,孔子无话可对。宰予出去后,孔子背后又骂开了:“予之不仁也!……”
这种当面不说,背后骂人成瘾的人渣是谁称为圣人的?。
而且坚持丧期三年的新儒家有吗?爹三年娘三年,老婆三年儿三年,你这辈子只剩哭丧了!
子路让子羔去作费地的长官。孔子说:“这简直是害人子弟。”子路说:“那个地方有老百姓,有社稷,治理百姓和祭祀神灵都是学习,难道一定要读(你选的)书才算学习吗?”孔子(理屈词穷,只好)说:“所以我讨厌那种花言巧语狡辩的人。”
当代的蠕蛆们继承了孔蠕不会摆事实讲道理的基因,只会空口乱喷,或者说人家没看完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孔子说:“颜回的学问道德接近于完善了吧,可是他常常贫困。子贡不听我的教导,去做买卖,猜测行情,往往猜中了。”
最听孔子话的颜回穷困潦倒早早就死了,不听孔子安排的子贡发财了。孔子教的东西只能反着听吗?这样的老师,你怕了吗?
三、孔子的所作所为不配为人师表。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诗经·魏风·伐檀》的入选表明孔子似乎以白吃为耻的。但是当他的弟子樊迟请学稼,孔子回答不了,却在樊迟出去之后,痛骂:“小人哉,樊须也!“
在孔子眼里,劳动人民就是小人,不用说,经商等其它行业的更不算人,只有当官的人才算君子。让学生看的《诗经》里提倡劳动光荣,有学生真想学劳动技能了,又背后大骂学生是小人,应该只学礼义等为官之道。
说的一套,做的一套;当面不说,背后骂人,这样的人配作老师吗?
宰予昼寝本是小事,孔子不反思自己的课为什么不吸引人,反而骂人家“朽木粪土”。这样的老师合格吗?
在《论语·阳货》中,孔子提出:“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水平高低不能通过学习转换?那要你这样的老师干吗?
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即,告你挖一个墙角你不会挖其他三个墙角,就不在你身上浪费时间了。对于不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学生,孔子是一丝耐心也没有的,不去白浪费唾沫星子。这样的老师是好老师吗?
如果人们不把饿了吃饭,困了睡觉叫伟大,因材施教就称不上伟大。因材施教不是孔子的创意。中国古代男耕女织本身就是因材施教,还没看到过哪个历史故事中的父母让男孩学针线,女孩学耕田。现在高中分科、分班,到大学分专业,个人报志愿就都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也不可能把每个人都培养成材。
世道变坏,是从把孔子当师婊祭拜开始的。
孔子是第1个办私学的人。孔子以前只有官学。只有当官的孩子才可以上学,老百姓的孩子是不可以上学的。孔子办私学,有教无类,不管是当官的孩子还是老百姓的孩子,都可以上学。所以,他是老师界的鼻祖,大教育家。就好比秦始皇是第1个皇帝一样。孔子是第1个私立学校的校长。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传道就是人的"思想境界"、"价值观",师的价值观不一样,教授的内容和重点就有差别。
授业就是对于"业"的精通,匠者,只问耕耘也。
解惑就是传道+授业都精通。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孔子把一个人生大问题浓缩到了一个字上,便是"道+业"精通的表现,把事物探索到本末、根源,才有正确的解。
孔子是民办学校第一人。
孔子是开创"天地人"之道的人,提出"君子之道"、"尽人事以听天命"、"有教无类"……。
何谓君子?
用孔子的话说,君子是:弘"天地人"之道的人 ,能做到"尽人事以听天命"的人。
君:古代译为最高统治者,《仪礼·丧服》篇讲:君,至尊也,《大学》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曾参在《大学》里把一个普通人到平天下的君子的进化过程和逻辑关系写得很清楚了。简单地说我们绝大多数人是活在"得失价值系统"下的,被孔子称为"小人","小人"通过修身超越、突破"得失价值系统"成为君子,君子思想行为是立在了"小人"之上的,其本质等于站在食物链顶端的人。
因为人性相同,君子通过修身看透人性,看透人类社会的本末,通过人性能知道一个人的优缺点,通过优缺点能知道人的行为习惯,通过行为习惯能知道做事的结果。简单的说就是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干什么,他可以推演出来。这是君子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这也是孔子为什么能做到因材施教的原因,首先他得有能力看到别人的弱点、缺陷,才有教的可能。
什么是"五十而知天命"呢?
首先肯定不是到了五十就能"知天命"。"知天命"的基础是"不惑",是极致的"尽人事"。孔子把人能做到的一面称为"尽人事",极致的"尽人事"、论"本末"而求得事物的本相,事物本相又是指引人行为"尽人事"的明灯,他们相辅相成。而当这一切都极致以后,还不能得完美结果,那么一定还有别的原因,这就是天命产生的原因。天命承担了尽人事后而不得完美结果的责任,他是事物完满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明白了这个道理,自然内心就能接受上天的各种安排。所以"尽人事、听天命"二者组合在一起,就是人的宿命,就是"天地人"之道。也是"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的基础。
当一个人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常常会引发灾难。
像霸王项羽,因他而死的人以百万计,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这是个极大的数字。又如诸葛亮、司马懿对垒,故事的背后是多少人抛头颅、洒热血,多少家破人亡的人间惨剧。而我们呢,日夜研究他们的三十六计、七十二般变化,背后的人间惨剧被所谓的"成功代价"一笔带过。从人类的角度来说,这是灵魂缺失、丧失人性的行为。这是孔子反对战争的原因,他看到的不是一将功成的辉煌,而是万骨枯的人间地狱。
子路问老师:听到了一个道理,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践?孔子说:那怎么行,要先问过父亲、兄长才行。冉求问:听到了一个道理,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践?孔子说:是的,听到了就应立即实践。他两问问题的时候公西华都在旁边,公西华就问老师:他两问的问题一样,为什么老师给出的答案不一样呢?孔子说:子路性格鲁莽,所以让他问父兄,以求减少行为过失。冉求优柔,做事不果断,于是要打消他的疑虑,让他放心去做。
孔子透过人性看到别人的弱点、缺陷,想办法帮别人在行为上弥补缺陷,而不是奴役、掠夺。这是儒家"德、仁"由来的原因,是曾参"止于至善"的原因,是王阳明"致良知"的原因。
当人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以天下大同的思想境界去爱人,才是治国平天下的君子。
桂萼为什么害王阳明王阳明广西平叛功德圆满,因公殉职,客死他乡。
当他去世的消息传到了京城,不但没有受到追念,反而遭受了更疯狂的打击报复。
这次整王阳明的人是吏部尚书桂萼。因为王阳明平生不巴结不奉承,桂萼心中十分不快,心中早已容不下王阳明了。
之前王阳明上书请求回老家养病,桂萼私下扣留了奏疏。王阳明一去世,桂萼抓住之前奏疏的漏洞,弹劾王阳明,说他“擅离职守、蔑视朝廷”。
桂萼还怂恿皇帝召开专门的会议处置王阳明以及他的学说。桂萼污蔑阳明心学背离朱熹等圣人的学说,自高自大。
明世宗嘉靖皇帝听信谗言,不仅剥夺了王阳明“新建伯”的爵位,不准世袭。还彻底否定了阳明心学,称之为“伪学”“邪说”。
朝廷打压已经去世的王阳明,可是在民间,凡是王阳明曾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比如南安、赣州、吉安、南昌等地,老百姓没有不顶香祭拜的,到处哭声震地,听闻死讯的王门弟子们也都从各地赶往江西。
嘉靖八年二月四日,王阳明的灵柩抵达绍兴。
一直到十一月十一日王阳明下葬,每天前来祭奠、凭吊的人络绎不绝。王阳明最终又回归到古越,在亲朋好友的注视下,最终入土为安。
直到隆庆元年(1566),隆庆皇帝继位,王阳明生前所受的各种毁誉才终于得以昭雪。在这期间,弟子们不间断地为老师伸冤平反。其中黄绾更是上书朝廷,不仅陈述王阳明的生平,还为老师的学说正名。
虽然遭到朝廷打压遏制,弟子们从未停止传播王阳明的学说,他们在杭州城南十里的天真山建了一座书院,特意宣传心学。
王门弟子们也经常不顾朝廷的禁止,聚集在一起相互激励、探讨心学。学生们编写的关于王阳明的书籍也一再刻印发行。
尤其值得一说的是,弟子王艮还发展出了一个泰州学派,更是发扬了心学。对此,嘉靖皇帝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隆庆皇帝即位后,王阳明的学生们联名上书,为他平反。最后皇帝下诏,对王阳明的事功、学说逐一进行平反肯定。此时是1567年,距离王阳明去世已经过去了38年。
到万历十二年(1584),也就是王阳明去世后的55年,他的牌位被尊奉进入孔庙,称为“先儒王子”,成为明代又一位大儒。
回顾王阳明的一生,从他那曲折的经历中能够感受到他坦荡的胸怀,高尚的人格,还有渊博的学识。无愧为一位真正报国安民的大儒。
父母本是在世佛,何须千里拜灵山出自哪里有一回,王阳明前往一座香火鼎盛的寺庙祭拜。在庄严华丽的寺庙大殿中,王阳明看到一位正在闭眼枯坐的和尚。
王阳明看着这和尚步履素衣,心下十分好奇。他忍不住向旁边的僧人询问了一番,追问之下才知道眼前这位枯坐的和尚,已经在这寺庙的大殿整整枯坐了三年。
得知此事的王阳明心中一怔,然后上前问他:你家里可还有人?
和尚看了王阳明一眼,随即答道:家中还有高堂老母。
王阳明点了点头,再问道:离家数年,你想念她吗?
和尚听到这句话的时候,脸色瞬间一变,半天都不曾言语。在那沉默的几分钟里,怔怔的和尚只觉得眼前一片寂静,自己都能听到头顶流淌的汗水滴答声。
王阳明轻轻静静地看着和尚微笑,却一直不肯说话。最后,和尚无奈打破这一片死一般的寂静,轻轻的愧疚道:母子连心,我怎么能不想念她啊。
王阳明看着和尚满是愧疚的脸,随即笑道:父母本是在世佛,何须千里拜灵山。回去吧,回去好好照顾你的母亲。
“父母本是在世佛,何须千里拜灵山。”出自明朝的王明阳。意思是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养育我们长大。长大后我们为了理想,婚姻。远离父母,我们和父母渐行渐远。总认为自己有忙不完的事,没有时间。
素不知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在不远行,孝敬父母就时常陪陪他,帮他做一点小事,说说话,这也是尽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