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雏最后归顺于谁 庞统投靠东吴吗

目录导航:

  1. 凤雏最后归顺于谁
  2. 庞统为什么不投孙权
  3. 赤壁之战庞统是哪一方
  4. 三国演义-凤雏先生是谁?请简要叙述凤雏先生的遇难经过
  5. 庞统为什么不投靠曹操
  6. 庞统为什么不为曹操效力
凤雏最后归顺于谁

凤雏又名庞统庞静得,因在东吴不受待见,最后归顺刘备,在阀四川蜀地时在落凤坡站死沙场,庞统是被张任的部队乱箭射死的,又说错认成刘备了。

庞统(凤雏,和卧龙诸葛亮名气相当)跟了刘备,当副军师,但在为刘备打西川(今四川)的时候,在落凤坡被杀。当时三国演义就说:雏凤坠地,卧龙升天, 一得一失,天数当然, 见机而作,勿丧九泉。

可怜庞统庞士元,只在火烧赤壁建了一功(献计曹操把战船连起来)就早早挂了。

还有就是具三国演义描述,庞统很丑,到处得不到重用,好不容易跟了刘备确这么早就挂了,可怜可怜。

电视剧三国演义里面,凤雏最后归顺刘备了,凤雏先生庞统和诸葛亮是一师之徒,他们两个被称为,卧龙凤雏,后来他们两个都归顺刘备。

归顺于刘备。凤雏是庞统的别号,卧龙凤雏二者的一可安天下。二人都是刘备手下的谋士,可惜在整讨刘璋时庞统中箭死于落凤坡。

刘备。凤雏就是指三国时期的庞统。此人和卧龙诸葛亮齐名。当时有凤雏,卧龙得一可以平天下的说法。凤雏在评定四川的路上,在落凤坡身亡。

庞统为什么不投孙权

庞统原来是要投孙权的。只是庞统躲避战乱到江东时东吴已是人才济济,庞统在无人引见孙权的情况下并不能出头。

及至鲁萧为庞统引见时,孙权却以貌取人,再加上二人话不投机就没被孙权所用。

是孙权不用庞统。因为孙权见到庞统相貌古怪,又恃才傲物,特别是轻视周瑜,才对庞统弃之不用。

还有当时孙权手下人才济济,他也没觉得庞统有多强,所以就没有选择留用。

赤壁之战庞统是哪一方

庞统是孙刘联盟一方。由于他的连环计,曹操将战船锁在了一起,导致火攻时,曹军几乎全军覆灭,也迫使曹魏从攻势变成了守势。

是刘备一方的。

庞统是东汉末年的荆州人,当时襄阳也属于荆州地界,所以他是荆州人。荆州早些时候属于刘备的兄长刘表所管辖。刘表因病去世后,刘备以皇室宗亲以及兄弟的身份继任了荆州牧。

当初庞统打算去辅佐孙权,但是看到其兵权都在周瑜手中,所以辞官投奔刘备。在刘备入川作战时,庞统是其军师,而诸葛亮则坐镇荆州,以防东吴偷袭。

本来这样庞统就可以一展身手,但是却死在了箭下。他自己提出的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选择了中间的一条,在他带领士兵攻打时被流矢杀死。

三国演义-凤雏先生是谁?请简要叙述凤雏先生的遇难经过

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号凤雏,汉时荆州襄阳(治今湖北襄阳)人。三国时刘备手下的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与刘备一同入川,于刘备与刘璋决裂之际,献上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用其中计。进围雒县时,庞统率众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时年仅三十六岁,追赐统为关内侯,谥曰靖侯。后来庞统所葬之处遂名为落凤坡。

早年经历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小的时候庞统为人朴实,但是表面看上去并不聪明。时颍川司马徽为人清雅而擅长识人,庞统二十岁时前去拜见。司马徽坐于桑树上采桑,而庞统坐于树下,俩人相互交谈一直从白天说到黑夜,司马徽对庞统大为惊异,说是南州士子没有人可以与庞统相比。有了司马徽这句话,庞统渐渐为人所知。

时襄阳庞德公称庞统为“凤雏”,诸葛亮为卧龙,司马德操为水镜。徐庶曾对刘备说,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庞统曾与东吴陆绩、顾劭等品评人物好坏,自称有辅佐帝王的才能。

庞统后来被本郡征为功曹,喜欢评价人物,培养别人的名声,所以被他评价的人,都往往超过该人实际的才能。人们对此感到非常奇怪,于是去问庞统,庞统说:“方今天下大乱,正义之道逐渐衰退,善人少而恶人多,我想兴起这样的风俗以达到助长正道的目的,所以要宣扬好的榜样,改善世风,如果不这样做,善人会越来越少。十个人当中如果可以改善五个人,就可以将此事完成一半,进而达到教育世人的目的,使有志向的人可以自己勉励自己,这样难道不行吗?”

东吴送丧

老版《三国演义》中的庞统

公元209年(建安十四年),孙刘联盟于赤壁之战打败曹操南下的几十万大军,而后周瑜又击退驻守在南郡的曹仁,曹操为了制造孙刘联军之间的矛盾,假天子之名任命周瑜为南郡太守,次年周瑜准备进攻西川,却突然暴病,死于巴丘。庞统时为周瑜功曹,送丧至东吴,东吴人大多听说过庞统的名号,等到庞统准备回去的时候,一起送庞统到昌门,其中包括陆绩、顾劭、全琮等人,庞统知道他们的来意,于是告诉他们说:“陆绩可以说是一匹驽马,有逸足之力,顾劭可以说是一只驽牛能负重远行。”对全琮说:“你好施慕名,好像汝南樊子昭,虽然智力不足,但也是一时佳人。”陆绩、顾劭对庞统说:“如果天下太平了,希望和你一起品评四海之内的名士。”于是东吴陆绩、顾劭、全琮等人于庞统深交而还。

事后,有人曾问庞统:“照您看,陆绩比顾劭好吗?”庞统说:“驽马虽然精良,但乘坐的只是一人罢了。驽牛一天走三十里,所负载的哪里只是一个人的重量呢?”据说,顾劭去见庞统,住在庞统那里,两人谈论起来。顾劭问:“您有善于知人之名,你说说,我和您相比,谁好一些?”庞统说:“讲到陶冶世俗,综合分析人物,我比不上您,但是,如果论给帝王出谋划策,我可就比您强一点了。”顾劭认为庞统的话有道理,和他亲近起来。

投奔刘备

刘备占据荆州,领荆州牧,庞统以从事的身份试守耒阳县令。在任期间不理县务,被免官。东吴鲁肃写信给刘备,告诉刘备庞统不是百里之才。诸葛亮也对刘备说起过庞统。于是,刘备召见庞统,经过一番交流过后,刘备对庞统大为器重,任命他为治中从事,亲密程度亚于诸葛亮,后庞统和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

有一次,刘备与庞统闲谈,问他:“你曾经担任周瑜的功曹。听说那次我到吴国,周瑜曾上秘信给孙权,让孙权扣留我,不知是否真有此事?在谁的手下,当然就该忠于谁,你不必隐瞒。”庞统回答:“确有此事。”刘备慨然叹息:“当时我正在危急之中,有求于孙权,所以不能不去见他。去了,竟差一点落到周瑜手中!”刘备还说:“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孔明那时也劝我不要去,而且一再坚持,想来也是怕孙权扣留我。我当时却认为孙权所要提防的是北面的曹操,应该希望有我做他的援手,所以才坚持去见他,一点也没有疑虑。现在想来,这确实是一步险棋,并非万全之计。”

献计征蜀

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法正奉益州牧刘璋之命到荆州,迎接刘备入益州共拒张鲁。法正私下向刘备献秘计,请刘备借机谋取益州。刘备犹豫再三,不能决断。庞统进言,他说:“荆州荒芜残败,人物流失殆尽。而且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有大的发展。益州户口百万,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如果真能夺取此地,以为根基,可成就大业。”刘备仍然担心:“如今与我水火不同的是曹操,曹操峻急,我便宽厚,曹操暴虐,我便仁慈,曹操狡诈,我便忠诚。凡事与他相反,才有今天的成就。如今为得益州,失信于天下,能行吗?”庞统说:“如今正当乱离之际,凡事不能墨守成规,要随机权变才好。况且吞并弱小,攻击暗昧,逆取顺守,报之以义,正是古人所重视的。只要事定之后,封还他一块土地,还有谁能说您有负信义呢?不趁现在攻取益州,到时就会被别人占了先机。”刘备认为庞统说得有理,决定留诸葛亮、关羽等镇守荆州,而自己则带领庞统,率领数万兵士进入益州。益州牧刘璋和刘备在涪城相会,庞统劝刘备于宴席中挟持刘璋,但刘备以自己初来蜀中恩信未立为由而拒绝。刘璋隆重地招待刘备及其部下,增拨给刘备不少人马粮草和军用物资,连战略要隘白水关也交给他督理,命他率兵去进击张鲁。刘璋交代完毕,就回了成都,刘备则率部到了葭萌关。

落凤坡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十二月,刘备已经在葭萌关屯驻一年,庞统就战略问题,向刘备献上三条密计:“挑选精兵,昼夜兼行直接偷袭成都,可以一举而定,此为上计计也;杨怀、高沛是蜀中名将,手下有精锐部队,而且据守关头,我们可以装作要回荆州,引他们轻骑来见,可就此将其擒杀,而后进兵成都,此为中计;退还白帝,连引荆州,慢慢进图益州,此为下计。如果犹豫不前,将会有大难,不能在此地久留。”

刘备认为中计有道理,依计而行。斩杨怀高沛,挥兵直指成都,一路势如破竹,所经过的地方都顺利攻克,很快便打到了涪城。在涪城,刘备大会将士,置酒作乐,志得意满。他乘着酒兴对庞统说:“今天这场宴会应该快了吧。”庞统却说:“把讨伐别国当作快乐,不是仁者之兵。”时刘备已醉,怒道:“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难道不是仁义之师吗?你话说的不好,快点出去。”于是庞统起身退出。但是刘备马上后悔,请他回来。庞统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坐下,不看刘备,也不道歉,只顾自己吃喝。刘备问道:“刚才我们的讨论是谁的过失?”庞统说:“你我两人共同的过失。”刘备大笑,酒宴上又恢复了欢乐的气氛。

战死雒城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刘备调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带兵攻克白帝、江州、江阳。不久,刘备包围雒城(现今的德阳广汉一带)。庞统率众攻城,被飞箭射中,死去。时年三十六岁。刘备极为痛惜,一说到庞统就流泪。为表彰他的功勋,任命他的父亲为议郎,后升任谏议大夫。刘备追赐庞统为关内侯,定其谥号为靖侯。

庞统死后,葬于落凤坡,墓地只有简单的维护,据说这是刘备为其亲选的墓地,可府北看南,是一块风水宝地,现有墓碑一块。

庞统为什么不投靠曹操

第一,庞统虽然才华横溢,但性格傲慢、恃才放旷。他连周瑜都不放在眼里,可见其狂妄的程度。也正是因为他看轻周瑜,于是被孙权厌恶。曹操是个枭雄,为人高傲,而且眼里不揉沙子,庞统这种狂士到了曹操账下自然不会有好果子吃,结果很可能会像杨修、许攸或者张松一样。所以庞统没有投曹操算是明智之选。

第二,曹操虽然势力很大,但帐下人才济济,谋士成百上千,荀彧、荀攸、程昱等等,这些人没有一个省油的灯,庞统过去也未必能得到重用。而刘备礼贤下士,正处于创业期,急需人才,自己投过去肯定能谋个好差事,甚至可以出人头地。结果不出庞统所料,庞统投靠刘备后被委以重任,得到了刘备的重用。可以说,庞统还是很有眼光的。

第三,起初,庞统非常看好东吴,而且他得到了鲁肃的重视,所以投靠了孙权。但他到了东吴后,发现东吴门阀林立,像他这种出身普通的寒门想要出头非常困难。加上他为人狂傲,得罪了东吴不少的权贵,所以他在东吴根本没法混。虽然他献了连环计,但孙权还是看不上他,底下的人也经常给他上眼药,庞统没办法只好跳槽。在赤壁之战中,庞统坑了曹操自然不能再投曹操。孙权不用他,曹操不要他,除了刘备他没有选择,所以他才跳槽跟了刘备。

一 当时文人自视清高,瞧不起宦官,而曹操恰恰是宦官之后。

二 在当时许多文人认为汉室才是正统,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许多文人眼里篡汗之嫌。

三 刘备为汉室贵胄,礼贤下士,素以匡扶汉室为名。而且赤壁一战后,曹 孙 刘基本形成了三足鼎力之势。前二者去不了,投刘也是十分明智的

庞统为什么不为曹操效力

庞统是三国时期蜀国的重要谋士,他的智谋被誉为当时第一。然而,尽管曹操多次邀请他加入自己的势力,但庞统却拒绝了。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 忠诚于刘备:庞统一直视刘备为仁义之主,对他忠诚无比。他认为刘备是能够实现天下大同的君主,因此不愿意为曹操效力,而是选择了一直跟随刘备。

2. 政治原因:庞统对曹操的统治并不认同。他认为曹操虽然有雄才大略,但却缺乏仁德之心,统治手段残酷,对百姓不够关怀。因此,庞统不愿意为一个他认为不合适的统治者效力。

3. 个人原因:庞统与曹操性格不合,他们的价值观和处事方式存在差异。庞统注重仁义道德,而曹操则更加注重权谋和实际利益。这种性格上的不合导致了庞统不愿意为曹操效力。

综上所述,庞统之所以不为曹操效力,主要是因为他忠诚于刘备,对曹操的统治方式不认同,并且与曹操在性格上存在差异。

三国前期的庞统之所以不投曹操,是因为庞统是一个比较自傲的人,他觉得以他称号凤雏的才能,应该有哪个大人物亲自来请他,他才能出山,而曹操并没有主动来请他为自己效力。所以高傲的庞统就没有去投曹。

庞统是三国时期蜀汉重要的谋士和政治家,他曾经效力于刘备,为刘备出谋划策。庞统曾经有过与曹操接触的机会,但最终没有选择投靠曹操,原因大致如下:

1. 对曹操不信任:庞统对曹操心存疑虑,认为曹操不可信,不愿意将自己的前途寄托在曹操身上。庞统曾经说过:“曹操安能辞其妻子之谔,而况于人乎?”表明了他对曹操不诚实的看法。

2. 对蜀汉抱有希望:庞统认为刘备是当时天下少有的英雄,而且有很高的人格魅力和政治智慧,因此认为蜀汉可以成为一个自立于天下之外的政权。他认为刘备有成就大业的机会,所以决定效力于刘备。

3. 个人情感因素:庞统和刘备有很深的交情,同时庞统也有一些个人情感因素影响了他的决定。例如,庞统和刘备曾经有过师徒之谊,感情非常深厚。

因此,综合来看,庞统选择效力于刘备而不是曹操,主要是基于他的信仰和个人情感因素。

第一,庞统虽然才华横溢,但性格傲慢、恃才放旷。他连周瑜都不放在眼里,可见其狂妄的程度。也正是因为他看轻周瑜,于是被孙权厌恶。曹操是个枭雄,为人高傲,而且眼里不揉沙子,庞统这种狂士到了曹操账下自然不会有好果子吃,结果很可能会像杨修、许攸或者张松一样。所以庞统没有投曹操算是明智之选。

第二,曹操虽然势力很大,但帐下人才济济,谋士成百上千,荀彧、荀攸、程昱等等,这些人没有一个省油的灯,庞统过去也未必能得到重用。而刘备礼贤下士,正处于创业期,急需人才,自己投过去肯定能谋个好差事,甚至可以出人头地。结果不出庞统所料,庞统投靠刘备后被委以重任,得到了刘备的重用。可以说,庞统还是很有眼光的。

第三,起初,庞统非常看好东吴,而且他得到了鲁肃的重视,所以投靠了孙权。但他到了东吴后,发现东吴门阀林立,像他这种出身普通的寒门想要出头非常困难。加上他为人狂傲,得罪了东吴不少的权贵,所以他在东吴根本没法混。虽然他献了连环计,但孙权还是看不上他,底下的人也经常给他上眼药,庞统没办法只好跳槽。在赤壁之战中,庞统坑了曹操自然不能再投曹操。孙权不用他,曹操不要他,除了刘备他没有选择,所以他才跳槽跟了刘备。

一 当时文人自视清高,瞧不起宦官,而曹操恰恰是宦官之后。

二 在当时许多文人认为汉室才是正统,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许多文人眼里篡汗之嫌。

三 刘备为汉室贵胄,礼贤下士,素以匡扶汉室为名。而且赤壁一战后,曹 孙 刘基本形成了三足鼎力之势。前二者去不了,投刘也是十分明智的。

因为曹操作为当时第一大势力,他手下的人才众多,如荀彧荀攸贾诩等人能力都不在庞统之下,庞统加入曹操势力的话,它是很难快速出头的,所以他没选择为曹操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