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围项羽失败命运的原因是 项羽人生有什么悲剧原因

目录导航:

  1. 垓下之围项羽失败命运的原因是
  2. 项羽的一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3. 项羽的一生简单介绍
  4. 西楚霸王项羽,兵败最终原因是什么
  5. 项羽兵败的原因是什么
垓下之围项羽失败命运的原因是

第四段内容中,司马迁列举了项羽从起兵到败亡的一生主要经历和功绩,分析了项羽灭亡的原因,如项羽放弃关中东归,废除义帝而自立为王,又因诸侯背叛自己而怨愤;自我夸耀成功,逞强于个人的才智而不学习古人;说是要立霸王的功业,想用武力征伐来治理天下,五年终于失败亡国,自己也死于东城,且仍无觉醒,没有一点自责等等,太史公认为,是项羽自身的过错导致了灭亡,并非项羽自认为的“天意要亡我,并非用兵失败的罪过”。

司马迁的评价是客观公正的,揭示了项羽作为楚霸王,却最终败亡的根源。

项羽的一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历史是无情的,历史却又是公正的,项羽在给前人以教训的同时,总是给后人以无限的启示。站在历史的长河边,面对项羽的人生悲剧,徒叹“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不是我们应有的积极态度;我们应该在今后的人生历程中,应该做到的是:

1.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不达目的不罢休、背水一战的精神。

2.利用人的求生欲,激发出人类的潜能,从而以一当十,赢得最后的胜利。

3.自断后路,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进取潜力。

4.精神力或说士气在冷兵器时代,能够极大地影响战争的成败。

5.贵族要能放下贵族的架子,放不下是人的通病太爱面子也许是坏事。

6.自尊意识太强怕是个弊端人所拥有的东西有很多会成为前行的包袱,比如地位、他人的认可、才能、自负等。

项羽的一生简单介绍

项羽,名籍,字羽,泗水郡下相县(今江苏省宿迁市)人。秦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公元前209年九月,随项梁起兵会稽(治今江苏苏州),响应陈胜、吴广起义。陈胜死后,又领导反秦武装主力,拥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楚怀王。推翻秦朝后,与刘邦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终兵败垓下,乌江自刎。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苏宿迁市区)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杰出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之孙。

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反秦,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

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而后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进攻项羽,与项羽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

项羽在正面战场屡屡大破刘邦,但是,彭越不断在项羽的后方破坏补给,韩信统一了黄河以北又挥师南下,而项羽却猜疑亚父范增,最后反被刘邦所灭。

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南),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边自刎而死。

扩展资料

战场上,项羽是一位超群的军事统帅。他骁勇善战,豪气盖世,叱咤风云。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以寡击众,全歼秦军主力;楚汉之争中,项羽破田荣、救彭城、救荥阳、夺成皋,一生大战数十次,多获胜利。所以,古人说他有百战百胜之才。

然而,项羽又是一位悲剧式的人物。他行为残暴,坑杀秦降卒20余万人。入关后,他火烧秦宫,大火三月不息。他心存妇人之仁,鸿门宴上不顾范增的数次提醒,执意放走刘邦,为楚汉之争埋下了隐患。

秦朝灭亡后,他自称霸王,忙于分封诸侯,扶持六国贵族的残余势力,违背了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造成了混乱割据的局面。

项羽缺乏远见,自恃功高,并以此威慑诸侯,导致他缺少同盟。同时,他又嫉贤妒能,不喜用人,以致众叛亲离,军心涣散。军事上,他缺少战略家的眼光,刚愎自用,不纳良言,以致屡失战机;他没有巩固的后方基地,没有充足的粮饷和兵源,因此虽然屡战屡胜,反而由盛而衰。

汉高祖五年十二月,楚军被围困于垓下,人少食尽。项羽自刎前,仍称“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这是老天要亡我,不是战争的过错。)”。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周王族姬姓项国后代,项氏,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苏宿迁市)人。秦朝末年起义军领袖、杰出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之孙。

项羽勇猛好武,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发动吴中起义,反抗秦朝。复立楚王后,册封鲁公。项梁阵亡后,援救赵王赵歇。破釜沉舟,击破章邯和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赢得巨鹿之战。率军攻破关中,举办鸿门宴,火烧秦王宫,杀死秦王嬴子婴。分封灭秦的功臣将领,拥立六国贵族后代为王。自称西楚霸王,定都于彭城。此后,与汉王刘邦争夺天下,史称“楚汉之争”。项羽自恃武力,刚愎自用,弑杀楚义帝,猜疑亚父范增,终为刘邦所败。

汉五年(前202年),项羽兵败于垓下,自刎于乌江。作为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的代表人物,项羽是一位以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李晚芳评价项羽“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项羽生于公元前232年,死于公元前202年,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号西楚霸王,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军事家,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的代表人物。

秦末有人曾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羽早年跟随项梁在吴中起义反秦,于巨鹿破秦军主力。可惜的是后面与刘邦的楚汉之争中落败,自杀于乌江。

项羽名籍,字羽,楚国下相人,祖父是楚将项燕,父项渠早亡,为叔父项梁抚养成人,始皇帝巡游会稽郡时,项羽见到秦国车驾仪仗自语:我誓取而代之,项梁忙捂住他的嘴,示意不要胡说,免招死罪,

陈胜吴广起义后,项梁在吴中起义,项羽24岁,隐士范增建议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楚怀王,建都盯台,项梁北上救赵,为秦将章邯所杀,怀王与诸候约定:派宋义、项羽北上攻打章邯,沛公刘邦西进攻打咸阳,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项羽杀宋义,自领上将军,在巨鹿破釜沉舟九战九捷,章邯投降,各路诸侯纷纷归顺,楚军兵进函谷关,刘邦自知不敌项羽,在鸿门宴谢罪讲和,项羽焚烧咸阳后,自称“西楚霸王”,尊怀王为义帝,封十八路诸侯,定都彭城,之后派英布劫杀义帝,

刘邦不满封汉王,拜韩信为大将军暗渡陈仓还定三秦,并率兵56万趁项羽北上伐齐之机攻陷彭城,项羽仅带3万铁骑反攻,打败刘邦,楚汉双方于荥阳京索一线对峙,

韩信灭魏,杀殷王、河南王,继续北上攻代、灭赵、胁燕、伐齐之后,楚汉双方订立鸿沟协议,刘邦毁约攻击项羽,韩信南下攻下彭城,使楚失去根本,九江王英布攻下寿春,使楚军失去南下退路,项羽只得退守垓下,

垓下一战楚军大败,项羽仅带28骑突围,于乌江自刎,

西楚霸王项羽,兵败最终原因是什么

简单概括!首先他是西楚霸王,一个盖世英雄,能力无需质疑!兵败原因:低估刘邦,韩信,张良!意思就是,好汉架不住人多,好虎架不住群狼!就像我们打王者荣耀似的,在没有队友配合下,你能1v5吗?就是能1v5那么你的敌军该有多菜呢?

和刘邦相比,缺乏情商和智商,仅靠蛮力取胜,长不久的。情商差,身边聚集那么多人才,不但不用,还迫害,致使大批人才跑到刘邦那里。鸿门宴的表现低能,丧失最好的机遇。优柔寡断,导致刘邦逃脱,不但没把刘邦怎么样,反而让刘邦掌握先机。这样的情商,能决策吗?决策了,能有水平吗?智商也不高,认人识物没有正确认识。实际上,刘邦和项羽较量,是一个大男人和一个大男孩的较量,尽管刘邦是个地痞无赖,但他确是真正的大哥,不是乡间小混混。后人惋惜项羽,也许是他还不成熟吧?

西楚霸王项羽,可谓天之骄子,高富帅,身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偏偏斗不过市井无赖之徒刘季,令人叹惜!项羽兵败,败于自己,喜怒无常、杀伐成性,却有妇人之仁,不能发掘人才、信任人才,关键时刻又优柔寡断,当断不断,如下:

一:卿子冠军宋义因评价“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便在帐中被斩杀。

二:违背义帝之约,迁逐怀王,政由己出,分封不公。

三:夜坑秦兵,威震诸侯,使人惴恐惮惧而心不服。

四:殷王反楚,项羽派陈平等人出击平定殷地,后因殷地被刘季攻占而发怒,放话尽诛陈平等人,致使陈平逃离,让刘季如虎添翼。

五:韩信数次献策而不用,致使淮阴侯亡楚归汉,活生生给自己找一个劲敌。

六:富贵欲归故乡,劝说者一句:“人言楚人沐猴而冠”,项羽就烹了人家,也杜绝了进谏之路。

七:九江王英布骁勇善战,出生入死,却因征兵时称疾不往,不亲自将兵,项羽怨恨在心,最终导致英布归汉。

八:彭越善于游击战,项羽坐视不理,不能收编彭越,使自己在楚汉争霸中首尾受敌,疲于应对。

九:鸿门宴不杀刘季,彭城之战刘季因食乏而求和,都不听从亚父范增之计,没能“宜将剩勇追穷寇”,放虎归山,养成后患。

最终四面楚歌,乌江自刎,“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至今令人扼腕!!!

一、缺乏谋略和视野,不具备政治家

读 司马迁《史记》得知: 项羽,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吴中子弟皆惮之"。其志向博大高远。他很讲信义,只因允诺了项伯"善遇"刘邦的进言,他不顾亚父"示之者三",于鸿门宴上放走了罗网中的刘邦。当兵败乌江时,他拒绝登上乌江亭长的救生船,面对身后的丛林干戈,他笑对死亡,气概何其豪迈。英雄项羽最终自刎死掉了......耳畔怆然响起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折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至死将失败的原因归之为时运不济。然而,真的只是时运不济使然吗?

有人说:项羽最大的失误,就是在鸿门宴上未听从谋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归山,招致最后的失败。这一失败看出项羽是一个在政治上看不清方向认不清真假的人,又在险境中不能急中生智,化险为易的人,怎么能领导众人走向成功呢?

二、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

1、目光短浅、自满自得 足勇少智、缺乏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

细读史书可知,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却目光短浅;爱慕虚荣,不乏自满自得的小农意识;凡事勇在先,智在后,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这就决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咤风云的将军,却不具备一种帝王的胸怀。他真正的失误不在于杀没杀刘邦,而是误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点上,就算他于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以后也一样会败于张邦、王邦、李邦。

2、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且看一下《史记》中的几个小片断:

新安。章邯率部归降。项羽不是对降兵善加督导,化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新丰鸿门。闻刘邦欲关中称王,项羽大怒,欲以四十万大军击压刘邦十万军。刘邦恐,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卑曲称臣,高颂项王。项羽显然沾沾自喜,颇以为得意,遂听从项伯言而"善遇"刘邦。这就有了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而"项王默然不应"的千古遗憾。

入关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令"秦人大失望"。

既灭秦。有人劝说项羽:"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此时却心怀东归意,说:"人富贵了不回归故乡,就如同穿着好衣服在夜里行走一样,谁能知道呢?"劝者见项羽目光如此短浅,不由意冷心灰,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闻之,大怒,"烹说者"。

汉二年冬。因封侯不当,田荣起兵反叛。项羽平叛后,"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

这样的例子不必一一列举下去。

项羽的性格弱点贯穿了一生的始终,他似乎并无意加以改变,这对一个有着远大抱负和理想的英雄来说,是他的致命伤。他的成长过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长史,却忽略了对更高层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失败,不过是一名强悍的勇士而已。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说一说,西楚霸王项羽失败的原因。原因一,项羽的兵被称为有"四十万精兵",但真正属于自己的亲兵的却只占有不到五分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军队的掌控能力不能完全把握着,对于一个大将军,一个领导人无疑是一种威胁。原因二,项羽是个顽固的习武之人。你可能会说,项羽是个习武之人为什么会造成他的失败呢?的确,项羽是个所向披靡的英雄,但是他只会武功,其他方面的斗争却处于弱势地位。他是去和刘邦争天下,争皇位的人,试问一个只知道用武力解决问题的人,如何去争天下,争皇位?他如何去靠取武力来了解民心所向,从而得到民心?打仗,项羽确实是一个高手,但是这天下,还非得是一个文武双全,用得计谋之人才能久坐。原因三,民心。上面说到了,项羽只会武力得不到民心,为什么呢?举例来说吧,项羽在起义中多次采用的是屠城的方式,那么多无辜的秦国子民究竟犯了什么罪,竟然惹来如此杀身之祸!如此得到的土地,得到的不过是一座城池,一座城池的建筑,人民如何去爱戴他,推举他?从他火烧阿房宫也可以看出,他根本得不到民心,项羽想要的东西只是靠古老笨拙又残忍的方式得来的,这和秦二世的暴政又有什么分别呢?我相信当时的秦国子民也是这么想的。原因四,不听谏言。有古文为据:韩生说项羽曰:“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见秦宫室皆已烧残破,又心思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韩生退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闻之,烹韩生。也就是说,项羽在屠杀咸阳城的时候不仅杀死了秦二世,还做了很多丧尽天良的坏事,让百姓们对他很失望,韩生就来劝项羽,项羽不听,韩生感叹道:"都说这楚人就像是带着帽子的猴子一样,原来真是如此啊!"项羽一听不高兴马上就杀了韩生。对于不听谏言的领导者,人们往往是不信任的,有人愿意站出来劝谏领导者是一件勇敢的事情,但是领导者不听取,到最后没人愿意站出来说真话,每个臣子说的都是一些阿谀奉承的话,那么这个组织离失败也不远了。以上就是我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 纯属个人观点 敬请谅解




项羽是楚国的名将后代,从小就习武,在打仗方面更是能手,作为名将的后代,在执掌军队这方面可以说是一员大将。在跟随自己的叔叔项梁从楚国地界起兵之后,他所带领的军队一直都是勇猛直前,与秦国的军队作战的时候更是一个人冲在最前面。但是这也是他的一个致命的弱点,有勇无谋说的就是项羽这样的人。而这样的性格更是导致了他最后的失败惨死。

在自己叔叔的带领下,项羽和刘邦的军队联合起来对秦军进行了围剿,并且顺利的打败了秦军的主力军队,而这个时候的秦国国都咸阳城可以说是空虚的,于是项羽就和刘邦约定谁先能打进咸阳城,最终是项羽打进了咸阳城,但是在进城之后他对秦国的参与势力进行大肆的屠杀,并且一味的抢劫和放火,而刘邦跟随在项羽的后面进入咸阳城之后就开始收拢秦国的军队,并且对那些受到惊吓的平民百姓进行安抚。

最终项羽是满载而归,收获了很多的物资和奇珍异宝,而刘邦则是收拢了大部分的秦国残余军队,在后来的楚汉之争中,项羽更是一股脑的横冲直撞,但是这个时候的他已经成为了整个楚国的统治者,作为统治者不应该去前线作战的,所以为什么说项羽这个人只适合做一个将军。最终项羽被自己的自负所害死,而刘邦则获得大胜。

项羽兵败的原因是什么

项羽失败的原因有一下几个方面:

1、项羽没有建立巩固的后方,在战略上处以被动地位。如他灭秦后就往东走,有人劝他留在关中可以建都成就霸业,他不听劝,建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失却了关中宝地;

2、项羽在推翻秦朝统治后,封立十八个诸侯王,把统一的中国倒割据分裂来,又回到了初秋战国时间的大混乱之中,这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大统一的趋势,必然会导致失败;

3、残暴无比,多次屠城,滥杀无辜,失掉民心。尤其在巨鹿大战中获得大胜后,活埋二十多万已经投降的秦军,激起了关中秦民的愤慨,他虽然在军事上胜利,但政治上却大败;

4、轻视贫寒出身的人,不懂得如何使用有才能的谋士良将;

5、奖罚不明,让跟随他的将士寒心。

在高祖建立汉朝的过程中,他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应该就是楚霸王项羽,古人曾说,项羽的神勇,千百年来再没有第二个人可比。在灭秦的征途中项羽靠着自己能征善战的本领和无人能敌威猛,使得秦军连连战败,最终平定咸阳。他虽然已经统一天下,却并没有称王的野心,只愿回到家乡做一个西楚霸王,而打下来的土地,他都封赏给了一路追随着他的下属和各方诸侯,经过连年战争,天下本就已经四分五裂,百姓流离失所,项羽却没有认识到当时的情况,只是目光短浅的盘踞在一方。

项羽为人刚愎自用,不愿意相信身旁亚父范增的劝诫诛杀刘邦,而是将刘邦打发到遥远的汉中地带将那里画地为牢,将刘邦困拘一地不得东出。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刘邦早已有了一统天下的野心,刘邦得到韩信相助后一举东出开启了与项羽之间的争夺天下的拉锯战。

两军在签订鸿沟和议之后,刘邦突然中途撕毁了合约,他率兵奇袭项羽。在韩信和彭越相助之下,60万大军将项羽逼至垓下。在垓下,项羽自己的残部与刘邦部队展开了一场厮杀,最终一路逃到江东在乌江边自刎而死。

回顾垓下之战,我们可以总结出,项羽兵败的主要原因。第一个原因,史记中曾记载,在鸿沟之约后,项羽解而东归。为将者,最不应该没有了解到对方敌军的真正动机,就放下了自己的戒备之心,导致没有为后来的战事做好充分的准备,没有及时联系楚军后方导致后勤补给难以供应。这是项羽为将者犯的第一个重大的错误。

第二点,韩信曾经追随过项羽,是项羽的部下,对项羽的为人有充分了解,但是项羽却没有认识到韩信的真正实力,他盲目自大,将营帐驻扎在了垓下,妄想在此以少量兵力战胜韩信,重写当初巨鹿之战和彭城之战的辉煌历史。就因为他盲目轻敌,导致错信了韩信的调虎离山计,中了埋伏,导致全军大败。

试想,若当时项羽清楚韩信的实力,能够认识到自己军队方面的不足,没有在垓下驻兵而是直接过江东获取到后方的粮草和补给,那么或许历史将会被重写。

而项羽在垓下大败之后,他的主力军几乎被全部歼灭,剩下的部队已经没有余力与刘邦的部队抗衡,此时刘邦的军中再唱起楚歌,使项羽身边的将士以为楚地已经被刘邦占领,军心涣散,纷纷逃离。此时项羽可以说是败局已定。而在整个垓下战役的过程中,项羽做的唯一正确的决定,应该也就是率着800个骑兵,趁夜逃出包围。刘邦军发现项羽逃跑后,急忙派着灌婴率兵前去追击。

此时的项羽已经料想到自己不能够脱身了,于是就跟率领的部下说,从我领兵之日起到如今,已经有八年的时间了,这中间经历了大小70余场杖,但凡是跟我交过手的敌人都被我打败了,而今天我被困在这个地方,并不是说我不会打仗了,而是因为天要亡我了。

项羽从江东,率了8000子弟过江,再返回时只剩下26人,到了乌江边,亭长曾经劝过项羽,将这个26人留下,独自过江,这应该是当时能够保全项羽性命最合理正确的建议。

但是项羽但骨子里却有一种江东男儿的血性,他宁愿和26名江东子弟,战死在乌江边,也不愿意溃逃回江东,面见家乡的父老乡亲。

项羽的战马,追随项羽南征北战,直到临死之际,项羽因为不舍得将马杀死,于是转送给了乌江亭长,自己下马与汉军交战,接连斩杀汉军百余人,自己身上受了大大小小十几处伤口。

此时刘邦手下的一员大将,吕马童也在与项羽交战人员之列当中,他曾经是项羽帐下的将军。而今两人相见,项羽兵败走到末路,见到吕马童,长叹一声说:“既然已经遇到了故人,那我今日就将头颅赠送你,让你去领功了去吧。”说完项羽自刎而死,吕马童拿项羽的头颅,刘邦封他为中水候。

就这样,一位血骨铮铮的英雄,最终在残酷的战争中以悲剧收尾。

小编认为,作为君主,项羽这个决定无疑是错误的,他如果能听从亭长的建议,返回江东重新整肃军队,再与刘邦一战未必不会取胜。但是作为江东子弟中的一员,他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也让后世交口称赞。




项羽虽然勇猛过人,为人豪气,有大将之风范,然而却不能知人用人,后者无疑是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

灭秦之后,项羽越来越自负,越来越不听身边的人对他说的话,尤其是范增的话,才导致后来令人唏嘘不已的结局。



,在鸿沟之约后,项羽解而东归。为将者,最不应该没有了解到对方敌军的真正动机,就放下了自己的戒备之心,导致没有为后来的战事做好充分的准备,没有及时联系楚军后方导致后勤补给难以供应。这是项羽为将者犯的第一个重大的错误。

韩信曾经追随过项羽,是项羽的部下,对项羽的为人有充分了解,但是项羽却没有认识到韩信的真正实力,他盲目自大,将营帐驻扎在了垓下,妄想在此以少量兵力战胜韩信,重写当初巨鹿之战和彭城之战的辉煌历史。就因为他盲目轻敌,导致错信了韩信的调虎离山计,中了埋伏,导致全军大败。

最根本原因是性格上韧性不足,人家刘邦败一百次都可以东山再起,项羽败一次就自杀了,让人很无语,这也给我们提了个醒:万事要学刘邦,只要不死奋斗不止!毛主席也说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一、缺乏谋略和视野,不具备政治家

读 司马迁《史记》得知: 项羽,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吴中子弟皆惮之"。其志向博大高远。他很讲信义,只因允诺了项伯"善遇"刘邦的进言,他不顾亚父"示之者三",于鸿门宴上放走了罗网中的刘邦。当兵败乌江时,他拒绝登上乌江亭长的救生船,面对身后的丛林干戈,他笑对死亡,气概何其豪迈。英雄项羽最终自刎死掉了......耳畔怆然响起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折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至死将失败的原因归之为时运不济。然而,真的只是时运不济使然吗?

有人说:项羽最大的失误,就是在鸿门宴上未听从谋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归山,招致最后的失败。这一失败看出项羽是一个在政治上看不清方向认不清真假的人,又在险境中不能急中生智,化险为易的人,怎么能领导众人走向成功呢?

二、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

1、目光短浅、自满自得 足勇少智、缺乏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

细读史书可知,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却目光短浅;爱慕虚荣,不乏自满自得的小农意识;凡事勇在先,智在后,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这就决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咤风云的将军,却不具备一种帝王的胸怀。他真正的失误不在于杀没杀刘邦,而是误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点上,就算他于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以后也一样会败于张邦、王邦、李邦。

2、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且看一下《史记》中的几个小片断:

新安。章邯率部归降。项羽不是对降兵善加督导,化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新丰鸿门。闻刘邦欲关中称王,项羽大怒,欲以四十万大军击压刘邦十万军。刘邦恐,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卑曲称臣,高颂项王。项羽显然沾沾自喜,颇以为得意,遂听从项伯言而"善遇"刘邦。这就有了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而"项王默然不应"的千古遗憾。

入关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令"秦人大失望"。

既灭秦。有人劝说项羽:"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此时却心怀东归意,说:"人富贵了不回归故乡,就如同穿着好衣服在夜里行走一样,谁能知道呢?"劝者见项羽目光如此短浅,不由意冷心灰,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闻之,大怒,"烹说者"。

项羽的性格弱点贯穿了一生的始终,他似乎并无意加以改变,这对一个有着远大抱负和理想的英雄来说,是他的致命伤。他的成长过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长史,却忽略了对更高层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