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和做了什么,才让朱元璋对他放心?

我们国家上下5000年历史悠久,大部分人在上学时期只能在课本中获得有限的历史知识,实际上,历史是一个广阔无边的海洋,里面蕴含着无限的故事和奇闻异事。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汤和做了什么,才让朱元璋对他放心?的历史内容,来探索这个海洋中的一部分历史。

汤和做了什么,才让朱元璋对他放心?

朱元璋大杀功臣的原因简单明了。他无论是先立的太子朱标,还是后来立的太孙朱允炆,都为人仁厚、性格偏软,这让朱元璋对他们继承皇位后的能力和决心产生了担忧。为了确保自己死后子孙后代的江山能够永固,朱元璋决定铲除一帮具有战功的老臣,防止出现类似陈桥兵变的情况,避免像赵匡胤那样有人篡位。

有一次太子朱标进谏称:“陛下,您杀戮太多的大臣,恐怕会伤害君臣之间的和谐。”朱元璋沉默许久,没有作声。第二天,朱元璋召见了太子,将一根长满刺的荆棘扔在地上,并命令太子去捡起来。

太子面对满是尖刺的棘杖时,陷入了困惑和为难之中。朱元璋看着太子的犹豫,说道:“这根荆棘,你拿不起来吧?我已经将刺磨干净了,难道不好吗?现在,我杀害的那些人,都是将来可能威胁到你做皇帝的人。我将他们除去,是为了给你创造一个更加安稳的王朝,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我所做的,是为你的未来福祉着想啊!”

朱元璋的话打动了太子,他明白了朱元璋为何要铲除那些旧臣的考虑和意图。朱标从这个例子中也看到了父皇对自己的期望和考验。他明确了自己作为太子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使命,他愿意为了继承皇位而付出艰辛努力,并为保卫家族江山的长治久安贡献自己的力量。

朱元璋之所以要除去那些可能威胁到朱标的人,是他对太子的信任与考量之一。朱元璋深知权力是脆弱的,他希望自己的后继者能够在缺少威胁和竞争的环境中成长,以更好地保持王朝的稳定。对于他而言,杀掉那些可能会造成内乱的人,无疑是为了维护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

尽管朱元璋的做法被人们称作残酷和冷酷,他的目的却是为了保护子孙后代,确保江山永固。他深信,只有通过这样的手段,才能把国家的前途和未来交到可靠的手中,让中国人民得以继续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朱元璋的决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一种政治的考量和权谋,虽然残忍,却是出于国家利益和民族团结的需要。

无论如何朱元璋的统治确实使得明朝在他的带领下达到了辉煌的巅峰。他的恪守原则和深思熟虑的做法,为中国带来了长年安宁的时光,奠定了明朝百年盛世。朱标作为朱元璋的太子,经历了这一切,也从中领悟到了一个君主对于国家和政权的责任和抉择的重要性。

最终朱元璋通过铲除旧臣,以确保自家子孙后代的江山永固,为明朝的繁荣和稳定铺平了道路,同时也教育了朱标理解一个君主在保卫国家和民族利益时所需付出的代价和努力。这一局面也为明朝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朱元璋说:“这根荆棘你拿不起来,我替你将刺磨干净了,难道不好吗?现在我所杀的人,都是将来可能威胁到你做皇帝的人,我把他们除了,是在为你造莫大的福啊!”

本来,汤和也属“荆棘上的刺”,在必杀之列,可因为他的机警和自律,能急流勇退,不贪恋权势,所以保全了自己和家人。其自保“经验”可圈可点,不无“考古”价值。

他对朱元璋有拥戴之功。他早年和朱元璋一起在郭子兴麾下效力,比朱元璋的资格还老一些。后来朱元璋脱颖而出,逐渐成为首领.

其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将领看到朱元璋当老大,难免心里不服气,而汤和虽“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在关键时刻,他率先承认朱元璋的领导地位,这份功劳,朱元璋是一直认账的。

他不争功,能以平常心对待不公待遇。打下江山大封功臣时,朱元璋故意降汤和一等,找个岔子只封他为侯,而其他同等条件的人都封为公的爵位。

他却很谨慎,从不发牢骚,不怨天尤人,继续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地伺候皇上,并及时向皇上作出诚恳而深刻的自我检讨,这才被宽恕,几年后进封为信国公。

汤和识相知趣,迎合皇帝的心思以自保。《明史·汤和传》记“帝春秋浸高,天下无事,意不欲诸将久典兵,未有以发也。”也就是说朱元璋对掌握军权的老臣开始不放心了,汤和就投其所好,与其等他“杯酒释兵权”,不如自己主动急流勇退.

于是,在众多高级将领中第一个自请解除军权,“和以间从容曰:‘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帝大悦。”立马拨款为汤和在凤阳老家造房,让他衣锦还乡。

回家后他又低调做人,从不以功臣自居,并且束缚子孙家奴,遵守法纪,善待乡邻,不授人以柄。他知道,朱元璋的耳目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他的监视,他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报到朱元璋那里.

因而他就整天吃酒下棋,游山玩水,含饴弄孙,从不结交地方官和乡绅,不谈国家大事,给人一副只贪图享受别的事一概不管不问的印象。让朱元璋非常放心。

就这样,他令人难以置信地活到了洪武二十八年,以七十岁的高龄而逝,是明初少有的几个能善终的老臣,死后追封为东瓯王,谥襄武,可说是备极哀荣。

朱元璋是铁了心要杀尽所有功臣的,天网恢恢之下,汤和能成漏网之鱼,确实是个历史奇迹。可见,《明史》里说汤和“沉敏多智数”,绝非溢美之辞,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成了个“异数”。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农历正月初一,汤和到京师给朱元璋拜年时,得了急症,不能说话。朱元璋即日亲临探视,长久叹息之后,让他返回故乡。待汤和病稍好一点时,朱元璋又命人将他接到京城,让他坐车进入内殿,设宴慰劳,关怀备至,并赐黄金、布帛、御膳、法酒等等。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汤和病情日渐加重,不能站立。朱元璋想见汤和,便命他坐车前往觐见,朱元璋用手抚摸汤和,与他详细叙谈家乡故旧以及这些年来兴兵的艰难。汤和已经不能对答,只是不停地叩首。朱元璋见此情形,泪流不已,厚赠黄金、布帛作为丧葬费用。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八月,汤和病逝,终年七十岁,朱元璋下诏追封汤和为东瓯王,谥号襄武。敕葬安徽蚌埠曹山南麓。

本文总结了关于汤和做了什么,才让朱元璋对他放心?的全部内容。如果你对历史人物感兴趣,并且想要深入了解更多有关历史的相关内容,我们强烈推荐您关注我们的论剑历史网。我们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源,包括历史人物的传记、历史事件的详细描述以及历史文化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