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们在上学期间学习历史,但其实历史的领域非常广阔,除了课本上的知识外,还有许多有趣的历史故事等待我们去发掘。今天我为大家整理的是关于克努特大帝做了什么?他是怎么让丹麦变强的?这一历史内容的详细介绍。
克努特大帝做了什么?他是怎么让丹麦变强的?
《爱尔兰编年史》中对于古代异教徒的称呼
在《爱尔兰编年史》中,人们对于古代异教徒常常使用一些特定的称呼来形容他们,与本地居民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称呼包括“噶依尔”、“外乡人”、“北方人”和“丹人”。然而,这些称谓并没有准确地反映这些人的实际起源地,仅仅是根据他们的相貌或来自哪个方向的推测而命名而已。
这些异教徒常常被视为与本地居民存在巨大的不同,因而被冠以“异教徒”这个含贬义的称呼。另外,由于对他们的恐惧,人们也称他们为“巨人”,以表达对他们强大和威胁的感受。
对于这些异教徒的称呼也存在一定的歧视和偏见。他们被称为“噶依尔”或“外乡人”,暗示着他们与本地居民有着显著的区别。然而,这种称呼并未考虑到他们的实际起源地,仅仅是基于他们与本地人的差异而给予的。
一些异教徒被称为“北方人”或“丹人”。这两个称谓暗示了他们来自北方,或者与丹麦相关。然而,这些称呼并没有区分他们的具体来源,仅仅是基于他们的相貌或其他特征而称之为如此。
直到11世纪人们才开始使用词根“维京”来形容这些异教徒。这个词根来源于古诺尔斯语,是斯堪迪纳维亚诸国的古语。然而,在不同的语境下,“维京”一词所侧重的意义有所不同。有时,它指的是掠夺者和海盗,有时则指的是探险者和贸易商。
及至11世纪,“维京”(viking)作为词根,才出现于古诺尔斯语(斯堪迪纳诸国的古语)之中,但在不同的语境下其所侧重的意义有所不同。
在《克努特挽歌》中,作者称克努特的军队为víkingar,以突出其凶猛;该词亦在11世纪的如尼石刻上出现过,用以描述那些在海外劫掠、在家乡受到尊崇的勇士(不过,当地的小混混也偶尔能够混上这个称呼)。
到了13世纪,在《冰岛人萨迦》中,该词被用来指海盗,但这个词在西欧中世纪文献中的使用并不普遍。19世纪,伴随着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维京人”一词才在斯堪的纳维亚得以广泛使用。
1807—1808年,近代英语中才第一次收录了这个词;1828年沃尔特·司各特爵士(Sir WalterScott)推出《海盗》一书,此后该词再度流行开来。
现在“维京人”这个词汇,已经脱离的古早时期的略带贬义的色彩,成为一种描述勇猛强悍、富于冒险精神或者放浪恣肆生活状态的代名词。
在历史上,获得过这种称号的西方君主虽然不说是屈指可数,但也是十分有限,一般只有取得过确立民族、开创国家之类的伟业,才能被冠以此称号。
北海之王克努特,就是这样一位“大帝”(KnudThe Great),而他之所以能获得这样的称谓,主要功绩有以下四点:
4.其在位期间,基督教在北欧国家更加深入地传播,克努特亦因此获得欧洲其它国家认同。在克努特的统治下,北海大帝国成为了当时北欧地区的霸主,整个北海成为了帝国的内海。
包括诺曼贵族(北欧海盗罗洛的后代)、法兰克卡佩王朝在内的西欧国家,都与其建立过协约以保证不被其侵犯,同时也与其有着密切的商业贸易往来。
丹麦王室的第一位君主是老王戈姆(Gorm theOld),他在10世纪上半叶统治丹麦,958年葬于日德兰半岛东部的耶灵(Jelling)。
他的儿子“青齿王”(又名“蓝牙王”,因为爱吃蓝莓导致牙齿被染色而得名,现代蓝牙技术以他的名字命名)哈拉尔德一世(Harald theFirst)继位后亲自率领海盗船侵袭周围一些国家,不仅统一了丹麦,而且征服了挪威,成为丹麦、挪威两国的国王。
从公元950年起,哈拉尔德逐渐改变了丹麦人信仰奥丁神的习惯,使丹麦人皈依了基督教。他在耶灵立下了一大一小两块墓碑,分别用来悼念自己的妻子和父母。
“哈拉尔德国王下令为纪念父亲戈姆和母亲翠拉而立此碑。哈拉尔德征服了整个丹麦和挪威,并使丹麦人成为基督教徒。”
与哈拉尔德与其父亲的和睦关系不同,其子斯文与其关系到最后势同水火。父子之间的矛盾,最后演化为为战争,哈拉尔德被暗箭射中身亡。
斯文(SvendForkbeard),历史上被人称为“八字胡王”,他首先再次打败了挪威人,然后连续几年向西方派遣人手。
1013年,斯文彻底征服了英格兰,占领了伦敦。但是好景不长,次年他便因为从马上坠落身亡,英格兰人再度夺回了王位。
1016年,斯汶之子卡努特(Knud theGreat)率领丹麦人和挪威人的200支舰船组成的联合舰队征服了英格兰全境,登上了英格兰王位,他的兄长则继承了丹麦王位。
1018年,其兄丹麦王哈罗德死后无嗣,1019年卡努特即丹麦王位。1028年击败挪威和瑞典,成为挪威国王,并占领瑞典南部地区,至此,卡努特建立起包括丹麦、英格兰、挪威、苏格兰大部和瑞典南部的“北海大帝国”。
虽然在12世纪中叶之后,丹麦在瓦尔德家族的治理下再次强盛起来,但是由于信仰的转变,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从劫掠转为商业贸易),其很难再像克努特建立的北海大帝国那般,成为左右整个北欧,乃至影响整个欧洲的一方霸主。
他先是解决了丹麦王国的分崩离析的风险,而后又扩展了帝国的版图,同时还立下了法典规范臣民的行为,为后世丹麦变成封建君主制度的国家奠定了基础。
丹麦这个原本由维京海盗,或者可以称作“海上游牧民族”的国家,在他的统治下从酋邦制度下凝聚成了一股力量,第一次有了民族国家的雏形。
通过类比成吉思汗——将“住在毡帐中”的草原游牧民,转化为一个团结的蒙古族,并且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的庞大帝国——所做的一些改革,我们可以发现,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原本和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中古时代建立的一些王国一样,丹麦虽然顶着“王国”的名号,但其实本质上还是松散的酋邦制度。
斯堪的纳维亚人的首领们,从处于弱势地位的人们那里收取贡赋,反过来又通过向扈从馈赠礼物赢得社会地位,获得他们的拥戴。
如果礼物不好筹措,首领们便会武力掠夺。在后来的萨迦文学中,强悍的首领被刻画成“赠镯者”,他们赠送银镯给他们的扈从,以此确保和酬谢他们的忠诚。
在这种制度之下,缺乏中央集权,国王必须要和诸如“Jerl”、“Eerl”(类似于“伯爵”)之类的领主们搞好关系,才能够在夏季集合起足够的力量,驾船出海进行武力掠夺。
克努特从即为之前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他舍弃了丹麦的继承权,同意前往正处于动荡之中的英格兰,继承王位。
只因为,英格兰地区的土壤更加肥沃、适宜耕种。同时定居在该地已有200余年的维京人,或从事农业、或进行商业贸易——有着比较稳定的谋生手段。
凭借占据英格兰,克努特选拔并且训练了一批几乎完全脱产的战士,拥有了一只忠于他的“禁卫军”,正是倚靠着完全由职业战士组成的军队,他才能够在日后取得建立北海大帝国的伟业。
同时,为了削弱各地领主的权利,除了推广“一神教”的基督教信仰取代崇拜奥丁、索尔、弗雷等北欧神明的“多神崇拜”之外,克努特还将原先的“领主赠镯制”进行了改造,演变成了一种在后世(12世纪)被称为“莱当”的、具有中央集权特性的军事徭役制度。
“莱当”又可以被称为“莱当船”,因为“莱当船”本身就是国王治下农民的徭役。而且每个村落的农民不但要交付船只,还要配齐26名桡手,一起到军队之中服役。
为了维护法典的权威,他在教堂圣坛前杀了企图叛乱的乌尔夫伯爵(他的妹夫)后,向教堂和他的妹妹支付了一大笔罚款。
而为了鼓励人民修养生息,在其统治期间,他大多数时间都居住在英格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号召丹麦人前往土地肥沃的英格兰殖民居住。同时,他建立的北海大帝国同西欧许多封建统治者缔结了合约,以放弃掠夺为代价,换来了商贸的繁荣。
时至今日,丹麦这个国家虽然已经不再引领世界潮流,但是它的幸福指数在世界上依旧数一数二,其实与这段“祖上阔过”的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
从一位到海外“就藩”的王子,到成为北海大帝国的君主,在克努特统治的20余年内(1016-1035),这个帝国是北欧地区无可争议的霸主,许多西欧沿海国家都要向其缴纳“丹麦金”来换取和平。
北海大帝国的强大,在于克努特将尚处于散漫的酋邦文明阶段的丹麦人,凝聚成了“一股绳”;而在克努特死后,北海帝国迅速衰落也与其分封的诸子,再次造成国家分裂有关系。
关于克努特大帝做了什么?他是怎么让丹麦变强的?内容就是这些了,是否有帮助到你呢,如果觉得还不错的话,欢迎您继续关注我们论剑历史网,之后我们会一直为大家带来更多有趣精彩的历史相关内容,不要错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