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炎即位之初,在仇士良等人的劝说下,将文宗的杨妃、陈王李成美、安王李溶等潜在的政治对手赐死。在开成五年(840年)八月为文宗举行的安葬典礼上,仇士良又把枢密使刘弘逸、薛季稜杀死,以解除对李炎构成的威胁。
《新唐书》卷207《仇士良传》:初,庄恪太子薨,杨贤妃谋引安王,不克。武宗已立,士良发其事,劝帝除之以绝人望,故王、妃皆死。
《旧唐书》卷18《武宗纪》:陈王成美、安王溶殂于邸第。初,杨贤妃有宠于文宗,而庄恪太子母王妃失宠怨望,为杨妃所谮,王妃死,太子废。及开成未年,帝多疾无嗣,贤妃请以安王溶嗣,帝谋于宰臣李珏,珏非之,乃立陈王。至是,仇士良立武宗,欲归功于己,乃发安王旧事,故二王与贤妃皆死。
《旧唐书》卷18《武宗纪》:八月十七日,葬文宗皇帝于章陵。知枢密刘弘逸、薛季稜率禁军护灵驾至陵所,二人素为文宗奖过,仇士良恶之,心不自安,因是掌兵,欲倒戈诛士良、弘志。卤簿使兵部尚书王起、山陵使崔稜觉其谋,先谕卤簿诸军。是日弘逸、季稜伏诛。
李炎读书虽然不如文宗,但更能知人善任。在即位当年(840年)的九月,召素有干才的淮南节度使李德裕入朝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门下侍郎。他有志于革除弊政,能面对现实,对李德裕极其倚重。君臣二人在会昌年间内忧外患交织的时刻,能够沉着应对,度过难关。
《旧唐书》卷18《武宗纪》:(开成五年)九月,以淮南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李德裕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寻兼门下侍郎;以宣武军节度使、检校吏部尚书、汴州刺史李绅代德裕镇淮南。
会昌元年(841年),宰相李珏、杨嗣复被罢相贬往外地,李炎本来已经下诏将二人处死,但在李德裕的强烈请求下,将二人赦免。仇士良企图煽动禁军驱逐李德裕,但被李炎震慑。仇士良惶惑不自安,在会昌三年(843年)以老病为由提出退职,李炎顺势解除了仇士良的军权。仇士良退职不久,就在自己的府邸死去,这样,李炎暂时剪除了宫中的宦官势力,加强了皇权。
《新唐书》卷207《仇士良传》:帝明断,虽士良有援立功,内实嫌之,阳示尊宠。李德裕得君,士良愈恐。会昌二年,上尊号,士良宣言"宰相作赦书,减禁军缣粮刍菽"以摇怨,语两军曰:"审有是,楼前可争。"德裕以白帝,命使者谕神策军曰:"赦令自朕意,宰相何豫?尔渠敢是?"士乃怗然。士良惶惑不自安。
李炎早在做藩王时,便已迷信道教,勤于“道术修摄之事”。到他即位后,马上召道士赵归真等八十一人入禁中,在三殿修建金箓道场。李炎还亲自前往三殿,在九天坛亲受法箓。即使臣下上疏劝谏,他也置于一旁。
《旧唐书》卷18《武宗纪》:帝在藩时,颇好道术修摄之事,是秋。召道士越归真等八十一人入禁中,于三殿修金箓道场。帝幸三殿,于九天坛亲受法箓。右拾遗王哲上疏,言王业之初,不宜崇信过当,疏奏不省。
与文宗不喜声色歌舞不同,李炎经常骑马游乐,还常常带着宠爱的王才人到教坊饮酒作乐,与乐人谐戏,就好像百姓家的宴席一般。但他并没有沉湎游乐中,声色自娱过程中他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