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月明》朱棣救下铁铉,查办贪腐案,两人是关系非常好的,但是历史上朱棣铁铉最后却反目成仇,互相都想杀对方,最后朱棣杀了铁铉,这是为什么?朱棣为什么要杀铁铉?朱棣铁铉为什么反目?
朱元璋欲擒故纵,将朱棣夺爵下狱,演的一手苦肉计几乎骗过朝野,趁着贪腐官员放松警惕之际骤然收网,大破“空印案”......从燕王朱棣受命开始查办此案时,铁铉一直追随左右,他以对于案件性质的准确判断、在严刑拷打下无所畏惧的表现,成为最出彩的剧集中“配角”之一,朝野上下都将铁铉视为燕王的心腹与死党,然而若干年后,朱棣确险些命丧铁铉之手!
从燕王死党到与朱棣公然反目甚至痛下杀手,中间发生了什么?
铁铉(1366年—1402年),字鼎石,今河南邓州人。祖上是色目人(一般指来自中亚,西亚、等地在元朝定居下来的民族及其后裔),这也是为什么剧中河南提刑按察使司为抓捕铁铉发布的《海捕令》特意表明“色目人”的原因所在。
铁铉由国子生被选授礼部给事中,后来调任至都督府(明朝掌管军事的主要机构)判案断事,由于他性格正直、性格果决、才思敏捷,很多陈年的疑案、难案,铁铉都可以判的明明白白,逐渐得到明太祖的赏识与嘉许,从朱元璋为他赐字“鼎石”就可见一斑。
在剧中,铁铉被塑造成视朝廷礼法为至高准则,直言晋王先于其兄秦王上马、直谏朱棣带领锦衣卫查案、办案“宁枉勿纵”,正是对他刚正不阿的反应与刻画。
朱标之子、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铁铉被派往山东任参政之职,也许此时朱允炆和铁铉自己都不曾聊到,正是这个人事任命,最终让铁铉在明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几乎断送了燕王朱棣的性命......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由于当时明朝各地藩王实力过于强大,颇有“上马管军、下马官民”的意味,在自己的封地俨然“土皇帝”一般,已经严重威胁到皇权。朱允炆听取兵部尚书齐泰和太常寺卿黄子澄的建议,开始着手削藩。
从洪武三十一年八月至第二年六月的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建文帝先后削除了周、湘、齐、代、岷五个亲王的藩王爵位,废为庶人......曾经靠装疯卖傻逃避侄子削藩的燕王朱棣,眼看自己的藩王兄弟们一个个幽禁的幽禁、流放的流放、自焚的自焚,终于和自己的侄子撕破了脸面
建文元年(1399)的七月,朱棣起兵反抗朝廷,为了将自己塑造为“正义之师”,他援引朱元璋在《祖训》中说的:“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的训示,指则齐泰、黄子澄变乱祖宗法制,自己起兵是为了“清君侧”。
此后燕军在与南军(中央军)的作战中胜多负少,先后击败长兴侯耿炳文、曹国公李景隆统帅的大军,当燕军冲出河北,济南城就成为朱棣“靖难”路上的一个关键战略目标,毕竟只有攻取济南,燕军才能够解除后顾之忧。
此时,原本为李景隆大军筹措粮草的铁铉,在南军大败后一路收拢残兵败将,一路赶回赶往济南,在城中与指挥使盛庸兵合一处,二人联手指挥城中军民全力固守城池。朱棣率大军军兵临济南城下,令人用箭将一封劝降书射进入城内,铁铉见信后随即将《周公辅成王论》作为回信射出。
铁铉此举正是奉劝朱棣要效法辅佐侄子治理天下的周公,忠心辅佐侄子朱允炆。燕王见劝降不成,下令大军攻城。但攻城进展极不顺利,燕军只好将济南重重围困。由于攻城三个月毫无进展,燕军计划掘开黄河大堤,引黄河水灌城。
铁铉得知后,决定诈降之计诱杀朱棣。他先是命人在济南城门中隐秘的装上重达千斤的铁闸,而后让守军故意表现出萎靡畏战的情绪,并让济南城中的老者作为信使出城向朱棣请降,为了消除朱棣的戒心,他还命人将城墙上所有的守城器械全部撤下。
因为“投降”的戏码已经做足,再加上求胜心切,朱棣竟然相信济南是真的要降了。他命大军后退十里,仅带着已对侍卫骑马入城受降。当朱棣行至济南城的西门(即泺源门)时守城士卒突然高呼"千岁到",预先的放在门拱上的铁闸落下,但遗憾的是仅仅砸中了朱棣的马头,大惊失色的燕王急忙更换马匹逃回营中,幸免一死。
回到营中的朱棣大伟震怒,他下令调集燕军中的数门大炮轰击城墙,危急时刻,铁铉新生急智,命人将明太祖的画像悬挂在城头,又书写大批朱元璋神主灵牌放置在城墙垛口。由于朱棣正是打着“维护祖制”的名义起兵南攻的,燕军不便开炮,济南城得以保全。
济南之战又回到拉锯相持的阶段,燕军由于久攻不下,将士身心俱疲,铁铉看准时机,在城中招募壮士组成一支奇兵,转守为攻取得一场胜利。由于形势已对燕军极为不利,朱棣只得听取姚广孝的建议,暂时回师北平,再做打算。
在燕军后撤的过程中,铁铉与盛庸出兵追击,乘势收复之前落在朱棣手中的德州等县。济南保卫战,是朝廷在“靖难之役”中取得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场大胜。建文帝大喜,他派人前往济南劳军,还提拔铁铉为山东布政使,又加兵部尚书衔,封盛庸为历城候、平燕将军,南军也得以重新进至德州与沧州一带。
建文四年(1402年),燕军再次南下进攻山东,由于此前在铁铉手下吃了大亏。朱棣选择绕过固若金汤的济南,攻破徐州,向南直抵灵璧,再此全歼何福、平安所率的南军主力,仅何福一人单骑逃走,平安以下四十名战将与监军宦官全部做了俘虏。
自此之后,燕军又击败了盛庸所部、突破淮河防线,之后再也没有收到像样的阻击,最终攻占京师,建文帝朱允炆在一场大火中下落不明,朱棣自立为帝,改年号永乐。
称帝之后,朱棣想起险些命丧铁铉之手,自然恨得咬牙切齿。燕军北上再攻济南,铁铉死守不肯投降,但终因寡不敌众,城池被攻破,铁铉被押送到京师。
蔡东藩《明史演义》记载,铁铉上殿时,朱棣让他下跪称臣,他不仅立而不跪,还对新皇骂不绝口。皇位合法性本来就存疑的朱棣当然听不得这些,盛怒之下,他令人割下铁铉的耳朵、鼻子,煮熟后塞入他口中,问他滋味如何?铁铉说忠臣孝子的肉有什么不好吃?由于仍不屈服,遂受磔刑(凌迟之刑)而死。
铁铉死后,朱棣令太监将铁铉的骨架置入滚烫的油锅内,指挥他们将骨架面朝自己。太监们手持铁器夹住骨架刚要令其转身,锅内热油飞溅而出,烫得太监们满地打滚,而骨架却立在油锅,依然背朝朱棣,傲然不动!
查继佐所著纪传体的明史《罪惟录》中记载:对群臣言,每称铉忠。意思就是朱棣痛恨铁铉,但是仍然欣赏他的忠义,在群臣面前加以称赞。自明代中叶起,官府开始华阳宫为铁铉塑像,此后山东百姓感念铁铉的不屈与忠义,在各地有许多“铁公”祠庙,祭奉铁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