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就有唐诗李杜宋词苏辛之说,这四位,代表着唐诗宋词的高峰。但是,这并不代表所有人都服气,对这种提法,不服气的大有人在。比如苏轼,在北宋时就是文坛领袖,苏门人才荟萃群星灿烂。但是,有千古第一才女的李清照就各种不服,李清照不但在词论里痛批苏门大才子黄庭坚秦观等骁将,对苏轼也是暗怼,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夸赞了苏轼“学际天人”,转口就说苏词“皆句读不葺之诗”,诗词都分不清,写什么写。
苏轼在北宋词坛,可以说是绝对的一哥,而李清照,也是绝对的一姐。但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一哥和一姐竟然没有一次交集,这也太奇怪了!虽然苏轼比李清照大47岁,但是,李清照出名很早,而才女凤毛麟角,苏轼不可能不知道。
苏轼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李清照不可能不知晓。何况,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按照李清照的率性,早就跑去找苏老头请教了。
按照苏轼的重才和好为人师,即使不见面,也会在文章诗词里对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指点一二吧。但是,翻遍苏轼文章诗词集,不着一字,这真的就奇了怪了。
其实,这是由两个因素导致的,一个是家族因素。李清照的丈夫叫赵明诚,公公赵挺之曾经做过宰相,跟苏轼一派属于对头。而李格非作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对于这层关系非常清楚,却还把女儿李清照嫁给了赵明诚,说明李格非已经背叛了苏门,自然也就不相往来了。
另一个因素就是李清照自身的因素,因为少有才名,当时在女才子中名列第一,所以对苏轼是各种不服,一直跟苏轼暗暗较劲,希望自己超越苏轼。这在当时,其实也就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因为她的性别已经决定了这种结果。北宋社会的大平台,不会让她跟男性平等竞争,比如她就参加不了科举考试,做不了官。
缺少了这些阅历,再有才的女子,天花板也不会很高。但这并不妨碍李清照的较劲,即使是苏轼死后,她也没有放弃这种追赶和超越。
苏轼有一首《菩萨蛮》,在当时评价甚高,被广泛传诵。李清照读了这首词,也是觉得写的特好。
苏轼的这首词是这样的:
作者:苏轼
湿云不动溪桥冷,嫩寒初透东风影。
桥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
人怜花似旧,花比人应瘦。
莫凭小栏干,夜深花正寒。
上片写景,冷冷微凉的美。云,潮湿,凝滞不动;溪桥,清冷,清冷。轻寒,如同东风的影子一般跟随着。桥下,流水发出长长的声响,一枝梅正开放,在皎洁的月光下发出淡淡的清香。寒,是清寒,香,是清香,美,是清美。
下片写情思。爱花的人,见了花就如同见了老朋友,这梅花,被人俊秀清瘦。一个人,还是不该独自靠着这小小的栏杆,寂寞啊寂寞,夜深了,那株梅花,在经受着这夜的清寒。
大家说,苏轼这首《菩萨蛮·湿云不动溪桥冷》写的好不好?确实好!情景交融,意境清美,难得的一首好词。
李清照虽然说好却不服,从小就读着这首词,一直想写一首超越,但一直不得要领。
18岁,李清照嫁给了当时的官场红人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夫妻琴瑟和谐,诗词唱和,神仙美眷。可是,不能老是在家唱和啊,赵明诚外出做官了,李清照留在家里。于是,相思,便一天天的生长起来了。
这一年的重阳节到了,西风劲吹,菊花遍地,李清照心头不由浮起王维的“遍插茱萸少一人”来。少这个人,自然是她日思慕想的赵明诚。
这一句诗跳出来不打紧,不知怎么就触动了另一根心弦,灵感来了,挡都挡不住。她立马蘸满浓墨,一挥而就,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问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