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与杜预相关的轶事典故?杜预留下了哪些作品?

杜预(222年-285年初 ),字元凯,魏晋时期军事家、经学家、律学家,曹魏散骑常侍杜恕之子。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杜预出身京兆杜氏。初仕曹魏,任尚书郎,后成为权臣司马昭的幕僚,封丰乐亭侯。西晋建立后,历任河南尹、安西军司、秦州刺史、度支尚书等职,与贾充等修《晋律》。咸宁四年(278年)接替羊祜出任镇南大将军,镇守荆州。他积极备战,支持晋武帝司马炎对孙吴作战,并在咸宁五年(279年)成为晋灭吴之战的统帅之一。战后因功进封当阳县侯,仍镇荆州。在战后仍讲武备战,兴建学校,督修水利,被时人称为“杜父”。 后被征入朝,拜司隶校尉,于太康五年闰十二月(285年初) 逝于邓县,终年六十三岁。获赠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成”。

  杜预耽思经籍,博学多通,多有建树,时誉为“杜武库”。他与张斐对《晋律》的注解,在当时有“张杜律”之称。其所撰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考释严密,注解准确,其中不乏自己独立的见解和精辟的论述,是《左传》注解流传至今最早的一种。他也是明朝之前唯一一位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之人 。

image.png

  个人作品

  杜预所撰写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30卷,是《左传》注解流传至今最早的一种,收入《十三经注疏》中。其《春秋释例》十五卷,其释例则援据《春秋》经传,与《集解》为一经一纬,互为表里。原书已佚,今本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清人孙星衍撰《校勘记》二卷。《春秋长历》一篇及《盟会图》《女记赞》等原书已佚。

  杜预所撰的《善文》50卷,是中国古代较早的一个散文选本。杜预还参与《晋律》的制订,曾作《二元乾度历》,《晋书·食货志》载其《陈农要疏》等多篇,表现了他多方面的才能。据《隋书·经籍志》记载,杜预的书保留到唐世,除上述诸篇外,还有《春秋左氏传音》3卷,《春秋左氏传评》2卷,《律本》20卷,《杂律》7卷,《丧服要集》2卷以及文集18卷。

  轶事典故

  左传癖

  西晋初年,外戚王济懂得相马,又非常喜爱骏马,而直臣和峤吝啬异常,爱钱如命,杜预时常把“王济有马癖,和峤有钱癖”挂在嘴边。晋武帝司马炎闻讯,问杜预:“你有什么癖好?”杜预回答:“臣有《左传》癖。”

  杜预颈

  在灭吴战争中,吴人最恨杜预,主要是因为他善于用兵,常常给敌人以致命打击。杜预有瘿病,吴人就给狗脖子上戴个水瓢,看见长包的树,写上“杜预颈”,然后砍掉,借以发泄对杜预的仇恨。

  势如破竹

  势如破竹,语出《晋书·杜预传》:“昔乐毅藉济西一战以并强齐,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著手处也。”指事情发展形势像劈竹子一样,头节劈开之后,下面各节就顺着刀势分开了。比喻今作战或工作节节胜利,势不可挡。

  将帅之风

  杜预本人没有什么武艺。《晋书》本传讲,他身不跨马,射箭不能穿透木札。但每有军事活动,朝廷都要召他参谋规划。他知彼知己,善于同敌人斗智。

  此外,杜预心胸宽阔,遇事能够顾全大局。益州刺史王濬是位七十多岁的老将,多年来一直在益州建造战船、培训水军,为战争做准备工作。平吴战争开始以后,王濬统率水军沿长江而下,所向披靡。到达荆州界内,按武帝的诏令,王濬攻下建平以后需受杜预指挥调遣,到秣陵后受安东将军王浑调度。但杜预十分尊重王濬,对诸将帅说:“如果王濬能攻下建平,则可顺流长驱东下,威名显赫,不应受我的制约。如果不能攻下建平,那么也没有理由去调度他了。”杜预没有利用自己职务给对方制造任何困难,还在王濬攻下西陵后去信表示:“足下能摧毁吴西边的屏障,便当直取秣陵,讨伐数世为患的逃寇,解救吴民于涂炭之中。再自江入淮,渡过泗水汴水,溯黄河而上,整军还都,这是旷世未有的盛事啊!”王濬大喜,向司马炎表呈杜预的书信。杜预的态度与益州水军率先攻占建邺有着重要的关系,也同王濬在长江下游的遭遇,成了鲜明的对照。在那里,指挥调遣水军的王浑,怕王濬夺得头功,对他百般刁难。就在王濬排除种种干扰占领建邺、俘获吴主孙皓之后,王浑还在攻击陷害他。和王浑相比,杜预的人品受到了人们的推崇。

  通达世情

  杜预在荆州时,多次送礼给京城中的权贵。他曾对别人解释道,这样作不是企图通过他们得到什么好处,只是希望权贵不要加害于他。

  化身大蛇

  《艺文类聚》及《太平广记》载有一事,指杜预为荆州刺史,镇守襄阳时,曾在居所内大醉独呕,被一小吏看到其化身为一条大蛇。

  不为陵谷

  史称杜预“好为后世名”,他常说:“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意指世事变迁,出自《诗经·小雅·十月之交》)。”平吴之后,他刻了两块碑,记述自己的功绩。一块碑沉埋在万山之下,另一块立在岘山之上,说:“怎能知道以后不会高山变成深谷,深谷变成丘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