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称霸之越王:勾践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2)

公元前475年(鲁哀公二十年,楚惠王十四年,越勾践二十二年,吴夫差二十一年);十一月越围吴、范蠡采用围而不攻的战略,令吴师自溃。范蠡时年61岁。

公元前473年(鲁哀公二十二年,楚惠王十六年,越勾践二十四年,吴夫差二十三年);年底,越灭吴,夫差自杀,范蠡时年63岁。

公元前468年(鲁哀公二十七年,楚惠王二十一年,越勾践二十九年);越王实现霸业,范蠡即泛舟五湖,时年68岁。

公元前465年,越王勾践卒,时年范蠡71岁。

公元前448年,范蠡卒,时年88岁。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无论身处逆境还是顺境,范蠡这个人都显示出了过人的智能。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里,处处可以见其过人才智。处逆境时,他劝勾践“持满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以地。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战败后,勾践听从范蠡、文种之计去吴国求和,通过贿赂吴国太宰使吴王赦免了越王,勾践夫妻入吴为人质。此时勾践欲将他更欣赏的范蠡留下治理越国,独自一人带着文种入吴为奴。但范蠡放着在越国“人上人”的日子不过,说“兵甲之事,种不如蠡;填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极力要求随勾践入吴。赴吴后,范蠡处处小心谨慎替君分辱、取得夫差信任,两年之后,越国君臣均能全身而反国。司马迁所撰的《史记・货殖列传》有载:“昔者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大意就是说他们返回越国后范蠡和他的老师计然辅佐越王勾践练兵治国,历经十年后越国富强。他们苦心等待时机,准备伺机报仇。终于公元前473年灭吴。范蠡后又助勾践挥兵北进、会盟诸侯,使他成为“春秋五霸”中成为的最后一位霸主。

我们知道唐代的房玄龄、杜如晦这两个人都是唐代著名的宰相。一个多谋,一个善断,被后世称之为“房谋杜断”,他俩合作,一起成就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而勾践的成功和范蠡的忠心辅佐也是分不开的。

励精图治,等待时机

在武王计划伐纣时期。一日,遇到了姜子牙,向他请教什么时候伐纣最好。姜子牙通过分析,认为纣王虽然昏庸,但商王朝的气数未尽,应该耐心地等待,到商王朝气数完全衰竭的时候再出兵,那样就容易取得胜利。武王采纳了姜子牙的意见。耐心地养精蓄锐、等待时机,一直等了十五年。十五年后,商王朝气数殆尽,武王出兵伐纣,果然势如破竹,大获全胜。这说明,耐心是成功的磨刀石;学会了等待时机,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范蠡回国后,与文种等为勾践制定了结好齐、晋、楚,表面卑事吴国,暗中积蓄力量和兴越方略。越国遭受战争创伤,田地荒芜,人口减少,生产受到很大破坏。

为使国家富强,勾践采纳了范蠡、文种提出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之策。要范蠡负责练兵,文种管理国家政事,推行让人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国家奖励耕种、养蚕、织布。尤其鼓励生育,增加人丁。规定男20、女17必须结婚,否则父母受罚;上了年纪的人不准娶年轻姑娘为妻;妇女临产前要报官,由国家派医官检查照顾;生男奖酒1壶、狗1条,生女奖酒1壶、猪1头;家有两个儿子的,国家负责养活一个,有三个儿子的,国家负责养活两个。

越王勾践从此苦心焦思,发愤图强,富民兴国。他还亲自耕作,与百姓同其劳;自奉极微,出不敢奢,入不敢侈;内修其德,外布其道;充实府库,垦其田畴;缓刑薄罚,省其赋敛;奖励生育,训练士兵。纳相国范蠡建议,选四达之地筑城立廓,以图霸王之业。先建小城,后建大城。于是人民殷富,社会安定,士民皆欲与报吴耻。志在灭吴的深刻用心,在范蠡、文种辅佐下,励精图治,发展实力,等待时机。

随着国家慢慢富强并迅速恢复生机的同时,勾践又采取许多办法麻痹吴国,恭谨事吴,贡献美女、玩好、方物、巧匠,以娱夫差,消除其对越的戒备;迎合夫差率精兵急于求霸之心,导吴北进中原,耗损其国力、军力,造成吴国内耗。勾践每年每月都会按时给吴国纳贡,使夫差始终相信他是真心臣服。继续贿赂吴太宰伯嚭。派出奸细刺探吴国的消息,散布谣言以离间君臣关系,使夫差杀害忠良。勾践又以越国遇灾为由,不时向夫差借粮,使吴国粮食储存减少,而越国则储备充足。探知夫差要建造姑苏台,勾践派人运去特大木料,说是“神木”,夫差非常高兴,扩大了姑苏台的设计,使吴国更加劳民伤财。勾践又施美人计,为夫差的姑苏台选送美女。其中有一叫西施的,不仅美貌无比,且有才识,是由范蠡在芋罗山上选得,并经过了训练。夫差得到西施,极其宠爱,以至言听计从。

伍子胥早已察觉勾践所作所为意在复仇,多次劝谏,不仅未被夫差接受,反而引起夫差的反感和怀疑。公元前485年,夫差为争霸而北上伐齐,伍子胥不赞成,指出越国才是心腹大患。夫差不听,继续伐齐,在艾陵之战中大败齐军,获胜而归,夫差十分得意,不久又听信了伯嚭的谗言,赐剑令伍子胥自尽,伍子胥死前说:“必取吾眼置吴东门,以观越兵入也!”伍子胥死后,吴王将政事交给伯嚭管理。勾践得知伍子胥已死,拟起兵伐吴,范蠡认为时机未到,还需等待。

周敬王三十八年公元前482年(勾践十五年)春,吴王夫差率全国精锐部队北上黄池会盟诸侯,国内只留下太子友和老弱兵卒守卫。越王勾践想乘吴国国内空虚之机出兵攻吴。范蠡认为时机未到。他分析说:“吴王率精兵北上会盟,国中空虚,太子留守。但吴大军出境未远,闻越乘虚而入,会很快回兵击我。”因而劝勾践暂缓出兵。数月之后,估计吴军已到黄池,遂促勾践出兵袭吴。勾践乃率5万大军(发兵四万亲率君子《亲兵》六千)攻打吴国,命范蠡率师一部沿海溯淮断夫差归路,自率主力由陆路北上,歼吴守军,攻破吴都,吴军大败,太子友阵亡,焚姑胥台。这时,夫差打败齐国,正约晋、卫、鲁等国在黄池(今河南封丘县西)会盟,当上了霸主。接到消息,十分懊丧,只好派伯嚭向越求和。勾践和范蠡认为吴国还有实力,一时消灭不了,答应讲和,退兵回国。

正在励精图治,等待时机的时候,吴国遭受了自然灾害。没有粮食,民不聊生。勾践想伐吴的时机已经到了。范蠡说:“天时已至,人事未尽,大王姑且等待。”

勾践闻言大怒:“我与你谈人事,你以天时应付我;现今天时已至,你又借口人事来推倭。这究竟是什么意思?”

范蠡回答说:“大王勿怪。人事必须与天时、地利互相参会。方可大功告成。现在吴国遭灾,人民恐慌,君臣上下反而会同心协力,来抵御内忧外患。大王宜照旧驰骋游猎,歌舞欢饮。吴国见此,必然不修德政,待其百姓财枯力竭,心灰意懒,便可一举成功了。”勾践强压复仇怒火,依然等待时机。可见,范蠡是一个多么有远见的智者。

敬蛙壮士,兴师伐吴

史学界认为,一个国家的兴亡,自有它历史的必然性,有它深刻的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原因,不是一两个人能左右得了的。吴国灭亡的原因一个是放虎归山,另一个是穷兵黩武,另外还加上自然灾害。根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吴王夫差与齐国、晋国连年征战,争霸中原,精锐部队损失惨重,国力空虚。公元前478年,恰逢吴国大旱,百姓饥饿。越王勾践乘机北进伐吴。吴军慌忙应战,惨败于笠泽(今太湖附近)。从根本上改变了吴、越力量对比。

越军继续挥师,勾践采纳了范蠡的意见,依据双方形势,以我为主,打打停停,将吴都姑苏团团围住,按范蠡的战略,高筑营垒,围而不歼,竟达三年之久。勾践二十四年(公元前473年),吴王夫差势穷力尽,日暮穷途,不战而自败。吴王派使臣跪行至越军大营,乞求罢兵言和。勾践欲许和议。范蠡在一旁说道:“当年大王兵败会稽。天以越赐吴,吴国不取,致有今日。现在天又以吴赐越,越怎么可以逆天行事?况且,大王早朝晚罢,全是为了一个吴国。难道忘记昔日的耻辱了吗?谋划20年,一旦捐弃前功,伐柯者就在眼前!天与不取,反受其咎。”转头又回绝王孙雒说:“去是上天把越赐予吴国,你们不受;今天是上天以吴赐越,我们不敢违背天命而听从你们的请求。”王孙雒还要哀求,范蠡毅然鸣鼓进兵。

勾践露出不忍之色,范蠡当机立断,对吴使说:“越王已任政于我,使者如不尽快离开,我将失礼,有所得罪了。”说着击鼓传令,大张声势,使者无可奈何,涕泣而出。勾践动了恻隐之心,派人对吴王夫差说:“吾置王甬东,君百家。”大意是:我将你安置在舟山群岛,统领百户人家。吴王回答说:“吾老矣,不能事君王!”遂自杀。临死时吴王夫差说:“吾无面以见子胥也!”吴王夫差感到无颜面对一直对他谏言灭越的伍子胥。勾践灭吴后,埋葬了吴王夫差,而诛杀了太宰伯嚭。

此后,越国称霸江、淮,成为春秋争雄于天下的一霸。范蠡也因谋划有功,官封上将军。

南宋词人李清照在《夏日绝句》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用在吴王夫差身上一点也不为过。在西楚霸王项羽的身上,隐约可见吴王夫差的影子。

打败吴国后勾践也没有高高在上,在其立志图强期间,有一天越王勾践乘车经过禹穴边,突然看见一只青蛙,蹲伏在马路中央,见勾践的车驾到来,竟毫不躲避,而且气鼓鼓地两眼圆睁,好像不满越王干扰它的生活安宁,准备和庞大的车驾一决高低似的。

越王立起身来,就从车上对青蛙敬礼。车夫看到之后说:“大王,那不过是只青蛙,您干什么跟它敬礼?”

越王说:“不要小看了这只青蛙,区区一只青蛙能有这种勇气,敢拦阻车驾,难道说不值得致敬吗?”

这点小事,一经传开,全国军民无不鼓舞。人们都认为越王对小小青蛙的勇气都如此敬重,何况对他的部下呢!因此人人都在战斗中勇往直前,奋勇杀敌,乐意为他效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