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鲍之交在这个流传千古的故事中,鲍叔牙作为管仲的好友,当其他人都对管仲充满了误解的时候,只有鲍叔牙一直能够辨别出管仲真心的想法。鲍叔牙对管仲的了解与支持,使得管仲无比感慨地说出了“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这番话,而管仲最后也靠着鲍叔牙的强力推荐,从一介阶下囚一跃成为齐国的相国,助力齐桓公成就了春秋首霸的伟业。
千百年来,无数人赞颂着鲍叔牙的识人之明,将鲍叔牙与管仲之间的交往视为鲍叔牙识人之明的完美展现,以至于导致后世的人们说道鲍叔牙,便只知道他发掘了管仲这个治国奇才,而不知道鲍叔牙这个人除了识人之明这个最突出的特点以外的过人之处。因此,笔者将为大家在这篇文章中,描绘一个更加立体全面的鲍叔牙,使大家知道鲍叔牙除了识人之明以外,还有其他不为人知的优点。
在政治方面,鲍叔牙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他的特点。首先,鲍叔牙性格刚正,眼里容不得沙子。所以,当管仲担任齐国相国以后,他就被齐桓公任命为大谏,而鲍叔牙也的确没有辜负自己所担任的这个官职的名称。当齐桓公在管仲的辅助下,顺利地成为了诸侯中无可置疑的霸主后,齐桓公有一次和郑国结盟后归国,与管仲以及宁戚还有鲍叔牙几个人一起饮酒,酒至酣时,齐桓公问鲍叔牙干嘛不给敬酒。
这本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在一般人眼里或许就是一群老友在酒桌上的玩笑罢了,但鲍叔牙却异常正式地捧杯而起,对齐桓公说道:“希望您不要忘记在莒国流亡的日子,希望管仲不要忘记曾经被绑在鲁国的日子,希望宁戚不要忘记在车下喂牛的日子。”在气氛热烈的酒会上说这种话,可见鲍叔牙性格之刚正,他丝毫没有想过可能会得罪到酒桌上的其他三个人,只想着趁此机会能够规劝包括齐桓公在内的三人,不要忘记居安思危。
齐桓公可能也没想到,自己继位已经快二十年了,天下早已承认了自己的霸主地位,鲍叔牙却依然充满了忧患意识,还不忘提醒君主和身边的重臣们,这使得齐桓公肃然起敬,他收起了一开始的玩笑模样,正式地对鲍叔牙离席再拜,表示如果自己和身边两位大臣能够不忘鲍叔牙的忠告,那么国家就一定不会有危险。
鲍叔牙政治上的刚正几乎贯穿一生,他在任期间,还曾主管官吏的选拔,他严格设定了评判标准,并对管理的选拔进行考核,层层挑选,最后才举荐给齐桓公,这使得齐国在好几十年的时间里人才济济,拥有众多可用之才。
甚至一直到晚年,鲍叔牙也不改其刚正,鲍叔牙晚年,管仲先于他去世,而接任管仲的相国也在接任仅仅一个月后去世,这时候齐桓公希望鲍叔牙接任相国之位,帮助他治理齐国,但齐国当时有三大乱臣,管仲死前就曾交代过齐桓公不能用他们,但齐桓公迟迟没有行动,于是鲍叔牙表示只有齐桓公将三人辞去,自己才答应担任相国,齐桓公照做了,但不久又将他们召回,鲍叔牙无法容忍他们的存在,不久抑郁而终。
除了政治上的刚正不阿这一特点以外,鲍叔牙还有着外交上的成就,而这个成就就是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尊王攘夷,虽然后世经常谈到这个政策就会认为完全是管仲的功劳,其实想想也明白,齐国的事务基本上都是三人一起在商定,鲍叔牙在其中又怎么会没有对这个政策的支持。
当时东周王室早已没有了曾经的辉煌,迁都之后的周王室不再有压制诸侯一呼百应的实力,这也就导致不仅诸侯开始不敬王室,北方的少数民族和南方的楚国都会对中原有垂涎之意。于是鲍叔牙也主张“尊王攘夷”,不仅如此,鲍叔牙还多次随军征战,北伐山戎南征楚国,鲍叔牙都参与其中,可见他对这一政策的认同。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鲍叔牙其实不仅是个眼光毒辣的善于识人的人。他还敢于直言进谏;还懂得如何为齐国的霸业构建坚实的官员选拔体系,从而为齐国霸业的持续提供祖国的人才储备;他还敢于在晚年与君王身边的宠臣做斗争,哪怕最后遭遇失败;他也懂得利用国际形势为齐国打造利于称霸的外交政策。可以说,齐国的霸业,不只是齐桓公和管仲的功劳,鲍叔牙在其中的作用,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