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政治家文学家:张养浩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元代著名政治家与文学家张养浩,他一生辞官归隐七次,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一.年幼学习勤奋,因文章好入仕

  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寒食节前后,张养浩生于济南历城县一户富裕人家。其祖父张山曾经从戎,其父张郁弃儒从商,因此积攒了一定的家产,为幼年张养浩的就学创造了经济基础。

  至元十三年(1276年),外祖父许氏一家要从济南迁到江南,当时只有7岁的张养浩随母亲送行到城西。在路上他捡到别人丢失的财物,可是失主已经走远了,养浩就追出去很远,才交还给失主。由此可见,年幼张养浩的品行非常善良。

  张养浩从小还勤奋好学,当他10岁时,因读书学习异常用功,以致经常昼夜不眠,父母担心他太过用功累坏身体就制止他,而他却在白天把书默默地背诵下来,到晚上关上房门点上灯,又偷偷地学习起来。其嗜书如命的精神可见一斑。

image.png

  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19岁的张养浩游济南白云楼(元代济南名胜,为张荣所建),作《白云楼赋》。这篇文章写成后,人们争相传抄,文章传到山东按察使焦遂那里,他的眼睛为之一亮,破例接见了张养浩,并推荐他做了东平学正(文官,掌执行学规,考校训导)。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23岁的张养浩遵从父亲的意愿离开东平,到京城大都求职。当时的平章政事不忽木看过张养浩的文章后,大为欣赏,便力荐他做了礼部令史。后来又推举他进了御史台。张养浩就这样因文章写得出色而入仕了。

  二.做官廉洁奉公、尽职尽力、敢言直谏

  张养浩入仕后,凭借自己的才学,先后担任过地方官员、监察官员及中央官员,无论在何处任何职,张养浩都能做到廉洁奉公、尽职尽力、敢言直谏。

  不仅自己遵循儒家学说,始终言行一致而外,为了倡导为官清廉的主导思想,张养浩根据多年的从官经验,结合元朝的时代特征,编写了《三事忠告》(又名《为政忠告》)。

  《三事忠告》,就是对地方官员、监察官员、中央官员的真诚劝告。它是元代吏道专著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于研究当时的政治思想、上下政务以及社会风气都有重要参考价值,而且对于后世的封建统治观念亦有相当影响,就是对今天的领导者也应该有启迪作用的。

  张养浩对元朝的另一大贡献是:主持元朝开国以来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在张养浩、元明善等人(后亦主考主持本次考试)的积极推动下,元朝廷于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农历三月七日,在京城大都皇宫举行殿试(廷试)。

image.png

  最终录取护都答儿、张起岩等56人为进士;延佑五年(1318年),张养浩再次主持当年科举考试,忽都达儿、霍希贤等56人及第。这不仅给汉族文人提供了合理的入仕途径,也逐步提高了汉人在元朝时期的地位。

  三.因政府腐败辞职,居家八年,七召不出

  元朝自仁宗朝代以后,逐渐走向衰落,皇帝昏庸、朝纲混乱、官员腐败。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六月,时任参议中书省事的张养浩,实在看不惯朝廷现状,就突然提出辞职,理由是父亲年迈,需要奉养,随即还乡。

  从至治元年(1321年)到天历二年(1329年),张养浩一直居故乡筑云庄(今济南市天桥区张公坟村),他多与士人、文人、故人们交往游玩,还收集金石,并著作有多部诗文曲赋游记碑铭等作品。这前后共居家八年,而朝廷曾七次召他回朝,都被他拒绝了,这足以见得张养浩对当时的元朝是多么心灰意冷。

  四.因旱灾复出,殚精竭虑,死于任上

  元文宗,元明宗天历二年(1329年)正月,陕西出现大旱,朝廷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张养浩接到任命后,毅然打破了七召不出的惯例,为减轻民众痛苦,他立即把自己家里的财产都分给村里的穷人,然后登上车子向陕西进发。

  在赶往陕西的路途中,张养浩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在路过华山到西岳庙去求雨时,他哭拜在地上都爬不起来。还作了《西华岳庙雨文》与《西华岳庙催雨文》诗文,以向上天求雨。当途中遇到下雨时,又作《谢雨文》等以表欣喜之情。

  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期间,为抗灾工作殚精竭虑,他从没有回到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晚上向上天祈祷,白天出外救济灾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他还为受灾百姓着想,阻止奸商污吏的危害。

  当时一斗米值13贯钱,百姓们拿着钞票出去买米,钞票稍有不清或破损不能用,需拿到府库中去调换时,那些奸商污吏就营私舞弊,将百姓能换十贯的只给五贯,而且要等好几天才能换到,老百姓因此处境非常困难。

  张养浩发现这种现象后,十分气愤,他检查府库中那些没有损毁、图纹可以看得清的钞票,并得到1850多万贯后,就全部在它们的背面盖上印记,又刻十贯和五贯的小额钞票发给穷人,命令米商凭钞票上的印记把米卖给穷人,然后到府库验明数目便可换取银两。这项措施有效地阻止了奸商污吏营私舞弊的行为。

  张养浩又率领富人家出卖粮食,为此又向朝廷上奏章请求实行纳粮补官的法令。当听到民间有人为了奉养母亲而杀死自己儿子的事,张养浩为此大哭了一场,并拿出自己的钱来救济这户人家。

  元明宗天历二年(1329年)七月二十七日,张养浩因在陕西抗灾时“得疾不起”,病逝于任上,享年60岁。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元朝廷下诏追赠张养浩摅诚宣惠功臣、荣禄大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滨国公,谥文忠。后人尊称为张文忠公。

  总之,元代著名政治家与文学家张养浩,早年凭自己的才学,曾担任元廷诸多官职;后因看不惯元朝腐败统治,而辞官归隐,朝廷曾七次召他回朝,他都拒绝了,但到了第八次,因陕西遭遇大旱,为减轻民众痛苦,他欣然前往赴任了,并殚精竭虑,最终死于任上。

  张养浩当官时廉洁奉公、敢于直言的精神,值得人们学习与借鉴;他不愿为腐败朝廷卖力,而当人民群众受难时,却能挺身而出,为劳苦大众勇于奉献终身的可贵品德,更加值得我们赞扬与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