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王朝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大封有功之臣,功劳最大的韩信、彭越等人被封为王,另有143人被封为列侯。列侯之中,有18位功劳最高,是为“汉初十八功侯”。
姚氏曰:萧何第一,曹参二,张敖三,周勃四,樊哙五,郦商六,奚涓七,夏侯婴八,灌婴九,傅宽十,靳歙十一,王陵十二,柴武十三,王吸十四,薛欧十五,周昌十六,丁复十七,蛊逢十八。《史记索隐》
那么,问题来了,柴武何许人也,有何功劳能位列十三,排位竟然在《史记》中有传的周昌之前?
《史记》《汉书》没有柴武与他人的合传,更没有他的单独列传,但散见于其他人传记中的记载还是比较多。一个原因是他活得足够长,经历的大事足够多;另一个原因就是他太厉害,功劳太大。
柴武生于哪一年,我们已不得而知。他的卒年,史书有明确的记载,是在汉文帝后元元年,也就是公元前163年,此时距离刘邦建国已经过去了将近四十年。他的一生,经历了灭秦战争、楚汉战争、斩杀韩王信、迎立文帝以及平靖济北王叛乱等重大政治事件。
至于柴武的功劳,我们接下来慢慢讲。
柴武应该是在楚怀王元年,即秦二世二年跟随刘邦的。那一年四月,刘邦来到薛郡见项梁,项梁给了刘邦五千人,五大夫将十人,柴武就是统领这支楚军的将领之一。(参见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
以将军前元年率将二千五百人起薛。《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从这个时侯起,柴武就跟随刘邦与秦军作战,直到攻破关中,还军灞上。汉元年四月,被封为汉王的刘邦从灞上拔营起寨,赴汉中就任。柴武此时却没有跟着去汉中,很有可能又回到了楚军阵营,成为项羽的部将。六个月后,不知因何原因,他再次加入刘邦阵营。这时,韩信已被刘邦拜为大将军,柴武就成为了韩信麾下的一员,跟着他征战南北,终于在灭齐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得以封为列侯。
二岁十月入汉,击齐历下军田既,功侯。《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我们还知道一件事,那是在汉三年六月,汉王刘邦突然抵达韩信军营,将当时韩信灭赵的主力军队全部夺走,而后,令其重新招募军卒继续率军进攻齐国。也就是说,这次汉王夺走了韩信的军队,但柴武却仍然跟随着韩信,足见其关系之密切。
汉五年,柴武还和韩信一起,参与了楚汉战争最后一役——垓下之围。
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高祖本纪》
汉六年三月,柴武被封为棘蒲侯。棘蒲侯国的旧址,在今天的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
汉十一春,已经投降匈奴的故韩王信,趁着陈豨叛乱之际,率匈奴骑兵入侵今山西阳高县一带,刘邦派遣柴武往击之。柴武先给韩王信写了一封劝降信,说高祖刘邦宽仁,背叛过他的人,只要肯回心转意,就不会被诛杀,而且还会官复原位。韩王信并不是心甘情愿投奔匈奴,只是因为打了败仗迫不得己,这样皇帝是不会怪罪的。
但韩王信心里非常清楚,自己哪里是打败了仗迫不得己,他犯的罪行绝无被饶恕的可能,于是拒绝了柴武的约降。在双方的交战中,柴武斩杀了韩王信。
十一年春,故韩王信复与胡骑入居参合,距汉。汉使柴将军击之,遗信书曰:“陛下宽仁,诸侯虽有畔亡,而复归,辄复故位号,不诛也。大王所知。今王以败亡走胡,非有大罪,急自归!”韩王信报曰:“陛下擢仆起闾巷,南面称孤,此仆之幸也。荥阳之事,仆不能死,囚於项籍,此一罪也。及寇攻马邑,仆不能坚守,以城降之,此二罪也。今反为寇将兵,与将军争一旦之命,此三罪也。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今仆有三罪於陛下,而欲求活於世,此伍子胥所以偾於吴也。今仆亡匿山谷间,旦暮乞贷蛮夷,仆之思归,如痿人不忘起,盲者不忘视也,势不可耳。”遂战。柴将军屠参合,斩韩王信。
从这件事后一直到文帝即位前,史书上没有了对柴武的记载。他再次出现在史书上,已经是众大臣诛灭了吕氏外戚,上书请文帝即位之时。他以大将军的身份也参与了迎立文帝,当时他的地位仅次于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在位列三公的御史大夫张苍之上。
群臣从至,上议曰:“丞相臣平、太尉臣勃、大将军臣武、御史大夫臣苍、宗正臣郢、朱虚侯臣章、东牟侯臣兴居、典客臣揭再拜言大王足下。”《汉书·文帝纪》
文帝三年,北境匈奴大举犯境,汉帝国让丞相灌婴领兵八万五千骑北击匈奴,不久匈奴便退走了。同年,济北王刘兴居趁灌婴领军北进、文帝也离开京城之际,公然反汉。于是,汉文帝以柴武为大将军,令其率四将所统十万军东征济北王。很快,柴武便击破济北军,刘兴居被俘自杀。
济北王兴居闻帝之代欲自击匈奴,乃反,发兵欲袭荥阳。于是诏罢丞相兵,以棘蒲侯柴武为大将军,将四将军十万众击之。《汉书·文帝纪》
柴武平息了济北王的叛乱,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儿子柴奇竟然参与了淮南王刘长的叛乱。
六年,有司言淮南王长废先帝法,不听天子诏,居处毋度,出入拟於天子,擅为法令,与棘蒲侯太子奇谋反,遣人使闽越及匈奴,发其兵,欲以危宗庙社稷。《史记·孝文本纪》
其实,淮南王刘长谋反不大可信,因为史书关于这次谋反的记载太过荒谬,实在难以让人信服。大家更相信,这其实是汉文帝与淮南王兄弟之间的政治斗争。
好在这件谋反案并未株连到柴武,此后,他还安静地当了十一年棘蒲侯。直到文帝后元元年,也就是公元前163年去世。但这件事却对柴武的子孙有很大的影响,那就是子孙不能继承他的列侯爵位,棘蒲侯国因此被废除了。
后元元年,侯武薨,嗣子奇反,不得置后,国除。《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下面我们再总结一下柴武的一生:秦末起义为将,后被高祖收为帐下,随高祖一路杀入关中灭秦。后又跟随大将军韩信东出征伐天下,最后以灭齐之功,受封棘蒲侯。汉帝国建立后,领军远征,击杀了逃往匈奴的叛臣韩王信。诛灭诸吕后,以大将军的身份拥立汉文帝即位,并在汉文帝三年率军十万平靖济北国之乱,最后在汉文帝后元元年才死去,谥号“刚”。
关于柴武,我们还有一事作补充,或许可以让大家更清楚的看到他的风格。文帝年间,大将军柴武曾与皇帝商议,可否派军远征四夷,尤其是南越和朝鲜,因为这些地方从秦朝开始就开始臣属了。虽然此事为文帝否决了,但我们也能由此看出柴武的气魄和雄心。
历至孝文即位,将军陈武等议曰:“南越、朝鲜自全秦时内属为臣子,后且拥兵阻戹(è,同“厄”),选蠕(rú)观望。高祖时天下新定,人民小安,未可复兴兵。今陛下仁惠抚百姓,恩泽加海内,宜及士民乐用,征讨逆党,以一封疆。”《史记·律书》
从这件事我们或许更能明白,柴武的谥号为什么是“刚”:
追补前过曰刚;强毅果敢曰刚;致果杀敌曰刚;强而能断曰刚;自强不息曰刚;政刑明断曰刚;威强不屈曰刚;强义果敢曰刚。《逸周书·谥法解》
由上我们可以看到,柴武的一生绝对不平凡,至于为什么司马迁和班固都没有将他写入列传,我们已不得而知。很有可能因为他曾是韩信的部将,在韩信被诛杀之后,和韩信关系密切的好多部将的记载被人为删除了,比如和韩信一起围歼项羽的孔将军孔聚、费将军陈贺等,也只在史书中留下只言片语的记载。
柴武死后,葬于今天的河北省栾城区,坟墓高大,叫柴武台。柴武台至今仍存,现已辟为文化公园。
一、柴武,史书记载中又称陈武,这一点基本是史学家的共识。
二、有人说项羽手下的蒲将军,就是棘蒲侯柴武。这一点我不敢苟同。只因为柴武被封为棘蒲侯,中间有一个“蒲”字,就认定他是蒲将军,不足以让人信服。
三、秦三年十二月,刘邦引兵至栗,路遇刚武侯,夺其军四千余人并之。有人说刚武侯其实是刚侯武,即柴武。这一说法古人已经否定,因为这一记载,与关于柴武的记载出入很大。我觉得在没有更多的材料来证实的情况下,不宜把他们看作一人。
四、陈豨手下有位将军陈武,他在陈豨叛乱时,曾被周勃俘获。有人说这个陈武就是柴武,柴武是韩信的部将,陈豨也是,他们和韩信一起谋划了叛乱。这个我也不敢苟同,我难以相信一个刚被俘虏不久的叛军头领,能被派遣去抗击韩王信和匈奴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