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因病去世,享年四十六岁。秦惠文王为秦孝公的儿子,原名为嬴驷。后人在评价秦惠文王之时,都认为他是位大有作为的秦国君主。后人将嬴驷评价为秦国四雄主之一。嬴驷在位时,将秦国的国土面积进一步扩大,并且加强了君主专制,为后代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秦惠文王即位后的第一个对手就是大名鼎鼎的商鞅。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秦国的法治建设已基本成功,倒是独掌大权的商鞅的存在成了秦国改革成果的最大威胁。秦国的法治建设是靠强力完成的,也就是商鞅所说的霸术。在法治建设完成后,秦国有两个人是双重性质的,秦惠文王和商鞅。他们由于拥有巨大的权力,既是法治的最强维护者,也是法治的最大危害者,而君主制下的法的象征只能是一个人。商鞅的悲剧根源就在这里。就算秦孝公没有暗示,秦惠文王也要除掉商鞅。像商鞅这种人,秦国不用,也必然是不会让别国来用的。秦惠文王在除掉商鞅后,以商鞅造反查无实证,公子虔和公孙贾纯属陷害为由,顺手除掉了二人及其大量党羽。秦孝公没有完成的收尾工作,由秦惠文王出色地完成了。
在《史记·苏秦列传》和《战国策·秦策》这两部历史著作中,有过这样的记载:苏秦凭着一张嘴,说动了六国联合对抗秦国。
然而,身挂六国相印的苏秦,最初拜访的却是秦惠文王。欲劝说秦王“连横”以吞并天下,成帝王之业。而秦王不听,对曰:“买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秦国虽有优势,但仍会受到六国联合的威胁。遂任凭苏秦以帝王霸业诱惑之,皆不为所动。嬴驷并不无“连横”之意,只待时机他不仅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还知道自己该什么时候去要。这就是他的远见。
在他即位期间,采用了张仪,并且对他进行了重用。张仪对秦惠文王在扩张领土上的建议便是连横。秦惠文王认为张仪说的很有道理,便毫无怀疑的进行重用。张仪主张秦国参与各诸侯复杂的斗争,秦国在参与过程中,进行谋利。在扩张上,秦国对东边的魏国下手,魏国抵挡不住来势汹汹的秦兵,败下阵来,魏国被迫割让15座城邑给秦国,秦国的领土大大的增加了。
樗里疾被秦人号曰“智囊”,他为秦王出谋划策,处理内政军事和秦国王族宗室大小事务皆井井有条。据《史记·张仪列传》和《战国策·秦策》记载,张仪先是往返于秦魏两国做官,一直劝导魏惠王依附秦国。而后魏惠王不听劝,张仪又给秦国出谋划策,大胜魏国,让魏国只好割地臣服。樗里疾的稳重和张仪的灵活是秦惠文王谋取天下的左右手。秦惠文王手下的人才还有很多,他让他们巧妙共存。
他对满庭谋士的态度是:不管你之前做的如何,在做下件事情之前他们都是平等的。不因上次的功劳而盲目继续听从,谁说得对,就听谁的。面对满庭谋士展示一己才能的争辩,他坐山观虎斗,高屋建瓴。始终坐在宝座上,从更高、更清晰的角度,去选择他需要的东西。
樗里疾是一位足智多谋的人才,秦惠文王很是欣赏他的才干。秦惠文王在位期间,派遣樗里疾率兵攻打魏国,樗里疾骁勇善战,在作战方面也有很高的技巧,樗里疾率兵攻入魏国后,夺取了曲沃,将他加入到秦国的领土中。后来,樗里疾先后攻打了赵国和楚国,都为秦国夺得了领土,扩大了秦国的疆土面积。
秦惠文王重用张仪连横破合纵,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亮点。对张仪,嬴驷求之,试之,任之,信之。在秦与到列国间复杂的邦交斗争中,多次逆转危势,击溃五国灭秦之兵。继孝公用商鞅之后谱写了又一页君臣合璧华彩篇章。自此,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秦国用士“不唯秦人”成为不变的路线。用张仪。又不唯采张仪之策。当张仪与司马错对是否平蜀发生激烈辩论时,嬴驷毅然委任司马错领军平蜀,展现了嬴驷审时度势,高屋建瓴的王者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