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初期政治家、谋略家范文程生平介绍及评价

范文程(1597年—1666年),字宪斗,号辉岳,辽东沈阳(今沈阳)人。清朝初期政治家、谋略家。曾事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清圣祖四代帝王,是清初一代重臣,清朝开国时的规制大多出自其手,更被视为文臣之首。
范文程少好读书,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在沈阳县学考取了秀才,时年18岁。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八旗军攻下抚顺,范文程与兄范文寀主动求见努尔哈赤,成为清朝开国元勋之一。清太宗时期,他深受倚赖, 凡讨伐明朝的策略、策反明朝官员、进攻朝鲜、抚定蒙古、国家制度的建设等等,他都参与决策。
康熙五年(1666年),范文程去世,终年70岁。 [1]  康熙亲撰祭文,赐葬于怀柔县之红螺山,谥文肃。康熙皇帝亲笔书写“元辅高风”四个字,作为对他的最高评价。

从努尔哈赤算起,范文程服务了四任满清皇帝,前两任经历了和明朝从胶着状态到一方压制。在这期间,范文程在很多军事行动中都贡献出了自己的智慧。作为明朝的一介文人,在当时主动投靠努尔哈赤,放在现在来看,是出于民族大义多些呢,还是个人利益多些?
image.png

  万历四十六年,后金八旗军下抚顺,大肆掳掠,并将所得人畜三十万分别赏赐给有功官兵,降民编为一千户。范文程即在这被掳降民之列,是极其偶然的因素他未被杀掉,此后编入满洲八旗镶红旗下为奴。范文程被掳之后,不仅没有受到重用,还要忍受歧视和凌辱,他在郁郁中度过了近九年的漫长岁月。之后,范文程蒙清太祖努尔哈赤善遇,跟随努尔哈赤从出征,并参与指挥谋划事宜。

  范文程的谋略不用过多介绍,《清史稿》的评价已经有了定论:“文程定大计,左台赞襄,佐命勋最高。”可见,范文程的确很受清廷高看,但这也是他自己努力得来的结果。虽然,祖上官至兵部尚书,努尔哈赤也很在意这一点,不过,人家是不会养闲人的。对此,范文程心中很是明白,每次只要发兵征战,他都会结合对方统军人物的特点,给出相应的计策,而自己也会奋勇上到一线。

  满清最后能迅速入主中原,范文程应是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不过,这一点倒是被人提及的不多,更多的则是纠结于吴三桂、李自成等人。因为,后金一直惦记着中原土地,不时挑衅以验证明朝的实力。甚至于,他们还曾到北京城外逛过一次,彻底吓坏了崇祯皇帝。其实,当皇太极获知李自成已先入北京城后,曾一度犹豫过。因为,明朝军队还没有收拾完,又来了一支比较厉害的。

  但对此,范文程在一旁轻声慢语说:“不用怕,不就是农民起义军,中国历史上类似的情况很多,这些人怎么能和后金的八旗军团相比?吴三桂不是正好有求于您吗?收了此人,便大功告吉。”

  要知道,范文程熟读中国史书,太了解中国各阶层的特性和心理想法了。当时,他就强调了一点,皇太极一定要传令三军,严明纪律。李自成进北京时,当时的群众非常欢迎,可是,没过多久,没有纪律要求的农民军,就开始严重影响到了当地人的生活,这也导致了后来的失败。

  可以说 ,范文程是将自己所学都一一奉献给了满清。自己虽是个汉人,但在当时的官僚之中,地位还是相当受人尊崇的。不过,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事情,让后人评议他时,多少有点“轻视”。当时,多铎强霸他的妻子,后经过几方平息,才使此事成为了过去式。

  最终,范文程迎回了自己的娇妻,虽然头上戴了点绿,但对于一个能把家国情怀抛之脑后的人来说,这点“忍辱负重”又算得了什么呢?于是,有人说:人有时活着,就是要个尊严。虽然,当时多铎的地位比他高,还是皇族,但范文程也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为什么非得是他,而非旁人?

  而且,此事最后的结果是:多铎因谋夺大臣之妻被罚银万两,夺去所属牛录三分之一,算是息事宁人了。虽然,看着是多铎破财,但其实,范文程的伤害最大。

  可不管结果如何,范文程依旧选择服务于清廷。

image.png

  综合这几件事来看,范文程是宁愿放弃个人的某些小损失,就是为谋取更大的成就。

  首先,主动投诚一事,是不是要背负“背主求荣”的骂名?范文程虽是个秀才,但也算是功名在身。

  其次,主动上战场杀“敌”,他已经有了新东家,可以选择只动嘴巴的活,多给点建议即可,可为何他还要这么卖力的杀明军,再往深入一步想,他是不是要做给谁看?

  再者,被人欺负到连妻子都夺了,还能和这些人共事,用“忍辱负重”来形容,都觉得轻了。

  当然,范文程是一位历史人物,客观评价时,还得将其放到一个历史的大背景之中。

  先撇开他的个人的名利计较,看看他对社会的进步有无贡献。

  其实,范文程一直主张清廷任用汉人,基本所有的汉人官员都会这么建议。他们知道,仅从人口来说,如果不任用一定比例的汉人官员,势必会带来社会的不安。

  而且,这么做还有一大好处,就是汉学的发展。

image.png

  清廷的几位皇帝对于汉族的读书人,采用的政策应是软硬兼施。他们想用的大多是在地方有名望的世家,对于那些想靠科举而谋求仕途的,是要到基层锻炼好多年,而真正有话语权的还是满、蒙。不过,在外界看来,科举道路顺畅,朝廷也有汉人官员,官职瞅着还行,倒也是一片祥和。

  放于现在来看,主张任用汉人官员,的确是促进民族之间和谐发展的途径。当时,范文程还寻访了很多前朝的文人,希望他们能为清廷做事。从大局观上来说,这一点很对,国家是大家的,每个人都尽力的话,只会越来越好。只是,当时的制度并非为国家服务,只是为了某个皇族谋利益而已。

  虽然,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很多故事至今让人读来不太舒服,但是,放于整个中国历史中来看,范文程的做法也许可以说是“弃暗投明”。不过,在当时,他的这种选择算是妥妥的“背叛”。即便如此,因为他已经预测到了明朝终将结束,他不愿意做个亡国奴,就只能做开国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