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后期宰相张睿生平 张睿子女 张睿结局

安史之乱以后的大唐帝国,完全换了一副气象:在中央,宦官势力抬头,他们掌握了禁兵,任意废立皇帝;在地方,藩镇割据局面形成,各地财赋多由藩镇所扣留,中央财源仅限于江淮一隅;朝臣中间又有朋党之争,形势一片糟糕。这一切在黄巢农民起义之后,更显加剧,唐王朝已是穷途末路了。面对着这一形势,大唐的宰相们大多数束手无策,唯随波逐流,守成而已。
  然而,张睿(?一公元903年)身为宰辅,却不甘寂寞,试图力挽狂澜,变革时政,终因其志大才疏,于事无补,反而因此而罢相。至此,大唐已经走到了它的终点,只有静静地等待着那一声丧钟……
口舌纵横终拜相
  张睿,字禹川,河间(分属河北)人。其祖父名叫张仲素,官拜中书舍人。其父亲张镣,一生郁郁不得志,做过几任小官后便长期散居在家。
  张睿生长在这样一个破败的官僚家庭之中,自然熟知官场之事,他自幼喜读文史,倜傥不群,很是恃才傲物,又加上爱说大话,因此很为许多士子友人所不齿。他开始为官时,做过收税算帐之类的文案小吏,但经常以权谋私,又为很多人所鄙薄。因此,张睿愤愤不得志.一气之下就归隐金凤山,以种田读书为事,开始学习鬼谷子流传下来的纵横之术。他想仿效苏秦、张仪,以纵横捭阖的言论谋取权位。功夫不负有心人,唐乾符年间,他终于被大宦官、枢密使杨复恭所青睐,自布衣处士被举荐为太常博士.以后多次迁升,做到度支员外郎。
  唐末政局混乱,人民生活难以安定,加上财税苛繁,唐中和年问终于爆发了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军声势浩大,来势迅猛,所向披靡,不久即打到潼关附近,逼近京城长安。张睿为保全性命,假托生病而辞去官职.回家服侍他的母亲,率领族人避乱于商州。黄巢军不久攻入长安,唐僖宗仓惶出逃,沿途地方无所供奉,侍卫军马都没有饭吃。恰在此时,汉阴县令李康雪中送炭,献上粮食数百骡车,军士才得以免受饥饿之苦。唐僖宗大喜之下,召李康问道:“卿不过一个县令,何至于操心到这种地步?”李康回答说:“臣不过是尘埃小吏,怎么敢有此进献,这是度支员外郎张睿教臣去做的。”僖宗听后很是惊讶.急忙召张睿到他的行宫,封他为兵部郎中。不久,又升他为谏议大夫。


  这一年冬天,宰相王铎到滑台(今河南滑县东),兼任天下行营都统,征兵于各藩镇,以反击黄巢军队。张睿被任命为都统制官。这时,平卢节度使王敬武刚刚击破黄巢一部.军威振奋。但是皇帝屡次下诏征调平卢兵,王敬武却毫不理睬,于是王铎派张睿前往游说。这时王敬武已经接受了黄巢的封号,往往恃强不迎接皇帝诏使。张睿到平卢,拜见了王敬武,当面斥责他说:“您为天子守卫藩土,天子下诏调发你的军队,是天经地义的事,而您却悔慢奉诏使臣,既没有意识到君臣礼分,又有何颜面来统治军民呢?”王敬武听后愕然,赶忙起身谢罪。张睿宣诏完毕,军士们都默然不动。张睿就召集将佐军官在校场开会,当面表达僖宗的意思说:“人生在世,一定要效忠仗义,我所希望的只是大家能够稍微区分一下何为正逆,考虑一下其中的利害关系。黄巢不过是一个贩私盐的贼人,而你们却舍弃累世天子,臣于一个贩私盐的白丁,这有何利益可以谈呢?现今各路节度使纷纷勤王,天下响应,民心所向,你们不过占据一州之地,而坐观成败。试想黄巢贼平之后,你们的出路会怎么样?若能在此时排除纷攘,共同响应天下号召,诛除寇盗,迎奉天子回京,则富贵功名,都是指掌可取的事情。我是怜惜你们不知好歹,舍弃安乐而取颓危才说这番话的,你们自己好好想想!”将领们听后,都面容改色,深以为然。他们纷纷责怪自己的过错,然后一齐进谏王敬武说:“谏议大夫张睿说的话很在理啊!”王敬武无奈,只好出兵,跟随张睿入援京师。不久,黄巢兵败,张睿因功累迁到户部侍郎。
  唐僖宗刚回长安不久,因为大宦官田令孜与河中节度使王重荣争夺河中盐利,王重荣与李克用联兵抗击朝廷。李克用部强悍勇猛,所向无敌,长驱直入长安。田令孜仓惶失措,挟唐僖宗再次入川。但不久战乱平息,田令孜不敢回朝廷,亡命四川。张睿因为在出逃中兢兢业业,深得僖宗赏识,拜张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判理度支
仓皇北顾河东路
  张睿的发迹,是由于杨复恭的大力推荐,因此开始时对杨复恭唯命是从。但等到杨复恭失势以后,他就投靠田令孜,以至高位,而反过来又轻薄杨复恭。唐僖宗再次亡命西蜀,田令孜败亡,杨复恭重又得势,代田令孜为中尉,就罢免了张睿的知政事。张睿的这种小人心态,反复无常,终于导致了自己的第一次罢相。
  公元888年,唐僖宗在重回长安不久,暴病身亡。杨复恭等人拥立寿王李杰为帝,是为唐昭宗。杨复恭自称“定策国老”,视昭宗为“天子门生”,作威作福,无所不至。他养了几十名勇士为义子,分掌兵权,又分派诸多亲信宦官分充诸道监军使。他一身兼任诸多要职,军权在手,擅执朝政,唐昭宗心中自然愤愤不平。当时昭宗身边的人,很多都称赞张睿很有谋略,能够处理大事,因此昭宗又起用张睿为宰相、判度支。张睿复相以后,深得昭宗信任。有一次昭宗曾问张睿,朝政要想理顺,什么是最重要的?张睿回答说:“什么也比不过强兵重要,兵力强盛则天下顺从。”昭宗颇以为然,于是专力修葺兵甲,想以武功统一天下。宦官权重是昭宗最为头痛的事情,有一次君臣在延英殿议论前代治理国家的得失之处,张睿乘机说:“根本没有必要去借鉴汉、晋的利弊。臣窃以为陛下您正值壮年,英明睿智,但无奈却内外都被强臣所逼迫,臣每次想到这里,都不免痛心疾首,泫然泣下。”此语正中昭宗心病,由是昭宗更深引张睿为肱股之臣。
  这时,地方上藩镇间的战争此起彼伏,大有弱肉强食之势。宣武节度使朱全忠经过多年经营,终于消灭了蔡州的秦宗权,成为独霸河南的一大强藩。安居受也杀掉了太原将领李克恭,以潞州投降朱全忠。朱全忠与李克用两强争胜之势愈演愈烈。他怂恿幽州的李巨威、云州的赫连铎等上奏昭宗,请求出兵讨伐太原李克用势力。昭宗因为深受杨复恭欺凌之苦,而杨复恭又与李克用相互勾结,互为犄角,因此也有出兵之意。他接到两人上奏以后,召集四品以上朝廷命官议论此事。宰相杜让能、刘崇望和多数朝臣都深知若行此策,非但无功,只能招祸,所以都纷纷劝阻。张睿知道昭宗渴望出兵,因此投合昭宗之意说:“先帝(僖宗)多次被迫出奔亡命,王室不得安宁。探究变乱的根源,全是由于李克用、朱全忠的矛盾而起。臣请准许出兵,乘朱全忠兵势甚盛之机,一举夺取太原,这样就可以消除两雄相争之势。”昭宗又有些犹豫,说:“收复长安,李克用功在第一。现在乘其乱危之时而用兵,各路节度使会怎么看呢?”张睿再三指出用兵的利害,请求出兵。昭宗又问宰相孔纬,孔纬说:“张睿所陈述的,是于子孙万代有利的事情,陛下所可惜的,不过是眼前小利。以臣所料,只要王师一渡过黄河,李克用肯定会束手就擒。我昨天计算过军中的粮食物资,十分丰富,一二年间,不会有缺。陛下请决断。”得到两位宰相的支持,昭宗终于下定决心,出兵讨伐太原。
  张睿和孔纬同为宰辅,他们平素不堪杨复恭的欺凌,早就想对付杨复恭,曾暗中劝说过昭宗好几次,要翦除宦官。但这谈何容易,他们手上又没有兵权,因此便想依靠朱全忠的力量。这次他们力倡讨伐李克用,也是想动摇杨复恭的靠山,进而可以除掉杨复恭。他们这种为一己之利考虑的做法,对本已颓危的晚唐局势无疑是火上浇油。朱全忠、李克用两大势力平衡,唐王廷尚可以夹在中间苟延残喘,因为这时任何一方如果废唐自立,都会招来天下的反对,处于被动之势。如果一旦两方力量失衡,那么唐王廷的灭亡就指日可待了。
  出兵决心已下,昭宗命张睿为河东行营兵马都招讨宣慰使,以京兆尹孙揆为副职,仍授孙揆昭义节度使;韩建为供军使;朱全忠为太原西南面招讨使;李巨威、赫连铎为太原东北面招讨使。朱全思以3000汴军作为张睿的牙兵。大顺元年(公元890年)六月,张睿率军五十二都兼有各地杂虏共5万人骑从京师出发,昭宗亲自在安喜楼设宴相送。张睿酒酣耳热之后,泣泪奏说:“陛下您动不动就为贼臣所牵制,臣之所以誓死前往,只是想为陛下铲除一些僭臣。”说毕,声泪俱下,令皇帝十分感动。杨复恭知道张睿在说自己,很不高兴。宦官们在长乐宫为张睿送行,杨复恭奉酒敬张睿,张睿辞以在昭宗处酒已过量,不能再饮。杨复恭说:“相公你手握禁兵,独掌兵权,不给杨复恭面子吗?”张睿回敬说:“讨平李克用后,才能谈到面子。”两个人勾心斗角。针锋相对。杨复恭因此更是愤愤不平。
  这时诸路军队渡过黄河,与张睿在晋州会合。汴军将领朱崇节权知潞州事(州长官)。张睿怕汴军将潞州据为己有,因此他命孙揆带一部兵马奔赴潞州。八月份,孙揆开赴潞州.正碰上太原方面派猛将李存孝攻打潞州。孙揆刚到长子,就被李存孝打败,孙揆被擒,汴军葛从周部也弃城而逃。十月,张睿军至阴地(今属陕豫交界处),各藩镇军队经营平阳。李存孝率军攻打,王师一战而败,丢盔卸甲,全军溃散。李存孝乘胜攻晋州,几天后,张睿军不敌,乘夜敛众逃走,王师伤亡过半。李存孝进而攻占晋、绛等数州之地。张睿假道王屋山,逃奔河清,拆房屋梁木缚成木筏得以渡过黄河,麾下军马几乎散尽。归途中又遭到杨复恭派来扮作强盗的一伙人的袭击,几乎丧生。唐廷无奈,下诏昭雪李克用,复其官爵,温词劝说他退回本镇,实际上是向他赔礼认错。主张用兵的张睿、孔纬自然难辞其咎。昭宗即日下诏,贬张睿为武昌军节度使,再贬为连州刺史,连夜发遣。张睿行至蓝田关不再前行,留在华州。依附于韩建。当时朝廷微弱之甚,对此竞不能诘难。
  至此,张睿第二次罢相,结束了他的宰相生涯。此次用兵,对于唐王朝来说,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
晚年遭忌泪泫然
  张睿罢相后,赋闲在家,一直到乾宁二年(公元895年).昭宗召回孔纬欲委以重任,同时也以张睿为兵部尚书,又统领天下租庸使。因为此前宰相韦昭度为藩镇杀害,所以昭宗想召回几个心腹。但张睿上任之后并没有什么作为。乾宁三年.天子出幸华州,罢免了张睿的租庸使职务.让其担任尚书右仆射.张睿不久以年老上书乞求辞职,获准,昭宗乃授他以左仆射致仕,张洛致仕后回到洛阳,居住在长水县(洛阳近郊)别墅。
  张睿虽然退居山野,但朝廷每逢有事.他必定上书陈述己见。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宦官刘季述幽禁昭宗,奉立德宗之际,张睿曾致书各藩镇,请求他们匡扶正义。青州王师范起兵,就想用张睿为谋主。事情虽然没有成功,但其事却为很多人所传知。朱全忠早有野心要夺取帝位,这时害怕张睿扰乱他的计划,就想杀掉他。他密令河南王张全义执行此事,张全义命牙将杨麟率领健卒50余人,有如劫盗,围其别墅,张睿因此被害。这件事发生在天复三年(公元903年)十二月晦夜。
  永宁县吏叶彦素来受到张睿的厚待,杨麟行动前被他得知,就告知张睿第二子张格说:“相公(指溶)之祸不可避免,郎君您还请自保。”父子二人闻讯唯号啕大哭而已。张睿对儿子说:“留下来就会没命,逃去或许可以避免,你好自为之,不要以我为累,希望能有人祭祀我。”张格拜辞而去。叶彦暗中派人护送他入蜀,后来成为西蜀王建的宰相。
  大唐时代可以说是中国史上的光荣时代。盛唐鼓点之音永远让人振奋。但安史之乱之后的唐朝,无疑走向了衰弊。到了张睿的时代,非但看不到唐人自信的微笑,就连哀叹声也显得那么苍白了。
  张睿不幸而成为时代的牺牲品。他生性狡诈,但却没有什么大恶;生于乱世而才力不足,或许是他败亡的原因。张睿是无奈的,但这种无奈却不仅发自他个人。这是整个晚唐的无奈与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