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简介_蔡元培的教育思想_国学大师蔡元培名言

蔡元培简介

蔡元培是浙江绍兴人,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他在多个高校担任过校长,还曾经担任过北京大学的校长。出生于清朝末年的蔡元培从小就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四岁开始读书,十七岁考取状元,十八岁设馆教书,这是粗略的蔡元培简介。

蔡元培照片

蔡元培照片

以下是蔡元培简介的详细版。蔡元培生命最初的十几年都是在私塾度过的,大量的阅读为他以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文学功底。一般来说,时代的交替阶段各地的文化交融汇合,是文化最为兴盛的时期。蔡元培恰好赶上这样一个时代,在学习能力最为旺盛的时候接触到了西方文化。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使他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他以后的新思想的提出提供了可能。

他一路考来从秀才到举人再到贡士,最后经殿试中进士,进了翰林院。在西方思想的影响下,他解除了和第一任妻子的关系,并和自己的学生结为夫妻。辛亥革命时期,他积极地开展革命活动。

后来,他将自己的余生都致力于教育事业的改革上。他聘请新兴骨干教师特别是留学归来的人来学校讲课,着重教育的改革。在北大任职期间,他不仅改革了学习制度,还革新了北大“自由、学术”的学习风气。

抗日期间,蔡元培积极动员抗日,呼吁国共应该合作,联合抗日。他还和国母宋庆龄、鲁迅等人发起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还曾积极营救共产党员。就是这样一个有爱国情操,有改革觉悟,有自由灵魂的人,最后在香港病逝,很多人都前来吊唁他。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从小就接触西方文化的他在教育方面更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新颖而不拘一格的教育模式,和他很早就接触和吸收西方文化有很大的联系。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与碰撞,新生出很多前所未有的新鲜的文化元素,这也成为了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照片

蔡元培照片

只有还原到当时的文化背景下,我们才能理解蔡元培的教育思想的精髓所在。其实,从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学风,我们就可以看出,他追求的是一种自由,解放思想的境界,同时,又能以宽容的胸怀接纳新鲜事物从而使自己得到更上一层的进步。用八个字概括就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当时的中国处于民国时期,清政府的势力刚瓦解不久,中国的大门正渐渐打开,各方文化都争先恐后地涌入中国。中国,处于吸收外来文化,文化荟萃发展时期。这个时候就需要将思想从旧观念中解放出来,以一种自由而轻松的方式看待新事物。同时,在接触外来文化的时候,还要以宽广的胸怀接受和吸收其中优秀的文化和思想,从而发展我国的文化。

他自己就曾两次到欧洲游学,亲自体验文艺复兴后欧洲的科学文化。同时,他还特别提倡民权和女权。这在当时,是先于其他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境界的一大进步。在他的带领下,一群热血的知识分子冲破旧有习俗的禁锢,发展出一股新思潮,新潮流,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从此生根发芽。

蔡元培的贡献

蔡元培字鹤卿,浙江省绍兴人,因年少时做过校书工作文学底蕴深厚。光绪十八年考中进士后在翰林院任职。就是这样一位儒家理想的拥护者,蔡元培的贡献在于在为了振国兴邦借鉴西学挽救了当时的清政府,他可以誉为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第一人。

蔡元培雕像

蔡元培雕像

蔡元培1912年开始担任江苏省南京的教育总长,在教育制度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废止尊孔读经,打破封建习俗,确立了新式的教育模式。可以说是蔡元培改变了大学中传统的教育理念,让西方思想首先传到最有朝气的青年心里,同时他还向教师们广开言路,多提出自己的建议。蔡元培的贡献不仅如此,他还积极地为中国大学的教学方针做了多方面的改革,力求保持教育独立性,自主性,不管时事怎么转移,从不做政府的传声筒,极大地扭转了当时在青年中流行的不正当的思想。蔡元培在选用教师方面,只要是学术的造诣精深,哪怕初中毕业也能在北大讲课。蔡元培的出现让岌岌可危的北京大学重新焕发了青春活力。蔡元培还坚持国共合作,积极抗日,为新中国的诞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蔡元培作为我国新文化教育的开山者,不为历届政府的威压所吓倒,坚持己见,守得一身清风傲骨,为我国在危难之际的文化保护、文化创新提供了巨大的支持,蔡元培的贡献将永远被人民铭记。希望有更多的教育者为我国的人才培养添上自己的一笔。

蔡元培事迹

蔡元培事迹包括了他早期考取清朝学位到最后抗日救国坚持教育改革的一生事迹。清朝晚期出生于浙江绍兴山阴县的蔡元培从小发奋读书,十七岁就考取了秀才,后又陆续考入了清朝的更高学位直到翰林。

蔡元培画像

蔡元培画像

三十岁辞去朝廷任职开始转向教育行业,担任绍兴学院院长。33岁创立了中国的教育会,并且还组建了爱国女学堂,开创中国女性学堂的先例。此时民主改革势在必行,许多民主人士都投身推翻封建制度建立民主政权的革命浪潮中,35岁的蔡元培和其他民主人士组织成立了光复会同盟会等。

蔡元培事迹中最突出的就是他把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入中国。蔡元培37岁的时候开始出国留学深造,学习西方的先进教育。42岁回国后担任政府教育部长,管理教育事业。但是当时的时局动荡,袁世凯专权,蔡元培再次选择出国留学深造,去了法国德国,46岁回国担任了北京大学校长。此时他得到了法国美国大学授予他的荣誉学位。之后在国民党政府的全国人大代表中被选为监察委员,但是蔡元培辞去了职位专心发展教育事业。1928年五十多岁的蔡元培担在中国文化事业单位担任多个职位。

抗日战争爆发后,蔡元培从北平移至上海同其他国民党人士积极组建抗日保国组织,为国共合作抗日而努力。抗日战争国内局势恶化,蔡元培带着妻儿迁往香港,并在香港定居,1940年在香港生病去世。

蔡元培北大改革

北大之所以能成为今天的北大,绝对少不了蔡元培北大改革的功劳。在蔡元培接手之前,北大的整体氛围相当混乱。北大是在光绪皇帝时期建立,目的是培养新时期的人才。但是慈禧的一番搅和,京师大学堂也就沦为培养官僚的机构。

蔡元培照片

蔡元培照片

最开始的京师大学堂,整个学校里都弥漫着一股严重的封建气息。最搞笑的是老师上课称呼学生为老爷。虽然民国时期风俗改进不少,但是校园里的封建气氛依然遗留不少。再者,那时候的学生依然将大学当成是科举考试的培训机构,目的就是及第,所以没有多少学术氛围。学生个个都是老爷少爷的,经常去逛“八大胡同”,所以北大的老师学生在那里还是挺有名声的。这样的一个环境,蔡元培北大改革的任务相当艰巨。

蔡元培在之前的欧洲游学中,对欧洲教育最大的感触就是:他们提倡思想自由。而这样的办学理念也是北大之后的教学理念。蔡元培积极地将这一思想运用到大学中去。所以那时候的北大既能看到留着辫子的老师,也有新时代的激进青年。蔡元培对大家的解释是:我希望各种思想在这里衍生碰撞,但是不相悖。

此时将近半百的蔡元培越发地忙碌起来。他下一步开始再校园里组建一系列专业团队,也就是现在大学里的各类学院。在品德上,蔡元培成立了进德会。会员根据不同的要求分为甲乙丙三种,当时入会的将近四五百人。

蔡元培北大改革当然是成功的,看看如今的北大就知道了。

对蔡元培的评价

蔡元培在封建旧科举制度到现代教育制度的转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本身是晚清科举里的进士,但是通过到出国学习到先进文化,蔡元培不断摸索改变中国的旧教育,引领中国文化教育走向前进道路。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世人对蔡元培的评价也非常多,小编这里简单说说几点。

蔡元培照片

蔡元培照片

第一,蔡元培的包容思想。虽然他出生封建家庭,祖先甚至能追溯到明朝,但是他个人具有博大胸怀,包容精神。他让中国的平民,女性都有机会得到教育。第二,他树立了正确的学习观,引导学习者走向正确的道路上,他坚决发对文化知识成为官场利用的工具,坚持人文发展,重视人格的培养。在儿童教育上他做出了大胆创新,引进了新的理念,使得下一代得到更好的学习教育。第三,他用实际行动报效祖国。他在外国侵略中国的时候,积极为中国自强而努力。虽然他一直在资产阶级阵营,但是面对国难,他表现出了高尚的爱国精神,坚决站在国共合作这一方,并且联合了许多的民主人士共同组建联盟,为中国抗战贡献了个人力量。

蔡元培是一个以身作则的思想实践者。他自身的婚姻在早期受到封建束缚被迫接受了家族安排的妻子,但是他不断的影响和改造妻子,使妻子摆脱旧观念的影响学习男女平等先进的婚姻观。蔡元培本身也是一个一夫一妻资产阶级婚姻制度的实践者。庆幸的是,所有对蔡元培的评价都是正面的。

蔡元培与新文化运动

蔡元培从小就善于学习,考取了清朝科举制度里的名次,当上了朝廷的官员。但是蔡元培却选择辞去官职,专心从事教育,因为他看出了封建科举的弊端。后来中国历经一定的改革,但是政府却没有真正有效的教育理念,因此当时专心教育的蔡元培与新文化运动不谋而合,要求改变过去固有的思想。

蔡元培雕像

蔡元培雕像

新文化运动产生的时候国内的局势变数太多。它是在旧制度即将消亡,新思想酝酿形成的时期诞生的。辛亥革命的发动直接摧毁了清朝统治,可是旧思想在统治阶级却没有得到根除。中国还面临着被强国奴役的危险。蔡元培一直主张教育应该和国家政治区分开来,是学习知识获得更好的人生价值。蔡元培主张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新的思想革命,他自身的举措也成了榜样,北大也是这次运动的阵地。这么多年过去了,北大也成为了当今最有实力的学校之一,这离不开那个时期知识分子的坚持和努力。

近代教育在蔡元培的努力下,开始脱离旧社会的观念,让文化知识为功名权力服务转变成真正能够学习知识培养自身价值的方向发展。蔡元培与新文化运动崇尚的自由思想是一致的,这些运动让更多的自由思想得到传播,是唤醒更多中国人民自由革命意志的催化剂。今天我们可以自由的学习文化知识,更应该学会珍惜接受教育的机会,因为这曾经是无数革命者努力换来的结果。

蔡元培子女

蔡元培一生有过三任妻子,总共生育五个儿子两个女儿。蔡英多和蔡威廉分别是蔡元培的儿子和女儿。我们从蔡元培子女的叙述中能够感受到他们父亲蔡元培的教育家思想。

蔡英多照片

蔡英多照片

中国美术学院前身是蔡元培创立的杭州国立艺术学院。中国美院举办了蔡元培逝世周年活动邀请了已经年界八十的蔡英多参加。蔡英多,第三任夫人所生。在蔡元培移居至香港后留在了香港生活。蔡英多回忆起父亲的印象是在他十多岁的时候,父亲教育他临摹字帖读书写字的事情,父亲死前嘱咐子女学习实业科学,因此蔡家子女并没有当官之人。

蔡威廉是蔡元培的长女,曾跟随父亲多次在欧洲居住,后来在国外的艺术学院获得学位,回到中国曾在国立艺术学院担任教授。蔡威廉是国内第一个女性油画家,开拓了中国近代史中的女性艺术领域。她在杭州时期创作了徐多的女性革命人物画,为近代油画艺术作出了贡献。然而由于当时的内乱出现了大量的派系斗争,蔡威廉和丈夫被迫逃亡昆明过着穷苦生活。蔡威廉在生下第三个孩子的时候由于营养不良贫穷窘迫,最后失血难产未得到救治而死,时年35岁。

蔡元培子女大多遵循父亲教诲,自小习得文化,在学问造诣上都不俗。只是当时的祖国时局内乱,使得蔡元培子女经历坎坷。在动乱平息后,国家重新恢复了蔡元培的身份地位,蔡元培子女也因此受到些微庇护免于流离失所。

蔡元培后人

蔡元培作为中国教育事业革新的第一人,一生都在做学问,年过半百依然在为教育事业奔波。但是他并不是一个单身汉,相反他结婚三次,并且每一段感情都很舒服。蔡元培后人绝对有,因为他直系的儿女就有七个。

蔡元培后人照片

蔡元培后人照片

蔡元培的第一位夫人王昭是旧时代的女子,所以在蔡元培的纪录片或者故事里,这一段描述的不多。但是蔡元培后人却觉得不妥,因为王昭虽然是旧时代女子,但是见识广,在蔡元培身边十多年,二人也是在摸索中过日子。最后蔡元培受不了王昭的封建习气,还写了公约跟妻子分享学习,这样一弄夫妻俩反倒有了恋爱的感觉,但是同年王昭病逝了。之后蔡元培为了应付不断上门来说亲的媒人,立了分惊世骇俗的“征婚启事”,虽然放现在来说很正常。至此他找到了自己第二任妻子黄仲玉,二人日子过得也是幸福,但是最后妻子同样是病逝。第三人妻子是一直崇拜蔡元培的一位学生,二人相处23岁,但是结婚之后相当甜蜜。

如今他的后代如果还活着,肯定都有孙子辈了。2010年的时候年近80多岁的蔡英多在父亲建立的中国美院面前回忆父亲。他对父亲的印象不深,因为在他十多岁的时候,因为国内形势混乱,他跟母亲避难,那时候父亲卧病在床没有办法跟他们一起走。所以蔡英多对于父亲的印象也就停留在十多岁。但是仔细观察蔡元培后人,不难发现,没有一人做官。这是因为蔡元培在生前叮嘱过子女们:以后要从事实用的学科。可见当时的蔡元培希望子女们可以实业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