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 他的师道观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韩愈

  他的思想渊源于儒家,但亦有离经叛道之言。他以儒家正统自居,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赞孟子辟排杨朱、墨子,认为杨、墨偏废正道,却又主张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贵王道,贱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他抨击二王集团的改革,但在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主要问题上,与二王的主张并无二致。

  总而言之,他是一个矛盾的人,儒家,克己复礼,但是他也有离经叛道之言。就好像现在的天才学子们,成绩一溜烟的好,但是其思想却并不如其表面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乖乖牌样般平静。   说起韩愈,小编还是很推崇的,原因只为《师说》一文,“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在这篇文中,明确地指出,老师的作用,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又何必太在意地位,任何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并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学生的目的就是学得知识,老师的目标就是传授知识,人非万能,又不是事事知道,学生要体谅老师,老师应补足自身,对于学生好的意见,应采纳,不要固步自封,师生共同进步。当然,这篇文不仅可以应用于教育领域。有人说,人一生中都在学习,人不学习,就老了,各个领域,能给你解惑人的非常多,那他可以算得上你某一方面的老师,你某一天给别人解了惑,传授了知识,你也能成为别人的老师。多多咀嚼,受益良多。

  接下来,来说一说,与韩愈有关的轶事典故。

  ①性情中人

  韩愈性格开朗豁达,与人交往,无论对方发迹或是潦倒,他始终态度不变。年轻时同孟郊、张籍友善,二人声名地位还不高,韩愈不避寒暑,在公卿中赞扬推崇他们。张籍终于得中进士,荣获官禄。后来韩愈虽然身份显贵,每当办完公事的闲暇,便同他们一起谈话宴饮,论文赋诗,和过去一样。而他对那些权豪势要,看作奴仆一般,瞪着眼睛不屑一顾。韩愈很善于诱导勉励后进,留在家中做宾客对待的十分之六七,即使自己早餐也吃不上,仍和颜悦色毫不在意。他总以振兴名声教化、弘扬仁义为己任。帮助内外亲和朋友的孤女婚嫁的近十人。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 他的师道观?

  小编表示,“婚嫁的近十人”亮了。但是,从中,又够小编我做一碗心灵鸡汤了。现代人有几人能做到像韩愈那样,对于贫贱的好友始终不离不弃。鄙视权贵,对于自身的利益不屑一顾,即使登上高位也未曾同流合污。小编不说官场,只希望大家做人更豁达一些,退一步海阔天空,大家都退一步,还有什么过不去的争吵呢,对于自己的落魄好友,能帮衬一下,便帮衬一下,不需牺牲自己的利益,只需要省出几顿饭钱,省出几次去外面玩儿的精力。

  ②过马牵山——神话类

  韩愈到任潮州时,正逢潮州大雨成灾,洪水泛滥,田园一片白茫茫。他到城外巡视,只见北面山洪汹涌而来,于是他骑着马,走到城北,先看了水势,又看了地形,便吩咐随从张千和李万紧随他的马后,凡马走过的地方都插上竹竿,作为堤线的标志。韩愈插好了堤线,就通知百姓,按着竿标筑堤。百姓听了十分高兴,纷纷赶来,岂料一到城北,就见那些插了竹竿的地方已拱出了一条山脉,堵住了北来的洪水。从此,这里不再患水灾了。百姓纷纷传说:“韩文公过马牵山。”这座山,后来就叫“竹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