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经常不按常理出牌,其实这就对了,假如当初他按部就班,循规蹈矩,那么大唐帝国的皇帝宝座根本就轮不到他来坐。后世人评论唐太宗奸诈,是个不折扣的伪君子,皆因他杀兄夺位,霸占弟媳,以及逼迫老爹让位,并且还利用帝王职权为后世留下了一本《贞观政要》。这本记载了李世民同志与臣子们关于施政问题的所有精辟对话,几乎成为唐朝后世帝王必备的“红宝书”——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李氏语录可能是史上最早的官方颁布的皇帝语录,所谓的“两个凡是”路线在历史上是有迹可寻的。
唐太宗李世民是史上最堪玩味的帝王,说他奸诈我无异议,但说他是伪君子我则持反对意见,当初的“玄武门政变”流血篡位,手腕是狠了些,但李世民要是不穿越学李云龙首先“亮剑”,采取果断措施,兴许就会自身不保,革命就是流血牺牲,刀已经在脖子上了,二爷再不玩命,就会被太子党完命。结果他上台后生生炮制出一个“贞观之治’来.最起码对老百姓是有利的,凡是对老百姓有利的事情我们就拥护。再看看太对于魏征的态度。虽然魏征好名,数次三番在庙堂折辱帝王颜面,你魏征就不能讲究个时间地点啊?太宗好几次都举起屠刀来了,但最终没有落下去,这说明太宗还是清醒而睿智的,换个皇帝,魏征早死好几回了。
至于李世民霸占了李元吉的宠妃,则是因为现代人根本不了解唐朝时的风俗,唐朝社会对这种事情比较宽容,就像今天意大利总理贝鲁斯科尼性丑闻一样,人们睁只眼闭只眼。只是到了后世道学家眼里,李世民就变得面目可憎而不能宽恕了。老李家是北地人深受胡人风俗影响,这种事情在李唐王朝属于芝麻绿豆大点事儿,现代人大可不必义愤填膺。正是因为当初皇帝的宝座来得有点儿不太光彩己的帝王形象,所以李世民登基以后,极其注意自一心想做个后世称道的好皇帝。他忍辱负重,励精图治还真是做到了。
太宗在对待接班人的问题上犯过错误,很纠结,但处理起来也很果断。太子李承乾是法定接班人,但此人沉不住气,在太子党人煽动下蠢蠢欲动,几乎酿成李唐王朝又一次惊人相似的“玄武门政变”。太宗喜爱魏王李泰,作为一个父亲疼爱其中一个看起来很乖巧的儿子,此为人之常情,我们不必太过苛责。当他看到李承乾和李泰为争夺帝位而不惜手足相残,以死相拼时,他内心里最隐秘的那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被触动了,处
理起来绝不拖泥带水,也绝不留下后患,而是杀伐果断,手腕强硬——处死李承乾,罢黜李泰,最有希望的两个接班人全都靠边站,让最没有希望的晋王李治坐了个现成席,承平年代太需要像李治这样藏拙的老实人了。
李世民是一代奸雄,他狡诈有城府,又非常清醒睿智,历史上大凡此类帝王都有一番成就,刘邦如是,曹操如是,康乾亦如是。唐人刘餗在《隋唐嘉话》里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许多历史片断,我们可以从中看看李世民究竟是怎样的一代奸雄。当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闹腾得不可开交时,太宗磨刀霍霍准备下手,于是问计于卫国公李靖。李靖多聪明的人啊,太子和魏王都不得罪,连连摆手。太宗于是转问英国公徐勣(赐姓李,也叫李勤)。徐哥们儿也不傻呀,此乃帝王家事,管天管地管百姓,你敢管皇帝私事,长了几个脑袋?徐勣也装聋作傻不回答。搁一般皇帝早躁了:你吃我的,穿我的,不为我所用,要你何用?但李世民不这样想,他觉得这二人既未陷入朋党之争,又老成谋国,今后无论谁做皇帝’ 他们都是可以信赖的托孤大臣。从此以后,太宗更加看重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