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封教育侄儿的家信,用意很好,观点也不错。就是近2000年后的今人读了,也会有所启发。但是马援始料不及的是,这封信后来为杜季良(即信中提到的一个人)的仇家所得。马援关起门来对家里人讲的话,一旦泄露出去,便为人所乘。杜季良的仇家于是上书朝廷,说杜季良“为行轻薄,乱群惑众”,并且拿出马援诫侄书作为证据。仇家又说梁松、窦固二人与杜季良勾结,将有不利于朝廷的行动。光武帝刘秀听信了告状人的话,免去杜季良越骑司马的官职,梁松、窦固免于处分。
因为一封诫侄书,马援无意中跟梁松等人结下怨仇。而这位梁松,并非等闲之辈,他乃当今皇上的女婿,所谓“驸马爷”,在朝中“贵重”无比,连公卿大臣都畏惧他几分。有一次,马援卧病在床,梁松前来看望他。在病床前,驸马向马援行礼,马援没有还礼。梁松走后,马援的儿子问父亲:为何不向梁松还礼?马援说:我和梁松他爹是朋友,梁松虽然当了驸马,但也不能乱了长幼之序啊!马援以为自己做得对,完全符合礼义。而梁松则以为,马援倚老卖老,小瞧了自己,因而怀恨在心。两件事情凑在一起,梁松要报复马援,那不过是迟早的事。
薏苡明珠 不白之冤
梁松虽然免于处分,但心中对马援愤恨不已。待到马援一死,梁松报复的机会来了。因马援生前领兵打的最后一仗失利,朝廷对他不满。梁松看准了这个机会,向朝廷举报马援,说他生前从交趾返回时,带了一军车“明珠文犀”(文犀是有纹理的犀牛角,特别珍贵)。其实马援带回的是一车薏苡种仁。薏苡种仁又叫苡仁、米仁。中医学认为,薏苡的种仁有清热利湿和健脾的功效,种仁和根能治水肿脚气、风湿痹痛、关节炎、肝炎、肾炎等多种疾病。马援在交趾时,就常吃薏苡,据说效果明显。他相信吃了后能“轻身省欲,以胜瘴气”。当地薏苡果实较大,马援想把种子引进内地,予以推广。这本是一件可以惠及内地民众的好事,然而梁松一告就准,以致龙颜大怒。马援家人得知后十分惶恐,不敢将马援遗体葬于自家墓地,与祖先葬在一处,只得在京城西郊买地数亩,草草掩埋。亲友们都害怕受到株连,不敢前往吊唁、送葬。一代名将身后蒙受不白之冤,并且拖累一家老小,好不凄惨,好不悲凉!
明代大臣、朱元璋的军师、文学家刘基有一首着名的诗,题为《梁甫吟》,提到了马援被诬害的事,为马援愤愤不平:“赤符天子明见万里外,乃以薏苡为文犀。”意思是说,汉朝皇帝(实际指东汉光武帝刘秀)明察万里之外,然而却把马援从交趾带回的薏苡,当作了有纹理的犀角。刘基感慨道:“谁谓秋月明?蔽之不必一尺翳。谁谓江水清?淆之不必一斗泥。”奸邪小人掩盖真相、混淆视听、陷害忠良,真是防不胜防啊!
因为这件冤案,引出一个新的成语——“薏苡明珠”,意为平白无故地蒙冤受谤。
对于这桩冤案,《后汉书》的作者范晔是这样看的:马援在劝告别人要注意避祸的时候,很是明智(马援曾告诫过窦固、梁松、王磐、吕种等人,一一被其言中),但他自己不能避免被人谗害,难道是因为身居高位,树大招风吗?范晔是从马援所处地位寻找冤案的原因的。而在笔者看来,这桩冤案之所以发生,主要原因固然是奸邪小人捏造和歪曲事实,挟嫌报复,诬陷于人。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马援在劝诫侄儿不要随便议论旁人的时候,自己率先垂范,言语谨慎一些,不授人以柄,是否能够避免这场悲剧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