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1870年)2月14日,刘松山不听董的劝告,亲自前往招抚训话时,被暗枪击中要害,在弥留之际,他招董入帐说:“悔不听尔之言,致贼中要害。吾死矣,三湘子弟随吾深入不毛,犹子锦棠于军事,尚有经验,可辅则辅之,不然,尔自为之。”董也流泪说:“不敢有二心。”刘松山死后,侄儿刘锦棠接统湘军,他尊老帅之言,更是遇事必向董福祥问计,甚至在私相见时,“必以父执之礼尊之”。
董福祥也誓为知已而死,成为陕甘回军的一大克星和死敌。12月,马化龙领导的金积堡回民反清斗争最终失败了,董福祥由五品军功“超授都司”、赏戴花翎、加副将衔。张、李都有升赏,“董字三营”成为清军的主力部队。
八国联军侵华 董福祥领命反抗
光绪二年(1875),为了斩断英、俄帝国主义势力和阿古柏侵略者伸向新疆的魔爪,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指挥大军西征。刘锦棠统领老湘军马步二十四营为西征大军主力,“董字三营”充当老湘军的先锋部队。此时董福祥和张俊、李双良都已被提升为副将,他们各率所部,行进在西征大军的最前列。新疆北路光复后,董福祥“赏记名总兵,并授阿尔杭阿巴图鲁名号。副统领张俊,亦赏记名总兵和正二品封典。”因左宗棠奏请,又加董福祥提督衔,并赏穿黄马褂。
二十年(1894),清廷为慈禧太后大办六旬庆典,光绪皇帝颁谕旨,钦点各省文武大员41人进京,作为全国军地的代表参加贺寿大典活动,董福祥赫然荣列其中。在京时,董被赏加尚书衔,命他回甘肃省招幕旧部马步十八大营,移驻通州(今北京通县),担任京津防务。
就在这期间,甘肃爆发了“河湟事变”,西北回民大有再燃反清烈火之势。由于中日甲午战争大局尚未全部了结,大量东调陕甘兵仍留驻内地,甘肃防务十分空虚,陕甘总督杨昌浚电奏朝廷:“请饬董福祥率全部星夜回甘”。清廷任命董以喀什噶尔提督身份督办甘肃军务。
为了稳定陕甘局势,清廷改任董福祥为甘肃提督,由张俊接任新疆喀什噶尔提督。第二年3月,董福祥又用两月时间,再次平定了青海,震撼西北的河湟事变,全部告平。因此,清廷加封他太子少保衔,并赏赐骑都尉世职。董福祥终于爬进了清朝统集团最高核心圈子的边缘,逐渐成为“两宫”信赖而权倾一时的朝廷重臣和柱石。
董福祥成为镇压戊戌变法的帮凶
二十四年(1898),清廷再次调董福祥甘军移防近畿,成为镇压戊戌维新运动的帮凶之一。戊戌政变之后,西太后复出“训政”,由太后心腹大学士、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荣禄领导组建武卫新军,用以支掌清王朝将倾的大厦。
公元1900,在中国处于被列国瓜分、民族危亡的关头,爆发了以农民为主体的义和团反帝爱国革命运动。这位不懂政治的一介武夫,只知看“老佛爷”的眼色办法,曾与义和团相配合,在廊房共同阻击西摩尔带领的八国联军,此战“为庚子之役第一恶战”。
但是,最后,八国联军终于打败了中国的军队,于8月13日攻至北京城下。在这种非常时刻,京城内外神机、虎神和各地勤王之师“约六七万人,皆已散灭无踪”,唯董福祥率甘军和部分义和团舍命与外国侵略军顽强血战。“在北京失陷前的一分钟,董福祥的甘军还在东直门、朝阳门一带与联军肉搏,”直到京城完全失守后,甘军才从彰义门撤出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