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画像
章惇和苏轼可谓是亲密无间,二人到了无话不谈的地步。有一天吃足喝饱的章惇躺在太师椅上,露着翩翩大腹悠然自得地晒着午后惬意的阳光。这时候串门的苏轼跑到他府上玩耍,章惇见到是苏轼,就摸摸自己的肚皮懒洋洋地问道,这里面都装了些啥玩意儿啊?苏轼瞥了瞥那肥硕的肚皮,说里面尽是些要谋反的家族内部事物。章惇就捂着肚皮哈哈大笑。
章惇同苏轼在一起时,就好像有种喜欢逞能的小孩子气。二人结伴游山玩水的时候,就喜欢挑那些传说有怪物作祟的寺庙入住,喜欢在万仞绝壁上冒险写字耍帅。听说附近有猛虎出没,章惇苏轼还一同骑马前去观看。
不过苏轼的马早先胆怯,也就不敢前进勒 。章惇不干,拿着铜沙罗在石头使劲敲打,直把老虎吓跑了。得逞后的章惇跑到苏轼面前又是一顿炫耀,什么你苏轼不如我啊。
章惇和苏轼关系是铁杆一般的,苏轼在乌台诗案后入狱,王珪就想趁机落井下石,在皇上面前说苏轼的坏话。一旁的章惇听着就不爽了,说苏轼诗中的蛰伏龙又不一定指皇上,古时候就曾用卧龙指待过诸葛亮啊。皇上一听有理呀,所以王珪就未能得逞。退朝的时候章惇还不忘气气王珪。
章惇墓
章惇为人直爽,性格率真,说起话来也是直中要害,不留对方余地的。在章惇为官期间,他恢复了新法使广大百姓受益;贬斥旧党,清扫朝廷的乌烟瘴气;开拓了大宋疆土,远征西夏,受降吐蕃,开拓了西南。章惇为相期间对北宋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因为性格的直率,导致他在朝中受到排挤和污蔑。
散落一边的楠木棺材板
宋徽宗登基后,章惇就被贬谪到四处,时常是一个地方还没坐热就被拉到另个地方去了。崇宁四年(1105年),在杭州病逝,后移葬在湖州长兴县。
章惇的墓在湖州市长兴县的九龙山下一个凸起的小山岗上,所在之地有一个平坦的地域,四周是茂密的竹林,清幽静谧。然而现在却是看不到整个墓穴的面貌,因为早已被破坏殆尽。据当地人回忆说,原本的章惇墓是个高有个三米左右的大土堆。因为这里背靠九龙山,东临太湖,是一块风水宝地,故而遭到猖狂盗墓分子的觊觎。早在二十年前,墓穴就被一洗而空。
2011年,据说是章惇后人的一些人特地相约来到长兴县的九龙山,来祭祀自己曾经的祖先。待到他们看到章惇的墓冢,已然是一块残损不堪的景象了。
章惇的墓碑早已不见,据说是上世纪修建水库的时候,曾经在此地搬走了诸多大石块,估计墓碑就是其中之一。在墓穴遗址不远出,还侧放着三块楠木块。这些正是章惇的棺材木,是当年盗墓人从墓穴中拉出来的。早已过去千年之久,而且还经历了多年的风吹雨打,但是这几块楠木纹理清晰可辨,散发着阵阵幽香。
在章惇墓周边,还散布着残损的石像,有人像,马像和羊像等,虽然大多头部都没了,但是曾经的庄严气派还是从中渗透了出来,不仅令人遐想当年的气象。
章惇的一生
章惇生在被称为中国史上最为羸弱的朝廷——两宋时代。章惇生性直爽率真,说话锐利而又直戳事理要害。章惇行事雷厉风行,并且说话精辟入里,时常被人认为是尖酸刻薄,在朝中也是常受排挤。本是宋朝名相的他,到后来竟然被列入奸臣之列,宋时的乌烟瘴气可见一斑。
章惇雕像
如果只看宋史的记录,我们会看到章惇是一个急功急利,不顾百姓安危,造成宋朝民不聊生的一个大奸臣形象。但是倘若细细掰开来一看,就会看到这里牵扯到宋朝史上影响深远的政治改革,那么这就是政治派别之见了。
章惇之所以不被大多数人,尤其是那些皇亲贵族和身居高位的大臣们待见,是因为章惇支持王安石的变法,后期更是他自己成了变法的主持人。这些贵人们之所以讨厌他,是因为他所主张的变法让了他们的“利益”给了那些如草芥般的黎民。这是自私的既得利益者无法忍受的,故而是极力地贬低王安石和章惇。
更要命的是章惇性子刚烈,只要是有人犯了错,即便他是曾经提拔过自己的王安石的弟弟也不行。所以王安石也和闹翻了,这也让那些讨厌他的人,给他扣了个忘恩负义的帽子。
后来哲宗驾崩,在册立新君之际,章惇反对过轻佻的宋徽宗。所以新君上任后,和着那些大臣们一起排挤贬低章惇。甚至连章惇不给自己儿子走私路加官进爵这样无私的行为,都成了他的一宗罪。所以说,宋朝官方对章惇的污蔑是到了何种地步,被他们列入奸臣列表里,也是在所难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