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风云人物之陆征祥:从“卖国贼”到洋和尚

陆征祥,字子欣,1871年生于上海。从上海广方言馆和北京同文馆(两馆都是清廷总理衙门主办,旨在培养外语人才)毕业后,随清朝驻俄、德、奥、荷四国钦差大臣许景澄在驻俄使馆任翻译,此后即一直在外交界服务,成为中国第一代职业外交家。1912 年,他出任袁世凯政府国务总理和外交总长,后又多次任北洋政府外交总长。

在他的外交生涯里,最令他痛心的是签署“二十一条”,以及巴黎会议期间北洋政府不断施压要他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陆征祥刚进入外交界时,正逢清政府签订耻辱的《马关条约》。他的恩师许景澄痛心地对他说:子欣,子欣,不可忘了马关,日后当努力洗尽国耻,收我失地。出任外长后,陆征祥请人写了“不忘马关”几个字挂在办公室,提醒自己勿忘国耻。

可是,1915 年,袁世凯为了穿龙袍,竟要在野的陆征祥再次出任外交总长,代表中国与日本就“二十一条”进行谈判,并命他签字。签订这样不平等的条约,他实在不情愿,可外有日本以武力相逼,内有袁世凯强令当头,他只有硬着头皮接下这任务。作为外交官,陆征祥当然知道“二十一条”的分量。签字前夕,他对袁世凯说:“从此我陆征祥千秋万代被人唾骂!”“二十一条”披露后,举国上下群情激愤,人们游行示威,声讨外交次长曹汝霖和当时的驻日公使陆宗舆,而主持谈判的外交总长陆征祥,反不在风口浪尖上。说明当时社会上很多人也都明白陆征祥是被临时推出主仪的,是被迫签的字。但良知的折磨仍使陆征祥感到身心俱悴,终身为此痛悔不已。一战结束后,陆征祥率中国团赴巴黎参加和会。中国是战胜国之一,按理可在盟国帮助下收回被德国占领的山东半岛,哪知列强早已沆瀣一气,把山东半岛当成礼物送给了日本人。这次,陆征祥和中国代表团的其他成员硬顶住北洋政府的压力,他们坚定地表示:宁辞职而不签字,不卖国。

回国后,陆征祥虽然继续担任外交总长,巴黎和会使陆征祥的外交报国理想彻底破灭。他深感“强国无公义,弱国无外交”。到1920 年,国内的南北之争尚未结束,直皖之间又大动干戈,国家再次陷入剧烈的动荡之中。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什么外交可言?他考虑再三,觉得前景渺茫,便于同年12 月毅然辞去外交总长之职。

签署“二十一条”后产生的负罪感,对北洋政府内外政策的绝望,再加上比利时籍妻子去世所带来的打击,陆征祥最终选择放弃尘世,出家清修。

陆夫人名叫培德· 博斐,是比利时人。她的祖父是位将军,父亲为陆军上校。两人在彼得堡相识——培德小姐是比利时驻俄公使的一个亲戚。培德小姐才貌出众,见识高远,谈吐风雅,令陆一见倾心。只是她比陆征祥年龄大很多,且身材高大,而陆征祥则比较清瘦,个头不高。当时中国驻俄使馆上下,包括大使许景澄都十分反对这门婚事,理由是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不主张外交官娶外国太太,而且按照中国传统观念,洋媳妇与生下的混血儿既不能进家族祠堂,也不能入祖坟。因此,许景澄再三警告陆征祥,可陆征祥与比利时姑娘难斩情丝,许大使只能“放行”,但幽了一默:“子欣,你学外国学得很彻底,连太太都娶了外国的。将来假若没有儿孙,你太太又先你过世,希望你能进修道院去,这是外国的习惯。”没想到一语成谶,在陆征祥晚年,这句玩笑话竟变成了事实!

1899 年陆征祥在圣彼得堡的一座天主教堂与培德正式结婚,以后他们相亲相爱,同甘共苦20多年。在他任驻外公使时,培德帮他与各国外交官员联络周旋;他回国后,培德也恪守中国习俗不出门,不入社交。由于培德深居简出,许多人都以为陆征祥的太太不愿来中国而留在国外了。陆征祥素来喜欢散步,但那时中国的良家女子是不在外面走动的,培德入乡随俗,陆征祥就只好一个人转悠。他回忆说,当时北京人看到他散步就说:“陆总长想老婆了,想得吃不下饭,整天在外转悠。”

那个年代,这种涉外婚姻本就罕见,他们竟能和美融洽,更是令人称奇。他们婚后一直无子女。在陆征祥心目中,夫人的地位跟父母和恩师同等重要,生我者父母,助我者夫人,教育以裁成我者吾师也,三者缺一不可。这种思想在当时可算离经叛道。有一次他绘了一幅三友图,三友者,一为其父,一为其师,一为其妻。并请同治年间状元、溥仪的师傅陆润庠为图题跋。陆润庠怒斥之曰:“焉有父师而可与妻并称三友者?”

培德夫人在1922 年患病后长期卧床。1925 年,陆征祥为了减轻夫人的病痛到罗马去朝圣,请求教皇为夫人祝福。教皇当即满足了这一请求。尽管陆征祥做了最大努力,仍然无济于事,1926 年4 月16 日,培德夫人还是永远离开了心爱的丈夫。

培德下葬后,陆征祥的红尘生活也结束了。他认为进入修道院便可在精神上与夫人朝夕相处,永不分离。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死亡把我们分开了,修会生活又使我俩重新团圆,团圆而不可再分。

1927 年10 月4 日,比利时西北古老城市布鲁日的天主教本笃会圣安德隐修院里,一位56岁的中国男子在大厅里行更衣礼,正式成为隐修院的修士(指天主教或东正教中出家修道的男子)。他脱下穿惯了的西装革履,穿上宽松的修士青袍,昔日向上翘的菱角胡和向下飘的诗人须都不见了,真可谓六根清净。甚至名字也改了,叫天士比德,以后人们不再叫他陆征祥,而称他比德兄弟。

1949 年1 月,陆征祥病重。当隐修院院长到医院看望他时,他用力说出了“中国”二字。院长说:“中国占去了你一半的心。”陆无力说话,但伸出三根手指,院长明白了:“中国占去了你四分之三的心!”他疲倦地笑了。1 月15 日,陆征祥病逝。终年78 岁。

陆征祥,熟悉中国近现代史的人,都知道他曾当过北洋政府的外交总长和总理,在袁世凯的逼迫下,与日本签署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由此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然而,大错铸成之后,在以后的日子里,陆征祥带着强烈的负罪感,走上了一条漫漫的忏悔之路。1926年4月26日,他辞去了中国驻瑞士公使一职,不久,于比利时布鲁日的圣安德诺修道院修道。从此,当上了一名神父。但祖国在他心里还一直不能忘怀,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利用在当地所主办的报纸,还到各地发表演讲,介绍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的情况,呼吁欧洲各国人民支持中国抗战。并利用传教的方式反抗纳粹对比利时的占领,一度还上了盖世太保的“黑名单”。抗战胜利后,他再一次因签署“二十一条”向国人表示忏悔,并祝贺祖国一雪前耻,衷心希望国家从此走上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