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墓在哪(2)

梁漱溟心里,哲学是一门高深的需要踏踏实实坐冷板凳研究一辈子的学问,绝不是用来哗众出宠,养家糊口的工具,而且哲学在当时社会一般人是不理解的,不知道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所以哲学系的学生往往会在找工作的途中受到冷遇,这是梁漱溟不愿看到的,但是也是无可奈何的,所以梁漱溟才说哲学系实在是误人子弟这样无奈的话。

其实哲学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问,确实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研究不出什么深刻的理论出来,大概只能学到皮毛,所以哲学系学生看起来这四年的学习是浪费时间,没有一技之长,其实哲学是对社会有大用处的学问。

梁漱溟资料简介

梁漱溟简介如下:梁漱溟出生于1893年,逝世于1988年,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国学大师,中国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中国乡村运动的实践者,有“中国最后一个儒家”之称。

梁漱溟

梁漱溟

梁漱溟是蒙古族,原名焕鼎,字寿铭,后来给自己取笔名梁漱溟,以后就用这个名字立行于世。他出身于元代王族宗室,家世显赫,是个诗书礼仪家庭,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学识渊博,学富五车,特立独行,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奇特的存在。梁漱溟的代表作有《中国人》、《做人与读书》、《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

梁漱溟先生一生寿命很长,历经中国历史发展的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活动范围极广,跟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很多重要的历史人物都有过接触,因此简单的梁漱溟简介实在无法概括他那波澜壮阔、曲折传奇的一生。而且因为梁漱溟先生的研究过于深奥,今天的人们已经很少能领会他深刻思想的真谛了。因此梁漱溟简介不过是抛砖引玉,让人们重新认识这个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思想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老人。

梁漱溟简介是对梁漱溟先生一身的高度概括,但并不是盖棺定论,因为他的一生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可以让后人不断挖掘,不断研究,总能学到有用的东西,汲取智慧的营养。当代兴起的国学热,再次将梁漱溟先生带到大众的面前,这也许就是文化复兴的魅力。

梁漱溟教育思想介绍

梁漱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乡村教育的实践者,因此梁漱溟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乡村教育理论与乡村教育的实施上面。

梁漱溟教育思想

梁漱溟教育思想

梁漱溟教育思想非常深刻具体,首先他清楚地看到,中国的教育就是一个治愚治穷的过程,中国大部分人都生活在乡村,而农民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愚、穷、弱、私的问题,教育就是要让人们认识到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并且克服这个劣根性。梁漱溟深刻认识到中国社会就是个乡村社会,中国的出路在乡村,因为要救中国就要从改良中国乡村教育做起。梁漱溟的教育思想可以说是一语中的,是在对中国社会长期深入研究后得出的结论,并且在当今中国依然有借鉴意义。

梁漱溟的教育思想还体现在他的乡村教育实践上,早在1931年,梁漱溟便在山东邹平建立中国乡村建设研究院,专门研究乡村教育,培养乡村教育人才,开始探索乡村教育实践之路。两年后有开办乡农学校。

在乡农学校里,梁漱溟充分实践了他的教育思想,一方面教授学生公共课程,比如唱歌、识字,讲普通话等,都是农民用得着愿意接受的普通课程,另一方面就是教授农民社会实践能力,比如种植棉花的技术,编织麻袋的技术等,教会农民学以致用,所以农民的接受程度就很高。总之乡农教育就是完全符合乡村建设的实际需要。梁漱溟的教育思想其实很具有前瞻性和实践作用的。

梁漱溟和冯友兰的关系

梁漱溟和冯友兰都是中国20世纪最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被称为中国近代哲学史上的双壁,而且二人的人生经历也有相似之处,也都是高寿之人,按说梁漱溟和冯友兰应该是学术上的好搭档,生活上的挚友。然而可惜的是,梁漱溟却对冯友兰有些偏见,不知是文人相轻的缘故,还是梁漱溟过于孤傲,总之梁漱溟与冯友兰的关系并不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