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一旦松口,费祎出了营门便奔驰而去。魏延后悔了,但想追已来不及,只好心存侥幸,派人悄悄到杨仪那里查看情况。他得到的情报是杨仪已经在部署撤退。得到消息后,魏延大怒,于是不等杨仪出发,就率领所部先行撤退,并且烧绝栈道。魏延烧绝栈道,无非是阻止主力退兵。他不是还想“率诸军击贼”嘛。可是修栈道最麻烦的工序是在石壁上凿孔打眼,现在那个工序成果尚存,杨仪只消伐木铺板,因此也很快就撤过了秦岭。开弓没有回头箭。魏延心一横,索性派兵占据南谷口,准备攻击杨仪。杨仪派王平(即街亭之战时马谡的副将。《魏延传》中称为何平,因为王平小时候曾过继何家)前来抵挡。部众知道魏延理屈,随即散去,魏延无奈,只好带着儿子和亲信逃到汉中,最终被马岱追来斩杀。
其实,魏延所谓的“反叛”跟梁山好汉“只反贪官、不反朝廷”一样,目标仅仅只是政敌杨仪。但是杨仪持有诸葛亮的“上方宝剑”,在那个瞬间是正义的化身,所以魏延的举动才被官方定性为反叛。在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中有更进一步的说法:“《魏略》曰:诸葛亮病谓延等云,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求来也。令延摄己事,密持丧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发丧。亮长史杨仪宿与延不和,见延摄军事,惧为所害,乃张言延欲与众北附,遂率其众攻延。延本无此心,不战军走,追而杀之。”
《史通?;古今正史》记载:“魏时京兆鱼豢(三国时期魏国郎中,史学家)私撰《魏略》,事止明帝。”也就是说,这本书是鱼豢自己所修的私史,非官家史书。鱼豢入晋16年,一直未曾出任官职,忠于魏而耻为晋臣。他与蜀国没有利害冲突,记载总体客观,因此裴松之注《三国志》,引用最多的就是《魏略》。尽管裴松之认为上述关于魏延的说法,“此尽敌国传闻之言,不得与本传争审”,但它至少可以证明一点,那就是即便在当时,也有人不相信魏延有狼子野心,反倒怀疑乱出杨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