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灭亡后,中国北方中原地区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史称“五代”。期间,契丹人灭了后晋以后,也曾对中原实行过短暂的统治。“五代”时期是一个形势极不安定的乱世,政权皇帝更迭频仍,官场生态环境极其恶劣,在这样一个动荡变乱的年代,连皇帝都坐不稳,冯道却营盘铁打,先后经历五朝,侍奉十一君,无论谁家天下他都做高官,朝朝为公卿,而且三次拜相,居相位长达二十余年。他为官时间之长,历任朝代之多,出任职务之高,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遍寻中国历史,冯道堪称中国历史上最牛的“官场不倒翁”。
冯道(882—954),字可道,自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人。其父亲熟读诸子百家,受唐朝尊崇道家风尚影响,对道家极为推崇。冯道出生不久,父亲便依据《道德经》开篇名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为其取名为道,字可道。年轻时,冯道曾做过幽州刘守光的参军幕僚。刘守光败后,他又转事大宦官、监河东军张承业。张承业任用他为巡官,以其颇通文学推荐给晋王,任河东节度使掌书记,多年声名不显。后唐庄宗李存勖即位后拜冯道为户部尚书、翰林学士。李存勖死后,明宗李亶即位,因李亶想文治国家,又因冯道“劝进”有功,于是提拔冯道做了宰相,冯道从此开始发迹。明宗死后,愍帝李从厚即位,冯道继续担任愍帝时期的宰相。不久潞王李从珂在凤翔造反,愍帝出逃,冯道率百官迎潞王入京。李从珂登基,即唐末帝,冯道继续担任宰相一职。后来,石敬塘与李从珂发生冲突,石敬塘不惜出卖国土和自称儿辈,换取了契丹的支持,灭掉了后唐,自己当上了皇帝,是为后晋。冯道在后晋任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后又加封司徒兼侍中,封鲁国公。石敬瑭死后,冯道出任后晋出帝石重贵的宰相。契丹南下中原灭晋后,冯道又主动去投靠契丹,被封为太傅,跟从辽太宗耶律德光北归至常山(今河北元氏)。后来,契丹在人民反抗下北撤,后晋大将刘知远建立了后汉政权,冯道又跑到后汉,官至太师。不久,郭威造反,冯道又率百官迎郭威进入汴京(今河南开封),加入后周政权,被拜为太师兼中书令。冯道死后,被周世宗追封为瀛王。
通过以上史实可以看出,无论政权和皇帝怎么走马灯似的轮替,冯道的官运却一路亨通,长兴不衰,并且在这种不断的变换更迭中,一直泰然自若,久居禄位,而且每次均能进退得当,从未倒下过一次。他不但多年位极人臣,死后更被追封瀛王,五代末年其声望一度达到顶峰,实为历朝历代所罕见,他的过人之处在哪里?他的“官场不倒翁”秘诀又是什么呢?
一是不讲忠义,善于改变立场。
五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也是道德大滑坡的时代。以往人们所推崇的忠义廉耻在这个时代已经不时兴了。武将们骄横跋扈,割据自雄,眼里根本没有中央,一个个都虎视眈眈的盯着皇位;文臣们唯唯诺诺,漠然居职,心里只想着保存自身,没有几个敢于出谋划策直言谏君的。大家都是和皇帝搭帮过日子,应付一天算一天,今天你给我俸禄我上班,明天换了主子还照样,君臣之间根本没有什么忠义可言。李从珂起兵时,李亶没有来得及告诉大臣们,就匆匆逃到姨夫石敬塘的军中。第二天早晨,宰相冯道和大臣们上朝一看,皇帝没了,才知道李从珂马上就要进京了。按说李亶把冯道一手提拔起来做了宰相,于忠于义冯道都应该忠于李亶,但他不这么想,在换来换去的主子面前,你如果强出头硬是要忠于旧主子,难免招来杀身之祸;如果臣服于新主子,没准还能捞上一官半职。在认清形势、权衡利弊之后,冯道放弃了忠义,及时改变立场和观念,率领百官一起到洛阳郊外列队迎接李从珂,并献上了请李从珂当皇帝的“劝进”文书。就这样,冯道由前朝的元老重臣摇身一变,又成为新朝的开国元勋。